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中的CT诊断价值
2015-01-23张俊
张俊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中的CT诊断价值
张俊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中CT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 以同期体检后的45例非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健康个体作为对照组, 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CT检查, 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脑血流量(CBV)和脑血容量(CBF)的参数值以及血液的平均通过时间(MTT)。结果 观察组的脑血流量和脑血容量的参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液平均通过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诊断能准确的掌握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的相关指标, 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CT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由多种原因引发的一种血性脑血管病, 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 还能引发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以及脑血管痉挛, 严重情况下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临床研究表明, 蛛网膜下腔出血出现以上并发症的原因与后脑微循环改变有直接联系, CT诊断作为临床上检查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的新方法, 可用于诊断两者关系。为探讨CT诊断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中应用价值,本文以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4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和45例非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健康个体作为研究对象, 对两组研究对象的CT灌注成像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4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 以同期体检后的45例非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健康个体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中, 男23例, 女22例, 年龄20~75岁, 平均年龄(51.5±6.5)岁;对照组个体中, 男27例, 女18例, 年龄25~78岁, 平均年龄(50.5±6.6)岁;观察组中的患者均为自发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并在发病后的14 d内进行CT诊断;对照组研究对象均未查出心脑血管疾病, 且在CT头颅平扫和灌注扫描中未有异常表现。本实验均经过两组研究对象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对象进行CT检测诊断, 比较两组对象的CBV和CBF的参数值以及MTT, 探讨CT诊断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中应用价值。其中CBV是在一定量的脑组织血管中拥有的血容量, 单位表示ml/g;脑血容量(CBF)是在一定时间内, 血液流过某些脑组织血管的固定量, 单位表示为ml/(min·ml);MTT是指一定数量的血液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不同的脑血管结构时所用时间的平均值, 单位表示为s。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两组对象进行CT诊断后的结果进行整理, 观察组45例患者患者脑血流量为(1.73±0.15)ml/g, 脑血容量为(28.75± 2.35)ml/(min·ml), 血液的平均通过时间(4.48±0.45)s;对照组45例患者脑血流量为(2.65±0.17)ml/g, 脑血容量为(47.85± 2.55)ml/(min·ml), 血液的平均通过时间(3.12±0.25)s。以上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脑血流量和脑血容量的参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液平均通过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性脑血管病, 其主要的特点为起病急、发病速度较快、治愈困难, 多数患者前期的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视力下降,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乳头水肿现象, 后期还能引发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以及脑血管痉挛, 严重可致残或死亡, 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2]。有实验发现, 蛛网膜下腔出血会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与其后脑微循环有直接关系, 在以往临床都会采用氙C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PET)、单光子发射计算器断层成像(SPECT)、MR灌注成像技术等检验后脑微循环改变, 但CT、PET和SPECT技术在采集图像时用时较长, MR灌注成像技术受到使用机器的限制, 只能在特定的MRI机器上使用。CT诊断在临床上属于一种检验后脑微循环改变的新技术, 相比较以上的几种检验方法, 它具有无创、操作简单、图像的分辨率较高、受其他因素影响小、精确值高、检测费用低、检查项目范围广的优势, 在当前阶段主要是用来检测人体血流动力情况, 通过此诊断方法可以计算出患者的血流量, 为诊断早期脑缺血提供有效依据, 判断出缺血的大概范围从而推测出半暗带区域。另外还可通过检测血流量、血容量以及血液平均通过时间推测出患者脑部病的发展情况。临床上将此诊断方法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检测, 发现其检测SAH患者后脑微循环改变情况, 效果明显。对此, 本文以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治疗的4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和同期体检后的45例非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健康个体作为研究对象, 均进行CT检测诊断,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中CT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实验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CBV和CBF的参数值明显比对照组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MTT明显要比对照组长,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以上两组对比的3个指标均存在明显的差异, 说明临床上采用CT诊断SAH时, 能清晰的掌握患者后脑微循环改变的具体情况, 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综上所述, CT诊断具有较高的分辨率, 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少, 临床上采用此诊断技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后脑微循环改变的检测, 可以准确找出患者病变组织, 监控周围血管的运行情况, 判断血流动力情况, 并将检测结果直观的展现给医护人员, 为SAH的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此外该诊断技术属于无创诊断, 不会对患者造成第二次伤害且操作比较简便, 获取数据的速度较快, 并且此技术的成本比其他检测方法要低, 可以为患者节省一部分治疗费用。因此, 该方法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的检测中, 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值得推广应用。
[1] 季卫阳, 王中, 鲁晓杰, 等.CT灌注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诊断中的应用.江苏医药, 2011, 37(4):427-429.
[2] 邓小林, 谢惠, 周帮建, 等.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中的价值.陕西医学杂志, 2012, 41(8):1024-102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3.041
2015-03-09]
436000 湖北省鄂州市中心医院放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