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产品出口企业的研究进展

2015-01-23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生产率出口贸易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Melitz和Bernard等构建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heterogeneous firm trade model)均假定一个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1][2],但这一假定与国际贸易的现实严重不符。事实上,多产品出口企业在各国都普遍存在,出口集中于少数规模较大的多产品出口企业,企业内产品转换行为(product switching)非常普遍、频繁和显著[3][4][5][6]。

违背多产品出口企业普遍存在的特征事实仅仅是单一产品企业假定的一个最为明显的局限,更重要的是,基于此假定分解贸易结构、考察出口贸易利得都会得出片面甚至完全错误的结论。具体地,单一产品假定因忽略了企业内扩展边际(within-firm extensive margin)的贡献将会严重低估扩展贸易边际的规模[7][8][9];其次,基于单一产品企业假定考察出口贸易的二元边际,必会把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之间的相关性固化为负,但这并不能解释美国、巴西和墨西哥等国家的出口活动中出口产品范围和单位产品出口规模正向相关的特征事实[6][7][10];最后,多产品出口企业分析框架下出口种类变化的福利内涵远比单一产品假定下的情况更为丰富和复杂,后者完全掩盖了企业内产品转换行为所蕴含的贸易利得[6][11]。

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是经济学学科本源且核心的问题。标准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仅关注企业的进入与退出如何影响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多产品企业框架下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发现,企业内产品的调整对企业、行业和整个经济体的影响及其对产品寿命、销售规模的依赖模式与企业的进入与退出行为如出一辙[3]。基于多产品企业假定的异质企业贸易理论,进一步强调资源的再配置过程不仅仅局限于企业间,同时也普遍地发生在企业内。鉴于此,多产品出口企业是异质企业贸易模型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总结多产品出口企业的特征事实,归纳与梳理多产品出口企业的理论进展和经验检验,并从中发掘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多产品出口企业的特征事实

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的一个重要前提假设是单一产品企业假定,但是这一假定与国际贸易现实严重不符。各国的出口贸易活动存在一个重要的经验规律:出口额集聚在少数大型出口企业。之所以存在出口的高度集中性,不仅是因为大型出口企业在单一贸易关系中(一个产品-国家组合)的出口额显著高于小型出口企业,还在于大型出口企业向多个出口目的国不止出口一种产品[3]。

大量经验研究表明,多产品出口企业在各国普遍存在。其中针对发达工业化国家的研究主要有:Bernard等分析2000年美国的出口贸易活动发现,在HS-10分位层面出口5种以上产品的企业在总体出口企业中的数量占比为30%,但其出口额占比高达97%以上[12]。Berthou和Fontagné针对1995~2003年法国的研究表明,平均有50%以上的企业不止出口一种产品[5]。Adalet针对新西兰的考察同样证实了多产品企业是出口企业的主体形式,其数量占比高达72%,出口额占比达99%以上;企业在HS-10分位层面上平均出口22种产品[13]。其次,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也不胜枚举:Arkolakis和Muendler研究2000年巴西制造业企业的出口活动发现,在HS-6分位层面上,25%的出口企业不止出口一种产品,多产品出口企业贡献了当年出口总额的90%以上[7]。Masso和Vahter发现爱沙尼亚出口企业的平均出口产品范围呈现逐年扩张之势,从1997年的6.5个增加至2009年的9.3个[14]。Iacovone和Javorcik考察了1994~2003年墨西哥的多产品出口企业,结果显示每年多产品企业的出口额占比均达60%以上[10]。大量经验文献发现多产品出口企业相对单一产品出口企业具有更佳的企业绩效表现。Bernard等研究1997年美国企业层面数据发现,多产品企业的出口交货值比单一产品企业高0.66个对数点(log points),就业水平高0.58个对数点;其次,多产品企业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6]。Adalet对比考察2005年新西兰国家的单一产品出口企业和多产品出口企业发现,后者具有更高的出口额、销售额、工业增加值、就业水平、平均工资水平和生产率水平,且二者之间的绩效差异较Bernard等针对美国的研究结果而言更为显著[13]。Moxnes和Ulltveit-Moe发现挪威的多产品出口企业规模比单一产品出口企业几乎大一倍,且前者比后者的全要素生产率高出16个百分点[15]。

事实上,企业内的产品转换行为非常普遍、频繁和显著。在多产品企业分析框架下,企业应对外生变动的调整方式不再局限于企业间的进入与退出以及企业内出口规模的调整,还表现为企业新增或剔除某种产品的行为,也即企业内产品转换行为。Bernard等考察1987~1997年美国的出口企业时发现,有62%的企业每5年改变SIC5位产品组合,其中18%的企业至少减少一种产品,14%的企业至少增加一种产品,31%的企业同时增加和减少至少一种产品[6]。Adalet基于新西兰的出口数据发现,94%的持续经营企业采取了产品转换行为,其中10%的企业至少减少一种产品,5%的企业至少增加一种产品,有79%的企业同时增加和减少产品;而多产品出口企业比单一产品出口企业更加倾向于改变出口产品组合[13]①。Iacovone和Javorcik指出,1994~2003年墨西哥企业频繁地进行出口产品转换,新增出口产品的企业占总体企业的10%~20%,只减少产品的出口企业占比虽小但仍不可忽视,其中纺织业、服装业和木制产品行业的产品转换行为尤为活跃,而出口企业更倾向于停止出口偏离企业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y)的产品[10]。最后,Masso和Vahter对爱沙尼亚、de Nardis和Pappalardo对意大利的研究也都证实了企业内部产品转换行为的频繁发生[11][14]。因此,多产品出口企业与单一产品出口企业的显著差异不仅在于前者需将企业内不同产品种类间的需求关联(demand linkage effects)内生化[16],而且在面临外生冲击时,多产品出口企业可通过转换核心产品和调整出口产品范围等“进攻性策略”加以应对。

