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融资的“小银行优势”:一般假说与我国适用*
2015-01-23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彭芳春黄志恒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彭芳春 黄志恒
一、引言
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是我国经济长期以来面临的一大难题。据统计,小微企业创造了60%的国内生产总值,更为国家提供了50%左右的税收。然而,我国仅有22%的小微企业能够获得银行贷款。由此可见,小微企业对我国经济作出的贡献与其能获得的金融服务极其不对称。由于小微企业缺乏资金,且不论及其发展壮大的问题,其生存问题也令人堪忧。资金的缺乏极易造成资金链断裂,一旦宏观经济出现波动,小微企业可能立即破产。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小微企业的发展对于实现我国经济稳增长、保就业以及提高创新能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不容小觑。事实上,国家也非常重视小微企业的发展,银监会联合多部委于2011年专门设定了小微企业的划型标准并要求金融机构的小企业贷款必须遵守“两个不低于”的要求,国务院2014年的工作会议多次提及要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并出台了多项措施,例如批准筹建多家民营银行。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最现实问题之一。
二、小银行优势:一般假说
“小银行优势”假说是指小银行与大银行相比,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时具有优势因而支持力度更大。造成小银行具备相对优势的原因正是其成本优势——主要由信息和代理两个方面构成的交易成本。一方面,地域性因素使得小银行通过与小微企业建立长久而紧密的关系,实施关系型贷款技术,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息成本;另一方面,小银行的规模小,层级简单,能够减少银行小微贷款的代理成本。
(一)信息成本优势 我国小微企业和小银行之间的贷款活动主要是通过关系型银行融资活动来降低信息成本的。小银行植根于本土,信贷员基本上都是本地人,基于地缘上的优势,能够通过其社会关系掌握到小微企业主的人品,了解其道德品行、诚信程度、经营管理和资金营运能力以及社会经验。另外,通过小微企业主的个人业务办理,银行可以了解到其真实的财政状况以及资金动向,结合小微企业主的个人财政状况,信贷员能够判断出该企业财务报表的真伪。小银行在为小微企业主以及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时,可以建立一种长期的互动关系,从而使银行能够收集到小微企业的私有信息,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信息成本,并通过对私有信息的判断来逐步调整贷款政策。而大银行的因为规模大,所造成的贷款的固定成本非常大,因而在开展小微信贷业务时的贷前搜集资料、贷中进行谈判以及贷后实施监督的单位成本压力也大,所以相比较而言,小银行在信息成本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二)代理成本优势 由于小银行规模小,管理层级相对于大银行来说比较扁平化。扁平化的管理层级意味着以纵向的垂直化分工得以减少,横向的部门间合作得以增强。扁平化一方面能够提高贷款信息的传递效率,使银行更能贴近市场,处事也比较灵活,容易适应新事物;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委托人(银行)与代理人(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问题,代理人与委托人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代理人可能在处理事务的时候通过损害委托人的利益而令自己的利益达到最大化。鉴于此,委托人为了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必然会出台各种激励措施,使代理人步不损害委托人利益。在正常情况下,激励措施的实施会增加成本,即增加委托-代理成本。在实施关系型贷款的时候,基层信贷员掌握着企业最充分的私有信息,随着管理层级的增加,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垂直结构的层级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越来越严重,这必然会导致代理成本的增加。所以,小银行扁平化的管理层级能够减少信贷员与管理者、管理者与管理层以及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代理成本。
由于小银行对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时所发生的交易成本与代理成本相对于大银行来说比较低,因而小银行就具有了小微信贷的成本比较优势,这从成本上解释了为何会存在“小银行优势”假说。因为“小银行优势”假说是国外专家学者通过研究国外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业务上的状况而得出的,鉴于国情不同,“小银行优势”假说未必适用于我国。所以,本文将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通过实证分析来研究“小银行优势”假说在我国的适用性。
三、小银行优势:实证分析
“小银行优势”假说是否也适应中国的情况,本文通过考察不同规模银行对小微企业融资状况来实证分析:大银行与小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数量比较以及效率差异。
