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鸭病毒性肝炎概述

2015-01-23曹省艳王强周小艺四川省绵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621000

中国畜禽种业 2015年7期
关键词:雏鸭周龄肝炎

曹省艳 王强 周小艺(四川省绵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621000)

鸭病毒性肝炎概述

曹省艳 王强 周小艺(四川省绵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621000)

鸭肝炎病毒属微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鸭精神委顿,出现神经症状。本病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常给鸭场带来重大的危害。

鸭病毒性肝炎;病原;流行病学;诊断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DVH),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引起雏鸭的一种以肝脏出现出血性炎症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烈性传染病。该病由Levine等(1949)最先在美国长岛白色北京鸭群中发现,并于1950年首次用鸡胚分离出鸭肝炎病毒。病鸭精神委顿,出现神经症状,有时腹泻,通常发病4d内死亡,重要病变是肝脏肿大并有出血斑点,雏鸭感染后,以5~10日龄发病最多,死亡率相差很大,为10~100%,雏鸭的日龄越大,其死亡率就越低,超过四周龄很少发病。DHV对成年鸭无致病力,但可以隐性感染。

1 病原

鸭肝炎病毒包含小核糖核酸病毒科、星状病毒科和嗜肝病毒科3个病毒科的4种病毒。嗜肝病毒科的鸭肝炎病毒引起鸭乙型肝炎,其对鸭没有显著的致病性;星状病毒科引起Ⅱ型鸭肝炎,目前为止仅英国有发病报道;小核糖核酸病毒科主要引起Ⅰ型和Ⅲ型鸭肝炎。Ⅰ型和Ⅲ型鸭肝炎在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上类似,但中和试验和荧光抗体试验证实二者无共同抗原成分,且Ⅲ型鸭肝炎病毒的致病力不如Ⅰ型鸭肝炎病毒,对雏鸭的致病率很少超过30%。通常所说的鸭肝炎主要是指Ⅰ型鸭肝炎,其病毒致死性最强,呈世界性分布,主要发生于雏鸭,临床表现为发病急、死亡快,剖解病变特征主要为肝脏有明显的出血点、出血斑,是一种具有急性、高度接触性和致死性的传染性疾病,给养鸭业造成很大的危害。

1.1 I型鸭肝炎病毒

属于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肠道病毒属(Enteroviurs),病毒呈球形或类球鞋形,直径为20~40nm,为二十面体对称核衣壳,没有囊膜,衣壳上有32颗壳粒,胞浆内繁殖。其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该病毒具有较强抵抗力:对胰酶,硫酸铵等有抵抗力;对乙醚、氯仿、甲醇等有机溶剂也有抵抗力;能耐pH3.0的酸性环境;耐热,56℃1h仍有部分病毒存活,62℃、30min可全部灭活;在自然环境中,病毒可在未清洗的污染孵化器内存活10周,在阴凉处的湿粪中可存活37d以上。在4℃条件下可存活2年以上,在-20℃条件下则可长达9年。对常用消毒剂也有明显的抵抗力;Ⅰ型DHV不能凝集任何动物的红细胞,也不具有红细胞吸附特性。可在鸭胚、鸡胚和鹅胚的绒毛尿囊腔内增殖,可在鸡胚组织中增殖,但不产生病变,在鸭肾细胞中增殖可以出现细胞病变。但不能在经胰酶消化过的组织上增殖;鸡胚致弱后的DHV能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中生长,而且犊牛血清对其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在我国流行的DVH的病原为I型DHV。但林世棠等发现我国也有1型变异株存在,其实验结果与Sandhu报道相似:该变异株可使雏鸭从7日龄开始发病,15~20日龄为发病高峰,病死率为30~40%,青年鸭多在15~45日龄发病,病死率为40~50%。

1.2 Ⅱ型鸭肝炎病毒

Ⅱ型鸭肝炎病毒(DHV typeⅡ)属于星状病毒科(Astrovirus),在电子显微镜下,病毒颗粒形状呈特征性的带有顶角的形状,直径约28~30nm。可耐受氯仿,pH3.0和50℃6min,甲醛等消毒剂对其有效。Ⅱ型DHV经尿囊腔接种鸡胚盲传几代后,可在鸡胚中增殖,但不能在鸭和鸡的细胞培养物中增殖。

1.3 Ⅲ型鸭肝炎病毒

Ⅲ型鸭肝炎病毒(DHV typeⅢ)在鸭肾细胞中呈晶格状排列,病毒粒子直径约30nm。Ⅲ型DHV同样耐受氯仿,pH3.0,但50℃6min能杀灭一定量的病毒。鸭胚初次接种,死亡无规律性,一般在接种后8~9d死亡,传代可是毒力增强,死亡时间缩短。被感染鸭胚绒毛尿囊膜水肿,比正常时增厚约10倍,病灶表面有干酪样物质,胚体发育不良,水肿皮肤表面出血,肝,肾和脾肿胀,鸭胚或雏鸭的肝或肾可以用于增殖病毒。

2 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

2.1 Ⅰ型DVH

在自然条件下,I型DVH仅发生于雏鸭。即使在污染的环境中,成年的种鸭也无临诊症状,产蛋率不受影响。经研究又发现,在感染后出现症状未死的雏鸭直肠粪便和肝脏中未检测到DHV,而出现症状死亡雏鸭的肠道和肝脏均检出DHV,在感染后的雏鸭脑组织中均能检测出DHV。雏鸭从出现典型症状到死亡一般只有几分钟到几个小时,因此认为被感染的雏鸭从出现症状即向外排毒。DHV强毒在肝脏中大量繁殖并损伤肝脏,经胆道进入肠道并排出体外,成为重要传染源。无论是接种或同居感染DHV强毒的成年鸭,在其直肠粪便和肝脏中均能测出DHV。这是成年鸭与雏鸭感染DHV的一个重大区别。认为DHV强毒对雏鸭有致病能力是因为病毒能进入雏鸭脑组织。成年鸭感染DHV强毒不发病是由于病毒不能进入脑组织。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雏鸭的发病率为100%,1周龄雏鸭的发病率可达95%,而1~3周龄的雏鸭病死率为50%或更低,4~5周龄雏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低。Toth等证实该病一般不经垂直感染。