二、多产品出口企业的理论进展

直到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才开始将研究视角从单一产品企业转向多产品企业,关注多产品企业存在的原因。针对多产品企业的系统研究起源于产业组织领域。最初的研究主要关注供给方面,强调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是多产品企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动因[17][18]②。Teece认为,企业之间可以通过联合的生产机制实现多产品生产并共同分享由范围经济带来的利益,其主要利用交易费用经济学等企业组织理论对多产品企业的存在予以解释[19]。后续研究多强调需求层面的动因才是促使企业进行多产品生产和开展企业间策略互动的主导原因[20][21][22],近期Klette和Kortum 以及Lentz和Mortensen 等的相关研究又进一步肯定了创新对企业多产品生产决策的重要影响[23][24]。

在国际贸易领域,以大卫·李嘉图模型和H-O 模型为代表的比较优势理论假定企业的生产活动具有不变规模报酬,在这一假定前提下区分多产品企业和单一产品企业并无意义;Krugman在垄断竞争范式下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进行研究,认为规模经济的存在以及消费者对于多样化消费的偏好是各国参与国际贸易活动的主要原因[25]。无可置否,这些研究为我们理解国际贸易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深刻洞见,但其结论都是建立在代表性企业生产单一产品的假设基础上。

最早涉及多产品企业的文献当属Helpman1985年发表的文章,该文章从理论上考察了跨国公司如何扩展生产线,模型假定多产品企业和单一产品企业具有相同的不变成本加成且并未考虑利润侵蚀效应(cannibalization effect)的存在,其主要强调了范围不经济(diseconomies of scope)对企业扩张新生产线的限制作用[26]。随后的研究中,Baldwin和Ottaviano在研究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时,假定跨国投资企业为多产品生产企业[27]。直至“新”新贸易理论得以长足发展后,国际贸易学者才开始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多产品企业理论。Ottavianohe和Thisse以及Allanson和Montagna相对较早地将企业的多产品生产行为模型化[28][29],但遗憾的是,因其忽略了企业与产品的异质性,在解释多产品企业的特定生产和出口行为时两者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更为近期的理论研究主要在垄断竞争框架或寡头垄断框架下,遵循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征事实,将产品和企业的异质性纳入理论模型[6][16][30][31][32][33]。多产品企业区别于单一产品企业的重要特征在于同一企业内的不同产品间存在需求关联效应,Bernard 等认为新产品生产或出口对既有产品种类需求规模的影响机制即为利润侵蚀效应[3]。有鉴于此,本文主要从模型框架以及是否考察利润侵蚀效应两个维度对现有的理论研究进行梳理与归纳。

(一)垄断竞争框架

1.假定存在利润侵蚀效应

Feenstra和Ma在垄断竞争框架下建立多产品企业理论模型。通过放松加总的市场价格指数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③,假定企业的成本加成内生。首先,文章将Krugman的理论研究扩展至多产品企业情形,并假定企业只在下游部门生产和销售,以此考察当企业具有相同边际生产成本时,贸易开放对企业生产范围的影响。模型认为贸易开放会降低贸易双方各自的生产企业数量,但存活下来的企业将会扩张自身的平均生产范围。其次,文章进一步将Melitz的模型扩展至多产品企业情形,考察企业具有异质生产成本时贸易开放如何影响企业的生产范围。模型假定每个企业不再是“小企业”,企业内生地选择自身的最优生产范围,利润侵蚀效应主要来自“大企业”之间的战略竞争。在考察企业的生产范围决策时,模型主要关注利润侵蚀效应的影响,一方面企业可通过引入新的产品种类增加收益,另一方面由于利润侵蚀效应的存在企业也可能遭受损失,企业需权衡生产范围扩张的得失利弊以确定最优生产范围。模型认为当企业具有异质生产成本时,生产范围和其所占市场份额之间存在倒U 型关系,即市场份额占有量居中的企业具有最大的生产范围;贸易开放虽会引致更多的企业进入出口市场,但国际贸易活动可通过扩大企业所服务的市场规模而降低利润侵蚀效应的负面影响,最终会导致企业扩大自身的最优生产范围[30]。

Dhingra从理论上研究企业如何权衡贸易政策(贸易自由化)对企业的产品创新(product innovation)和工序创新(process innovation)所产生的不一致影响。在垄断竞争框架下,首先将品牌差异模型化,模型强调产品间的需求关联是导致利润侵蚀效应存在的原因,由于对消费者而言同一品牌下的各种产品间具有更高替代性,因此品牌内的生产范围扩张,也即品牌内的产品创新存在显著的利润侵蚀效应。然而,工序创新可同时降低每种产品的生产成本,因此并不存在利润侵蚀效应,相反,因扩大产品生产规模可摊销工序创新所投入的生产成本,工序创新行为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模型认为,双边贸易自由化一方面会通过促进竞争效应(pro-competitive effects)导致企业减少产品创新,另一方面通过扩大市场规模引致企业进行工序创新以求在最大程度上受益于规模经济。出口国单方削减进口关税会通过促进竞争效应缩减国内企业所占据的市场份额,企业可享有的规模经济效应被显著弱化,这最终将引致企业减少工序创新而增加产品创新[32]。

