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的攻关与推广
2015-01-23曹永辉
曹 永 辉
(益阳市赫山区农业局,湖南益阳 413002)
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的攻关与推广
曹 永 辉
(益阳市赫山区农业局,湖南益阳 413002)
2013~2014年在益阳市赫山区开展了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攻关与示范推广,进行了机插品种筛选,插秧机、播种量、秧龄和基质选择,秧龄调控,农机农艺融合等方面的对比试验和高产栽培成熟技术组装集成。筛选出了一批适合赫山区机插的早晚稻品种,如湘早籼45号、H优518等,同时找出了机插秧最佳播种量、最佳秧龄,以及最佳配套基质和秧龄调控技术。
双季稻;栽培;机械化;技术推广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双季稻生产区劳动力季节性短缺矛盾日益突出,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因此,双季稻生产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以机械化作业为核心的现代稻作技术,机械化成为发展双季稻生产的重要保障[1]。
双季稻全程机械化增产模式攻关是粮食高产创建的升级版,是促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有力举措;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减少直播和控制双改单的有效方法;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快捷通道。它能促使科技成果从科技人员手中迅速转移到农民手中,将先进技术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机械化增产模式攻关示范做到了集中成片,规模发展,加强了对示范片农户的技术培训力度,推进了良种与良法、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确保了良种良法到田、科技措施到户、技术要领到人,有效规避了生产风险,节省了生产资金,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2,3]。赫山区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被列为国家农业部双季稻全程机械化增产模式攻关示范县。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攻关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现就赫山区近两年来水稻全程机械化增产模式攻关方面取得的成果以及经验进行总结,以期为双季稻区推广全程机械化增产模式提供参考。
1 基本情况
赫山区地处湘中偏北、洞庭湖西缘,耕地面积4.53万公顷,常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87万公顷,粮食总产量50万吨左右,是全国产粮大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13年被定为农业部全国双季稻全程机械化增产模式攻关试点县,2014年被列为农业部和湖南省双季稻全程机械化增产模式攻关示范县。该区在2013年基础上早规划、早动员、早部署,及早出台《双季稻全程机械化增产模式示范攻关实施方案》和《双季稻全程机械化模式攻关目标管理考核办法》,根据区域布局、交通情况、辐射带动能力等条件,在种粮大户中,选定了6个133.3 hm2以上的连片基地开展全程机械化增产模式攻关示范和省厅布置的9个攻关试验及4个示范任务,较好地掌握了模式攻关的操作规程,突破了一些关键技术,取得了一定成效。
2 攻关与推广示范进展
2.1 攻关示范面积进一步扩大
