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0例鼻息肉患者术后嗅觉功能改善情况分析

2015-01-23黄瑞娟袁玉梅屈海燕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8期
关键词:鼻息肉嗅觉鼻窦炎

黄瑞娟 袁玉梅 屈海燕

60例鼻息肉患者术后嗅觉功能改善情况分析

黄瑞娟 袁玉梅 屈海燕

目的探讨鼻息肉术后嗅觉功能改善情况。方法60例鼻息肉患者采用功能性鼻内镜手术, 于术前及术后4周、12周、24周分别测试患者嗅觉功能, 观察嗅觉恢复情况。结果60例(94侧)鼻息肉患者中,53例(84侧)术前嗅觉丧失, 术后第4周51例(80侧)嗅觉改善, 有效改善率96.23%;7例(10侧)术前嗅觉减退, 术后第4周4例(5侧)嗅觉改善, 有效改善率57.14%。术后第12周、24周的嗅觉测定基本与第4周相符, 嗅觉变化不明显。结论鼻息肉术后嗅觉障碍可得到显著改善, 嗅觉丧失患者术后改善率明显高于嗅觉减退患者, 且改善情况术后第4周即基本稳定。

鼻息肉;嗅觉功能;鼻内镜手术

嗅觉是人类捕获外界信息的特殊装置, 它同视觉、听觉、味觉一样, 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功能之一, 与人的生理心理反应有着密切的关系。关于嗅觉的产生机制有着多种学说,一般公认是空气中所含的气味分子穿过黏膜表面的黏液层达到上鼻甲内侧面及其对应的鼻中隔部位的嗅区黏膜后, 刺激嗅觉感觉器引起冲动, 此种冲动以电生理的方式, 沿着嗅神经通路传至嗅觉中枢而产生嗅觉[1]。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的嗅觉对识别有害有毒气体, 挑选食物, 促进食欲, 影响情绪, 调节生殖行为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特别是对一些从事特殊工种的人员, 更需要有灵敏的嗅觉, 嗅觉与健康状况亦密切相关[1]。鼻息肉作为鼻部常见病及多发病, 因其机械性堵塞及嗅区黏膜的慢性炎症导致部分患者出现嗅觉障碍,并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本科于2011年2月~2013年2月对收治的60例(94侧)合并嗅觉障碍的鼻息肉患者通过鼻内镜手术切除息肉, 观察术后嗅觉功能改善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94侧)患者均为本科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行鼻内镜手术的鼻息肉患者, 男32例(58侧), 女28例(36侧), 年龄15~76岁, 平均年龄42.6岁;病程6个月~30年, 平均病程10.5年;伴鼻中隔偏曲16例,同时行鼻中隔矫正术10例。上述患者术前有嗅觉障碍表现,并不同程度的伴发鼻塞、多涕、头痛等慢性鼻窦炎症状, 其中嗅觉完全丧失者42例(71侧), 嗅觉减退者18例(23侧),同时排除头部外伤史, 颅脑肿瘤, 颅脑手术史, 神经系统疾病, 精神病, 药物及化学物质接触史, 过敏性嗅觉丧失, 先天性失嗅, 内分泌系统疾病和近期上呼吸道感染史。本组患者均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行鼻内镜手术, 术中尽可能保护嗅区黏膜。

1.2 息肉部位及嗅觉障碍情况60例(94侧)患者术前经鼻内窥镜检查及鼻窦CT扫描确诊, 其中47例(75侧)息肉来源于窦口鼻道复合体, 完全或部分堵塞鼻腔, 不能窥及嗅区黏膜,41例(66侧)嗅觉完全丧失,6例(9侧)嗅觉减退;5例(5侧)后鼻孔息肉,4例(4侧)嗅觉完全丧失,1例(1侧)嗅觉减退;5例(9侧)息肉根部来源于鼻中隔中后端黏膜,占据嗅区及鼻腔,5例(9侧)嗅觉丧失;3例(5侧)为鼻息肉病,3例(5侧)嗅觉丧失。

1.3 方法60例鼻息肉患者术前分别检测病变鼻腔嗅觉功能, 用乙醇、醋、香油、汽油、酱油5种液体做为嗅剂,5种嗅剂分别盛放于5个大小、型号相同的棕色试剂瓶内。测试时按住对侧鼻孔, 使其均匀、缓慢呼吸2~3次, 对5种嗅剂均不能分辨者为嗅觉丧失, 对≥3种嗅剂不能分辨者为嗅觉减退。术后随访6个月,1个月内随访1次/周,3个月后1次/月, 随访期间分别测定术后4、12、24周的嗅觉恢复情况。若遇急性呼吸道感染等意外, 适当延长随访时间至意外情况控制后。