但值得关注的是,Feenstra和Ma将多产品企业的生产和出口活动限定在单一全球化世界范围内,并未考虑贸易壁垒的影响。Dhingra虽然考察了贸易自由化对企业产品创新和工序创新决策的影响,但其理论模型抽离掉了出口目的国这一影响因素,因此其并不能考察非对称国家和非对称贸易壁垒对多产品出口企业的影响[30][32]。

2.假定不存在利润侵蚀效应

Melitz和Ottaviano采用线性需求体系(linear demand system)从理论上研究出口市场规模和贸易如何影响企业的出口目的国选择[35]。线性需求假设允许企业对不同出口目的国的成本加成具有异质性,市场规模以及国际贸易活动都可影响竞争的激烈程度,并最终影响企业的出口决策。Baldwin和Gu以及Mayer等将Melitz和Ottaviano的理论模型扩展至多产品出口企业情形。Baldwin和Gu从理论上考察了市场规模扩大和贸易自由化对企业规模、产品生命周期和产品多样化的影响。模型主要从需求方面强调贸易自由化引致的促进竞争效应对企业的生产和出口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同Melitz类似,其假定企业的生产率服从帕累托分布,国内生产活动以及出口活动都存在相应的零利润生产率门槛。各类产品是同质的,企业的生产活动同时存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无论企业的生产范围大小,进行多样化生产的企业部门都需支付固定的沉没成本(范围经济的存在);无论单位产品的生产规模多大,企业生产每种产品都需为特定生产技术支付固定的管理费用(规模经济的存在)。此外,模型还假定同一企业内不同产品的规模经济效应是同质的,贸易伙伴国之间是对称的。该理论认为:贸易成本下降会引致企业缩减生产范围,但相对而言,大规模企业比小规模企业、出口企业比非出口企业的缩减幅度更小;针对出口企业而言,贸易成本下降对企业产品多样化指数的影响方向是不确定的,其一方面会引致企业在国内市场缩减产品销售范围,另一方面也会引致企业扩张出口产品范围[32]。不同于Baldwin和Gu仅考查了企业异质性,Mayer等在垄断竞争框架下进一步将企业异质性和企业内产品异质性同时考虑在内,考察出口目的国的市场竞争如何影响多产品企业的出口产品范围和出口产品组合。模型假定单个企业的生产规模只占据较小市场份额,也即出口产品范围扩张并不存在利润侵蚀效应,企业出口决策主要由需求方面的竞争效应决定。这一简化假定使该模型可考察一国在存在非对称出口目的国和面临非对称贸易壁垒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开放经济均衡,这大大突破了Feenstra和Ma以及Eekel和Neary关于单一全球化世界的模型限制。模型认为企业的成本加成内生,企业可以增加生产任意的产品种类,但是新增产品种类会驱使企业偏离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需为新增产品种类支付额外的定制成本(customization cost)。距出口目的国的地理距离和目的国市场规模的不同会导致企业在不同目的国市场所面临的竞争程度有所差异,竞争更为激烈的出口目的国市场会压低企业的成本加成,最终导致企业缩减出口产品范围,集中出口核心竞争产品。此外,模型也揭示了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竞争加剧对企业生产率的又一新影响机制,即使不考虑企业所进行的产品范围调整,加剧的竞争环境也会致使企业在既定的生产或出口产品范围内改变产品组合——集中生产和出口核心产品,这意味着企业会将更多的资源分配在核心竞争产品的生产与出口活动中,并最终提高企业的整体生产率水平[33][30][16]。

Arkolakis和Muendler同样在垄断竞争框架下建立理论模型考察巴西多产品出口企业的特征化事实。模型主要在三个维度上存在异质性:一为特定企业的整体生产率水平(影响特定企业对所有目的国的所有产品种类的出口);二为特定于企业-产品层面的生产效率(影响特定产品在所有目的国的出口);三为固定进入成本(由企业向特定目的国市场的出口产品范围决定)。通过在嵌套的CES效用函数结构中假定企业可以增加生产新的产品种类而排除生产活动存在利润侵蚀效应的可能性,企业的成本加成外生给定且固定不变。供给方面假定连续统企业生产连续的产品,企业新增出口边缘产品(fringe product)会降低自身的整体生产率水平。基于此,只有具有较高生产率的企业才会以一个较大的出口产品范围开展出口活动。此外,模型假定企业进行出口活动需支付特定于出口市场的固定进入成本,成本高低受出口产品范围的影响,因存在固定进入成本在产品间的分摊机制,企业扩张出口产品范围时可受益于范围经济。结果表明,因为相比新进入企业而言,多产品持续出口企业在出口新的产品种类时只需增加支付相对较低的额外进入成本,且出口新的产品种类会降低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程度,因此固定进入成本的下降更多的是通过促进新企业进入出口市场而推动出口贸易的扩张,其并不会显著促进持续出口企业增加出口新的产品种类[7]。