赫山区在2013年4个示范点133.3 hm2的基础上,2014年增加到区级示范片6个168.3 hm2,乡镇示范点20个1 233.3 hm2,办点示范面积达2 916.7 hm2。带动全区机插面积1.47万公顷,达到水稻播种面积的20%,机耕、机整、机收率达99%,机插率达60%,烘干机由2013年的11台增加到40台,日烘干能力达1 000 t。
2.2 攻关示范内容进一步完善
按照湖南省农业厅《2014年双季稻全程机械化增产模式攻关示范方案》的要求,2014年赫山区开展了双季稻机插品种筛选、机插秧秧龄弹性研究、机插秧育秧基质筛选、机插秧播种方式筛选、机插秧播种量、机插秧秧龄调控技术、 “四双”(双季双超级稻双机插双过9 000 kg/hm2)、机械化育插秧方式等8项攻关试验。同时,进行了4项增产模式技术示范,即双季稻全程机械化模式技术、麻地膜育秧技术、钵形毯状机插秧技术及双季稻耕育插防收运烘等水稻生产全程机械装备配置模式技术,完善了全程机械化的各个生产环节配套技术攻关示范,重点对成熟技术扩大了示范规模,对难点即双季晚稻机插秧技术进行了重点攻关。
3 攻关示范初显成效
3.1 全面掌握了机插育秧技术
机插秧推广的难点和重点在育秧环节。2014年,育秧技术方面取得了三项突破:一是突破了大批量催芽技术障碍。新增240台催芽器,全面推广了催芽器催芽技术,示范片一次催芽量在2 000 kg以上,破胸率达到90%以上;二是突破了早稻育秧盘根技术障碍。通过铺设麻地膜,推广“干湿交替盘根法”育秧,早晚稻在播种后一周的时间便可以盘根完好,移栽时能实现卷盘成筒,便于运输;三是突破了晚稻育秧控苗问题。晚稻育秧期间温度高,秧苗生长快,如何控制苗高成为晚稻育秧成败的关键,通过推广“烯效唑”浸种化控促苗,提高了晚稻机插秧秧苗素质。2014年早稻后期受阴雨寡照的影响,示范区晚稻秧龄达30 d,但由于化学调控得当,超龄秧的秧苗素质均表现较好,未出现重大问题。
3.2 机插品种筛选取得实质性进展
通过开展多品种比较试验,筛选出了适合当地机插的早晚稻品种。水稻品种实行机插时易产生植伤,拉长了秧苗的返青期,从而使得生育期延长,以致晚稻后期遇到寒露风的风险加大,制约了双季晚稻机插秧发展。2014年在八字哨镇关王坪村早晚稻各进行了10个品种的比较试验,每个品种面积200 m2,实行统一栽培管理。通过观察记载,早稻大部分品种在6月15日齐穗。但由于后期遭受阴雨寡照天气,早稻成熟期推迟,致使晚稻秧龄普遍延长。2014年晚稻6月25日播种,7月24日移栽,秧龄期达30 d,由于秧苗移栽植伤较大,返青期较长,致使生育期普遍推迟,晚稻H优518在9月20日才齐穗。通过试验,初步筛选出了一批适合当地种植的机插早稻品种,如湘早籼45号、中早39、株两优819、株两优211等,晚稻如天气正常年份,H优518、盛泰优9712、岳优9113、五优308等生育期在110 d左右的品种都适宜搭配早晚机插。
3.3 最佳播量、秧龄、配套基质以及秧龄调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育秧环节上主要进行了机插秧秧龄弹性试验、育秧基质筛选试验、秧龄调控技术试验、播种量试验。在总结上年各项试验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步筛选出了最佳播量、最佳秧龄、最佳配套基质以及熟练掌握了秧龄调控技术。播种量试验中,早稻品种株两优819以播种量75 g/盘、中早39以播种量140 g/盘效果最佳,晚稻品种H优518以播种量90 g/盘效果最佳。秧龄选择上,早稻陵两优268、中早39秧龄期以22 d为最好,株两优819、湘早籼45号秧龄期以18 d为最好,晚稻秧龄以15~20 d为最好,最长不超过25 d。基质选择上,浙江产基质最好,江苏产基质次之,浏阳产基质第三。在秧龄调控上,烯效唑浸种效果比多效唑喷雾好,具体表现在烯效唑浸种后叶龄要略大于多效唑喷雾后的叶龄,烯效唑在促进分蘖效果方面要优于多效唑。
3.4 配套机械应用取得明显进展
在播种环节,采用工厂化自动精量播种和田间轨道式精量播种两种不同播种机播种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田间轨道式精量播种机优于工厂化自动精量播种机。一是田间轨道播种机播种效率远高于播种流水线。一条播种流水线需要7人作业,日播种盘数为5 000盘,而1台田间轨道播种机作业人数仅需4人,日播种盘数达20 000盘,节约了人力资本;二是田间轨道式精量播种机在秧苗茎基宽、白根数、地上部鲜重、成秧率等方面均优于自动精量播种机,经济效益更高,更适应机械化播种的推广应用。
