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广东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先进模式促进广西蚕桑资源多元化发展
2015-01-23雷桂胜李莉陆春霞
雷桂胜李 莉陆春霞
(1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广西南宁 530007;2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广西南宁 530007)
·产业论坛·
借鉴广东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先进模式促进广西蚕桑资源多元化发展
雷桂胜1,2李 莉1,2陆春霞1,2
(1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广西南宁 530007;2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广西南宁 530007)
分析了广东省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现状,以及值得学习借鉴的先进模式和经验,并在分析广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广西现代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多元化发展的建议,即加大投资力度,建立示范基地;加大蚕桑资源食药用开发力度,研发特色产品;加大科研合作,培养专业人才;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引进龙头企业,促进成果转化;树立品牌意识,增强市场竞争力。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模式;多元化
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紧抓“东桑西移”的良好契机,把蚕桑产业列为最具综合竞争力之一的优势农业产业来重点发展。自2005年以来,广西的蚕茧产量连续10年位居全国第1,迎来了“蚕虫脱茧变成龙”的春天[1-2]。然而,随着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由传统的“1粒茧、1根丝”的单一产业模式向“一片桑园、一系列资源”多元化发展模式的跨越[3]已迫在眉睫。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是在传统“桑—蚕—茧—丝—绸—制成品”的产业发展模式之外,将蚕桑生产从栽桑养蚕拓展到包括桑园立体种养、文化旅游及桑叶、桑枝、桑椹、蚕沙、蚕室多用途利用在内的生产经营活动,其目的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和循环低碳经济理念,对蚕桑产业链各环节的物质、生物和文化资源进行综合开发[3]。
2015年5月18日我们在广西宜州召开的全国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现场会上了解到,全国对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不到20%,严重地制约了栽桑养蚕综合效益的提升。而曾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的广东省,不仅加快蚕桑产业的转型升级,而且在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方面也保持了全国领先地位,继蚕沙叶绿素铜钠盐提取和家蚕抗菌肽诱导等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后,先后又在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多元化蚕桑新品种培育、蚕桑资源药食用途开发以及蚕桑资源动物饮料研发等方面继续占据了行业优势地位[4],为全国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开发作出了表率,也开辟了新的发展途径。近年来,广西也加大了蚕桑资源多元化发展的步伐,逐步建立了以桑枝食用菌、桑椹、蚕蛹、蚕丝被等为重点的蚕桑资源多元化开发的新型产业。然而,由于这些新型产业均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先进的技术与科研平台,严重地制约了广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因此,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以“立桑为业”为突破口,根据广西蚕桑产业的特点,学习和借鉴广东省先进的科学技术及模式,推进蚕桑资源多元化可持续发展,促进蚕区经济发展与蚕农增收尤为重要。为此,2015年5月15日至6月28日,我们对广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在借鉴广东省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先进模式与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广西现代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多元化发展的建议,供同仁商榷。
1 广东省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历程
广东省处于亚热带,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种桑养蚕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单位土地面积产桑量和产茧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4]。20世纪80年代以前,广东省的蚕桑产业主要以“桑基鱼塘”模式分布在珠江三角洲一带。但随着珠江三角洲经济的飞速发展,受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蚕桑产业劳动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的影响,广东省的蚕桑生产逐渐缩减并由珠江三角洲向粤北、粤西转移,逐渐形成了以粤西、西江流域、粤北为主的3个蚕桑主产区。为了应对国际蚕茧价格波动、劳动力紧缺、蚕桑综合效益不高等问题,广东省蚕桑生产实行战略性转型,大力发展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省加大了蚕桑资源综合开发的力度,促进了蚕桑产业由单一用途向多种用途、单一产业向多元化产业发展的转变,先后研制出五龄丸、金蚕宝、巴西蛹虫草、雄蚕蛾酒、维力康胶囊、蚕沙叶绿素、系列桑椹汁饮料、发酵桑椹酒、桑椹酱、桑叶茶、桑叶袋泡茶、金桑菊凉茶饮料和桑宁茶降血糖颗粒等产品。