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细小病毒病的综合防治
2015-01-23熊永明
熊永明
(云南省漾濞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672500)
猪细小病毒病的综合防治
熊永明
(云南省漾濞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672500)
细小病毒病(PPV)是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的主要病源之一。该病主要表现为母猪流产、产出木乃伊胎、死胎、畸型胎和病弱胎,母猪本身缺乏明显的症状;近年来与其他病毒混合感染发生较多,是导致很多疾病综合证的病原之一,对养猪业打击相当大。因此我们要提高对猪细小病毒病的认识,并控制此病的蔓延。
1 流行特点
猪细小病毒既可水平传播也可垂直传播,主要表现是猪的繁殖障碍,不同年龄及性别的家猪和野猪都会感染,主要发生于初产母猪。健康猪群一旦接触到病毒,3个月内几乎可全部感染,被感染的猪只长时间保持血清学反应是阳性,一般呈地方散发性流行。造成流行的病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流行范围广
近年来,PPV感染呈上升趋势,呈现出新的流行特点,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从1986年至今,我国学者对全国很多省市进行了PPV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结果在全国各地均有PPV的流行。
1.2 无季节性
PPV感染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秋两季及母猪配种后更易感染,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1.3 持续感染
被感染的种公猪在交配过程中通过精液将病毒传染给母猪,被感染的母猪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母猪产出的活的带毒弱仔猪形成新的传染源;以及各品系和年龄的猪对PPV都很敏感,被感染的猪只在感染后3~7d开始从粪便、尿液和分泌物排毒,在猪群中可通过接触分泌物(如鼻液、阴道分泌液)、排泄物(粪便和尿液)和污染器具等再次传播。所以PPV病的传染源非常是广泛的,被感染猪群呈现出持续感染的特点,且持续时间还很长。
1.4 混合感染
PPV和PCV2是PMWS(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的病因,说明了PPV和PCV2混合感染发生的普遍性。PPV与猪瘟病毒(CSFV)、猪伪狂犬病病毒(PRV)、圆环病毒Ⅱ型(PCV2)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PRRSV)的混合感染也十分严重。
2 临床症状
猪细小病毒感染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母源性繁殖障碍,感染的早期母猪出现重新发情而不分娩,或只产出少数仔猪,或产生死胎、弱仔或木乃伊胎等。发生繁殖障碍的母猪除上述现象外,个别母猪出现体温升高、后躯运动不灵活或瘫痪,关节肿大或体表有圆形肿胀等。怀孕50~60d感染的母猪多出现产死胎,怀孕70d感染的母猪常出现流产症状,而怀孕70d以后感染的母猪则多能正常产仔,但仔猪常常有抗体并长期带毒。本病还可引起仔猪瘦小,弱胎,母猪发情不正常,久配不孕,妊娠期、产仔间隔延长,新生仔猪出现呕吐、下痢等症状。
大多猪不论年龄和性别在接触病毒后10d内都显示短暂的轻度白细胞减少。病理解剖见母猪子宫内膜及胎盘无严重病变,可见木乃伊、畸形和溶解的腐黑胎儿,受感染胎儿可出现充血、水肿、出血、体腔积液和脱水等病变。进一步诊断需送检病料到实验室进行病原鉴定。
3 防控措施
猪细小病毒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3.1 环境卫生
执行严格的兽医卫生预防措施,环境条件和硬件设施要满足猪的生长及繁殖的要求,猪舍周围应定期用3%的次氯酸钠或5%的苛性钠开展好消毒工作,死胎、木乃伊、流产胎儿、胎盘和其排出物需无害化处理、火化或深埋,污染场地必须做到严格消毒。
3.2 防病入场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控制带毒猪只进入猪场,应到无病猪场引猪,若需引进种猪时,应隔离14d,进行猪细小病毒感染的两次血凝抑制试验,当HI滴度在1:256以下或呈阴性时,才可以进场。
3.3 净化猪群
一旦猪场发生本病,应立即将发病的母猪或仔猪隔离或彻底淘汰,与病猪接触的环境、用具应严格消毒,应运用血清学方法对全群猪进行检查,只要检出的阳性猪坚决淘汰,以防疫情进一步扩展。病猪流产幸存的仔猪或木乃伊同窝出生的幸存仔猪均不能留作种用,此外,头胎母猪的后代也不宜留作种用。
4 疫苗接种
猪细小病毒疫苗有灭活苗和弱毒苗两种,在无PPV感染的猪场,对母猪和公猪用灭活苗免疫接种,即母猪和公猪在配种前1个月左右肌肉注射灭活苗2ml,2周后再注1次,免疫期半年;在有PPV感染的猪场,当血凝抑制效价低于1:20时,可用上述程序或母猪配种前两周用弱毒苗接种1次。此外,在本病流行区可将感染的母猪放入后备种猪群,或将初产母猪赶到污染猪圈内,使其自然感染而产生免疫力。
熊永明(1974.1-),彝族,云南省漾濞县人,大专,畜牧师,长期从事畜牧兽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