在大田平整方面,全面推广大马力履带式旋耕机,解决了轮式旋耕机造成的犁脚深,插秧机作业陷阻的问题。先使用履带式旋耕机耕整后,再用小型机械平田,基本解决了机插秧苗小与大田平整度要求高的难题。
同时筛选出了一批先进插秧设备。25 cm久保田高速插秧机和井关高速插秧机,相比上年使用的碧浪牌插秧机,具有工作效率高,机插质量高等特点。据比较,久保田高速插秧机在八字哨镇关王坪示范片漏秧率可控制在2%以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机插成本。机收、机烘方面,大粮仓联合收割机具有效率高,便于集中缷谷等优点。2014年,同时推广日烘干12.5 t的烘干机29台,技术指标均达到要求。
3.5 模式攻关技术示范成效显著
2014年赫山区积极探索双季稻全程机械化模式技术,在八字哨镇关王坪基地、泉交河镇八家湾基地、龙光桥镇汪家堤基地重点推广了3种模式,每个模式示范面积133 hm2,探索出了适合当地双季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装备与技术模式,即:早稻早中熟品种+大棚集中育秧+小苗(2.5叶)机插+配方施肥+间歇灌溉+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机收+机烘、早稻早中熟品种+小苗(2.5叶)低拱地膜盘育机插秧+配方施肥+间歇灌溉+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机收+机烘、晚稻早中熟品种+集中盘育机插秧+机插+配方施肥+间歇灌溉+病虫害专业防治+机收+机烘。据湖南省农委组织的交叉测产验收,早稻产量8.16 t/hm2,晚稻产量7.91 kg/hm2,两季产量达16.07 t/hm2,比上年增产1.158 t/hm2。
4 小结与讨论
通过借鉴前几年高产创建的成功经验,结合大量、反复的田间机插试验以及前人研究成果[4],笔者认为,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必须做到以下定位:一是确定产量目标,机插秧的目标产量必须达到当前抛栽产量的平均水平;二是探索机艺融合,提高机械插秧质量;三是简化栽培技术和操作程序,从根本上提高机械插秧效率。
赫山区提出了模式攻关示范在每个示范片6.67 hm2的早晚稻总产量均过17.99 t/hm2,万亩示范片平均产量过16.49 t/hm2,面上双季机插平均过14.99 t/hm2的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进一步突破一些技术瓶颈,而钵型毯状育秧机抛机摆是突破机插秧瓶颈的有效途径。对比试验表明,通过钵型毯状育秧机抛机摆,秧苗基本没有返青期,始穗期比机插秧提早3~5 d,较好地解决了晚稻机插返青时间长、品种生育期、秧龄期限制和育秧技术要求高的问题。
双季稻机插秧的关键点和困难点在于双季晚稻[5]。机插秧秧龄期短、秧龄弹性小,因双抢时间紧和机械故障常发生,加上早稻成熟期的不确定性,双季晚稻机插期难把握,搭配晚稻存在遭遇寒露风减产的风险。晚稻品种的筛选,特别是机艺融合的突破有待加强。
[1] 张文毅,袁钊和,吴崇友,等.水稻种植机械化进程分析研究——水稻种植机械化由快速向高速发展的进程[J].中国农机化,2011(1):19-22.
[2] 许靖波,钟武云,任泽民,等.湖南种粮大户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稻米,2013(3):4-8.
[3] 柳德新,钟武云.湖南培训百名种粮大户[N].粮油市场报,2011-03-04(2).
[4] 黄瑞英,汤楚宙,谢方平,等.洞庭湖区推广水稻插秧机械化的问题与对策[J].作物研究,2007,21(4):477-480.
[5] 朱德峰,陈惠哲.水稻机插秧发展与粮食安全[J].中国稻米,2009(6):4-7.
2015-02-03
曹永辉(1970-),男,湖南益阳人,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S511.048
C
1001-5280(2015)03-0308-03
10.3969/j.issn.1001-5280.2015.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