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法复位配合夹板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疗效分析

2015-01-23卜献忠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24期
关键词:夹板肘关节患侧

卜献忠

手法复位配合夹板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疗效分析

卜献忠

目的研究分析中医手法复位配合小夹板固定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68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研究组实施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随访6~12个月,评价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疗效优23例,良10例,差1例,优良率97.1%(33/34);对照组疗效优21例,良12例,差1例,优良率97.1%(33/34)。两者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及随访期间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手法复位配合小夹板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疗效满意,安全性较好。

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复位;夹板固定;疗效

肱骨髁上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关节损伤之一,该病多见于6~13岁儿童,发病率较高,占肘部骨折的30%~40%[1,2]。肱骨髁上骨折多合并周围重要组织如桡动脉、正中神经损伤,伴肘关节畸形,如不及时给予有效处理多可导致前臂缺血性肌肉挛缩和肘内翻畸形,预后不佳。 因此,探讨分析正确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对本院部分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采用中医手法复位并小夹板固定治疗,效果优良,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4年4月收住本院的68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完整临床资料,其中男46例,女22例;年龄5~12岁,平均年龄(7.4±2.6)岁;均为闭合性损伤,经影像学检查显示均为伸直型骨折;受伤至入院时间0.5~12.0 h,平均时间(2.3±3.7)h;查体未见明显神经、血管损伤征象。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将患儿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4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臂丛麻醉,年龄较小可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于患侧肘后正中或偏外侧取弧形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查找、显露并保护尺神经。充分暴露骨折端,依据断端旋转角度以及移位方向选择复位术式,复位满意后以2枚交叉克氏针于肱骨内外髁处将骨折断端牢靠固定。术毕采用长臂石膏将肘关节与功能位固定3~4周,4~6周后复查X线,骨折愈合后拔除克氏针,逐步进行患侧肘关节功能锻炼。

1.2.2 研究组 实施手法复位并小夹板固定治疗:术前依据X线检查结果明确骨折类型为尺偏型还是桡偏型。嘱患儿取仰卧位,局部麻醉,令助手握住患侧上臂,肘关节屈曲90~100°,术者双手握住患儿患侧腕部,依据骨折类型将前臂旋后或旋前牵引纠正尺偏或桡偏;然后将患肢伸直牵引,纠正重叠。术者一手继续握住患侧腕部维持牵引,另一手置于骨折处,拇指按压骨折远端后侧,均匀用力,余四指环抱骨折近端,反方向用力对抗将骨折复位后,屈肘120°。X线透视见骨折复位满意,屈肘约110°位置以4块杉树皮小夹板固定。为防止肘内翻以及远端移位,可在肱骨外髁上方放置一塔形垫,在后侧及肱骨内髁处放置梯形垫,以“8”字绷带固定,三角巾贴胸悬吊。3周后去除“8”字绷带,指导患肢锻炼;4周后复查X线,骨折临床愈合后可拆除夹板。

1.3 观察项目 随访6~12个月,评价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疗效评定标准[3,4]优:患侧肘部功能恢复正常,外观无畸形,肘关节屈伸受限在10°以内;X线检查示骨折对位对线满意。良:患侧肘部功能基本恢复,外观无明显畸形,肘关节屈伸受限在20°以内;X线检查示骨折对位对线满意。差:出现肘内翻畸形,肘关节屈伸受限在20°以上,X线检查见骨折对位对线差。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疗效优23例,良10例,差1例,优良率97.1% (33/34);治疗及随访期间发生肘内翻2例(5.9%)。对照组疗效优21例,良12例,差1例,优良率97.1%(33/34);治疗及随访期间发生肘内翻1例(2.9%)。两组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肱骨髁上骨折主要由间接暴力所致,根据骨折端的位置可将肱骨髁上骨折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临床以伸直型为主,可伴有尺偏或桡偏。伤后患侧肘关节功能丧失,可伴有局部软组织明显肿胀。有时可在肘窝触到肱骨骨折端。X线正、侧位片可明确骨折及移位情况。目前虽然临床对于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均有了显著的提高,早期严重的并发症如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已较前明显减少,但肘内翻畸形仍不断发生,因此治疗时仍需注意。

切开复位可对骨折进行解剖复位,辅以克氏针固定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但该疗法属于有创操作,局部切开可破坏骨端血运,易损伤骨折周围软组织,不利于骨折的愈合。此外,手术治疗亦不能避免肘内翻、关节痛等并发症,且术后遗留瘢痕亦难以被患儿所接受。中医手法复位具有无创、操作简便、不损伤局部血运、骨折愈合快的优点,较为容易被患儿接受。配合小夹板固定可对肘内翻畸形进行预防。本研究34例患儿采用中医疗法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其总体优良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与切开复位治疗相当,效果满意,安全性较好。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儿童患儿肌肉张力较低,进行复位时应手法柔和,切记粗暴;且应尽量一次成功,避免反复多次复位。对于怀疑合并神经、血管损伤者,应积极考虑切开探查修复,不可勉强行保守治疗,防止严重并发症发生。

[1]杨经慧.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与分析.中外医疗,2014,33(9):19-20.

[2]张高耀,江学东,吴赟.中医手法复位治疗肱骨髁上骨折196例临床疗效观察.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23):73-77.

[3]何正位,陈本华.闭合手法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分析.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2):2837-2838.

[4]刘江.闭合手法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观察.当代医学,2014,20(13):4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4.045

2015-04-29]

450044 河南省球类运动管理中心医务室

猜你喜欢

夹板肘关节患侧
专利名称:一种钼丝夹持电磁退火炉
更 正
肘关节镜治疗肘关节僵硬手术技巧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全肘关节置换的临床应用
钛夹板应用于美学区引导骨组织再生1例
边条翼夹板结构强度设计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肘关节术后医源性骨折伴僵硬
乳腺癌术后患者患侧上肢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