Bernard等在Melitz等的基础上建立了产品生产内生选择模型(endogenous product selection),模型假定多产品企业的生产率和消费者对特定企业-产品组合的偏好是异质的,企业的生产范围决策同时受两方面因素的交互影响:企业固有的整体生产率水平和消费者对特定企业-产品组合的偏好。具有较高生产率的企业可以提高所有产品的盈利率,而消费者对特定产品的偏好只会提升该产品的盈利率,基于此,高生产率企业因其能够承担更多产品种类的固定生产成本而会选择扩张生产范围。模型预测,随机的生产率冲击和随机的消费者偏好冲击之间的交互作用会导致企业内相对稳定的产品转换行为以及企业间相对稳定的进入、退出行为;同一企业生产的不同产品所面临的消费者偏好冲击具有异质性,因此企业在停止生产部分既有产品种类的同时也会增加生产新的产品种类;面临有利生产率冲击的企业会扩张生产范围,面临不利生产率冲击的企业会缩减生产范围[6][1]。

Bernard等将Melitz的单一产品异质企业贸易模型扩展至多产品、多出口目的国情形,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下考察贸易自由化对企业的生产和出口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模型在嵌套的CES效用函数框架下假定同一企业内的各产品分属不同的产品大类,因此企业扩张生产范围并不存在利润侵蚀效应。企业的盈利能力由两部分组成:企业特征因素(企业“能力”以生产率量化)和产品-市场特征因素(即特定目的国市场的消费者对特定产品的偏好)。其中,企业特征因素决定企业间自我选择机制,而产品-市场特征因素决定企业内产品间的自我选择机制。企业不仅需为进入某一出口市场支付一种固定成本,还需为特定产品进入特定市场支付另一种固定成本。高生产率企业由于能够创造更多利润覆盖沉没成本,它会选择向每一个目的国市场出口更多种类的产品;生产率居中的企业只在国内市场销售;生产率最低的企业退出生产活动。企业内具有较低品质(消费者偏好程度小)的产品只在国内市场出售,而企业只会出口深受偏好的产品种类。进一步地,通过假定生产率和消费者偏好服从一般连续性分布建立目的国对称模型,假定两者服从帕累托分布建立目的国非对称模型。模型显示,贸易自由化会引致企业放弃生产边际成本较高的产品;可变贸易成本上升会同时降低出口企业数量、企业的出口产品范围和特定企业对特定产品的出口规模,但是可变贸易成本对每种产品的平均出口额的影响方向是模糊不定的;企业的出口产品范围、出口目的国数量以及企业对特定国家-产品组合的出口额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

然而,Arkolakis和Muendler以及Bernard等的理论模型存在的严重缺陷是:因CES效用函数假定企业的成本加成外生不变,所以上述模型并不能用于考察出口目的国的异质性和贸易成本的对称下降如何影响企业的出口产品组合决策[3][6][7]。

不同于以往理论研究主要关注双边(多边)贸易自由化对多产品企业出口产品范围的影响,Qiu和Yu同时将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纳入模型考察单边贸易自由化对企业出口产品范围的影响。模型假定企业同质,但是各产品具有生产成本异质性。企业需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贸易自由化程度)决定自身的最优生产范围和最优出口产品范围。出口国单边的贸易成本下降会通过促进竞争效应降低所有产品的盈利性,并引致企业放弃生产边缘产品,若关税削减幅度足够大,甚至可能导致企业放弃生产原出口产品种类,并最终削减出口产品范围。目的国贸易成本的降低对出口国企业的出口产品范围有两种影响:一为直接影响,原为负盈利的产品种类因贸易成本下降可具有一个正盈利水平,因此企业会扩张出口产品范围;二为间接影响,目的国贸易成本下降会导致本国的出口面对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并降低所有产品的销售价格和盈利水平,基于此企业会缩减出口产品范围,但是若企业的管理成本足够低,目的国贸易成本下降最终会导致企业扩大出口产品范围。同样,该理论模型由于只假定母国和外国两个经济体而无法考察出口目的国的异质性特征对企业出口产品范围的差异化影响[36]。

(二)寡头垄断框架

上述垄断竞争框架下的理论模型大多是将Melitz以及Melitz和Ottaviano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扩展至多产品、多目的国出口情形,垄断竞争分析范式均假定企业很“小”,以致其生产或出口决策并不会对整个市场和其他企业的决策产生影响。然而实际情况是,由于生产和贸易的高度集中性特征,行业生产率、总体产出水平以及贸易结构与贸易规模都绝对地受制于少数有战略互动的“龙头企业”[37]。此外,大量研究业已证实经济开放程度对成本加成和产业结构集中度的影响高度依赖于企业所占据的市场规模[38][39]。鉴于上述两点,结合多产品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在寡头垄断分析框架下,放开稳态时特定的企业进入成本和个体企业退出均不影响市场价格、临界成本水平等变量均衡值的假定前提,关注企业间的战略互动和“大企业”的成本异质性,尤其是关注由贸易引致的竞争压力如何影响个体企业的成本加成对丰富多产品企业的理论研究大有裨益。