并研发了微生物发酵蚕蛹制备饲料蛋白、蚕沙好氧动态堆肥发酵处理、蚕桑复合油脂微胶囊制备等产品和技术,年产值达数亿元[4]。另外,近几年来,广东省利用桑叶、蚕沙作为饲料进行畜禽养殖也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利用蚕桑资源开发休闲养生等功能食品也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并通过将蚕桑文化与生态旅游相结合,重建“桑基鱼塘”的模式,这种模式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良性生态循环的典范[5]。广东省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和循环经济理念充分利用蚕桑资源,拓宽与生物、食品、医药、畜牧、文化等领域的结合,提高了蚕桑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同时成功地推动了蚕桑产业向多行业发展的转型升级。
2 广东省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先进模式及经验
2.1 先进模式
2.1.1 蚕资源的综合利用 广东省大力抓好蚕资源的高效利用,多项技术研究已得到转化应用,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如: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以下简称广东省蚕研所)1987年将巴西虫草菌接种于家蚕的活蛹,培育出巴西虫草,并进行了产业化开发,研制出10多个虫草系列产品,在广东宝桑园健康食品有限公司转化,年效益500多万元;2000年开始对黄血蚕进行营养成分和功能评价,并研制了金蚕宝等产品[6]。另外,广东省蚕研所还利用缫丝厂的蚕蛹进行微生物发酵开发优质的蛋白肽饲料,利用雄蚕蛾开发出抗疲劳的保健食品维力康胶囊以及雄蚕蛾酒,利用蚕沙动态、静态小规模沼气发酵设备对蚕沙发酵处理生产有肥料,也已进入农村中试,并初见成效[5]。华南农业大学蚕桑系在全国率先开展家蚕抗菌肽的诱导,利用蚕蛹生产抗菌肽,在广州市华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转化生产化妆品,市场反映良好[6]。
2.1.2 蚕丝的综合利用 在蚕丝利用方面,目前主要应用于蚕丝生产、蚕丝被加工、丝素化妆品生产等方面。广东省现有14家缫丝企业,除了生产生丝外,还生产蚕丝被[5];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蚕丝被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因此蚕丝被的销售量逐年增加,目前广东省全年销售蚕丝被在150万床以上[6]。
2.1.3 桑资源的综合利用 在桑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包括果桑品种选育、桑椹利用、桑叶利用及桑枝利用等,重点开发桑资源食药用方面的研究。在果桑品种选育方面,广东省蚕研所选育出的“大10”品种已在全国10多个省(区、市)推广应用。在桑椹利用方面,广东宝桑园健康食品有限公司利用桑椹原汁,开发出系列桑椹汁饮料、桑椹酒、桑椹酱等产品,并已推广应用于市场。在桑叶综合开发利用方面,针对广东省消费者有喝凉茶及煲汤的饮食习惯,广州星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利用桑叶清肝明目、降火去湿的功效,研制出夏桑菊颗粒、“邓老凉茶”、黄振龙“清咽凉茶”;广东省蚕研所以桑叶为主要原料,开发了桑叶茶、桑叶袋泡茶、金桑菊凉茶饮料和桑宁茶降血糖颗粒等产品[6]。广东省蚕研所还与广东省烟草公司合作开发生产桑叶香烟,具有清痰去口臭的作用,有很好的市场开发前景[5]。在桑枝利用方面,由于广东省全面推行条桑育,一年多次剪枝,桑枝条产出量非常大,广东省蚕研所用桑枝栽培灵芝,开发出桑枝灵芝片、灵芝超微粉、灵芝孢子粉等产品,并利用下脚料饲养了具有肉质嫩、鲜甜等特点的灵芝鸡[6]。同时还利用桑枝粉制成成型的燃料以及利用桑枝作为混合原料发酵成花卉栽培的基质等[5]。
2.1.4 蚕桑生态旅游的综合开发 广东省曾是我国著名的四大蚕区之一,在全国茧丝绸行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凝结了岭南地区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桑基鱼塘”的经营模式更是蜚声海内外[5]。广东省把悠久的蚕桑文化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相继开发的旅游景点有广东宝桑园健康食品有限公司、中国丝绸文化创意园和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这些景点是集现代化农业、都市农业和生态农业于一体,以休闲观光、科普教育为主的新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基地[6]。同时,广东省还建成了以手工制作香云纱为主的文化景点,将传统的蚕丝文化发扬光大,并申请了世界文化遗产[6]。生态旅游业的开发,推动了广东省蚕桑产业只为“1条蚕、1粒茧、1根丝”,向发展“游桑园、品桑椹、观养蚕、吃农家菜”的生态休闲观光旅游转变;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4]。
2.2 先进经验
2.2.1 创新思维观念,开拓产业领域 蚕桑综合利用是一门新学科,行业内对其认识大多停留在副产物的应用上,对其产业的发展规则、基础研究以及项目建设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而广东省以高瞻远瞩的目光和开拓创新的视野,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着手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大大拓展了蚕桑产业的领域,相继推出新成果与新产品,并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带动了广东省蚕桑产业的发展,在蚕桑资源高效利用、多元化发展方面给全国蚕业部门作出了表率,对全国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2.2 申报科研专项,建立科技平台 广东省重点抓好蚕、桑、枝等大宗资源的开发,通过对其营养成分、活性成分以及食药功效的研究,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并开展精深加工研究,通过申报国家以及省重点、重大科研专项,建立科技研究平台,促进了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突破,带动了广东省蚕桑产业的发展。
