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注射剂输液反应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2015-01-23刘兴玲陈巧娟曾文刘素敏张俊峰
刘兴玲 陈巧娟 曾文 刘素敏 张俊峰
中药注射剂输液反应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刘兴玲 陈巧娟 曾文 刘素敏 张俊峰
目的 探讨分析中药注射剂输液反应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方法 对31例中药注射剂发生输液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包括患者药物过敏史、输液反应发生的时间、用药情况、临床表现等。结果 31例发生输液反应患者中, 18例有药物过敏史, 5例药物过敏史不详, 8例否认有药物过敏史。26例输液反应发生在输液后30 min内;输液反应中药注射剂有11种, 主要为活血化瘀类注射剂;临床表现主要为出现皮肤瘙痒、高热、寒颤、胸闷、恶心呕吐等;停药并接受对症治疗后患者均好转恢复, 无后遗症及死亡发生。结论 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定程度输液反应, 在进行科学组方、优化工艺、提高质量的同时, 也应该严格掌握中药注射剂的适应证, 加强药物输液反应检测和宣传工作, 以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
中药注射剂;输液反应;应对措施
中药注射剂(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 TCMI)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 采用现代药剂学技术和方法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并通过加工制成的可供体内注射的灭菌制剂, 为我国特有的中药新剂型[1]。由于中药注射剂通过多环节、多靶点发挥药效, 具有增强药物疗效、调节生理功能、养生保健以及延缓机体衰老等作用而广受欢迎[2], 但关于中药注射剂引起输液反应屡见不鲜, 因而其安全性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临床医生的重视。本研究通过对本院中药注射剂引起的输液反应进行总结分析, 探讨中药注射剂引起的输液反应的临床特点, 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以期加强中药注射剂的引起的输液反应的检测, 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使用中药注射液引起输液反应的3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7例, 女14例;年龄17~83岁, 平均年龄(58.7±12.1)岁;基础疾病:冠心病9例, 慢性支气管炎8例, 高血压5例,乙型肝炎4例, 脑梗死2例, 其他3例。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中药注射剂发生输液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 总结分析患者药物过敏史、输液反应发生的时间、用药情况、临床表现等。
2 结果
2.1 输液反应患者药物过敏史31例患者中有18例有药物过敏史(58.06%), 5例药物过敏史不详(16.13%), 8例否认有药物过敏史(25.81%)。
2.2 输液反应发生时间31例患者中23例在首次用药后引起输液反应(74.19%), 8例在连续用药2次或2次以上后引起输液反应(25.81%);输液反应发生的时间为注射后2 min~3 d,输液反应发生在注射后30 min内的患者有26例(83.87%)。
2.3 引起输液反应的中药注射剂品种丹参冻干注射剂7例,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各4例, 丹红注射液、丹参川芎嗪各3例, 鱼腥草注射液、灯盏花素、银杏内酯注射液、炎琥宁各2例, 注射用银杏达莫、丹参注射液各1例, 主要为活血化瘀注射剂。
2.4 临床表现患者一般出现皮肤瘙痒、高热、寒颤、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 其中引起皮肤及附件输液反应19例(61.29%), 主要表现为全身或局部皮肤瘙痒, 部分患者注射部位出现红肿;引起神经系统输液反应6例(19.35%), 主要表现为高热、寒战、眩晕、意识模糊等;引起消化系统输液反应3例(9.68%), 主要表现恶心呕吐;引起循环系统输液反应3例(9.68%), 主要表现为胸闷、血压下降。
2.5 转归患者停药后并接受对症治疗患者均好转恢复, 无后遗症及死亡发生。
3 讨论
随着药剂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制剂工艺的改进, 质量标准的提高, 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 中药注射剂在临床的应用液越来越规范化, 但由于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杂质占相当比例、说明书不够规范等原因, 中药注射剂引起的输液反应时有报道, 其中引起严重输液反应占一定比例, 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
本组研究通过对31例中药注射剂输液反应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显示中药注射剂输液反应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①药物过敏性体质。年龄较低者易发生输液反应。本组研究31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8.7±12.1)岁, 即大多数为老年患者。研究表明, 老年患者身体抵抗力较差, 心肺功能较差,对药物的代谢能力差, 输液反应的发生率较常人高, 且较为严重[3]。因此老年人使用中药注射剂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用药剂量可由小剂量逐渐调整到个体最适量。另有研究表明,老年人较为科学合理的用药剂量可根据老年人的肾功能(肾清除率)进行调整和确定[4]。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 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常人的4~10倍, 因此医生在使用中药注射剂前应详细咨询患者药物过敏史, 必要时进行皮试, 缓慢滴注并进行严密观察。②使用中药注射剂前缺少中医辨证论治。中药注射剂虽是采用现代制剂技术和方法研制的, 但仍保留了传统中药的特性, 用药前缺少中医辨证将导致药性、功效与病症不符而不能正确治疗疾病, 甚至发生不良反应。例如, 中医认为感冒一般可分为风寒风热两大类, 而双黄连、鱼腥草等药性寒凉, 只用于风热感冒的治疗, 同样中医上黄疸有阴黄阳黄之分, 若不进行辨证论治, 必然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尤其是输液反应。本组研究中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以及鱼腥草注射液引起的输液反应就有10例, 可见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因此, 临床医生在应用中药注射剂前,一定要了解药物的药性、功效, 掌握其适应证, 进行中医辨证论治。③与中药注射剂的制备工艺有关。