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曲《大浪淘沙》演奏分析
2015-01-22周婷婷
周婷婷
摘 要:阿炳传谱的《大浪淘沙》已成为今天琵琶学习者必演奏的曲目,但笔者感觉今天的很多演奏者对阿炳传谱的《大浪淘沙》的演奏在理解上有很大偏差,有的将其演奏成一首完全描绘江南优美风光的乐曲,有的则演奏得过度渲染愁苦的情绪而忽略了阿炳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与追求。在此,笔者通过自己多年的演奏经验并结合部分琵琶演奏家对《大浪淘沙》演奏技法的处理进行了比较分析,旨在为琵琶学习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浪淘沙》;演奏技法;主题
中图分类号:J6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2-0191-02
阿炳传谱的《大浪淘沙》已成为今天琵琶学习者必演奏的曲目,其优美的旋律以及简单但不失音乐神韵的风格令人陶醉。《大浪淘沙》是对阿炳坎坷一生描述,反映了旧社会生活的不幸以及阿炳对社会的愤慨与不满。
由于所处时代的不同,笔者感觉今天的很多演奏者对阿炳传谱的《大浪淘沙》的演奏在理解上有很大偏差,有的将其演奏成一首完全描绘江南优美风光的乐曲,有的则演奏得过度渲染愁苦的情绪而忽略了阿炳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当然这些偏差与演奏者自身的年龄、艺术修养、演奏功底有一定的关系。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指导教师在教学时对该曲的理解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演奏。因此,笔者认为在教授《大浪淘沙》时,首先指导教师自身应对乐曲要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同时要帮助学生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阿炳那个时代他的内心感受。关于阿炳的身世,众所周知,历尽磨难,饱受欺侮,一生坎坷。他对旧制度有着强烈的不满,想要抗争,但又无能为力。为了尽可能地保留住原作者演奏此曲的神韵,笔者主要通过自己多年的演奏经验并结合部分琵琶演奏家对《大浪淘沙》演奏技法的处理进行了一定的比较和分析,总结出认为比较贴近原作创作意图的演奏情调。
一、第一段——往事的回忆
全曲分为三段,第一段为慢板,其婉转流畅的旋律初听容易让人误以为这是在描绘江南精致秀美的景色,其实细细品味曲子就会发现第一段其实是阿炳在将听者带入那段辛酸往事的回忆,音乐中隐含着江南的繁华与底层人民生活穷苦的对比。想要在演奏中准确表达此种意境,演奏者需要在演奏技法上下功夫。对乐曲的前三个音,笔者认为应演奏的沉而有力,尤其“2”和“1”的双弹,应该借助手臂力量将弦推出,而不是采用普遍的演奏方式,即运用手腕和手指的配合弹奏出较有弹性、音色柔和的双弹。此处的双弹应犹如两声叹息,沉重而深沉,音量应用“mf”,左手按音要结实,余音尽可能保持。第二小节的“1”时值可延长至两拍,用这三个音将听者带入那段尘封已久的痛苦的往事。接下来是作者对那段岁月的陈述,应演奏的较轻,四指轮不可演奏得过快,应颗粒饱满、清晰。而
