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合作机制下校办药企发展对策思考*

2015-01-23韦锦斌苏志恒赖泽锋

中国药业 2015年12期
关键词:产学研医药广西

王 捷,韦锦斌,苏志恒,刘 伟,赖泽锋,叶 勇

(1. 广西医科大学制药厂,广西 南宁 530021; 2. 广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1)

校办药企指医药高校所开办的制药企业,是我国众多校办企业中较特殊的一类企业,其主要功能已从最初单纯解决医药高校富余人员及家属就业、弥补教育经费不足和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发展到今天的培养医药人才、创新特色医药产品、促进医药教育和产业进步,这种校企合办教育的趋势符合世界发达国家大学普遍的做法[1-2]。然而,我国校办药企仍存在一些不足,制约着校办药企的作用发挥和发展,已引起社会多方关注、争论和思考[3-4]。笔者对校办药企的作用特殊性和重要性、现状和不足等进行了分析,为其发展提出了积极对策。

1 特殊性与重要性

我国医药高校已逐步理顺了高校与校企的产权关系,实行人员、资产、财务分开,机构、业务独立,各自独立核算、独立承担责任和风险,校办药企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实体,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一些校办药企善于利用医药高校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产品科技含金量高、核心竞争力强,已取得较大成就和发展。校办药企不仅有利于为我国培养高素质医药人才,还能推动科研创新,生产质优价廉的特色医药产品,造福人类社会,带动、服务产业和经济。充分发挥校办药企的作用,是实现大学医药教育和医药实践密切结合的高效途径之一。校办药企在管理、人员、技术、质控、科研、资金、财务、文化、宣传、营销和推广、临床应用、实习教学等多方面和医药院校有着密切联系,已成为医药高校对外的重要窗口、有利渠道,以及长期深入交流、合作和互动的平台之一,政府和医药高校应高度重视,并加以规范和合理利用。

2 现状与不足

2.1 认识片面,指导思想未更新

国内校办药企已发展30 多年,有的医药高校利用人才和科研能力强的优势,不断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产业化,使校办药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产生了多重效应:弥补教育经费不足、增加国家税收、推动行业进步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率、提高科研水平、稳定研发队伍、培养创新人才、加强医药高校间的合作等。经济效益良好的校办药企已是体现医药高校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标志之一。但仍有不少校办药企停留在小型手工作坊水平,管理理念落后,眼界局限,缺乏通过不断提高人员技能和素质、提升产品含金量和质量以推动校办药企发展规模、进程和水平的进取意识和积极心态。有的校办药企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医药高校的改革创新能力和水平,形成了明显反差。在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时,大多数高校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人才和各行业的高级技术人才,人才培养强调基础扎实、素质高、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5],然而目前国内医药高校还未真正形成产学研合作教育观念,学界和企业界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差异仍较大。一些校办药企不仅无法创新特色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药需求,也未满足医药高校自主、及时、有效地实现开展专业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培养和激励学生的自主创新与创业精神的需求,影响和制约了医药高校教育改革成效和校办药企发展。

2.2 管理方法相对落后,动力系统、评价体系和制度不完善

随着经济改革、市场化和国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有些校办药企依靠优势,加强管理,走出了困境,继续规模化发展,但有些校办药企由于管理、经营和效益等问题,不能适应复杂变化的经济形势而倒闭,有的校办药企或承包给私人个体,只收取承包费,或出租厂房、车间和设备,只收租金;有些校办药企虽在办,但人才、激励机制和绩效管理等缺乏,难以起到育人、创新和促进产业进步的作用。校办药企具备高科技产业属性,有医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并和医药高校形象和声誉有关,是不同于一般社会企业的特殊群体;而现有企业评价体系适用于一般社会企业,未体现校办药企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特色,造成教职工对校办药企的期待值和积极性降低,进而流失、消解其核心竞争力。在如何分配产学研利润上,以怎样的比例分配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积极性,也需要进行调研和政策规范。

