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学对“痒”的论述

2015-01-23孙朝润

中医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血虚风邪肌肤

孙朝润

(安康市中医院,陕西 安康 725000)

·学术探讨·

中医学对“痒”的论述

孙朝润

(安康市中医院,陕西 安康 725000)

痒是各种急慢性皮肤病的合并症,是外受风、寒、湿、热、毒等邪的侵害,内因气虚、血虚、阴虚、血瘀的影响所导致。痒的病机是风盛则痒及气血失和。痒的辨证首先要辨病因、病位、虚实,其次是辨证型。痒的论治可分为疏风、理血、祛湿、清毒、通下、杀虫等几个方面。

痒的涵义;气血失和;病理;辨证;论治

我国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了“痒”的概念,奠定了“痒”的理论基础。后世医家又有很多发挥和升华,使中医学对痒的病因、病理、论治等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

1 痒的涵义

痒是皮肤的异常不适,是机体卫外功能的反应,是某些疾病的外在信号。痒可发生于机体皮肤的各个部位,常见于各种急慢性皮肤病。《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灵枢·刺节真邪篇》曰:“或痒,或痹,或不仁,变化无穷,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邪气之所生也。”又曰:“气往来行,则为痒。”《金匮要略》曰:“身体为痒,痒为泄风。”《集韵·养韵》曰:“痒,肤欲搔也。”《尔雅·释古上》曰:“痒,病也。”此阐明了什么是“痒”及“痒”是如何产生的。

2 痒的病理

《外科大成》曰:“风盛则痒。”阐明了痒的病理特点,指出主要病机是风邪外客于皮肤作痒、气血不和致痒。还有先贤提出“风动则痒”,再次表明因风致痒是痒的主要病理特点。吴军教授提出痒乃“气血不和”,进一步指出了痒发生的病理基础。综上所述,痒的病理可概括为内、外两个方面。一是以风为主的六淫外邪侵袭人体,客于肌肤,郁于经脉,不得宣通而致痒。正如《灵枢·刺节真邪篇》所说:“气往来行,则为痒。”二是脏腑气血失和致痒,多是由于阳气外虚,卫外失固;或因久病体虚;或因年老,气血虚少,不荣肌肤,成为血虚生风致痒;或年老肾阴不足,阴虚不能滋养肌肤,发为阴虚致痒。

3 痒的辨证

《外科证治全书》曰:“痒虽属风,亦各有因……证有不同。”痒的发生、发展与各种因素有关。孰风、孰寒、孰热、孰实、孰虚,须细加分析,审证求因,准确辨证。

3.1 辨病因

引起痒的因素很多。总的可分为内因、外因两个方面。有关内因,《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之说。心主火,火热内蕴,热毒燥火,郁篜发病,或痛或痒。脏腑内损,气血失和,不荣肌肤,阴虚内热,虚热内扰亦致痒。有关外因,《诸病源候论》有“风邪中于营卫,溢于皮肤之间,与虚热并,故游弈遍体,状若虫行”,又有“风行身体,如虫行候”。六淫之邪,侵入肌肤,阳气被阻,郁而不畅;或嗜好烟酒,湿热内生;或瘀血内阻,客于经脉;或蚊虫叮咬,毒邪侵染造成诸痒。

3.2 辨病位

痒的发生部位不同,其痒的病症、性质也不尽相同。痒的部位与疾病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明确痒的部位即可诊断病之所在。确定痒之由来,以痒诊病,以病辨痒,病痒互辨,病痒同治。临床可分为全身性痒和局部性痒。全身性的痒如牛皮癣,皮肤瘙痒症,以及风、寒、湿、热、燥等几种不同病因引起的风疹、水疱、风痧等;此外,还有毒、虫、酒、食等引起的痒。局部性的痒有头皮痒、耳痒、眼睑痒、妇人阴痒、肛门痒、手掌痒、足趾痒等。

3.3 辨虚实

痒有虚实的区别。凡因风、寒、湿、热、瘀、毒、食、虫引起的痒多属实证范畴,临床表现为肌肤痒且有红疹、水疱、丘疹;或肌肤皮疹,潮湿色红,时发时止,昼轻夜重,甚则口渴,尿黄,便结,遇热更甚,搔后渗水糜烂;或游走不定,反复发作,日久不愈,肌肤变厚、苔癣化;或红色风团发于头面、颈项、上肢、前后胸背等部位;或酒后、食后皮肤发红、发痒和虫咬发痒等。因气虚、血虚、阴虚导致的痒都属虚证,临床多见于气虚、血虚或阴虚之人,症见肌肤干燥,搔之易出现血痕、渗血;或脱干燥糠皮状白屑,夜间加重;或肌肤痒疹淡白,痒而不甚,时发时止,时轻时重,久治不愈,且伴有身困乏力,气短纳差,舌淡脉缓。

