医学古文字考二则※
2015-01-23李今庸
● 李今庸
1 “痓病”考
《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及《释名》等书皆未见“痓”字,“痓”字则首见于张揖著作之《广雅》。《广雅·释诂》卷三下说:“痓,恶也”,是“痓”字“从疒”而“训恶”,是乃“恶病”无疑矣。在中医药学古代文献里,余见到所谓“恶病”者凡有四焉,其一,《急就篇》卷四说:“痂疕疥疠癡聋盲。”王应麟俌注“疠,疾疫,民皆病曰疫”。段玉裁注《说文·疒部》“疠”下说:“古多借厉为疠”,《公羊传》作“”,何注云:“者,民疾疫也。”其二,《广韵·去声·三十三缐》:“疰,恶病也,连彦切。”“疰”与“注”同。《急就篇》卷四说:“寒气泄注腹胪胀”,颜师古注:“注者,注易之病,一人死,一人复得,气相灌注也”,《辞源·疒部》说:“疰,病名,指慢性的传染病。”其三,《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脉风成为疠”,王冰注:“《经·风论》曰:‘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又曰:‘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如此则癞也。夫如是者,皆脉风成结变而为也。”《古代名候疏义·十三经病疏》引《公羊病疏》说:“《昭公二十年》‘……恶疾也’,解诂云:‘恶疾,谓痞、聋、盲、疠、秃、跛、伛、不逮人伦之属’。”这里除“疠(癞)”为恶病外,徐如痞、聋、盲等癈疾,何休亦掺入恶病中。其四,《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上第三说:“夫痫,小儿之恶病也。”三卷中第四说:“夫风眩之病,起于心气不定,胸上蓄实,故有高风面热之所为也:痰热相感而动风,风心相乱则闷瞀,故谓之风眩,大人曰癫,小儿则为痫,其实是一。”
《广雅》书中初见之“痓”字,既然是“从疒”,“至声”,而“训恶”,其为“恶病”,可知,今特寻其与上述四类恶病之连用,就可发现其为何种疾病。然遍查中医古代文献,发现“痓”、“痉”两字很是相乱,而“痉”并非“恶疾”,不得与“恶疾”相混也。其为“恶疾”之“”(疠)、“疰”、“疠”(癞)等病又无文字与“痓”相连,与“痓”相连之“恶病”唯“痫”字耳。《针灸甲乙经》卷四第一下说:“心脉满大,癎痓筋挛,肝脉小急,癎痓筋挛。”《神农本草经》卷一说:“发髲味苦温。主治五癃关格不通,利小便水道,疗小儿痫,大人痓,仍自还神化。”“独活,味苦,平。主癇痓。”“石胆,味酸寒。主诸癎痓。”“麝香,味辛温。主辟毒,痫痓。”“鸡子,除痫痓。”“石蜜,味甘平,主治心腹邪气,诸惊痫痓。”“六畜毛蹄甲,味咸平,惊痫,瘨痓。”综上所述,是“痓”之为“恶疾”,乃“癫痫”也。
本文开头就提到过“痓”字首见于张揖《广雅·释诂》卷三下。张揖字雅壤,魏太和中博士(公元227~232),张揖之前无“痓”字,是故《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等汉代及其以前著作不得有“痓”字也。凡其有“痓”字出现者,皆为“痉”字与“痓”字形近而被误改也。如《素问·气厥论》说:“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王冰注:“柔谓筋柔而无力,痓谓骨痓而不随,气骨皆热,髓不内充,故骨痓强而不举,筋柔缓而无力也。”王注似乎正是以痉病强急为释,此文改痉为痓则在王冰之后矣。再如《素问·厥论篇》说:“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痓、治主病者。”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痓’作‘痉’。”此改痉为痓在王冰之前。然尚有痉字未改者,《全元起本》在也。又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赫曦之纪,是谓蕃茂……其病痓”,痓或者亦是痉字被误改。