1.假定存在利润侵蚀效应

Eckel和Neary在寡头垄断分析框架下考察贸易自由化如何通过促进竞争效应影响多产品企业的生产和出口活动。为刻画多产品企业需将企业内不同产品间的需求关联内生化的本质特征,模型通过假定每个企业是“大企业”表征利润侵蚀效应的存在。生产成本方面,假定企业采用弹性制造技术(flexibl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④以考察同一企业内不同产品间的生产成本关联和成本异质性,企业偏离核心竞争力进行生产时的低效性体现为边际劳动需求量的增加。因此,企业虽可内生选择产品范围,但是增加生产新的产品种类存在范围不经济现象。在该理论模型中,利润侵蚀效应和弹性制造技术是影响企业调整产品范围的主要因素。以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数量增加来表征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全球化对多产品企业的生产行为具有两种影响机制:需求扩张效应和竞争效应。模型推断:竞争加剧将缩减企业的产品范围但会提高企业总体产出水平。若企业在应对贸易自由化进程时按照自身的弹性制造技术水平制定调整机制,则只有弹性制造水平较高的企业才会选择进行产品范围的大幅调整而不进行数量调整。若模型假定行业同质,一个行业受到外部冲击时将通过要素价格变动机制传导至其他行业,因此全球化将导致所有行业调整产品范围[16]。

2.假定不存在利润侵蚀效应

Nocke和Yeaple同样在寡头垄断框架下建立多产品企业理论模型分析双边贸易自由化对企业规模、生产范围和企业生产率分布的影响机制。模型认为企业的异质性体现在企业的组织管理水平不同。需求方面,假定产品是对称的、产品间不存在需求关联,因而并无利润侵蚀效应的存在。生产方面,假定企业生产每种产品都需投入固定成本,且所有产品具有相同的边际生产成本,但此边际成本具有如下性质:(1)生产范围扩张会提升边际成本;(2)同一生产范围下,拥有较高组织管理能力的企业的边际生产成本相对较低。模型包含三个关键因素:(1)每个企业可以内生选择生产范围;(2)随着生产线的增多,企业对每种产品的平均管理组织效率降低,也即企业的生产组织管理存在范围不经济;(3)企业具有不同的管理组织水平,管理组织能力高的企业在扩张生产线范围时,其边际成本增加的幅度相对更小。结果发现,双边贸易自由化会导致一国企业规模的分布更为平滑,较大规模企业会缩小出口产品范围,较小规模企业反而会扩张出口产品范围;而单边贸易自由化会加剧自由化国家的企业规模分布的偏度[40]。

三、多产品出口企业的经验研究

由于存在供给关联(supply linkages)和需求关联,多产品企业为应对外生冲击而进行的企业内调整行为显著地不同于企业的进入与退出[16]。企业-产品层面细分数据的可获性增强以及理论模型的发展,引发了国际贸易学者对多产品出口企业这一论题的实证兴趣。企业是否会通过产品转换行为应对外生冲击?出口产品转换行为背后的福利内涵有何不同?鉴于此,我们从企业出口产品范围和企业内产品转换行为两个方面总结和梳理相关的经验研究。

(一)企业出口产品范围

在单一产品假定下,企业内部只能通过调整产品的出口规模应对贸易自由化冲击,然而,近期的理论研究多推断调整生产范围和出口产品范围是企业应对贸易自由化的又一重要机制。

一类文献集中研究单边贸易自由化对企业出口产品范围的影响。Dhingra考察了2003~2006年中国台湾地区进行单边关税削减对台湾地区企业的产品范围调整所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以出口导向为主的企业会缩减产品范围,而对出口依赖程度相对较低的企业则会增加产品范围[32]。Iacovone和Javorcik基于1994~2003年墨西哥工厂-产品层面的出口数据,考察了贸易自由化对企业出口产品范围的影响,以美国对墨西哥的进口关税、美国的最惠国关税和墨西哥对NAFT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成员国的中间品进口关税的变动表征单边贸易自由化趋势,研究发现美国降低对墨西哥的进口关税会促进墨西哥企业扩张出口产品范围,且这一促进作用对持续出口企业的影响更加显著;但墨西哥降低对NAFTA 成员国的中间品进口关税以及美国降低MFN 关税并不会显著地促进墨西哥企业扩张出口产品范围[10]。Bernard等运用美国的出口数据以及CUSFTA(美加自由贸易协定)这一自然实验背景考察单边贸易自由化对企业的生产和出口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发现加拿大单边削减进口关税会引致美国的出口企业集中生产和出口核心产品;进一步以美国与出口目的国之间的地理距离表征可变贸易成本进行回归估计,结论表明可变贸易成本降低主要是沿着扩展边际推动出口贸易扩张,具体表现为出口企业数量和出口产品范围的同时增加[3]。Qiu和Yu考察中国多产品出口企业的出口产品范围发现,中国单边削减进口关税以及目的地国单边削减对中国的进口关税均会引致中国的出口企业缩减出口产品范围[36]。

另一类文献主要考察双边或多边贸易自由化对企业出口产品范围的影响。Masso和Vahter发现2004年加入欧盟后爱沙尼亚企业的平均出口产品范围有所扩张,其中主要原因是相比加入欧盟前出口产品种类的削减幅度明显降低[14]。Baldwin和Gu运用加拿大工厂层面的出口数据研究贸易自由化对企业出口产品范围的影响,发现1989年签订的FTA 以及1994年签订的NAFTA 引致的市场竞争加剧会致使企业的生产和出口活动趋于理性,加拿大的出口企业普遍缩减了出口产品范围[31]。钱学锋等在分析中国多产品出口企业及其出口产品范围时,发现2001年加入WTO 促使中国出口企业缩减自身的出口产品范围[9]。Berthou和Fontagné发现1999年建立欧元区后,具有较高生产率的法国企业会增加出口至欧元区目的国的出口产品范围,而具有较低生产率的法国企业则会减少出口产品范围[5]。上述经验研究表明,一方面贸易自由化可通过促进竞争效应刺激企业缩减出口产品范围并集中出口核心产品,另一方面贸易自由化可通过扩大企业所服务的市场规模、降低产品的固定进入成本等机制引致企业扩张出口产品范围。

