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调研报告
2015-12-09毛嘉陵
●毛嘉陵
2009年6月19日和2014年10月30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原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分别举行了两次“国医大师表彰大会”,共评选出60位国医大师。第一届评选出的国医大师,涉及14个省(区、市),既有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专家,也有藏医、蒙医专家。第二届评选出的国医大师,涉及22个省(区、市),除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和藏医、蒙医专家以外,还新增了维吾尔医专家。
国医大师是全国中医药战线千千万万工作者中的杰出代表和优秀楷模,他们德艺双馨,对中医药事业无比热爱,对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学术贡献、临床实践、社会影响、学术地位和从业资历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是中医药行业的智力资源和宝贵财富。为了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国医大师,我们依据有关部门公开发布的评选资料、相关图书和互联网等信息资源,对国医大师学医年龄、医龄和学科分布等基本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分析如下:
1 学医年龄
学中医时年龄最小的是强巴赤列和巴黑·玉素甫,均为11岁;年龄最大的是吴咸中,为34岁。在12岁(包括12岁)以下学中医的有4位,占6.7%;在13~14岁(包括14岁)学中医的有17位,占28.3%;在15~16岁(包括16岁)学中医的有9位,占15%;在17~18岁(包括18岁)学中医的有10位,占16.7%;在19~20岁(包括20岁)学中医的有8位,占13.3%;在21~29岁(包括29岁)学中医的有11位,占18.3%;在30岁以上学中医的有1位,占1.7%。见图1。
图1 国医大师学中医起始年龄
目前,我国中小学学制共12年,按一般7岁入学计算,大学本科入学年龄已在19~20岁左右。从以上国医大师学中医的起始年龄看,有50%是在16岁之前就已开始学中医,近70%是在不到现在大学入学年龄的时候就早已开始学中医,绝大部分是在20岁之前接触中医。
图2 国医大师学中医起始年龄低于现在大学入学年龄的比例
2 医龄
第一届评选出的国医大师,截至2009年,都符合从事临床或药学工作55年以上专业背景的基本要求,平均医龄为68.7年。第二届评选出的国医大师,截至2014年,都符合从事临床或药学工作50年以上专业背景的基本要求,平均医龄为62.4年。截至2015年1月,除去已故者,两届国医大师平均从事临床或药学工作的时间为66.2年。见图3。
图3 两届国医大师的医龄
3 学历
两届国医大师的学历情况如下:师承16位,占26.7%;专科22 位,占36.7%;本科19 位,占31.7%;硕士研究生2位,占3.3%;博士研究生1位,占1.7%。见图4。
图4 两届国医大师的学历
两届国医大师具有学历的占有73.3%,其中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较高学历学位的仅有5%。仅有极少人具有较高学历学位,这与他们所处的年代开展硕士以上教育时间较晚或尚未开设、以及招生的专业和人数较少有关。但这也从另外角度说明中医药专业人员即使未能接受过较高学历学位教育,仍有可能成为顶级专家。见图5。
图5 两届国医大师有学历者与师承者的对比
4 学科分布
由于不少国医大师的研究领域广泛和擅长诊疗的病种多样,也未按照统一的学科分类标准进行申报和介绍,因此在申报和公开的个人学术背景资料中,所显示的学科或临床专长等信息也就很不规范,甚至杂乱。本报告在统计时,按其相关性、主次性进行了合并调整。对注明为主要从事内经、伤寒论、各家学说等研究者,则归为中医基础理论;对涉及内、妇、儿等多个疑难病种者,统一归为疑难杂症;对仅注明擅长治疗某科疾病者,则归为某临床科;对从事民族医药研究和临床者,则按民族归入相应的民族医中而不再细分。以下为两届国医大师所在的学科分类统计:中医基础理论4位,占6%;疑难杂症22位,占36.7%;中医内科13位,占21.7%;中医外科1位,占1.7%;中医妇科2位,占3.3%;中医骨伤2位,占3.3%;中医耳鼻咽喉1位,占1.7%;中医眼科1位,占1.7%;针灸 4 位,占 6%;中药 2 位,占 3.3%;中西医结合3位,占5%;藏医2位,占3.3%;蒙医2位,占3.3%;维吾尔医1位,占1.7%。见图6。
图6 两届国医大师所在学科的分布
5 著作及科研
5.1 著作 根据公开的两届国医大师学术背景资料的不完全统计,两届60位国医大师完成的主要学术著作381本。其中:学术理论著作22本,占5.8%;经典研究34本,占8.9%;临床应用(包括临床经验、方剂和中药等)248本,占65.1%;文化教育(包括医史、文献等)40本,占10.5%;民族医药23本,占6%;教材14本,占3.7%。见图7。
图7 两届国医大师编著中医著作的册数分类
以上数据显示,两届国师大师每人平均出版6.35册。著作集中在临床应用方面,这与国医大师主要从事临床研究与诊疗工作有密切关系。纯学术理论著作不仅数量少,而且几乎没有具有创新性的、影响大的学术理论著作。经典研究很多也是结合临床应用进行研究,即使是临床经验总结的著作,也很少形成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力和指导性,更缺乏通过临床经验的总结而提炼上升为理论的著作。这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中医在现代学术停滞不前的残酷现实。文化教育方面主要是医史、文献方面的著作,仅有个别国医大师涉及中医药文化方面的研究。目前,在中医药文化研究领域中,缺乏对中医药文化最重要的核心内涵、价值观、认知思维模式、行为准则与行为方式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研究的高层次学术著作。这也正是现代中医药文化繁而难荣的学术原因。由于两届国医大师以临床工作为主,很多人虽有教学任务,但并未承担太多的教材编写任务,有好些教材也仅仅是一些教学培训资料。因此,在教学方面除了主编过前几版统编教材的国医大师以外,其它所编教材缺乏对学生的广泛影响力。此外两届国医大师中有5位民族医专家,每人平均著作数量为4.6册,接近以上统计的每人平均的本数,实属难能可贵。
5.2 论文 根据中国知网(CNKI)截至2015年1月的数据统计,两届国医大师共发表6950篇学术论文,平均每人为115.8篇。其中,最多的有1076篇,最少的有5篇,仅有一位没有论文在该网数据库被收录的纪录。以上网络数据并未能反映出论文是否全部都是国医大师个人的独立学术研究成果。见图8。
图8 两届国医大师发表的论文统计
5.3 科研 据不完全统计,两届国医大师承担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科技部、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近百项国家级课题,但在公开信息中缺乏准确的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