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负压吸引在气胸中的治疗效果观察
2015-01-23董亚辉
董亚辉
持续负压吸引在气胸中的治疗效果观察
董亚辉
目的探讨持续负压吸引在气胸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气胸患者,随机分为负压吸引组、间断抽气组和闭式引流组,每组30例。三组患者分别采用持续服用吸引、间断抽气及闭式引流方法。观察三组治疗效果,记录三组患者肺复张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负压吸引组的肺复张时间显著低于间断抽气组和闭式引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压吸引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低于间断抽气组和闭式引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压吸引组有效30例、无效0例,有效率为100.0%;间断抽气组有效24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80.0%;闭式引流组有效17例,无效13例,有效率为56.7%,负压吸引组的有效率分别高于间断抽气组和闭式引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负压吸引在气胸治疗中有显著临床效果,患者的肺复张时间短,值得借鉴。
持续负压吸引;气胸;间断抽气;闭式引流
气胸在胸外科疾病中较为常见,可导致胸膜腔中的压力显著升高,影响到肺组织,可导致静脉回流受到严重影响,严重的可威胁到患者生命。手术治疗和传统的胸腔穿刺闭式引流对患者的创伤较大,且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影响了治疗效果[1-3]。本文选择本院气胸病例,观察中心静脉导管实施的负压吸引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的90例气胸患者均为本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病例,均为非张力自发性气胸,符合自发性气胸诊断标准,均经相关影像学检查确诊。患者均同意参与本实验,随机分为负压吸引组、间断抽气组和闭式引流组,各30例。负压吸引组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8.6岁;间断抽气组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37.4岁;闭式引流组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38.4岁。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三组患者均在平卧位下行引流,在锁骨中线和第2肋间交界处外侧的2 cm进行穿刺置管。也可在CT确定好穿刺点后行穿刺置管。均在局部浸润麻醉成功后进行。负压吸引组患者采用持续负压吸引治疗,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负压吸引管的一端连接负压吸引装置,负压吸引管的另外一端连接静脉置管尾端,通过压力大小对引流速度进行控制。间断抽气组患者置管成功后,采用注射器缓慢抽气,每次抽气量要根据患者是否发生不适为原则,每隔6 h采用注射器抽气1次。闭式引流组患者置管成功后,连接水封瓶,对患者实施闭式引流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三组患者的肺复张时间、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对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4],分为有效和无效。患者双侧呼吸音表现为对称,影像学检查提示患者的肺复张,没有发现有引流气体流出,且在48 h内没有复发,为有效;患者的患侧呼吸音开始变弱或逐渐消失,影像学检查提示患者的肺没有复张表现,还有皮下血肿等并发症,患者引流时仍有气体流出,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的肺复张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负压吸引组、间断抽取组和闭式引流组的肺复张时间分别为(2.9±1.3)、(8.6±2.1)、(10.9±2.4)d。负压吸引组、间断抽取组和闭式引流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3.9±1.4)、(18.3±2.4)、(10.5±2.3)d。负压吸引组的肺复张时间显著低于间断抽气组和闭式引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压吸引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低于间断抽气组和闭式引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三组的治疗效果比较 负压吸引组有效30例,无效0例,有效率为100.0%;间断抽气组有效24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80.0%;闭式引流组有效17例,无效13例,有效率为56.7%。负压吸引组的有效率分别高于间断抽气组和闭式引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气胸在临床疾病中较为常见,是空气进入胸膜腔后所引起的一系列相关症状和体征,气胸发生后可影响到肺组织,影响到静脉回流,严重的可危及到患者生命安全。气胸可有自发性气胸,或由创伤等非自发引起的气胸,而自发性气胸在临床上较为常见[5-7]。气胸的治疗关键是排气,排气治疗的方法较多,其中有胸前穿刺闭式引流、间断抽气治疗等,采用经皮胸腔置入细导管的持续负压吸引在气胸治疗中有所应用,细导管采用中心静脉导管替代。中心静脉导管在引流过程中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能够在机体组织中长期留置,有助于减轻患者的引流痛苦和相关并发症[8-10]。
本文结果显示,负压引流组的肺复张时间低于间断抽气组和闭式引流组(P<0.05),说明持续负压吸引治疗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改善气胸患者的临床症状,且负压吸引组的住院时间低于其他两组(P<0.05),说明持续负压吸引治疗更有利于患者恢复;临床效果评定结果表明,负压吸引组的临床效果有效率分别高于其他两组(P<0.05),说明持续负压吸引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具有显著优势。
综上所述,经皮胸腔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持续负压吸引治疗在气胸中有显著临床效果,患者恢复快,对患者创伤小,患者容易接受,所以此种方法是治疗气胸的较好治疗方案。
[1]成向阳,陈汉章,熊信国,等. 485例自发性气胸手术治疗的远期效果、并发症及复发原因分析. 广东医学,2007,4(2):282-285.
[2]马振宁,王建军,王家顺,等. 腋下小切口与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比较.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7,5(5):418-419,422.
[3]谢加富,李伟峰.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气胸和胸腔积液的临床应用.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3):2066-2067.
[4]丘平,王正,林少霖,等.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效果及卫生经济学比较. 现代预防医学,2010,3(3):590-591.
[5]袁志,汪慧英. 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自发性气胸的疗效观察. 实用医学杂志,2010,26(8):1365-1367.
[6]俞燕云. 胸腔闭式引流加持续负压吸引治疗气胸疗效分析.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10(6):615-616.
[7]孙志勇,曹子昂,富皓白,等. 穿刺抽气与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Meta分析. 中国全科医学,2012,11(6):665-667.
[8]柳威,吴怀球,张卫东,等. 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疗效观察. 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0):1624-1625.
[9]肖天津. 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特点与治疗对策. 临床肺科杂志,2006,11(4):494-495.
[10]宋应健,洪永青,王立新. 三种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内科气胸的体会. 临床肺科杂志,2011,16(5):762-76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4.066
2015-08-17]
473000 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胸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