3.4 辨证型

痒的发生与多种疾病有关。因此,对痒必须审证求因,辨型论治。

3.4.1 因风而痒

《灵枢·刺节真邪篇》曰:“或痒,或痹,或不仁,变化无穷,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邪气之所生也。”这里所指的邪即风邪。《外科大成》曰:“风盛则痒。”《中医临床大全》曰:“因本病多与风邪有关,故又称风痒,痒风。”先贤指出:风邪可以直接引起痒,认为风客肌肤,营卫失和,阳气失宣而致痒。常见全身皮肤瘙痒无皮疹;亦有肌肤瘙痒有皮疹如粒、如粟;或伴有风团,遇风加重,时隐时作。

3.4.2 因寒致痒

《诸病源候论》曰:“阴盛则寒,寒则表虚,虚则邪气往来,故肉痒也。”寒邪致痒,常发于秋冬季节。寒凉之邪外袭,全身或局部发痒,或伴有皮疹、风团,皮色淡白,形身寒栗,遇热则痒减轻。

3.4.3 因热致痒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主火,火热极盛,热毒燔炙,灼及肌肤致痒。《张氏医通》曰:“其火游移,往来致痒。”《诸病源候论》曰:“风痒之类,逢热则瘙痒。”指出热与痒的关系密切,且有遇热痒甚的特点。这类痒常伴皮肤色红,或红疹,或水疱焮热,密集成群,遍及全身,有心烦口渴,睡眠不宁,遇热更重,遇凉则减。

3.4.4 因湿致痒

《中医学概论》曰:“突起疙瘩,形如米粒而痒,抓破之后,渗出水液的,乃脾经有湿。”《中医鉴别诊断学》曰:“湿邪蕴蒸浸淫……滞结肌肤不得宣泄,蕴蒸皮肤而发痒。”湿为阴邪,浸淫肌肤,因蕴熏蒸,阻遏阳气,脉络不通,郁而发痒;或全身、或局部皮肤发红,伴有水痘、丘疹。痒势较剧,反复发作,抓挠后有渗出液,甚则糜烂,伴有身重困乏、腹胀便溏、苔腻等症状。

3.4.5 因瘀致痒

《中医临床大全》曰:“血瘀作痒证,病程缠绵,瘙痒久治不愈,尤以身体压迫处,如腰周围、足背、表带处瘙痒明显,抓痕累累,紫褐色痕道遍布。”《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曰:“瘀血茎中痛痒,则因瘀血阻茎中。”风邪侵及肌肤,郁久成瘀,阻滞经脉,引起发痒,且痒痛兼见,常伴有口唇青紫、舌有瘀点。

3.4.6 因毒致痒

《中医精华浅说》曰:“毒热燔营,发病突然,大片红色风团,状如地图,遍布全身,自觉剧痒。”毒邪侵淫,发病急剧。风团、风疹色红,全身皆有。毒多兼湿兼火,湿毒蕴结,火毒内燔,奇痒难忍,遇热更甚。症见发热口渴,心烦躁扰,便结尿黄,舌红苔黄,脉数。

3.4.7 因虚致痒

《难经》曰:“痒为虚。”《诸病源候论》曰:“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又曰:“夫人虚,因邪中于营卫,溢于皮肤之间,与虚热并,故游弈遍体,状若虫行也。”《千金要方》也有血虚之痒、妇人血虚之痒和脾虚之痒的论述,指出血虚是致痒的内因。血虚生风,营卫失和,乃发为痒。老年人的胫前反复发痒,就是气血两虚致痒的一种。

3.4.8 因虫致痒

先贤有“虫动则痒”的论述。《张氏医通》曰:“虫蚀痒痛。”表明虫是导致痒的病因之一。一是湿热蕴篜,化腐生虫,虫动则痒;二是蚊虫叮咬或爬行皮肤上,其毒液分泌物刺激发痒,发病急、痒势猛,痒痛并见,令人难忍。皮肤局部一般都有红肿、红疹,焮红起疱。此外,还有蛲虫、滴虫、阴虱等致痒。现代医学的真菌、霉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类所致瘙痒,亦应属因虫致痒的范围。

3.4.9 因食致痒

《证治要诀》中记载“食鸡肉及獐鱼动风等物”可导致发痒,主要是食用某些动物类食品如鸡、鱼、海鲜、蛋、奶,此外还有食品添加剂、辛辣食物、酒精等。过食鱼、虾、海鲜,辛辣、煎炸、烧烤之味,均能化热助火,毒热内燔,外发肌肤,动风发痒。

