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内科采用呼吸机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检测
2015-01-23赵强
赵强
急诊内科采用呼吸机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检测
赵强
目的对急诊内科采用呼吸机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探讨。方法142例采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所有患者均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 观察检测结果。结果45例发生下呼吸道感染, 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为31.7%, 其中39例患者应用抗菌药物, 药物使用率为86.7%, 药物使用主要以第三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药物为主。结论应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易发生下呼吸道感染, 感染患者受到较多因素影响, 为有效降低感染率, 提高患者预后质量, 需要早期应用敏感抗菌药物, 并积极治疗原发病。
急诊内科;呼吸机;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检测
下呼吸道感染是机械通气的一种常见并发症,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具有较高的发生率, 如发生VAP, 则会导致出现撤机困难的情况, 延长患者住院时间, 增加患者住院治疗费用, 病死率增高[1]。作者对本院收治的142例采用呼吸机治疗患者的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急诊内科2010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142例采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其中男82例, 女60例, 年龄21~87岁, 平均年龄(49.7±17.1)岁;疾病类型:42例颅脑外伤,25例脑出血或者脑梗死,4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2例支气管哮喘,15例多发伤,6例其他危重疾病。所有患者经气管切开或者气管插管接受机械通气治疗, 治疗时间超过72 h;共采集142份集痰标本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
1.2 方法
1.2.1 收集标本 所有患者入院后, 护理人员首先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机械通气时间、合并基础疾病以及病情分级等信息, 且由专业临床医师对感染患者进行诊断;然后运用无痰液收集器从纤维支气管镜下或者人工气道防污染标本上提取下呼吸道分泌物, 收集后, 将其放置到无菌容器内送检。
1.2.2 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 运用半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细菌, 运用纸片扩散法 (K-B法)进行药敏试验, 质控标准菌株主要包括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以及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进行操作时,严格根据卫计委制定的抗菌药物细菌耐药性检测中心制定的操作流程进行。
2 结果
2.1 菌种构成分布情况142例采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中,共发生45例下呼吸道感染, 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为31.7%。收集的142例痰液标本中, 共培养出275株病原菌, 其中包括268株细菌和7株念珠菌属。细菌:包括242株革兰阴性杆菌, 占90.3%,26株革兰阳性球菌, 占9.7%;在革兰阴性杆菌中, 包括42例肠杆菌科细菌, 占17.4%,200株非发酵菌,占82.6%;革兰阳性球菌中, 包括2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 占80.8%,5株凝固阴性葡萄球菌, 占19.2%。
2.2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45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 共有39例患者应用抗菌药物, 药物使用率为86.7%;其中18例患者服用药物为治疗用药, 占46.2%;14例患者为治疗用药联合预防用药, 占35.9%;7例患者为预防用药, 占17.9%。药物使用主要以第三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药物为主。应用抗菌药物患者中,15例一联用药, 占38.5%;11例二联用药,占28.2%;10例三联用药, 占25.6%;3例四联用药, 占7.7%。
3 讨论
目前, 医院感染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下呼吸道感染为机械通气患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 死亡率为52%~68%[2]。有研究表明, 侵入性操作是导致出现医院感染的一个高危因素, 特别是应用呼吸机后, 和下呼吸道感染之间存在正相关[3]。一旦发生医院感染, 不仅会延长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治疗时间, 增加患者医疗费用, 并占据大量卫生资源, 还会降低患者救治率。本组研究结果表明,急诊内科应用呼吸机治疗的142例患者中, 共发生45例下呼吸道感染, 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为31.7%。究其原因, 可能受到以下原因影响:①患者自身因素:自身防御系统出现障碍;②病原菌植入下呼吸道内, 给患者防御机制产生破坏,进而导致发生感染;③比较强烈的致病菌感染。急诊内科中,往往易聚集各种耐药菌株, 常见的病原菌主要包括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如不能有效控制, 则易导致发生交叉性感染。通过对患者的病原菌培养结果进行分析, 共培养出275株病原菌, 包括268株细菌和7株念珠菌属。革兰阴性杆菌为最主要的感染病原菌, 占90.3%;其次是革兰阳性球菌, 占9.7%。为有效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率, 需要采取以下措施:①针对重要病原菌, 要早期给予经验性用药, 进而降低病死率。可通过培养患者支气管分泌物以及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等;熟练掌握近期抗菌谱;②加强预防控制, 如患者合并多种基础疾病, 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进一步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提高机体防御力;③加强侵入性操作的无菌控制, 加大医疗器械、环境的监测力度, 严格限制人员流动, 防止发生交叉感染[4]。通过对患者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共有39例患者应用抗菌药物, 药物使用率为86.7%;药物使用主要以第三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药物为主。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能够大大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率;要早期、正确用药, 不能由于等待病原结果, 耽误最佳治疗时机。
综上所述, 应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易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感染患者受到较多因素影响, 为有效降低感染率, 提高患者预后质量, 需要早期应用敏感抗菌药物, 并积极治疗原发病。
[1]周灵云. 老年患者开胸手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9):2237.
[2]刘清宏. ICU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护理学报,2014,10(6):42.
[3]孙丽霞. ICU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干预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5):3597.
[4]王刚. 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3):52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8.025
2014-12-18]
457000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急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