2 结果

60例(94侧)鼻息肉患者中,53例(84侧)术前嗅觉丧失,术后第4周51例(80侧)嗅觉改善,2例(4例)嗅觉无改善,有效改善率96.23%, 其中1例(2侧)息肉来源于鼻中隔面并广泛分布于嗅区黏膜,1例(2侧)为鼻息肉病, 病程近30年,有反复复发史, 包括本次手术在内已行4次手术。7例(10侧)术前嗅觉减退, 术后第4周4例(5侧)嗅觉改善,3例(5侧)嗅觉无改善, 有效改善率57.14%。60例患者在术后第12周,24周的嗅觉测定中, 基本与第4周相符, 嗅觉变化不明显。

3 讨论

嗅觉是人类捕获外界信息的特殊装置, 它同视觉、听觉、味觉一样, 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功能之一, 与人的生理心理反应有着密切的关系。关于嗅觉的产生机制有着多种学说,一般公认是空气中所含的气味分子穿过黏膜表面的黏液层达到上鼻甲内侧面及其对应的鼻中隔部位的嗅区黏膜后, 刺激嗅觉感觉器引起冲动, 此种冲动以电生理的方式, 沿着嗅神经通路传至嗅觉中枢而产生嗅觉[1]。鼻息肉是鼻部的常见病、多发病, 有学者报道, 嗅觉障碍患者中有45.6%患有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而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中有66%存在嗅觉障碍[2]。鼻息肉引起嗅觉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大多数学者认为鼻息肉患者嗅觉障碍的发病原因主要是机械性阻塞, 使气味分子无法穿过黏膜表面的黏液层到达嗅区黏膜,通过鼻内窥镜手术, 清除鼻息肉及伴发的脓性分泌物等阻碍因素, 改善鼻腔和鼻窦自然窦口的通气与引流, 患者嗅觉功能可得到明显改善。在本组研究结果中显示, 患者在术后第4周嗅觉较术前明显改善, 而在随后的第12及24周测试中嗅觉变化不明显。王娜亚等[3]通过观察慢性鼻窦炎嗅觉障碍患者嗅上皮的超微结构证实, 患者嗅上皮细胞结构的改变导致相同程度的嗅觉障碍并能够预测嗅觉恢复情况。伴嗅觉障碍的鼻息肉患者的发病原因是机械性阻塞, 其嗅上皮可能基本正常或部分受损, 术后第4周嗅觉即基本恢复, 考虑可能是残存的嗅感觉神经元在鼻腔通气解除后发挥作用。由于长期的通气障碍解除, 残存的嗅细胞短期内处于敏感状况,故嗅觉功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嗅感觉神经的再生功能为1个月, 在接下来的恢复过程中, 嗅区黏膜逐渐达到正常, 原来处于敏感状态的嗅细胞因嗅觉适应而敏感性降低, 故术后第5周到第24周间嗅觉改变不明显。

本研究还发现, 嗅觉丧失的鼻息肉患者术后嗅觉障碍明显改善, 而嗅觉减退患者的术后改善率较低, 这可能与鼻息肉长期机械性阻塞致患者慢性鼻窦炎症状严重, 肿胀的黏膜,慢性炎症反应对嗅神经上皮造成了某种形式的永久性损伤,导致术后部分患者嗅觉无改善。Litvack等[4]对119例患有难治性慢性鼻窦炎伴嗅觉障碍的患者进行鼻内窥镜手术, 研究结果表明伴有嗅觉丧失的患者术后嗅觉障碍得到改善, 但伴有嗅觉减退的患者改善较差, 与本组研究相符。因此, 伴嗅觉功能障碍的鼻息肉患者通过鼻内窥镜手术可有效解除息肉的机械梗阻, 从而明显改善嗅裂微环境, 可使嗅上皮形态方面得到恢复, 从而大大改善嗅觉功能。

[1]黄选兆, 汪吉宝, 孔维佳. 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 第2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5.

[2]李春华, 黄忠华, 黎黎. 嗅觉障碍的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杂志,2004,12(4):226-229.

[3]王娜亚, 李挺, 岳耀光.慢性鼻窦炎嗅觉障碍患者嗅上皮超微结构观察.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36(1):38-41.

[4]Litvack JR, Mace J, Sminth TL. Does ofactory function improve after endoscopic sinus suery?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9,140(3):312-31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8.054

2015-01-05]

463200 河南确山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猜你喜欢

鼻息肉嗅觉鼻窦炎
儿童慢性鼻窦炎的细菌学分布与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
鼻息肉到底要不要切
保守与手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慢性鼻-鼻窦炎的疗效比较
抗生素(阿奇霉素)与鼻窦炎口服液治疗小儿慢性鼻窦炎的效果观察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血清IgE、IL-5及HMGB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谨防鼻息肉术后复发
超强嗅觉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息肉的临床分析
让你的嗅觉降降温吧!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息肉鼻窦炎94例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