2.2.3 储备科研力量,建设人才队伍 广东省在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科研技术力量雄厚,人才配备齐全。广东省蚕研所拥有一支由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为学科带头人的,专门从事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开发的研究团队;同时,广东省蚕研所与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联合办学招生,培养蚕桑食品加工类的研究生,为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储备科研技术人才。
2.2.4 注重产学研结合,促进成果转化 广东省在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方面注重产学研结合,加强与当地知名企业的合作,使研发的产品及时推向市场,促进了成果的转化,并且通过科研优化产品,以产品带动企业,以企业促进产业的发展。
3 广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现状
自“东桑西移”战略实施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蚕桑产业的发展,相继出台利好政策。2011年,即“十二五”开局之年,农业部提出了“稳定桑园面积,控制养蚕规模,努力提高单产、质量和效益”的蚕桑产业发展指导方针[7]。商务部发布的《茧丝绸“十二五”发展纲要》中也强调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茧丝绸行业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8]。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也加大了对蚕桑产业的扶持力度,使广西蚕桑产业得到了稳步的发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方面也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桑枝、蚕蛹、桑椹、蚕沙、茧丝等大宗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
3.1 蚕资源开发利用方面
蚕沙综合利用方面主要是在农村集中建设沼气池对蚕沙进行无害化处理,有效地解决了蚕区蚕沙污染的问题,同时也为农户提供了清洁能源。据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对全区的蚕桑生产统计,在2014年全区蚕沙无害化处理率达40%。其中,河池市作为广西全区的示范基地的核心区,把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当作产业整体发展的关键,通过财政补贴,鼓励农民建立蚕沙池、沼气池,并利用蚕沙种植蘑菇、企业收集蚕沙加工有机肥等措施推进蚕沙的综合利用,全市建成3家蚕沙综合利用企业,年加工利用5万t蚕沙,蚕沙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来宾市蚕沙无害化处理面积超过13 066.7 hm2,建成1 909间蚕沙处理池,3.8万座沼气池,而且在忻城县、象州县与兴宾区等地还建设了56个蚕沙无害化处理示范村。
此外,广西鲜茧缫丝蚕蛹的利用也是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一大特色,目前,广西90%以上的缫丝企业均开展了鲜茧缫丝,缫丝后的鲜蛹主要出口韩国、日本等国家进行食品精深加工。据我们调查,2014年全区鲜茧缫丝约2万t,产鲜蛹约6万t,产值约4.5亿元。此外,广西还利用蚕蛾、蚕蛹用于生产保健酒和蚕蛹虫草等,如广西玉林市广宝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利用蚕蛾生产蚕公酒,2014年产量达60 t,产值300万元;广西横县桑蚕蘑菇行业协会利用活蚕和活蚕蛹培育出蚕蛹虫草,也为蚕蛹的高效利用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3.2 桑资源开发利用方面
3.2.1 桑枝利用 广西在桑枝综合利用开发方面主要有桑枝食用菌和桑枝造纸等。广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桑枝食用菌生产基地,栽培的桑枝食用菌产量位居全国第1,据我们调查,2014年全区生产桑枝食用菌约2亿棒,鲜菇鲜菌总产量16万t,产值9亿元[9]。目前,广西已有26个县(市)栽培桑枝食用菌,栽培的品种形式多样,主要有秀珍菇、凤尾菇、平菇、黑木耳、香菇、双孢蘑等。河池市在推广桑枝食用菌种植方面,以技术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重点扶持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的企业,通过开发桑枝食用菌市场,建立桑枝食用菌品牌,使桑枝食用菌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2014年桑枝食用菌生产量达9 490棒,产值达2.6亿元。广西凌云县积极引导群众种植桑枝食用菌等特色农业帮助群众增收,2014年下甲镇平怀村组织成立了广大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并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通过利用冬伐的桑枝扩大食用菌种植规模,实现了年产食用菌40万袋,产值近300万元的经济效益。在桑枝造纸方面,广西有2家桑枝造纸厂已经投产,每年可以消耗42万t的桑枝,而桑枝的价格仅为200元/t,在造纸原料中成本相对较低,既节约了企业成本又增加了蚕农的收益[10]。
3.2.2 桑椹、桑叶利用 在桑椹资源利用方面,主要是通过引进果桑苗,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并通过引进企业,开发桑椹系列产品。其中桑椹酒的开发方面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市面上鲜有销售,据我们了解,广西柳州久阳生物中心已研制开发出“柳锦牌桑果露酒”,该酒是广西首例微醇鲜果饮品[11]。在桑叶资源利用方面,主要是利用桑叶具有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等功效开发桑叶茶、桑叶粉以及健康养生的桑叶食品等。
3.3 蚕丝被开发方面