2.3 产学研合作水平低下或缺失

日本资源短缺,但科技发达,科研活跃。截至2014 年9 月,日本京都大学和大阪大学已分别筹资300 亿日元(约合16 亿元人民币)和100 亿日元(约合5 亿元人民币),设立研究开发型企业创业投资基金,支持和扶植从事尖端技术研究、拥有成果的教授和其他科研人员创业,激发科研人员创造性,加快基础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培育创新企业,提高日本产业国际竞争能力。鼓励创立研究开发型企业,重振日本制造业,提升产业竞争力,也是日本政府该年6 月通过的“经济成长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即通过创立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对夕阳产业及其他传统产业更新换代,实现技术立国、知识产权立国的战略目标。我国产教结合或产学研合作浮于表面或缺失,造成校办企业的作用无法发挥,人员技能和素质低下,产品质量差,不但制约校办药企发展,还影响药学生质量,对医药院校实现培养具有创业意识的复合型人才目标极为不利。在国内外医药高校和药企合作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广西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任重道远:指导思想不够开阔;相关政策、法律尚未完善;产学研合作课题数量和经费很少;科研成果产业化低,无经济前景;新药质量水平一般或质控方法的实用操作性差,难以体现特色和优越性;产学研合作缺乏针对性,缺少特色药材和开发利用海洋药物资源的中长期合作项目,缺乏进入东盟市场或国际市场的成药品种。广西中药资源丰富,有中草药物种4 623 种,约占全国药用植物资源的1/3,但其开发力度不够,已开发中药品种仅1 000 多种,建立质量标准的仅200 多种。

3 对策

3.1 更新观念

校办企业创办的初衷是弥补高校教学经费不足,每年不仅要完成学校下达的利润上交指标、承担学校一定数量的教学实习和科研任务,还承担了学校人员分流及为教职工配偶、子女安置工作的任务。随着人们医药保健意识的普遍提高和我国医疗改革进程加速推进,医药产业将迎来一个更合理的医药市场,制药企业将分化成基本药物厂家和创新药物企业[6]。国内正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法律对策研究和创新模式研究,将对充满行业理想、专业信念坚定,树立以人为本、绿色生态药业、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面向低收入群体、社会责任战略观、风险危机管理、品牌化和规模化等与时俱进的新观念,具有产学研合作机制优势,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做好充分准备的校办药企提供更大发展机会[7-10]。校办药企还要注重职工继续教育,加强正面宣传,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形式多样的文化建设能鼓舞人心、加强凝聚力、提高责任心,丰富职工精神生活,极大地促进校办药企发展[11]。

3.2 完善校办药企动力系统和评价系统

动力源和动力机制:校办药企动力是各动力源合力,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内部动力来源于校办药企内部全体成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动力系统中起主导作用,包括股东原动力、经营者能动力及职工能动力,即股东、经营者、职工的行为在国家动力机制、企业动力机制激励和约束下,对企业产生的推动力。企业动力机制受国家动力机制制约,以企业目标、企业制度、企业价值观形式贯穿企业管理中,是校办企业为追求既定目标,对企业活力构成要素的行为进行激励或约束的制度安排。在校办企业动力机制中,合理的企业制度决定企业决策机制和激励机制有效性,体现企业文化,且保证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12]。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优化工资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让职工尤其青年职工在福利、晋升等方面看到前景和空间,提高职工积极性,避免人才流失,并及时对制度进行完善,优化产学研利润分配制度,以最佳比例进行分配,最大程度调动各方积极性。企业外部动力是推动和影响企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加速或阻碍企业发展,包括高校影响力、市场压力及转型压力。

以产业升级为动力,促进中药产业发展:一方面,新医改、国家政策倾斜、基本药物出台、甲型H1N1 流感防控等促进了我国中药产业发展,并促成中药企业兼并重组、各方资金加快向中药行业倾斜、中药企业更注重品牌,中药产业发展愈加规范化等发展新趋势,使得中药研究和产业正面临发展契机,前景广阔。但另一方面,我国对中药产业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中药产业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导致中药产业发展缓慢,整体创新能力差,新药研发与国际规则差距大,中药企业规模小、人才缺乏、缺少科学有效的综合监督体系。医药高校和校办药企应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医药人才,创新生产特色医药产品,并在规范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程度基础上,深化中药产业研究和实践,提高辐射力和影响力,促进中药产业发展。