《伤寒论·辨痓湿暍脉证》:“伤寒所致,太阳痓湿暍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成无己注:“痓,当作痉,传写之误也。痓者,恶也,非强也。《内经》曰:‘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柔为筋柔而无力,痉为骨痉而不随。痉者,强也,《千金》以强直为痉。经曰:颈项强急,口噤,背反张者,痉。即是观之,痓为痉字明矣。”成无己此注所指“痓”为“痉”之误,实概诸今本《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季,不得见到“痓”字也。
他如《山海经·大荒南经》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去痓。南极果,北不成,去痓果。”毕沅注:“音如‘风痓’之‘痓’,未详”。考《山海经》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更不得有“痓”字出现,惟不知其“痓”字为何字而误改耳。
2 万堇不杀
《吕氏春秋选注·别类》说:“夫草有莘有藟,独食之则杀人,合而食之则益寿。万堇不杀”。
按 此论“单方”发展到“复方”的客观规律。王范之注:③莘——中医药用细莘称辛(见《集韵》)。细莘,一名少辛,或称小辛。《山海经·中山经》:“浮戏之山,东有蛇谷,上多少辛。”郭璞注:“少辛,细辛也”。《神农本草》说:“细辛味辛温,一名小辛,生华阴”。医家认为,其“味厚性烈,不可过用”。此或指药用细辛,然不可定。藟(lei垒)——《说文》:“藟,草也,从草,畾声”。《诗》曰:“莫莫葛藟,一曰秬鬯也”,段玉裁注:“陆玑云:‘藟,一名巨荒,似燕薁,亦延蔓生,叶如艾,白色,其子赤,可食,酢而不美’。幽州谓之椎藟。《开宝本草》及《图经》,皆谓即千岁藟也”。藟似葛,所以古书葛藟并称。本文谓之“独食则杀人”,则不详。④和而食之则益寿——高诱注:“合药而服,愈人病,故曰“益人寿”也。按文义,当言莘藟二草合食则益寿。高注似言二草合服为药用,愈人病,非言二草合它药而服。⑤万堇不杀——谭戒甫先生说:“按《说文》:万,虫也。《埤雅》:蜂,一名万。盖万即虿之本字,《左传》僖二十二年“蜂虿有毒”是也。《淮南·说林》篇:“蝮蛇螫人,傅以和堇则愈”,高注:“和堇,毒药”。盖堇制虫蛇之毒,故不杀人也。谭说是。按,“堇是草乌头,毒药,能毒杀人。”
这里谭先生引《埤雅》“蜂,一名万”,接着即说“盖万即虿之本字”。是谭先生认为虿就是蜂了,不妥。《春秋·左僖二十二年传》所谓“蜂虿有毒”,是说蜂、虿二者皆有毒,其毒皆在尾上,故并称,不是说蜂就是虿,虿也即是蜂,二者混淆不分。虿,既是万之本字,则“万,虫也”非虫的泛指,而为“虿”之专指了。如此,蜂不得一名“万”。查遍诸书,未见“蜂”字有“一名万”者,惟《埤雅》未见其书,我不敢期必也。
至于此文“万堇不杀”一句,万,是一种毒虫。《说文·厹部》说:“万,虫也,从厹,象形”,段玉裁注:“谓虫名也”。《广韵·去声·二十五愿》说:“万,《字林》:‘万,虫名也’。”《玉篇·厹部》说:“万,亡愿切,十千也,又虫名。”《类篇·厹部》说:“万,无败切,虫也。”《集韵·去声·二十五愿》说:“万,无败切,《说文》:‘虫也’。”前文“万”是“虿”之本字,而《说文·虫部》说:“虿,毒虫也,象形。虿或从”。《玉篇·虫部》说:“虿,丑介切,螫虫,或作”,《玉篇·虫虫部》说:“,丑介切,毒虫也,或做虿”。《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广要二·卷下之下》说:“虿,一名杜伯……幽州谓之蠍”。今蠍已通称矣。万训虫,为虿之本字,乃毒虫,以尾螫,今通称蠍,螫人则毒入体内剧痛难耐,甚者制死,而堇为草药,有大毒。《国语·晋语二》说:“寘堇于肉”,韦昭注:“堇,乌头也”。《吕氏春秋·孟夏纪·尊师》说:“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高诱注:“救,治也。堇,毒药也,能毒杀人,何治之有?”《尔雅·释草》说:“芨,堇草”,郭璞注:“即乌头也,江东呼为堇,音靳”,王念孙疏证:“此有二说,郭云‘即乌头也’,江东呼堇,盖据时验而言,但检《本草》乌头不名芨……《晋语》云:‘置堇于肉’,贾逵注:‘堇,乌头也’,《淮南说林》篇云:‘蝮蛇螫人,傅以和堇则愈’,物固有重为害而反为利为反利者,是皆郭所本也。”《玉篇·艸部》说:“芨,居及切,芨,堇草,乌头也。”《吕氏春秋·似顺论·别类》说:“万堇不杀。”高诱注:“堇,乌头也,毒药能杀人,万堇则不能杀,未详。”是“堇”即乌头无疑。乌头有大毒,能制虿螫之毒伤而免于人之病痛,故曰“万堇不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