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宜瑞观舌辨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经验

2015-01-23刘嘉欣指导陈晓刚

中医药通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鸡内金舌质益气

● 刘嘉欣 指导:陈晓刚

李宜瑞观舌辨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经验

● 刘嘉欣1指导:陈晓刚2

李宜瑞教授认为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应辨明正气与邪气的消长变化,通过望舌质及望舌苔能反映患儿的体质特点,判断病邪的性质从而辨证施治。

反复呼吸道感染 体质 舌诊 李宜瑞

广州中医药大学李宜瑞教授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其诊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舌诊经验及用药特点总结如下。

1 正气虚损是发病关键

小儿脏器发育尚未成熟,肺、脾、肾三脏不足,正气虚弱,对外邪的抵抗力差,犹如阴地草木,温室花朵,软脆不耐寒热,一旦形寒饮冷则反复发病。如《灵枢·百病始生》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因而,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机理“不在邪多而在正虚”[1]。通过长期的诊疗实践,李宜瑞教授认为:正气虚损是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病关键,岭南地区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体质特点常常表现为肺脾不足。究其原因,岭南地处中国南方,气候炎热多湿,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普及,冷空气直接从口鼻而入,易伤伐肺气;又该地区患儿多嗜冷饮,或过多服用清热解毒类中药,或滥用抗菌素等,如此种种则导致肺脾不足,卫外失固,在外邪的诱发下,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证。

2 观舌质辨体质类型

《辨舌指南》有云:“是以望舌可测其脏腑、经络、寒热、虚实也。”清代医家俞根初提出“观舌本,舌以候元气的盛衰。”舌为脾之外候,舌与胃相连,故舌质最能反映人体气血阴阳的盛衰[2],反映患儿的体质特点。由于小儿腠理疏松,汗多气耗,多禀肺气不足的体质,加之多次的呼吸道感染以及使用攻伐的药物又进一步损伤脾胃,脾虚失运,饮食不化,水液聚而生湿,久郁化热,则常见挟痰、挟湿、挟滞、挟热等兼挟证。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体质类型可分为肺脾气虚质、肺虚夹痰质、脾虚夹滞质、肺脾气阴两虚质4型。

如舌质淡或胖、或舌边齿痕显著多为肺脾气虚质,此型患儿常挾湿挾痰,易邪留体内,病势缠绵反复。如舌质偏红、舌体瘦嫩干燥,常为气阴两虚质,此型常见于病程较长的患儿,病久耗气伤阴或过用辛散之品,常易化火化热。如舌体胖大、舌色淡黯,多为脾肾亏虚,该型患儿常易寒化湿困,病进而难愈。

3 观舌苔辨邪气性质

《医门棒喝》云:“审苔垢即知邪之寒热。”李宜瑞教授认为:苔薄者病邪在表为浅,苔厚者病邪在里为深;苔色黄者主热主实,苔色白者主寒主虚。薄白苔常为外感风寒;薄黄苔常由外感风热之邪所致;若薄白夹有微黄苔,为外感风寒,邪渐化热之象;若苔黄带白,属邪在半表半里,或里热渐盛,表邪未尽。白腻苔者多夹痰、夹湿;苔黄腻或厚者则多夹湿热、或食滞;若舌苔浅黄而腻,湿热尚轻,多邪在气分,湿重于热;若深黄而厚腻,为湿热并重之象。兼有津伤者则舌干苔燥;兼有阴虚者,则少苔或花剥。

4 用药轻清平和、攻补兼施

由于岭南地区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常呈现肺脾虚挟滞、挟湿、挟痰的体质特点,李宜瑞教授总结出健脾益气、补肺固本、化湿消滞的治法[3],拟出以岭南中草药五指毛桃为君药的复感宁方。方中五指毛桃甘微温,入肺脾经,功能补脾益气、健脾化湿、祛湿化痰。太子参甘微苦,性平,归脾肺经,补中兼清,为清补之品,既能益气,又能养阴;茯苓、薏苡仁健脾渗湿,为臣药。鸡内金健脾强胃,治食滞兼脾虚;人参叶甘苦微寒,功能降虚火、生津液;芒果核行气化痰消食为佐药;生甘草甘平,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并调和诸药,兼制五爪龙之温性,为使药。全方补而不燥,清而不寒,攻补兼施,正切合岭南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因病机特点。

若舌淡,苔白厚腻,兼有咳嗽痰多,为肺脾气虚挾痰。李宜瑞教授常在复感宁方的基础上去人参叶,加杏仁、陈皮、法夏化湿除痰。若纳差,腹胀明显者,为肺脾气虚挾滞,加莱菔子、鸡内金消食导滞;神曲健脾消食,兼有解表之功,对伴有鼻塞流清涕,语声重浊,欲复感外邪的患儿,李宜瑞教授尤喜用之,取其“未病先防”之意。若兼有大便不通、口臭等腑气不通之症时,加枳实、厚朴破气消积、导滞通便;若大便稀烂,粘滞不爽时,加枳壳理气消积。若汗出较多,形寒肢冷,口周青白,加生晒参以补脾益肺。

若舌质偏红,或舌尖红有芒刺时,常为食滞或痰湿化火化热之象,治以清法、消法——清肺脾之热、消胃肠积热。小儿脏腑娇嫩,不耐攻伐,故用药宜轻灵、平和。李宜瑞教授常喜用连翘、蒲公英。连翘性微寒味苦,能清热解毒、透邪,并善清心而散上焦之热;蒲公英性寒味甘苦,解毒利湿且长于散滞气;二药性味轻薄,轻灵活泼,不伤胃气。若舌红苔黄厚腻,为湿毒内盛,加黄芩、茵陈以清热解毒利湿;若高热难退,加生石膏辛凉透表;黄芩,清肺胃实热。