是作者的第一次情绪的爆发,作者运用九度的大跳以及从舒缓节奏突变为三十二分音符的密集型节奏来传达作者的第一次控诉。因此此处音量需用“f”,左手按音结实,右手运用龙眼手型的弹挑,指尖触弦略深,右手中关节发力,以达到音色的厚实饱满。尤其此小节的两个“6”,笔者仔细观摩了刘德海、吴玉霞、章红艳等演奏家的演奏,大部分演奏家都在第二个“6”弹奏上加上左手拉弦。笔者认为这种处理提升了音乐的张力,并且此处的拉弦应是快速果断的刚性拉弦,如此更能准确地向听众传递阿炳内心的情绪。在长音“5”的两次由强渐弱之后,音乐开始回归之前的主题,这是阿炳内心纠结情绪慢慢平复的过程,因此,在用轮指演奏“5”时,要将两次由强渐弱的对比演奏得鲜明突出,而在“5”之后的旋律应演奏的略轻。在第25小节和第27小节处的两次由强渐弱的处理也应该这样处理。而 又是九度音程的大跳以及密集的三十二分音符的节奏,此处是音乐的第二、第三个高潮。从谱面不难看出,音乐的每一次高潮都相比之前持续时间更长,感情更强烈,这是阿炳内心的控诉,是与命运相抗争的写照。演奏者在演奏这三处高潮时需仔细比较其中的微妙差别,做到在力度、速度上层层推进。在34小节“”的处理,笔者观察刘德海、杨靖、赵聪等演奏家的演奏,他们采用先将弦拉至的音高,再运用轮指演奏的同时左手慢慢将弦松回到“”的音高,而不是直接演奏“”。笔者认为这样处理更有利于突显第三次高潮的冲击感,将三次高潮很好地拉开层次。从乐谱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每次高潮之后,音乐都渐渐恢复平静,因此演奏时应注意在强音之后弱音的处理。从53小节开始,笔者认为这是作者内心对生活仍心存希望的积极心态的表达,因此在演奏时应注意不要过分沉重,相较之前的演奏可略显轻快。
是音乐的第四次高潮,也表达了阿炳对改变命运的决心。最后 部分是四个低音,音乐渐慢,逐渐收尾,第一段结束,也是作者对往事回忆的结束。从 至结束的这四小节,笔者认为应演奏应该强而有力,每个音应干净果断,义甲触弦时间不宜长,按音结实,因为阿炳仍不愿对命运低头。
二、第二段——内心抗争
此曲的第二段是阿炳内心抗争的开始。此段篇幅较短,属于过渡段,音乐色彩相对明朗。主要运用的演奏技法是弹摭和双弹摭,在力度的把握上要逐渐加强,开始时右手可在22品处演奏,随着力度的增强,右手逐渐下移至24品到复手的1/2处,速度逐渐加快,以表现作者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自由的向往。需要注意的是,此段单弹与双弹力度的控制。此段单弹和双弹是交替出现的,在演奏时不可出现单弹过轻,双弹力度过重的问题,应保证整体在音效上是逐渐加强的。为了保证演奏时音色的统一和流畅完整,演奏时左手应尽量放松,不可因力度的加强以及速度的加快出现手臂夹紧、手腕僵硬的情况。此外,笔者注意到刘德海与杨靖演奏此段时在“7”和“3”上加入了揉弦,运用揉弦来强调音头,这种柔中带刚的音色既达到了强调强拍强音的作用,又没有破坏过渡段的整体基调。笔者认为此种处理更符合音乐语言的需要,更彰显了阿炳内心的倔强与不屈,预示阿炳迈向光明的步伐逐渐加快。
三、第三段——内心坚定,向往美好生活
第三段相较前两段基调逐渐高亢,表现的是阿炳内心坚定,不向命运低头,对生活充满向往和希望。因此这段速度较快,强弱交替出现,音量对比明显,因此双弹演奏应结实有力。弹奏此段要特别注意前半拍空拍的切分节奏以及复点节奏,这两种节奏出现多次且不易掌握,它们使音乐更加强烈和具有推动力。乐曲进入尾声的 这四个音逐渐放慢,应尽量在时值上拉开距离,运用单弹,使其在音色力度上统一,用“ff”的力度,按音结实,尤其“6”音可加入左手刚性拉弦。在乐曲末尾倒数第五小节的“5”,有的演奏家处理成轮带划的长轮,有的运用扫弦加长轮,笔者更倾向后者。力度应逐渐减弱,接下来的四个轮音的时值应逐渐拉长,但每个音的音头都应有重音,使音乐的思路从憧憬回到现实,以便使美好愿景与现实社会形成强烈对比。
《大浪淘沙》既不是激烈豪放也不是愁苦哀怨的琵琶曲,它优美的江南曲调中传递着作者坚强乐观的个性,此曲是阿炳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解金福,叶绪然,谢家国.中国琵琶考级曲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
〔2〕李佳.浪淘沙尽见“真”“实”——读阿炳的《大浪淘沙》[J].北京:中国音乐(季刊),2012,(3).
〔3〕赵承红.弹琵琶曲《大浪淘沙》有感[J].沈阳: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6).