(一)现状考察:大银行与小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数量比较 为了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中国银监会在2011年出台了《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明确要求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时要实现“两个不低于”,即小微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当年增量不低于上年。为了探索“小银行优势”假说在我国的适用性,本文依据规模大小主要考察大银行与小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贷行为差异。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考察对象:(1)以中行、工行、农行、建行为代表的大银行;(2)以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宁波银行、招商银行、广发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为代表的小银行。由于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等四部门联合下发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考虑到各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的统计口径问题,本文以2011~2014年各银行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相关数据见表1、表2。
表1 不同规模银行小微企业贷款总量 (亿元)
表2 不同规模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占比 (%)
上述数据显示:
第一,从总量看,小银行与大银行的小微信贷规模都在扩大。由于大银行占有更多的资金资源,大银行的小微信贷规模更大一些(见表1),最多的时候是小银行的3.25倍。说明大小银行都开始重视小微企业这一信贷领域。
第二,从占比看,小银行的小微信贷所占比率远远高于大银行。近年来,大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占比并没有提高(见表2),而小银行在资金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对小微企业贷款支持日益加强,对小微企业信贷占比逐步提高,小银行的小微企业信贷占比提高到大银行的1.6 到1.9倍。
因此,在银监会“两个不低于”政策下,不同规模银行的小微信贷总量均得到一定的增长,为大量小微企业注入了资金血液,在促进小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小微贷款数量占比上看,小银行远远高于大银行,有较强的小微信贷行为偏好和倾向,对于小微企业信贷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因而可以看出小银行比大银行更加重视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支持小微企业的力度更大。
出现上述现状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大银行更倾向于大中型企业的贷款业务。一方面,大银行可用于贷款的资金远多于小银行,可以对单一企业发放大量贷款,能满足大中型企业的融资需求。而小银行由于规模原因,信贷资金有限,出于对风险控制的考虑,在面对大中型企业申请大额度贷款时,却显得力不从心。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会产生较大的信息成本以及代理成本,大银行出于对成本以及资金安全的考虑,必然会更倾向于大中型企业贷款。以大银行中的工商银行为例,2014年该银行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达到了4.80%,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为14.90%;而同期浦发银行的这两个比例分别为1.46%、10.93%,可见,大银行的这两个比例均远大于小银行。由此可以看出大银行具有强烈的大客户贷款倾向,而对小微贷款的积极程度不及小银行了,这也解释了为何小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远高于大银行。
(二)包络分析:大银行与小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效率差异 本文接着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来比较分析不同规模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效率差异。数据包络分析法是建立在目标规划基础上的评价多个输入指标与输出指标相对有效性的一种分析方法。本文利用该分析方法测量出不同规模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效率。在选取指标时,以银行总资产、资本充足率、分支机构数量以及贷存比为投入指标,以小微企业贷款占比与银行利润总额为产出指标。其中,总资产反映了银行的规模;资本充足率反映了银行风险管理的能力;分支机构数量反映了银行深入社区的情况以及获取企业信息的能力;贷存比反映了银行资产配置状况;利润总额反映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小微企业贷款占比反映了银行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力度。产出指标取小微企业贷款占比与银行利润总额的原因是在银行盈利的前提下,使小微企业贷款效率最高。
