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白鸡雏鸡行为学初步观察
2015-12-02马雪英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850000
马雪英(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850000)
拉萨白鸡雏鸡行为学初步观察
马雪英(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850000)
本文对0~2周龄拉萨白鸡雏鸡的一些行为作了较系统的观察。通过对雏鸡行为的观察,为高海拔地区人工孵化和育雏,提供科学的饲养管理依据,为雏鸡禽流感、新城疫疫苗接种的适宜时期提供了初步依据。
雏鸡;拉萨白鸡;行为观察;饮水;摄食;温度;群居
从2012年7~8月份,在西藏农科院畜科所曲尼巴综合试验基地蛋鸡繁育场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行为学观察。观察后对结果及时整理,同时总结以往的饲养管理经验,成此观察报告,有些行为记录未必准确待进一步观察和验证。
1 出雏的行为观察
1.1 出壳前的行为
种蛋经过选择、消毒入孵后,在孵化条件正常情况下,到20~21d就开始大批出雏,此时胚胎若发育正常,拿起来破壳的鸡蛋,放在耳边就能听到钝钝的“咯咯”声,这是雏鸡啄壳的声音。当蛋壳被啄开一小口后,通过破口可观察到,“咯咯咯”的声音是雏鸡上下喙的齿合所致。这种行为可能与锻炼头颈部的肌肉功能有关,因为雏鸡的出壳,头颈部的功能占有主导地位。
1.2 出壳后的行为
雏鸡出壳后的第一个行为是:雏鸡竭力摆脱脐部与蛋壳的联系(蛋壳膜与蛋壳的联系),眼微闭、爪用力向前爬动。在此过程中雏鸡的平衡行为很突出,表现是头向前仰、伸、左右摆动、双翅辅以扑打动作,这些动作呈间歇性。
雏鸡在脱离了蛋壳后,为适应新的环境所表现的一系列行为,详见表1。
表1 雏鸡出雏后的一系列行为(单位:min)
从表1可以看出,试探性站立在探究性饮水和啄食前,这可能是鸡在野生条件下行为顺序的保留,因为在野生条件下,为了求得生存首先需逃避敌害,这是自然界“自然选择,生存竞争”的结果。拉萨白鸡雏鸡在出壳后平均45~73.7min左右就出现了理羽和饮水、啄食行为,说明这三种行为也是先天获得的。
2 0~2周龄雏鸡的行为观察
2.1 环境温度、湿度对雏鸡的行为影响
温度是影响雏鸡行为的关键因素之一。刚出壳的雏鸡从37~38℃的出雏器中出来,绒羽稀薄、本身体温调节机能尚不健全,因此对温度的适应性很低,必须人工给予适宜的环境温度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和健康成长,故捡雏后,应把雏鸡放到有灯光和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让其充分休息,雏鸡接入育雏室后,若温度适宜(据观察温度为34~35℃)雏鸡就均匀散布睡眠,约经过24~29h的生理睡眠适应期后开始饮水和采食。所谓生理睡眠适应期,是雏鸡由较高温度转入正常的条件下的一种适应性行为,在此过程中雏鸡一般不采食、不饮水、嗜睡。而生理代谢的能量维持主要由蛋黄供给,生理机能处在调整状态。
湿度大小对雏鸡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刚出壳的雏鸡体内汗水70%左右,同时又处于环境温度较高的条件下,如果育雏室内过分干燥,雏鸡就会随呼吸散发大量的水分,同时,还影响雏鸡腹中蛋黄的吸收,对羽毛的生长也不利。据观察,育雏室内过于干燥雏鸡出现饮水过多、拉稀、脚爪发干、羽毛生长缓慢等现象,如果过于潮湿,育雏室温度较高,雏鸡出现呼吸困难、羽毛凌乱污秽、易患呼吸道疾病增加死亡率等现象。