广西的蚕茧产量连续10年蝉联全国第1,而蚕丝被加工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也已初具规模。2014年全区共有150多家蚕丝被生产企业,年产蚕丝被约180万床,产值约16亿元[12-13]。其中,河池市有25家蚕丝被生产企业,年产蚕丝被达20多万床,产值1亿多元[14]。象州县有4家蚕丝被生产企业,年生产蚕丝被2.2万床,产值达2 200万元,特别是象州县蝉宇蚕丝被公司生产的“蝉宇”牌蚕丝被,质量上乘,产品远销区内外和港澳地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11]。
4 广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4.1 缺乏项目经费支持资源利用率低
由于缺乏项目经费的支持,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缺乏统一的规划,基地化建设少,规模化不大,产业化发展少,资源利用率低。据我们调查,2014年,广西桑园总面积18.4万hm2,但是对蚕桑资源的利用不足5%,综合利用率低,桑枝、桑叶、蚕沙、桑椹等都没得到很好的利用,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4.2 缺乏蚕桑资源的开发力度特色产品少
目前,广西还处于“种桑养蚕”的传统模式,对于蚕桑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远远落后于其他兄弟省份,产品的生产大多处于粗加工阶段,主要以桑椹酒、桑椹汁、桑叶茶、桑枝食用菌、蚕丝被等产品为主,缺乏特色的新产品,尤其缺乏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生物及医药等保健产品。
4.3 缺乏专用型人才科研技术落后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是一门新学科,涉及到多学科多领域,而广西在蚕桑资源利用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许多科研单位和企业由于缺乏良好的技术储备与技术平台,存在设备陈旧、配备不齐全、专用化程度不高、缺乏开拓新领域的专用型人才等问题,从而造成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研究技术落后,研究深度不够。
4.4 缺乏规模化生产整体经济效益低
广西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目前主要集中在桑枝食用菌、蚕沙有机肥以及蚕丝被生产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缺乏规模化生产,产品的精深加工程度不高,附加值较低。桑叶、桑椹、蚕蛹方面的利用存在产品多、商品小、精深加工产品少等问题,加上企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不高,造成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整体经济效益不高。
4.5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成果转化少
目前,广西在蚕桑资源开发方面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再加上多数企业规模较小、配套设备不完善、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创新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高新技术不能得到有效应用,产品档次差、从而限制了产品的开发力度,造成一些研究成果未能及时转化。
4.6 缺乏品牌效应产品知名度低
广西的蚕桑产业发展虽然迅猛,但由于在蚕桑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企业在生产上都是小打小闹,产品的重复率高,缺乏产品的特色;而且企业对产品的品牌意识也较为薄弱,导致许多开发的产品知名度低,附加值低,综合效益不高。
5 加快广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多元化发展的建议
5.1 加大投资力度建立示范基地
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契机,加大政府的引导力度,争取财政资金、企业资金对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项目的投入,大力发展以大宗蚕桑资源为主的综合利用,重点抓好桑枝食用菌、蚕丝被、桑椹系列产品生产和蚕沙无害化处理等方面的工作。在蚕桑产业较成熟的地区如宜州、象州等地建立示范基地,积极推广有效的模式,通过以点带面,带动全区的蚕桑资源的多元化发展。同时,根据桑树的生态修复功能,选育出适合矿区复垦和石漠化治理的专用品种,并建立示范基地,以此不断提高蚕桑资源的利用率。
5.2 加大蚕桑资源食药用开发力度研发特色产品
蚕桑资源是传统的中药原料,安全、无毒副作用,符合现代人“绿色、健康”的消费理念,再加上近年来“亚健康”和“三高”人群的增多,人们对具有天然药用价值的产品更为青睐。因此,加大蚕桑资源活性成分与药理功效的研究,研发出具有产品特色与功能的保健品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5.3 加大科研合作培养专业人才
广西的蚕桑资源综合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还不够,而且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又涉及到农学、食品加工、医药、生物、市场营销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广西缺乏这方面的学科带头人和综合性人才;因此,应加强与各大科研院所、高校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聘请专家、联合招生、选送培养等多种途径来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与专业人才的培养。
5.4 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根据广西不同蚕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相应的1~2种蚕桑资源产品,并对当地具有一定生产能力与影响力的种植大户或企业提供资金上的扶持以及技术上的支持,提高产品质量,通过组织引导、灵活经营、围绕主导产品生产、统一购销等形式,进而带动当地蚕农的积极性,实行区域化专业化生产,从而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促进蚕桑资源产业链的发展,提高蚕区的整体经济效益。