3.4.10 药物致痒

中药中的斑蝥、川草、草乌、细辛、蟾酥等,西药中的青霉素、链霉素、磺胺、吗啡、阿托品等,可使某些人产生过敏、发痒。多是接触此类药物后,突然发病,剧痒难忍,甚至厥逆。

3.4.11 皮毛致痒

因穿戴或接触皮毛、羽绒、化纤、毛织品等物而引起瘙痒。

3.4.12 他病致痒

现代医学中某些慢性疾病可出现痒,如糖尿病、肿瘤、贫血、白血病、尿毒症及肝胆疾病等。这类痒是上述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合并症,痒势较轻缓,随着疾病的好转,痒亦随之减轻或消失。

4 痒的治则

元代薛时平曰:“郁与通相反,郁者究病之根源,通者治法之纲要,达此二字,为治痒之能事矣。”他指出“通”是痒之“治法之纲要”,此纲要阐明了治痒大法。《外科证治全书》曰:“痒虽属风,亦各有因……证有不同,治亦有别。”强调治痒必须审证求因,据因论治。痒的病因在风邪六淫,病位在肌肤经脉,病理在气血不和。针对痒的病因、病理及痒的特点,其治则可概括归纳为疏风、祛湿、理血、清毒、杀虫等。这些治则将“通”寓于疏、祛、理、清、杀之中。

4.1 疏 风

“风盛则痒”“风动则痒”。抓住治风即抓住了治痒之纲。疏风包括祛风、散风、熄风、定风等法则。治疗常选用荆芥、防风、羌活、独活、苏叶等,还可选用全蝎、僵蚕、蝉蜕、蜈蚣、乌梢蛇等虫类药物以提高治风效果。

4.2 理 血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痒往往兼有血热,治疗常用土鳖虫、茜草等凉血活血、补气养血、化瘀通络之品。血虚治疗采用理血,包括活血、凉血、化瘀、养血等法则。痒多反复发作,屡治不愈。久病入络,即入血,血瘀阻络,郁而生热,导致血热。久痒不愈,渐致血虚,以致时发时止。治疗当活血通络、清热凉血、补血养血,药物常选用赤芍、白芍、当归、生地黄、黄芪、党参、川芎、紫草、丹参、牡丹皮、地龙、僵蚕等。

4.3 祛 湿

笔者在治疗皮肤痒证中,对湿邪拟定了祛、除、燥、利、化的治则,即祛湿、除湿、燥湿、利湿、化湿。痒兼湿邪,痒则更盛,缠绵难治。正确运用上述法则,即可达到湿除痒止。药物常选用苦参、薏苡仁、地肤子、蛇床子、黄柏、苍术等。

4.4 通 下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主火,痒多与火紧密相联。火蕴于内,灼津伤液,阴虚内燥,以致津枯便结,邪热内停,阻滞不通。治宜清火泻下,通腑泻热,可起到釜底抽薪、清理攘表的作用。药物常选用大黄、栀子、黄芩、黄连、枳实、厚朴、玄参、生地黄、天冬等。

4.5 清 毒

张学文教授说:“热(火)盛成毒,风盛成毒。”火余便是毒,风盛可成毒,“风盛则痒”。因此,治痒先治风,治风先清毒。药物常选用黄芩、黄连、栀子、大黄、黄柏、金银花、板蓝根、紫花地丁等。

4.6 杀 虫

因虫致痒。蚊虫叮咬、爬行引起皮肤发痒外;湿热久蕴,还可生虫致痒。临床常用清热利湿杀虫、解毒杀虫等法则。药物常选用苦参、蛇床子、川花椒、槟榔、鹤虱、土槿皮、大枫子等。

5 小 结

痒是皮肤疾病的合并症,病因在风邪六淫,病位在肌肤经脉,病理在气血失活。辨清证型,审证求因,据因论治。论治核心是“风”,治法纲要是“通”。临床采用治风、治湿、治血、通下、清毒等法则。这些法则围绕风及兼证,须灵活运用,辨证论治。

(编辑 马 虹)

1001-6910(2015)03-0006-03

R221

A

10.3969/j.issn.1001-6910.2015.03.03

2014-11-14;

2015-01-03

猜你喜欢

血虚风邪肌肤
火针联合西药治疗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石榴补血糖浆对血虚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血虚≠贫血
“花”养肌肤
血虚≠贫血
宣肺止嗽合剂辅助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风邪犯肺证患者
给肌肤减压
要Shine,不要晒 吃出夏日无瑕透白肌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