2.2 Ⅱ型DVH

Ⅱ型DVH只能感染鸭,感染可通过口腔、泄殖腔和皮下注射发生。雏鸭感染后ld内死亡,幸存鸭感染后至少排毒1周。野禽、鸥和其它野鸟可能是其媒介。

2.3 Ⅲ型DVH

Ⅲ型DVH不如Ⅰ型DHV感染严重,病死率很少超过30%。Ⅲ型DHV一般只感染雏鸭。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在中国广泛流行的毒株绝大多数为DHV-1及其变异株和N-DHV,二者之间基本没有交叉保护,用于制作疫苗或抗体的毒株一般仍为DHV-1,可能是当前鸭病毒性肝炎得不到有效控制的主要原因。加之细菌病和病毒病并发的情况不断发生,鸭肝炎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养鸭比较集中的地区都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威胁。

3 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3.1 临床诊断

本病多发于1~3周龄雏鸭,以发病快、传播快、死亡率高为主要特点,典型的角弓反张死征和特征性的肝脏出血可作初步诊断。近年来,临床上出现在较大日龄鸭群或已免疫接种的鸭群发生本病时,常缺乏典型的病理变化,仅见肝脏稍肿大、瘀血,表面有末梢毛细血管扩张破裂而无严重的斑点状出血,易造成误诊漏诊,须经病原分离与鉴定来确诊。临床上诊断鸭病毒性肝炎还应注意与曲霉菌病、雏鸭副伤寒、禽霍乱等鉴别。

3.2 实验室诊断

3.2.1 病原分离

采病死雏鸭肝脏经处理后接种于10日龄鸭胚、14日龄番鸭胚、9日龄的鸡胚以及鸡鸭胚的成纤维细胞进行病毒分离。但是Ⅰ型DHV不能凝集任何动物的红细胞,在成纤维细胞中可以增殖又不容易引起细胞病变,因此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测来确定是否分离到该病毒。

3.2.2 抗原检测

用于检测DHV抗原最直接的方法是利用电镜检测,该方法对病毒纯度要求非常高。可用梯度离心方法,把含病毒的尿囊液先1000rpm离心30min,取上清液再25000rpm离心90min,沉淀后用双蒸水重悬得到较高纯度病毒。此外,血清学方法也可以进行抗原检测,如ELISA、琼脂扩散试验、荧光抗体等。

3.2.3 抗体检测

采用血清学方法检测DHV抗体。秦智锋等建立了鸡胚中和试验和雏鸭中和试验,结果表明高免血清中和保护率为100%。周学利等(1998)利用SPA能与鸭血清中IgG分子Fc段结合的特点,用酶标SPA分别进行斑点免疫,斑点ELISA及鸡胚中和试验,该方法的进一步研究有较大的应用价值。杨奎等采用过碘酸钠法将辣根过氧化酶标记纯化的DHV上,建立检测DHV抗体的Dot—ELISA法,该方法特异性好,与鸭瘟和小鹅瘟血清没有交叉反应,重复性高,与间接ELISA方法的符合率达100%。

4 防治

4.1 被动免疫

在此病开始发生时可用抗血清及卵黄抗体进行紧急被动免疫及治疗。抗血清可利用将屠宰的废鸭作二次免疫后采集。卵黄抗体来自高免种鸭所产的蛋的卵黄以生理盐水制成1:2的悬液。以上制品及供制造制品的鸭需严格检疫,以免制品带有病原微生物。

4.2 主动免疫

康复鸭具有坚强的免疫力,在一定时期内带毒。

4.2.1 弱毒疫苗

这类疫苗一般是将DHV通过鸡胚或鸭胚传代而使其对鸭的毒力减弱而成。当本病开始发生时,在抗血清缺乏的情况下,可将其用于紧急预防。弱毒苗有排毒现象。存在的问题是疫苗毒株通过雏鸭传代可使其毒力返强。

4.2.2 灭活疫苗

是将病毒灭活加佐剂而成。灭活疫苗用于第二次免疫。使用疫苗免疫的目的是使其后代能获得被动免疫。很多学者对种鸭的免疫程序进行研究,总的意见是种鸭必须进行2次或者3次疫苗注射。鸭龄较小对疫苗的免疫应答较高。四川农业大学的程安春等使用研制出的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疫苗给28~30日龄的小鸭进行首免,产蛋前,即23~30周龄进行三免,这样在60周龄内,可以使种鸭不发生鸭瘟和下一代雏鸭不发生鸭病毒性肝炎。他们认为,对于1~30日龄阶段的小鸭鸭瘟和病毒性肝炎的防治主要依靠母源抗体和环境的隔离、消毒来实现。

薛琳琳(1980-),女,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家禽饲养繁育及动物解剖生理教学及科研工作。

猜你喜欢

雏鸭周龄肝炎
《世界肝炎日》
申鸿七彩雉血液生化指标和肌内脂肪含量的测定及其相关性分析
雏鸭的饮水与开食
申鸿七彩雉血液生化指标的正常参考值研究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
浅谈雏鸭饲养管理的关键技术要点
宁都黄公鸡睾丸质量与不同周龄第二性征的回归与主成分分析
关注肝炎 认识肝炎
雏鸭运输中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