本文在进行计量分析时,所采用的软件为deap 2.1。鉴于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统计口径的问题,本文所选取的是各银行2011~2014年的数据。通过原始数据计算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的效率分值,结果见表3。
表3 不同规模银行支持小微企业效率分值
大银行的效率平均分值为0.94,小银行则是0.96,小银行的效率分值高于大银行(见表3),效益差保持在0.01—0.03的水平上,由此可知小银行的小微信贷效率优于大银行。也就是说:(1)在处理小微信贷上,小银行对小微贷款的管理以及贷款技术均优于大银行;(2)在信贷行为偏好和倾向上,小银行对小微企业的重视程度和信贷比率高于大银行。
图1 不同规模银行小微贷款效益及差异
一般而言,大银行的内控制度比较完善,十分注重企业的“硬信息”,所以在开展小微贷款业务时比较严格,需要小微企业的规范的财务报表以及有充足的抵押物做抵押。然而,由于小微企业的财务报表并不规范,有的企业为了逃税与获得贷款,粉饰财务报表,甚至设置账外账,这就使得大银行需要付出比较大的成本来识别小微企业的财务状况,并且,小微企业贷款具有“短、小、频、急”的特点,这不仅浪费银行大量的财力,也浪费大量的人力,使得大银行的交易成本大量增加。相比较而言,向大银行申请贷款的大企业也很多,而且大企业贷款数量大、抵押物数量充足、财务报表规范、信息披露充分,大银行对其发放贷款时,违约风险较小,并且由于大中型企业申请的贷款额度一般比较大,因而大银行更能通过规模经济获取更大的利润,所以就更偏好于开展大中型企业贷款业务。
由于小银行的信贷审批制度没有大银行那样严格,程序也没有大银行那么复杂,而且扁平化的管理层级能够让信贷员获得更大的贷款权力,这就使得小银行更加注重“软信息”的获取,因而可以把关系型贷款技术应用到小微信贷上,通过经验的积累,逐步优化小微贷款审批程序与发放流程以及逐步完善小微贷款的管理制度与风险控制制度,这反映在银行支持小微企业效率分值上,则出现了小银行高于大银行。小微贷款技术的提高以及制度的完善让小银行的小微信贷效率高于大银行。
四、结论
综上所述,“小银行优势”假说在我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从理论上看,信息成本与代理成本上的优势共同导致了小银行在小微信贷成本上的优势,出于利益的驱动,小银行必然会在小微信贷上投入更多资源,更加注重优化贷款审核流程、风险与管理控制制度等。在进行不同规模银行小微企业融资现状分析时,发现大银行的小微贷款规模远大于小银行,但是占比却远小于小银行,笔者认为这种现象是由银行规模与积极性差异所导致的。现状分析结果显示,小银行更倾向于小微贷款业务而大银行则倾向于大中型企业贷款业务。在实证分析时,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量不同规模银行支持小微企业效率,结果显示,小银行的小微信贷效率分值要高于大银行。因此,理论、现状与实证结果都表明,我国小银行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力度大于大银行,故“小银行优势”假说适用于我国。
(一)积极建设社区支行 由于规模问题,小银行支行网点分布并不多,业务办理的便捷性问题必定会对银行业务造成一定影响。然而,小银行的自助银行数量不少,因此,可以把自助银行转变成社区支行,赋予社区支行办理非现金业务的权限。一方面,社区银行的便捷性能够吸引社区内居民并且成为银行的客户,这有利于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社区支行能够让银行深入到社区,小微客户经理可以利用社区支行这个平台深入了解社区内小微企业的情况,这利于微贷业务的全程跟进并与客户保持长期的关系,而且可以开发新的小微客户,占领市场。
(二)创新微贷产品 小银行扁平化的管理层级有利于信贷信息的传递,使银行能够及时根据市场信息作出反映。小银行应该利用信息传递效率上的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创新微贷产品,更新贷款政策,使产品更符合市场需求。一个值得尝试的创新方向就是:量身定制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和定价机制。
(三)培养小微信贷人才 加强对小微信贷人才的建设,确保信贷人员熟悉银行的信贷产品以及信贷流程,有良好的应变能力与沟通能力,能够及时反映各种信息。
(四)加强风险控制 由于小微企业的收入不确定性较大,且受经济波动影响较大,所以总的来说,小微信贷的风险较大。银行应该加大对小微信贷贷后的监督,做好对不良贷款的管理,强化风险控制。
[1] 马章良:《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现状及对策研究》,《经济导刊》2012年第7 期。
[2] 张华:《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及融资建议》,《财会研究》2013年第9 期。
[3] 姚耀军、蕫钢锋:《中小银行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新结构经济学最优金融结构理论视角下的经验研究》,《财经研究》2014年第1 期。
[4] 陈蕾:《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投资研究》2011年第10 期。
[5] 殷孟波、翁舟杰:《关系型贷款和小银行优势论述评》,《财贸经济》2007年第6 期。
[6] Berger A.N.,Udell G.F. Relationship Lendling and Lines of Gredit in Small Firm Finance. Journal of Business,199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