在发育过程中,随着日龄的增长雏鸡对温度、湿度适应能力逐渐强。雏鸡因其体质和饲养密度及空气温度不同,其对温度要求的极限是不同的。据观察,一周龄雏鸡的适宜温度范围是:32~36℃。当温度低于30.5℃时,雏鸡表现出缩颈站立、闭眼、相互挤压、钻群、无鸣叫现象。低于30℃时,则发出“叽叽叽叽!”的连续低吟,雏鸡羽毛耸起,拥挤在热源周围、挤堆的行为。温度合适时雏鸡表现精神饱满、活泼好动、采食量逐日增加、饮水适度、绒毛光滑整齐、休息时安静无声,均匀散布在笼内网面上。当温度高过36℃时,随温度增加,雏鸡依次动用物理、生理手段来散失体内温度,其表现是:散开翅膀、伏于笼底上减少运动、张嘴喘息、增加饮水次数等。雏鸡若持续在较高温度下,雏鸡就会随呼吸散发大量的水分,就会因失水或中暑而死亡。有报道:雏鸡失水超过10%就会死亡。故在育雏的时候,应合理掌握温度、湿度。二周龄的雏鸡调节体温的能力较一周龄较强,其对温度的要求据观察在29℃左右为适宜。总之,健雏、大雏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大;病雏、弱雏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差。另据观察,雏鸡出壳后的最初几天内有减重状态,其体重变化情况,见表2。
表2 0~5日龄雏鸡增重记录(单位:g)
经观察分析,认为雏鸡最初几天减重的原因主要在于蛋黄的吸收,而与体重变化相适应的行为学特征如下:
(1)1日龄雏鸡基本处于睡眠状态,采食、饮水及运动很少;
(2)2日龄雏鸡开始采食,但采食只是有探究性,采食频率低,平均在1.23/s左右;
(3)3~4日龄雏鸡基本上开始适应于外界环境,采食频率在1.65/s左右。故认为雏鸡体重变化是因为1~4日龄是雏鸡由胚胎期脱离“母体”转变为与外界环境生活及行为上的适应阶段,使得雏鸡出壳后较其他家畜脱离其母体更易快速适应环境,并呈现出其独有的行为学上的特点。
2.2 饮水、摄食行为
先饮水后开食是雏鸡饲养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一定要在雏鸡充分饮水1~2h后再开食。因为雏鸡出壳后体内仍有一部分卵黄物质没有充分吸收,作为营养物质这些卵黄对雏鸡的生长有促进作用。饮水可促进胃肠蠕动,利于蛋黄物质的吸收和胎便的排出。另外在育雏室高温的环境中,雏鸡体内的水代谢和呼吸的散发都需要大量的水,因此,饮水有助于体力的恢复。
据观察大多数雏鸡进入育雏室后,在30~50min左右就有试探性饮水行为,高峰出现在24h之内,不知道饮水的雏鸡人为地把雏鸡的喙浸入水中几次,雏鸡知道水源后就会饮水,其他雏鸡也会学着饮水。
雏鸡出现第一采食高峰期的时间大致为1.5d左右,在未采食前的一段时间内,雏鸡的生理代谢主要靠蛋黄来维持。从这一行为看,调节摄食行为的关键似乎在于体液中营养物质的浓度。当其浓度低于某一极限值时,雏鸡体内的化学感受器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作用于脑垂体的饥饿中枢,大脑便发出摄食指令,经过传出神经,摄食信号被输送到参与摄食的各器官进入摄食状态。
据观察,拉萨白鸡雏鸡的摄食和饮水秩序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其中也有一些规律。雏鸡的摄食和饮水均表现出群体行为,很少有单个雏鸡采食和饮水的,这是鸡的仿效行为的表现。雏鸡摄食的探究性,使其对新加的料和新换的水,保持有较强的新鲜感,只要加料和更换水,都会出现一个采食高峰。雏鸡的采食、饮水特点随着日龄的增长和饲养密度的不同,有如下变化:
(1)雏鸡的采食、饮水对于整个鸡群来说是一个连续的不间断的行为;
(2)密度在每平方米50羽的环境里,雏鸡的采食高峰维持在15~45min之间,在同一密度情况下,平均为30min,饮水高峰维持在15~30min之间,平均20min;
(3)饲养密度高时,采食高峰不明显,采食百分比稳定在较高极限;
(4)7~8日龄的雏鸡,采食量和饮水量明显增加,采食高峰延长。且趋于不明显状态。而雏鸡的采食和饮水频率会随日龄的增长,不断增加,到第六天达到高峰,第七天群体采食和饮水频率已趋于一致。从雏鸡的摄食及体重变化来看,雏鸡经过一个周龄的生理调整后,其消化系统、生理机能已于采食和身体发育的要求相适应。