转化竞争压力为动力,转倒逼机制为主动机制:我国正面临巨大的国际挑战,国外医药高校和制药公司重视研发和营销,洋中药抢占和蚕食市场现象日益严重,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生存发展受很大威胁。20 世纪60 年代,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的美国、欧洲国家发现银杏叶药用价值突出,对银杏叶化学成分、药理、临床和制剂进行了大量研究,率先从中国古老树种银杏叶里提取银杏黄酮与银杏内酯,在130 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银杏叶制剂。近年来,跨国制药巨头通过提供资金与部分技术,与国内药物研究所合作,开展天然化合物提取项目,将中国特色推广到全球市场。一些国家还成立专门中医药管理机构,如澳大利亚成立国家中医药监督局。近20 年来,日本、韩国通过大量挖掘汉方,在全球中药市场营业额远远超过中国。因此,我国医药高校和校办药企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开拓国际市场。地处中国-东盟“桥头堡”位置的广西,近年先后投入15 亿元人民币建设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体系,积极筹建中国-东盟传统医药科技文化合作交流中心,与东盟国家签署40 多项相关协议书、合作备忘录,为广西中医药的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契机和挑战。广西医药高校和校办药企合作,能加快研究和完善特色产品质量标准,与国家和国际标准有效衔接,再加上广西北部湾国家级经济区发展平台,不仅利于中药材出口,利于引进和利用东盟各国丰富的中药资源,还利于广西中药成药进入东盟和世界市场。

建立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国内校办药企利益相关者情况,可从财务分配、外部利益相关者、内部控制、创新发展、社会贡献能力等多方面评价校办药企。财务指标与其他指标项目结合,才能对校办药企绩效进行全面客观评价。校办药企要在财务绩效上有良好表现,其产品或服务就必须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医生、患者等顾客或用户青睐,就要注重市场占有率、用户满意度或保持率。校办药企评价指标不仅与用户相关,还涉及医药高校及其科研机构。将医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成为医药产品是校办药企的责任和义务,其评价客观指标表现在校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为医药产品数量、与校实验室合作数量等。

3.3 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

深化改革医药高校教育教学模式,发挥校办药企作用:医药高校建设体现社会经济发展与医药教育资源相结合的趋势,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状况要求深化改革医药高校教育教学模式。深化医药教育改革,是医药高校教育正确调整定位的需要,是立足于区域经济结构、资源条件的产物,符合医药高校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中长期教育规划要求及中国国情。通过创建、管理、改革校办企业,使工学紧密结合,成为生产力孵化器,用市场来检验办学、人才培养定位等,高校通过调整办学特色、办学层次、办学方向等,培养社会紧缺人才。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还要求高校管理者和教师从学科型教学思维中摆脱出来,转变教学观念,加强素质教育,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有丰富实际业务能力的职业人,校办药企应为医药高校专职教师提供高效易行、坚实可靠的医药职业实践平台。

推动药学生就业,为医药产业补充新生血液:成功的校办药企能增强医药院校综合实力,增加社会各界对学校的认同、信任和支持,促进药学生就业。校办药企通过实习基地软硬件建设、实习实践教学、药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科研课题和竞赛项目,着力培养药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让药学生不仅懂操作,还讲效率、讲成本、讲质量、讲效益,更早适应企业生产和经营,成为懂药品生产质量和技术、能管理、知经营的技能人才。校办药企还可通过改进落后工艺、提高竞争力、扩大药企规模来增加对毕业生的需求,也可走资源整合道路,扩大科技成果应用,通过校办药企和社会药企联合办厂扩大产业规模,推动学生就业。校办药企在人才招聘中可优先考虑没有就业的本校药学毕业生。