我国目前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有水提醇沉法、醇提水沉法、提取有效部位法等, 但其工艺均较为简单粗放, 加之中药注射剂的成分复杂,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 不同工艺制剂间药效相差较大, 相同工艺不同批次间的制剂稳定性较差, 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输液反应的发生率[5]。因此, 应用不同工艺制剂时要严密观察输液反应的发生, 尤其在注射后的30 min内, 一旦出现输液反应立即给予患者抢救并进行相应的处理。④与中药注射剂中的药味数有关。复方制剂的成分较单味制剂较为复杂,以至于难以明确其有效成分及有效成分的含量, 加之, 复方制剂中鞣质、植物蛋白的含量也较单味制剂多。有研究表明,鞣质、植物蛋白容易引起过敏反应[6]。本组31例中有15例为复方制剂。因此, 应加大中药复方制剂的质量控制, 明确复方制剂中的有效成分及有效成分的含量, 并加大杂质非定量成分的控制, 进而提高输液质量。同时在使用复方制剂时也应进行严密观察, 警惕输液反应的发生。⑤由于中药注射剂易与其他溶媒发生反应导致了中药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数增多, 故中药注射剂易与西药配伍应用就更容易引发热原反应和过敏反应。加之, 中药注射液的某些活性成分如皂苷、生物碱成分可能因溶媒的pH值的改变发生水解、氧化等反应进而导致药液出现变色、浑浊、沉淀或产生气泡等而不能使用。
总之, 临床应用时中药注射剂时应尽可能避免与西药配伍应用, 更应避免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注射剂混合使用。同时, 应注意中药注射液与西药的输液顺序, 避免某些西药与中药相邻静脉滴注而引发输液反应。
[1] 王会容.浅析中药注射剂临床不良反应事件发生原因及对策.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0, 10(4):363-365.
[2] 张琨, 于忠浩, 孙莉君, 等.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原因分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19(15):15.
[3] 张惠霞, 陈建玉, 宋成.3414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中国药物警戒, 2006(4):232-235.
[4] 赵萌, 乔宝安, 何建伟.浅析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陕西中医, 2013, 34(5):607-610.
[5] 何少生.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原因分析与防范.医药前沿, 2014, 4(16):327-328.
[6] 叶晓珊, 徐勤, 叶晓婉.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临床用药护理.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15(3):189-192.
Analysis of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infusion rea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
LIU Xing-ling, CHEN Qiao-juan, ZENG Wen, et al.
Department of Nursing, Guangdong Dongguan City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Dongguan 523326,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causes for infusion rea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 and to provid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31 infusion reaction patien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including their drug allergy history, infusion reaction time, drug administration statu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Results Among the 31 infusion reaction patients, 18 cases of them had drug allergy history, 5 cases had unknown history of drug allergy, 8 cases denied having history of drug allergy, and 26 cases had infusion reaction occurring within 30 min after infusion.There were totally 11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s with infusion reaction, mainly included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remove blood stasis drugs.Thei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mainly included skin itch, hyperpyrexia, shivering, chest distress, nausea and vomiting.The patients received symptomatic treatment after drug withdrawal, and they all had improvement and rehabilitation, without sequel or death case.Conclus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 may induce certain infusion reactions in clinical application.Along with scientific prescription, optimized technology, and improved quality,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fully understand adaptation disea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 and to enhance detection and education of infusion reactions, so as to reduce incidence of infusion reaction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 Infusion reaction; Countermeasures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3.128
2015-04-09]
523326 广东省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护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