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

2015-01-23赵红梅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8期
关键词:溶栓心肌梗死急性

赵红梅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

赵红梅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一般护理、饮食护理、临床观察、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结果36例心肌梗死患者经积极合理的治疗以及护理后,25例治愈,9例好转,2例死亡, 治疗效果及预后均比较满意。结论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规律, 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其护理, 有效的护理及健康指导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所引起的局部心肌的缺血性坏死[1]。起病急、变化迅速, 是冠心病发病率高、危害性最大的病症之一, 常并发心力衰竭 、休克及心律失常, 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大多数病情危重、发展快、并发症多, 及时的诊断治疗对疾病的转归尤为重要, 而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护士掌握该病的护理措施, 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 对治疗疾病和挽救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通过对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综合护理, 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月~2013年5月在本院救治的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选的病例均符合我国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其中男26例, 女10例, 年龄36~79岁, 平均年龄54岁。

1.2 护理

1.2.1 卧床休息护理 第1周内绝对卧床休息, 保持病室环境安静, 限制探视, 一切日常生活均由护理人员及家属协助完成, 包括翻身、饮食、洗漱、大小便等。多采取平卧位,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在此期间对患者加强皮肤护理, 翻身改变体位1次/2 h, 保持床铺清洁干燥, 预防压疮发生;第2周除低血压外, 可在床上做四肢被动活动等轻微运动, 防止静脉血栓形成;第3~5周如病情稳定, 可在室内走动, 运动次数根据自身感觉而定, 以不感到不适为度, 循序渐进提高活动耐力。如有并发症者, 卧床时间应适当延长。

1.2.2 疼痛护理 患者常有压榨样剧烈疼痛, 可使患者焦虑、恐惧、烦躁不安, 增加心肌耗氧量。如通过吸氧、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和(或)β受体阻滞药仍不能迅速缓解疼痛,应尽快使用镇痛药。常用的镇痛药有吗啡和哌替啶。吗啡是解除心肌梗死疼痛最有效的药物, 除中枢镇痛作用外, 可扩张外周血管, 使心脏的前后负荷降低[2]。吗啡的常规用量为5~10 mg皮下注射, 哌替啶常规用量是50~100 mg肌内注射, 必要时1~2 h再注射1次, 以后每4~6小时可重复注射,应注意防止呼吸功能抑制。疼痛较轻者可用可待因或罂粟碱0.03~0.06 g肌内注射或口服, 随时观察患者疼痛的变化情况。

1.2.3 溶栓的护理 早期溶栓治疗能有效的缩小梗死的范围, 降低病死率, 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因此连续的心电监护, 注意观察ST段和T波的变化,并观察血压的变化, 如心率<50次/min, 可给予阿托品静脉推注, 出现室性早搏 、室性心动过速及时给予利多卡因, 出现室颤立即电除颤。溶栓药应在30 min内滴完, 由于溶栓的尿激酶、肠溶阿司匹林、溶栓后肝素等抗凝剂药物的应用,因此要特别注意有无出血的并发症, 观察患者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瘀斑, 牙龈有无出血及大小便、呕吐物的颜色,特别注意瞳孔, 观察有无颅内出血。一旦发生立即停用肝素及阿司匹林。

1.2.4 饮食护理 给予易消化的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高纤维素、刺激小、产气少的清淡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 每餐避免过饱, 过饱会加重心脏的负担, 增加心肌耗氧量。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多饮水,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加重心脏的负担。如有高血压者应限制钠盐摄入, 摄入量5~6 g/d, 肥胖者要控制体重, 伴有糖尿病者应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 给予必需的热量和营养。

1.2.5 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心前区剧烈疼痛易产生焦虑、紧张、烦躁不安和悲观等心理障碍, 护士要加强与患者沟通, 了解其心理状态, 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活动与心态表现, 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向患者解释病房内要保持安静, 情绪稳定对心肌梗死治疗的重要性, 讲明住进冠心病重症监护室 (CCU)后病情变化都在医护人员的严密监护下能得到及时的治疗, 介绍目前治疗心肌梗死的新医疗技术和成功的案例,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同时要重视家庭支持对患者的重要性, 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沟通, 争取得到患者亲属在精神上、心理上、经济上的支持与配合, 并将积极地心态传达给患者, 让患者感到来自家庭的温暖与支持。

1.2.6 生命体征的监测

1.2.6.1 心电监测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性期病情易多变, 而且死亡率高, 并发心律失常通常发生在起病1~2 d,24 h内最多见, 以室性心律失常多见[3], 尤其是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成对出现或呈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多元性或落在前一心搏的易损期时(RonT), 常为心室颤动的先兆, 连续的心电监测可及时发现, 应立即通知医生, 准备好抢救设备和急救药物, 及时配合医生给予救治。护士应正确识别各种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形,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控制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1.2.6.2 血压监测 疼痛发作期间血压下降常见, 如果疼痛缓解而收缩压仍<80 mm Hg(1 mm Hg=0.133 kPa), 应结合神志的变化、皮肤的颜色、脉搏、尿量及末梢循环情况等判断是否休克, 如果确定休克应积极配合医生给予抗休克治疗。

1.2.7 出院指导

向患者及家属做相关知识健康宣教, 如服药、饮食、活动、情绪、休息、预防感冒等。指导患者按医嘱服药, 勿随便增减剂量。教会患者自测脉搏, 若胸痛发作频繁、程度较重、时间较长, 服用硝酸酯制剂后仍不缓解, 应立即停止一切活动, 原地休息, 疼痛持续15 min以上, 不要自己去医院,立即呼叫急救车;指导患者如何减少危险因素, 如控制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症, 寒冷季节注意保暖, 预防感冒。保持心情舒畅, 戒烟戒酒, 避免情绪紧张、劳累,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饮食、排便规律, 防止便秘。制定锻炼和活动计划, 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 以感到不疲劳为度, 注意劳逸结合, 定期到门诊复查心电图。

2 结果

36例心肌梗死患者经积极合理的治疗及护理,25例治愈,9例好转,2例死亡, 总有效率为94.4%, 疗效及预后较满意。

3 小结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系统中常见的一种疾病, 如不能及时处理, 死亡率高。护士首先要掌握心肌梗死的先兆症状,并且要密切观察病情及心电图的变化, 以便早期做出正确的判断, 及时汇报医生能够实施紧急处理, 挽救患者生命, 提高抢救成功率。

[1]张志芳, 延建英.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与观察.中国医学杂志,2007,5(11):55-57.

[2]熊艳梅, 李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16):2041.

[3]李红伟, 单永丽.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体会.中华医学杂志,2005,6(4):36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8.151

2015-01-07]

043300 山西省河津市人民医院骨科

猜你喜欢

溶栓心肌梗死急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
急性胰腺炎致精神失常1例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辨证论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