借助企业机制,保持创新力,积极研发新药:校办药企要具有顽强生命力,就要不断地转化科技成果,改进生产工艺,提升管理水平,进行资源整合,推出适应市场的新产品,保证产品一直处在社会医药发展最前沿。如广西医药高校和校办药企共同研发广西陆地特色药材资源的种植栽培、提取、保鲜、衍生物等产业链支撑技术,进行防治重大疾病的新药或原有品种深化研究,提高产量和品质,让更多广西中药造福人类健康,并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保护、就业、脱贫和经济发展。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起步已有20 余年,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尚未形成规模,质量和技术上无明显突破,尤其在当今世界海洋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海洋权益和海洋资源争夺尖锐复杂、海洋资源日趋紧缺的大环境下,广西医药高校和校办药企深入开展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海洋药物资源利用和开发,研制质优价廉的海洋药物制剂,可使广西海洋药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协同创新,形成系统化和规模化效应,提高竞争力:国家已明确提出,高校投资经营活动要围绕转化学校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来进行,这就决定校办企业与其他一般企业相较,应更突出科技含量,成为高科技研发转化生产基地。校办产业出路是支持和改造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型企业,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努力促进高校科研成果为经济建设服务,根据学科优势,孵化、创办科技企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医药高校应将校办药企、药学院、医药研究中心、医院药学部等部门有机结合,积极实施本硕博各层次和国家地方各级医药科研课题项目,形成系统化和规模化效应,把握更多成功要素,有效抵御校办药企和新药研发所面临的巨大市场风险,增强市场竞争力,尤其是国际竞争力。

探索和运用新模式:校办药企要善于发挥医药高校资源优势,不局限于所属高校,积极与国家监管、社会企业、产业和行业衔接。在校办药企组织机构设置上,可与校内资源相结合,发挥特色优势,如组建新产品开发和管理团队,组建营销、市场推广团队等。产教密切结合也使学校专业设置更贴近市场需要。医药高校和校办药企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加强互动合作,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如随着我国新医改的实施,药品不断降价,药企竞争手段增多,国家对药品的监管力度加大,医药高校和校办药企应树立全面的药品质量观,在正确处理药品质量关系(如质量与人员、质量与社会责任、质量与国际市场拓展、质量与营销、质量与成本、质量与企业等)中形成新的互动合作和长效机制。

4 结语

我国应积极且稳妥地对待校办产业,在政策制订、实施、舆论宣传等环节,从国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扬长避短,使校办产业在应有经济范畴内健康发展。广西校办药企应紧跟有利形势,如利用中央和地方把广西建设成为我国西南、中南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的契机,形成北部湾经济区全面开放开发和西江经济带加快建设“双核”驱动,深化与升级和东盟的合作,着力构建现代交通、现代产业等六大战略支撑体系,实现广西的腾跃发展。广西医科大学坚持不断培养高级医学人才,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广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肝癌、鼻咽癌、地中海贫血等广西地方重大疾病的防治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在蛇毒和蛇伤、心血管病防治、区域高发肿瘤防治、再生医学、地方传染病、生物靶向诊治和药物创制等领域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已成为广西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和医药卫生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广西临床医疗和预防保健的中心,在广西医药卫生事业建设中起着骨干和引领作用。围绕学校产业发展,我校为广大教职工提供多种有力支持,既重视传承,又鼓励创新,增强校办药企发展后劲和推动力,成效显著,有借鉴作用。深化产学研合作,发挥产学研合作机制优势,促进校办药企发展,有利于推进中药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医药高校深化改革及提高办学和教学水平,能让校办药企更好地为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1] 金长义,陈江波. 对德、美、澳、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比较教育研究[J]. 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11(4):50 -52.

[2] 刘朝晖,常思亮,胡 洁. 国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J].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0):108 -111.

[3] 蒋 涛. 对我国高校校办企业发展中面临问题的思考[J]. 河南教育,2012(9):26 -27.

[4] 赵常友. 校办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3(8):19 -20.

[5] 黄传常,刘 臻. 利用高校校办企业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J]. 当代教育科学,2012(13):39 -41.

[6] 姚志昆,陈玉文. 辽宁省医药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 中国药业,2014,23(22):11 -13.

[7] 饶燕婷.“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要求与政策构想[J]. 高教探索,2012(4):29 -32.

[8] 胡冬雪,陈 强. 促进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法律对策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3(2):154 -174.

[9] 王 捷,韦锦斌. 广西医药院校产学研合作的新思路和新途径[C].第六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科篇).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3:542 -546.

[10] 吴梅兴,董国俊,韩利文,等. 广东省中药产业产学研创新模式研究[J]. 中国药业,2012,21(16):17 -19.

[11] 喻身洁. 高校校办企业员工观念素质现状与对策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8):29 -31.

[12] 徐 静,冯 锋,张雷勇,等. 我国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12(7):74 -80.

猜你喜欢

产学研医药广西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广西贵港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传统医药类非遗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