近期,也有少数文献探究汇率对多产品企业出口产品范围的影响。Moxnes和Ulltveit-Moe指出挪威有87%的出口企业为多产品出口企业,其利用2001年3月挪威实施标准型通货膨胀目标制这一自然实验机会研究汇率冲击对多产品企业出口产品范围的影响。结果发现,本币贬值对出口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减慢或者延缓了企业增加出口新产品种类。具体而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挪威克朗的实际汇率于2001年3月上升了17%,但并未对企业出口产品种类产生显著影响,却致使出口企业相对基准期(1997年)平均少增加一种出口产品,同时,汇率大幅波动也降低了企业内部发生产品转换行为的概率和频率[15]。Chatterjee等利用巴西1997~2006年的海关数据研究发现,雷亚尔对特定出口目的国货币的贬值会导致出口企业增加向该特定目的国市场的出口产品范围,反之,雷亚尔升值会致使企业缩减向该特定目的国市场的出口产品范围;进一步的回归结果表明,实际汇率变动一个标准差对出口产品范围的影响大于企业特征变量(如工资水平、企业技术密集度等)变动一个标准差对出口产品范围所产生的影响[41]。

(二)多产品出口企业的产品转换行为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企业是同质的,贸易将引致资源在不同行业间实现优化配置并最终提升整体生产率,以Melitz和Bernard等为代表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则强调贸易会引导资源在企业间实现优化配置,资源由低效率企业转移至高效率企业将提升整个行业和整个经济体的生产率水平[1][2]。然而,近期涌现的基于多产品企业假定的异质企业贸易理论则进一步强调产品异质性,认为产品转换行为通过引导资源在企业内各产品间的优化配置进而影响企业、行业乃至整个经济体的绩效表现[42]。大量的经验研究发现企业内产品转换行为普遍且频繁地发生着,企业增加或减少某种产品的行为背后蕴含着企业内资源的重新配置过程[3][5][6]。

企业的产品转换行为普遍存在,且其对企业的总产出和总出口都产生了显著影响。然而,究竟什么因素会影响企业的出口产品转换行为?近期越来越多的文献试图从产品层面、企业层面和企业-产品层面三个角度探索企业进行产品转换行为的动因所在。产品层面上,需求和供给冲击是一个可能的原因;企业层面上,技术进步可通过提升企业的生产率导致企业增加生产和出口原来利润较低的产品种类;企业-产品层面上,企业出口产品所需支付的沉没成本和企业在特定产品生产中的技术与竞争优势等是企业进行产品转换的主要原因,这一影响机制可以看成是将产业组织领域的诸如Jovanovic、Hopenhayn以及Melitz等文献中关于企业进入、退出的理论研究扩展至产品的进入与退出行为[43][44][1]。然而,由于产品进入率和退出率的正相关关系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经验研究支持,因此企业-产品层面的特征因素对产品转换行为的影响机制更加令人信服。

相关的经验研究着重从企业特征因素和企业-产品特征因素切入考察企业进行产品转换的原因,前者主要是指企业规模(就业水平)、生产率、出口规模、经营期和企业生存环境的竞争程度等,后者主要是指企业对特定产品的销售额(或出口额)、出口持续期和贸易成本等影响因素。Adalet研究新西兰企业的产品转换行为发现,某一产品的出口规模越大、出口持续期越长,企业停止出口该产品种类的可能性越小;企业规模和经营期限的增加同样会降低企业减少出口产品种类的可能性[13]。Bernard等认为持续经营企业可通过新增或者减少出口产品种类从而改变出口产品组合或者核心出口产品以应对加剧的竞争环境[3]。de Nardis和Pappalardo运用混合Probit模型考察意大利出口企业减少出口产品种类的影响因素发现,产品层面上,产品所占的产出份额小、产品生产持续期较短都会促使企业放弃出口该种产品;企业层面上,出口产品范围大、规模大的企业更倾向于减少出口产品种类[11]。Iacovone和Javorcik研究墨西哥1994~2003年的出口活动发现,NAFTA 的签订引致的贸易成本下降会提高企业内发生产品转换行为的频率与概率,其中关税下降程度较大的行业会以更大的幅度扩张出口产品范围;企业层面上,产品转换决策主要受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此其倾向于停止出口边缘产品而非核心产品[10]。最后,Moxnes和Ulltveit-Moe考察汇率对产品转换行为的影响,发现挪威克朗升值减缓或延迟了企业的产品转换行为[15]。