5.5 引进龙头企业促进成果转化
通过政府的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国内知名企业,组织企业及科研高校联合技术攻关,创新蚕桑资源的精深加工,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实行“产、学、研”相结合,促进成果转化,实现研究与开发的有效对接,促进产品的规模化、市场化。同时,注重蚕桑产业与现代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旅游业等的结合,加快现代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5.6 树立品牌意识增强市场竞争力
充分发挥广西桑枝食用菌、蚕丝被加工、蚕沙生物肥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政府扶持和项目支持等形式增加资金投入,扩大企业规模,开发更多具有“名、特、优”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型的产品;同时,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品牌效应,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使这些特色资源产品得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6 结语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丝绸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使命和历史机遇,也为广西蚕桑产业带来了国内外2个市场、2种资源的优势,给广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多元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带来了新的平台,也将推动广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向多元化、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1]乐波灵.加强蚕茧收烘管理全面提升广西茧丝质量[J].中国蚕业,2014,35(3):41-43.
[2]刘乔帆.广西一省蚕茧和生丝产量超过世界第二国[EB/OL].全球纺织网,2013-11-26.http://www.tnc.com.cn/info/c-001001-d-3404784.html.
[3]王瑜.我国蚕桑产业转型亟需挣脱“一根丝”[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5-05-18.http://www.moa.gov.cn/zwllm/zwdt/201505/t20150518_4599922.htmi=64&psi=6.
[4]邱国祥,胡智明,刘清明.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广东蚕桑产业转型升级[J].广东蚕业,2012,46(2):1-5.
[5]廖森泰,邹宇晓,吴娱明,等.广东大力发展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产业的建议[J].广东蚕业,2012,46(1):8-10.
[6]廖森泰,肖更生.全国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7]华恩顺,吕建秋.蚕桑副产物资源综合利用研究进展分析[J].中国蚕业,2015,36(1):15-19.
[8]蔡明,牟兰,黄必志.我国蚕桑副产物的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相关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8):7 969-7 970.
[9]佚名.广西桑枝食用菌产量居全国之首[EB/OL].天下菇行网,2012-10-09.http:∥www.txgh.net/chanyezixun/show.php?itemid=2604.
[10]廖森泰,肖更生,罗国庆,等.我国蚕桑茧丝绸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领域和发展动态[J].广东蚕业,2012,46(9):1-5.
[11]陆春霞,吴婧婧,梁贵秋,等.广西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新举措及其促农增收成效[J].中国蚕业,2013,34(2):60-62.
[12]于永霞,何国玲,汤庆坤,等.广西蚕丝被使用人群特征与维权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蚕业,2015,36(2):62-65.
[13]潘晓明,罗莎.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首设自主品牌丝绸精品展区[EB/OL].广西新闻网,2013-08-26.http://www. 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30826/newgx521b5c4f-8385552. shtml.
[14]李洁.河池蚕农去年养蚕收入超41亿元[EB/OL].广西新闻网,2015-04-10.http://news.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50410/newgx5527545f-12565902.shtml.
关于“zgcye@163.com”是《中国蚕业》唯一投稿邮箱的声明
近来在网络上有多家网站声称与我刊编辑部和多家杂志社或编辑部合作帮客户代发论文,并承诺:可在1~2个工作日内给作者答复,论文通过率100%,版面费比直接联系杂志社便宜20%~50%。
本刊在此郑重声明:“zgcye@163.com”是《中国蚕业》唯一的投稿邮箱,而且本刊也未和任何单位合作征集稿件,以上行为均属欺诈行为,请作者审慎投稿。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镇江市四摆渡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邮编:212018电话:0511-85616593电子邮箱:zgcye@163.com
[S88-9]
C
1007-0982(2015)04-0062-06
2015-07-10;接受日期:2015-09-24
雷桂胜(1983—),男,广西桂林,本科,经济师。
Tel:0771-3243502,E⁃mail:26015559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