2.3 群居行为
鸡是典型的群居家禽,其合群性在雏鸡中表现更为明显。笔者认为,鸡的群居行为是由铭记行为获得的。因为,在雏鸡出壳后,一直处在群体生活环境中,彼此之间建立了可信的依靠和安全感。如果从一群小鸡中抓出来一只放在单独的环境中,它会陷入一种焦躁不安的状态。笔者也曾在农区观察到,在母鸡自然抱窝条件下,雏鸡的群体行为是更具有代表性。不同的母鸡带领的雏鸡很少有交往,即便是母鸡带领一只雏鸡,这只雏鸡也不会跑入另一母鸡带领的雏鸡群中。但雏鸡对母鸡则紧随不离,一旦与母鸡或雏群脱离,同样会慌张鸣叫。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雏鸡喜欢群居生活,是后天获得的,最终的驱力是求得安全感。
2.4 体表护理行为
雏鸡的梳理羽毛行为可归为此类,目的可能在于:
(1)为使羽毛松散,求得舒适感;
(2)清洁羽毛,并将皮肤上的油脂涂擦于羽毛,以减少干燥感;
(3)患鸡白痢雏鸡的一个明显行为是啄肛部的粪便,力图将其啄散,很显然这是为了求得肛部的清洁和舒适;
(4)雏鸡的体表护理行为还包括高温下张口喘息,疏散垂开翅膀。其目的均是为了雏鸡的自身保护。
3 讨论及小结
雏鸡所表现以上行为,是雏鸡内在需求的一种表现,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为科学饲养管理雏鸡,提高育雏率提供依据。下面就雏鸡的行为表现谈点自己的看法:
(1)雏鸡出壳时及出壳后,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用于挣脱雏体与蛋壳的联系和疏散羽毛,结合西藏实际若在孵化后期即15~20d相对湿度保持在65~70%,21d时出雏器保持相对湿度为70%,就可大大减少这部分能量消耗,且能防止水分过多蒸发而造成蛋壳膜粘结雏鸡,使其难以破壳而死亡,以便多出雏,出健雏。
(2)雏鸡出壳后1d左右的时间,是雏鸡对环境适应的过渡期,当能量供给已非蛋黄所能完成时,就要通过摄食来补充。所以从出雏到转入育雏的时间最迟不得超过1d。原则上大约有1/3的雏鸡有觅食行为时即可开食,最重要的是保证雏鸡出壳后尽量学会采食,学会采食时间越早,采食的饲料越多,越有利于早期生长和体重达标。
(3)鉴于雏鸡体温调节能力弱的特点,在育雏时应正确掌握温度、湿度的准确,更重要的是随时观察雏鸡的活动状态和活动规律,可“看鸡施温”。当温度适宜时,雏鸡活动自由、群体散开、或饮水、或采食;温度较低时,雏鸡活动减少、挤堆、靠近热源;温度较高时,雏鸡活动也减少,羽毛耸起、双翅下垂散开、饮水停止;温度过高时,饮水增加、张口喘息、常因失水过多,体温升高而引起死亡。
(4)雏鸡能否生长一致,能否减少一些怪癖的发生,雏鸡的合理饲养密度是一个关键。刚出壳的雏鸡个体小,活动量不大,单位面积上饲养鸡数可多些。雏鸡到一周龄之后,因其采食量的增加和快速发育,单位面积饲养数量要相对减少,可根据采食情况随时对雏鸡饲养密度加以调整。饲养密度过大时,雏鸡采食时常因争抢食位,发生争斗,这是雏鸡养成相互啄斗、啄羽、啄肛等恶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本人认为,雏鸡的最适饲养密度可根据不同的饲养方式确定饲养密度,见表3。
表3 育雏期不同饲养方式的饲养密度
(5)七日龄后,雏鸡对环境各方面已能较好地适应,生理机能基本健全,但雏鸡比较敏感,胆小怕惊吓,因此,结合西藏实际和生产经验,减少应激,雏鸡在七日龄后方可进行断喙,但禽流感、新城疫接种工作应在30日龄后更为合理。
拉萨白鸡品种群扩繁与示范推广。
马雪英(1967.12-),女,大学本科,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畜牧家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