基于多产品企业假定的异质企业贸易理论揭示了出口影响企业生产率的又一新机制——产品范围再优化机制,相关经验研究主要考察产品转换行为如何影响企业生产率、就业水平、工资水平以及总产出水平等。Adalet针对新西兰的研究发现,产品转换行为对企业特征的影响随企业所采取的转换行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具体地,增加新的出口产品种类对于企业销售额、企业规模、平均工资水平、出口额和工业增加值均有正向影响,而减少出口产品种类则会对上述绩效指标产生负向影响[13]。Álvarez和Zahler研究1995~2005年智利出口企业发现,出口产品转换行为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随企业规模不同和企业所采取的出口产品转换行为方式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对于中小型企业,企业只新增产品和同时增减产品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中小企业只减少产品种类的行为对全要素生产率并不会产生显著影响,而对于大规模企业而言,无论企业采取何种产品转换行为都不会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影响[45]。Masso和Vahter考察爱沙尼亚企业的出口产品转换行为绩效时发现,相比未发生产品转换行为的企业而言,新增出口产品种类的企业的未来一期生产率水平将高出13%,但是减少出口产品种类的企业的未来一期生产率会降低11%;范围经济的存在也会干预产品转换行为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以减少出口产品种类的企业为例,若第t-1期的出口产品范围大于15,则企业减少出口产品种类会提高其第t+1期的生产率水平[14]。此外,de Nardis和Pappalardo基于意大利细分的出口数据发现,企业减少出口产品种类的行为会显著提升企业的生产率水平和产出水平,但其对就业规模并无显著影响,同时增加、减少出口产品种类会促进企业生产率、就业水平和总产出水平提升,但是新增出口产品种类的行为对企业的三个绩效指标并无显著影响[11]。

四、未来的研究方向

微观数据的可获得性增强和新新贸易理论模型的发展使多产品出口企业成为国际贸易学领域的又一新课题。本文介绍了多产品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的起源和理论进展,并对多产品出口企业领域的经验研究进行了梳理与归纳。相对于产业组织领域而言,国际贸易领域关于多产品出口企业的研究尚未成熟。我们认为基于多产品企业假定的异质企业贸易理论的演进和相关经验证据的丰富仍非常值得期待:

一是理论菜单的扩展。相较于垄断竞争模型,寡头垄断模型可以更为全面地解释出口集聚在少数大型出口企业和多产品出口企业之间往往采取战略互动的特征事实,因此丰富寡头垄断分析框架下的理论研究可为理解多产品企业的微观异质性力量提供新思路;同时,现有文献更多的是关注贸易自由化对多产品出口企业的出口动态和出口结构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拓展至考察国内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变动对多产品出口企业的影响。

二是经验证据的补充。多产品企业分析框架下考察企业内扩展边际的贸易增长贡献以及企业内的破坏性创造行为是国际贸易领域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对于经济转型的发展中大国——中国而言,分析其多产品出口企业的共性与差异性对于解读中国的出口增长、考察出口贸易利得的源泉尤为重要,但遗憾的是,多产品出口企业的经验证据还相对匮乏[8][9][37][47]。

注释:

①Bernard等是基于SIC5位产品层面信息研究美国的多产品出口企业[6],而Adalet对新西兰出口企业的研究则是基于HS-10分位层面。鉴于此,我们认为新西兰出口企业的产品转换行为更为显著可能是由于后者基于更为细分的产品数据开展分析[13]。

②范围经济由Panzar和Willig首次提出,如果产品的生产成本函数满足次可加性(subadditivity),即成本函数若满足如下不等式C(x+y)<C(x)+C(y),即可认为产品的生产活动存在范围经济效应[17]。

③Helpman从理论上分析跨国公司的生产线扩张行为时假定,产品j的需求函数为因k的取值取决于不变替代弹性(constant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市场价格指数,所以假定k为常数,等同于假定CES市场价格指数恒定不变[27]。

④弹性制造技术是指企业在某一种特定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核心竞争力,企业偏离自身核心竞争力而生产“边缘产品”时,会导致该产品的生产成本高于“核心产品”的生产成本。

[1]Melitz,M.J.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Econometrica,2003,71(6):1695—1725.

[2]Bernard,A.B.,Eaton,J.,Jensen,J.B.,Kortum,S.Plants and Productivity in International Trad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3,93(4):1268—1290.

[3]Bernard,A.B.,Redding,S.J.,Schott,P.K.Multiproduct Firms and Trade Liberalization[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1,126(3):1271—1318.

[4]Mayer,T.,Ottaviano,G.The Happy Few: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European Firms[J].Intereconomics,2008,43(3):135—148.

[5]Berthou,A.,Fontagné,L.How do Multiproduct Exporters React to a Change in Trade Costs?[J].Th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13,115(2):326—353.

[6]Bernard,A.B.,Redding,S.J.,Schott,P.K.Multiple-product Firms and Product Switching[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0,100(1):70—97.

[7]Arkolakis,C.,Muendler,M.The Extensive Margin of Exporting Products:A Firm-level Analysis[Z].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10.

[8]Manova,K.,Zhang,Z.China's Exporters and Importers:Firms,Products and Trade Partners[Z].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09.

[9]钱学锋,王胜,陈勇兵.中国的多产品出口企业及其产品范围:事实与解释[J].管理世界,2013,(1):9—27.

[10]Iacovone,L.,Javorcik,B.S.Multi-product Exporters:Product Churning,Uncertainty and Export Discoveries[J].The Economic Journal,2010,120(544):481—499.

[11]de Nardis,S.,Pappalardo,C.Export,Productivity and Product Switching:The Case of Italian Manufacturing Firms[Z].ISAE wp109,2009.

