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黄山羊口疮病因及防治
2015-01-23雷映文
雷映文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麻石畜牧站636729)
南江黄山羊口疮病因及防治
雷映文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麻石畜牧站636729)
山羊口疮发病率很高,虽死亡率不高,但发病快,严重影响山羊采食,对养殖生产危害较大,发病原因主要是防疫环节没抓好或根本没作,其次是消毒和卫生工作不扎实。加强饲养管理和放牧,增加运动,提高抵抗力才是关键。
羊口疮;预防与治疗;病因分析;南江黄山羊
南江黄山羊是四川的地方优良品种羊,过去常以野外放牧为主,现在集约规模化养殖发展后,多圈舍饲养,近年来发生口疮病现象很多。羊口疮病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在患羊口唇等部位皮薄、粘膜处形成丘疹、脓包、溃疡以及厚痂为特征,尤以幼羊易感染且发病率高,危害性较大。笔者就临床所遇,浅析其病因并把常用方法叙述如下,以供同仁参考。
1 典型病例
通江县某养殖场2015年饲养黄山羊108头,在3月初,有几只羊突发搔痒,接着口鼻处破溃生疮,短暂的几天时间扩散到几十只羊。
2 临床症状
在吃饲料草时口腔有疼痛的表现。口腔检查可见粘膜及舌面上有芝麻大小的红点,口腔流涎,精神倦怠,采食饲草受到严重影响,口腔外口角边也发现黄豆大小的水泡,嘴唇肿胀,水泡破裂后形成疡面,继后结痂,由于嘴巴经常张开导致结痂并产生裂缝,流出血水,口腔粘膜及舌面也会有红色的水肿块。体温可达40℃以上,病情严重时精神萎靡不振,逐渐消瘦,卧地不起,最后导致死亡。
3 病因分析
3.1 病菌感染
也就是直接接触传染源而发病,当健康羊只与病羊或带毒羊只接触后,主要通过接触损伤的皮肤、粘膜而感染发病,病畜的皮毛、尸体、污染的饲料、饮水、牧地、用具等可成为传播媒介。
3.2 检疫不严而引起
在引种和平时的检疫工作中,由于检疫不严,引入病羊或带毒羊,或者利用被病羊污染的厩舍或牧场、水源,常常引起该病的发生。
3.3 饲养管理不善
在饲养管理工作中,常因不经意地使羊的皮肤、粘膜受到损伤,饲料或垫草中存在大量的芒刺,以及对矿物质饲料添加不够,导致羊只缺乏矿物质饲料或微量元素,产生异嗜或啃墙,不注意卫生等而感染发病,加之对羊舍和用具消毒不严,给病毒的侵入创造了条件,因而造成该病的发生。
3.4 防疫措施不完善
当前由于各地的防疫措施滞后,在对山羊的防疫中,出现防疫漏洞,几乎不进行山羊口疮疫苗的免疫接种,因而导致本病传染和流行。
3.5 缺少放牧时间
冬春季节草料减少,羊子关在圈舍内的时间过长,缺乏运动,青草吃食太少。
4 治疗
4.1 西医治疗
(1)首先用0.1%的高锰酸钾液每天2次反复冲洗患部 (如果已结痂的,应先将患部结痂剥去后再用高锰酸钾冲洗干净)。
(2)用1%的龙胆紫溶液1天2~3次涂抹患部。山茶油或芝麻油250m l、牛黄解毒片、VB2片、冰硼散混合涂口腔;或用碘甘油涂擦;还可以用酒精加敌百虫粉调涂患部。
(3)灌服牛黄解毒片、VB2片每只羊每次各2~3片,1日2次。
(4)体温升高的病羊,可肌肉注射退热药和抗菌素 (如青霉素、庆大霉素和安基比林等)。严重的用病毒灵5~10ml+庆大 5~10ml+地塞米松 2.5~5m l)或者核黄素注射液5~10m l,1天1次,用药量看山羊大小及病情而定。
4.2 中医治疗
根据病情轻重分别以清热解毒、防腐生肌、提高免疫力。利用中草药方剂治疗效果很好。一般选用黄柏30g、 石膏 30g、 葛根 20g、 大青叶25g、黄连20g、龙胆草30g、车前草30g、知母30g、板蓝根25g等配伍煎汤饮服。外有佩兰、儿茶、雄黄、青黛、冰片各等分用蜂蜜调匀涂擦患部1日1次。
5 预防
(1)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禁止从疫区引进羊或购入饲料、畜产品。严格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和购入检疫,做好消毒工作。从外地引进的羊应隔离观察2~3周,并严格消毒,经检疫证明无病后方可混入大群饲养。疫区内的健康羊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2)隔离消毒。隔离病羊,对病羊污染过的羊舍、饲料、用具、场地等彻底消毒。
(3)加强饲养管理,抓好秋膘和冬春补饲。经常打扫羊圈,保持清洁、干燥、卫生,做好防寒保暖工作。注意保护羊的皮肤、粘膜完好,剔除饲料、垫草中的异物。科学搭配饲料,合理补充矿物质饲料,保证营养全面。
雷映文 (1969.3-),男,四川省通江县人,本科,高级兽医师,主要从事基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