若苔少,舌淡红或红,兼有盗汗、自汗,消瘦,发育缓慢,甚则五心烦热,口干舌燥而不欲饮之气阴两虚的患儿,常选用糯稻根、人参叶清退虚热。糯稻根,甘平,入肺脾胃经,清热养阴,健脾开胃。人参叶性微寒味微甘、苦,归肺脾心经,益气健脾,兼清热,亦常选用木瓜、山楂等甘酸之品,酸甘化阴;西洋参清热益气。若兼有大便先干后稀,常兼有脾阴不足,李宜瑞教授喜用扁豆,取其性味甘平,淡渗利湿而不伤阴,补脾而不滋腻之功,顾及脾脏“喜湿恶燥”的生理特性。

5 验案举隅

丘某,女,3岁,2014年5月7日初诊。近1年每月至少外感1~2次,曾口服匹多莫德等药物,未见明显疗效。3天前复感,发热(T:37.8℃),咳嗽痰多,日间汗出较多,胃纳欠佳,面白少华,山根显露,肌肉松弛,大便偏干。查体:咽充血(+),咽后壁滤泡增生。心肺(-)。舌征:舌质红,舌边尖见芒刺,苔白厚。指纹紫滞显于风关。实验室查血沉、抗“O”等均正常。辨证为素体肺脾两虚,卫外不固而复感风热之邪。急则治其标,先治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药:连翘10g,炙麻黄3g,苦杏仁 8g,神曲 8g,芒果核12g,鱼腥草 15g,莱菔子 10g,浙贝母 10g,海蛤壳15g(先煎),五指毛桃12g,甘草5g。共5剂,日1剂,水煎至100mL,分3次温服。

2014年5月14日复诊:热退,咳嗽咳痰明显减少,但仍汗出较多,胃纳欠佳,大便先干后稀,舌淡红,苔白厚,指纹浮紫显于风关。辨证为肺脾气虚夹滞。方药:五指毛桃12g,太子参10g,苍术 5g,茯苓 10g,炒白扁豆 15g,人参叶 3g,连翘 7g,麦芽 10g,鸡内金 5g,神曲 5g,龙骨 15g(先煎),甘草5g。共7剂,日1剂,水煎至100mL,分3次温服。

2014年5月21日三诊:家属诉患儿食欲渐增,汗出较前减少,偶有稀烂便,舌淡红,苔白稍腻,指纹淡。处方:五指毛桃12g,太子参 10g,白术 8g,茯苓 15g,鸡内金 8g,浮小麦 15g,防风 8g,甘草5g。共 7剂,日 1剂,水 煎100mL,分次温服。平素调理方:五指毛桃15g,瘦肉1两,煲汤喝,每周1~2次。

3月后随访,患儿未有出现过感冒、咳嗽或流鼻涕等外感症状,食欲可,偶有少量汗出,二便调。

按 肺主气、司开阖,《灵枢·本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患儿肺气不足,卫气不固则见汗出较多,卫外无力而易遭外邪侵袭。脾主运化,主四肢肌肉,脾虚失运,水谷不化,饮食积滞则见舌苔白厚;四肢肌肉失于濡养则松弛软弱,患儿体质分型为肺脾气虚夹滞质。初诊时患儿复感风热之邪,本虚标实,故方中用连翘升浮宣散、清热散结,外散风热、内消积热;鱼腥草清解肺热;炙麻黄开宣肺气,杏仁降气化痰,二药一升一降,肺气宣肃有权;芒果核行气散结、化痰消滞;神曲消食化积又兼解表;莱菔子、浙贝母、海蛤壳化痰散结;五指毛桃健脾益气。全方以清、消为主,攻补兼施。二诊时,患儿外邪已退,虚象显露,但痰、积未尽,故方中加用麦芽、鸡内金健胃消食;白扁豆、茯苓、苍术健脾化湿;唯太子参一药最妙,其性味甘、平,入脾、肺经,既能益气,又能养阴,补而不燥、滋而不腻,为清补之品,尤适于热病后脾气不足患儿。三诊时,患儿各项症状明显好转,但正气未复,气血未定,阴阳未平,此时若不注意调摄,极易病复,正所谓:“三分医药,七分调理”。李宜瑞教授对病后调养脾胃十分重视,认为“谷气助胃”,即饮食能养人胃气,胃气是机体健康的体现,胃气旺盛又是疾病康复的重要保证,所谓“得胃气者昌,失胃气者亡”,此时重在调理肺脾,防止疾病再次发生,故方选四君子汤合玉屏风散以健脾益气、固表止汗,并从日常饮食中进行干预,调理脾胃,防范于未然。

[1]郁晓维.不在邪多而在正虚—江育仁教授防治呼吸道复感儿的经验[J].现代中医药,2004,4:8 -9.

[2]贺宏波,张 宸,周 强,等.仝小林教授治疗糖尿病舌诊特色[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9):120 -121.

[3]何胜晓.李宜瑞教授诊疗反复呼吸道感染经验[J].四川中医.2010,28(3):1 -2.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10405)

猜你喜欢

鸡内金舌质益气
消化不良试试鸡内金粥
基于舌诊偏色与去干扰的计算机技术研究∗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鸡内金喷膜剂治疗口腔溃疡的临床观察
鸡内金化“石”验方四则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中医舌象与慢性肾脏病微炎症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UPLC-MS/MS法结合模式识别同时测定芪参益气滴丸中11种成分
鸡内金
益气脑络通汤治疗脑栓塞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