[12]Bernard,A.B.,Jensen,J.B.,Schott,P.K.Importers,Exporters and Multinationals:A Portrait of Firms in the US That Trade Goods[C]//Producer Dynamics:New Evidence from Micro Data.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9:513—552.

[13]Adalet,M.Multi-product Exporters and Product Turnover Behaviour of New Zealand Exporters[Z].New Zealand Treasury,2009.

[14]Masso,J.,Vahter,P.The Role of Product Level Entry and Exit in Export and Productivity Growth:Evidence from Estonia[Z].University of Tartu Facul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Working Paper,2012.

[15]Moxnes,A.,Ulltveit-Moe,K.H.Product Adjustments:A Firm-leve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a Real Exchange Rate Shock[Z].CEPR Discussion Paper,2010.

[16]Eckel,C.,Neary,J.P.Multi-product Firms and Flexible Manufacturing in the Global Economy[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10,77(1):188—217.

[17]Panzar,J.C.,Willig,R.D.Economies of Scale in Multi-output Production[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7,91(3):481—493.

[18]Bailey,E.E.,Friedlaender,A.F.Market Structure and Multiproduct Industries[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82,20(3):1024—1048.

[19]Teece,D.J.Towards an Economic Theory of the Multiproduct Firm[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Organization,1982,3(1):39—63.

[20]Brander,J.A.,Eaton,J.Product Line Rivalr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4,74(3):323—334.

[21]Shaked,A.,Sutton,J.Multiproduct Firms and Market Structure[J].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90,21(1):45—62.

[22]Johnson,J.P.,Myatt,D.P.Multiproduct Quality Competition:Fighting Brands and Product Line Pruning[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3,93(3):748—774.

[23]Klette,T.J.,Kortum,S.Innovating Firms and Aggregate Innovation[J].Political Economics,2004,112(5):986—1018.

[24]Lentz,R.,Mortensen,D.T.Productivity Growth and Worker Reallocation[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2005,46(3):731—749.

[25]Krugman,P.Scale Economies,Product Differentiation,and the Pattern of Trad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0,70(5):950—959.

[26]Helpman,E.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Trade Structure[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85,52(3):443—457.

[27]Baldwin,R.E.,Ottaviano,G.I.Multiproduct Multinationals and Reciprocal FDI Dumping[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1,54(2):429—448.

[28]Ottaviano,G.I.,Thisse,J.Monopolistic Competition,Multiproduct Firms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Z].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1999.

[29]Allanson,P.,Catia,M.Multi-product Firms and Market Structure:An Explorative Application to the Product Lifecycl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5,(23):587—597.

[30]Feenstra,R.,Ma,H.Optimal Choice of Product Scope for Multiproduct Firms under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Z].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07.

[31]Baldwin,J.,Gu,W.The Impact of Trade on Plant Scale,Production-run Length and Diversification[C]//Producer Dynamics:New Evidence from Micro Data.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9:557—592.

[32]Dhingra,S.Trading Away Wide Brands for Cheap Brands[Z].University of Wisconsin,2010.

[33]Mayer,T.,Melitz,M.J.,Ottaviano,G.I.P.Market Size,Competition,and the Product Mix of Exporters[Z].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11.

[34]Krugman,P.R.Increasing Returns,Monopolistic Competition,and International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79,9(4):469—479.

[35]Melitz,M.J.,Ottaviano,G.I.Market Size,Trade,and Productivity[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8,75(1):295—316.

[36]Qiu,L.,Yu,M.Multiproduct Firms,Export Product Scope and Trade Liberalization[Z].Working Paper,2013.

[37]Bekkers,E.,Francois,J.Large Firms and Heterogeneity:The Structure of Trade and Industry under Oligopoly[Z].Mimeo University of Linz,2010.

[38]Hoekman,B.,Kee,H.L.,Olarreaga,M.Tariffs,Entry Regulation and Markups:Country Size Matters[J].Contributions in Macroeconomics,2004,4(1):1—24.

[39]Kee,H.L.,Hoekman,B.Imports,Entry and Competition Law as Market Discipline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7,51(4):831—858.

[40]Nocke,V.,Yeaple,S.Globalization and Endogenous Firm Scope[Z].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06.

[41]Chatterjee,A.,Dix-Carneiro,R.,Vichyanond,J.Multi-product Firms and Exchange Rate Fluctuations[J].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Economic Policy,2013,5(2):77—110.

[42]Choi,J.,Gopinath,M.Structure and Behavior of Multi-product Firms:Evidence from India[Z].2013Annual Meeting,Agricultural and Applied Economics Association,2013.

[43]Jovanovic,B.Selec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y[J].Econometrica: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1982,50(3):649—670.

[44]Hopenhayn,H.A.Entry,Exit and Firm Dynamics in Long Run Equilibrium[J].Econometrica: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1992,60(5):1127—1150.

[45]Álvarez,R.,Zahler,A.Export Mix Changes and Firm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Chile[Z].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2014.

[46]陈勇兵,陈宇媚,周世民.贸易成本,企业出口动态与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基于中国出口企业微观数据:2000-2005[J].经济学(季刊),2012,11(3):1477—1502.

猜你喜欢

生产率出口贸易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跟踪导练(三)4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贸易统计
给情绪找个出口
关于机床生产率设计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