(责任编辑 姜黎梅)endprint
摘 要:阿炳传谱的《大浪淘沙》已成为今天琵琶学习者必演奏的曲目,但笔者感觉今天的很多演奏者对阿炳传谱的《大浪淘沙》的演奏在理解上有很大偏差,有的将其演奏成一首完全描绘江南优美风光的乐曲,有的则演奏得过度渲染愁苦的情绪而忽略了阿炳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与追求。在此,笔者通过自己多年的演奏经验并结合部分琵琶演奏家对《大浪淘沙》演奏技法的处理进行了比较分析,旨在为琵琶学习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浪淘沙》;演奏技法;主题
中图分类号:J6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2-0191-02
阿炳传谱的《大浪淘沙》已成为今天琵琶学习者必演奏的曲目,其优美的旋律以及简单但不失音乐神韵的风格令人陶醉。《大浪淘沙》是对阿炳坎坷一生描述,反映了旧社会生活的不幸以及阿炳对社会的愤慨与不满。
由于所处时代的不同,笔者感觉今天的很多演奏者对阿炳传谱的《大浪淘沙》的演奏在理解上有很大偏差,有的将其演奏成一首完全描绘江南优美风光的乐曲,有的则演奏得过度渲染愁苦的情绪而忽略了阿炳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当然这些偏差与演奏者自身的年龄、艺术修养、演奏功底有一定的关系。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指导教师在教学时对该曲的理解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演奏。因此,笔者认为在教授《大浪淘沙》时,首先指导教师自身应对乐曲要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同时要帮助学生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阿炳那个时代他的内心感受。关于阿炳的身世,众所周知,历尽磨难,饱受欺侮,一生坎坷。他对旧制度有着强烈的不满,想要抗争,但又无能为力。为了尽可能地保留住原作者演奏此曲的神韵,笔者主要通过自己多年的演奏经验并结合部分琵琶演奏家对《大浪淘沙》演奏技法的处理进行了一定的比较和分析,总结出认为比较贴近原作创作意图的演奏情调。
一、第一段——往事的回忆
全曲分为三段,第一段为慢板,其婉转流畅的旋律初听容易让人误以为这是在描绘江南精致秀美的景色,其实细细品味曲子就会发现第一段其实是阿炳在将听者带入那段辛酸往事的回忆,音乐中隐含着江南的繁华与底层人民生活穷苦的对比。想要在演奏中准确表达此种意境,演奏者需要在演奏技法上下功夫。对乐曲的前三个音,笔者认为应演奏的沉而有力,尤其“2”和“1”的双弹,应该借助手臂力量将弦推出,而不是采用普遍的演奏方式,即运用手腕和手指的配合弹奏出较有弹性、音色柔和的双弹。此处的双弹应犹如两声叹息,沉重而深沉,音量应用“mf”,左手按音要结实,余音尽可能保持。第二小节的“1”时值可延长至两拍,用这三个音将听者带入那段尘封已久的痛苦的往事。接下来是作者对那段岁月的陈述,应演奏的较轻,四指轮不可演奏得过快,应颗粒饱满、清晰。而
是作者的第一次情绪的爆发,作者运用九度的大跳以及从舒缓节奏突变为三十二分音符的密集型节奏来传达作者的第一次控诉。因此此处音量需用“f”,左手按音结实,右手运用龙眼手型的弹挑,指尖触弦略深,右手中关节发力,以达到音色的厚实饱满。尤其此小节的两个“6”,笔者仔细观摩了刘德海、吴玉霞、章红艳等演奏家的演奏,大部分演奏家都在第二个“6”弹奏上加上左手拉弦。笔者认为这种处理提升了音乐的张力,并且此处的拉弦应是快速果断的刚性拉弦,如此更能准确地向听众传递阿炳内心的情绪。在长音“5”的两次由强渐弱之后,音乐开始回归之前的主题,这是阿炳内心纠结情绪慢慢平复的过程,因此,在用轮指演奏“5”时,要将两次由强渐弱的对比演奏得鲜明突出,而在“5”之后的旋律应演奏的略轻。在第25小节和第27小节处的两次由强渐弱的处理也应该这样处理。而 又是九度音程的大跳以及密集的三十二分音符的节奏,此处是音乐的第二、第三个高潮。从谱面不难看出,音乐的每一次高潮都相比之前持续时间更长,感情更强烈,这是阿炳内心的控诉,是与命运相抗争的写照。演奏者在演奏这三处高潮时需仔细比较其中的微妙差别,做到在力度、速度上层层推进。在34小节“”的处理,笔者观察刘德海、杨靖、赵聪等演奏家的演奏,他们采用先将弦拉至的音高,再运用轮指演奏的同时左手慢慢将弦松回到“”的音高,而不是直接演奏“”。笔者认为这样处理更有利于突显第三次高潮的冲击感,将三次高潮很好地拉开层次。从乐谱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每次高潮之后,音乐都渐渐恢复平静,因此演奏时应注意在强音之后弱音的处理。从53小节开始,笔者认为这是作者内心对生活仍心存希望的积极心态的表达,因此在演奏时应注意不要过分沉重,相较之前的演奏可略显轻快。
是音乐的第四次高潮,也表达了阿炳对改变命运的决心。最后 部分是四个低音,音乐渐慢,逐渐收尾,第一段结束,也是作者对往事回忆的结束。从 至结束的这四小节,笔者认为应演奏应该强而有力,每个音应干净果断,义甲触弦时间不宜长,按音结实,因为阿炳仍不愿对命运低头。
二、第二段——内心抗争
此曲的第二段是阿炳内心抗争的开始。此段篇幅较短,属于过渡段,音乐色彩相对明朗。主要运用的演奏技法是弹摭和双弹摭,在力度的把握上要逐渐加强,开始时右手可在22品处演奏,随着力度的增强,右手逐渐下移至24品到复手的1/2处,速度逐渐加快,以表现作者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自由的向往。需要注意的是,此段单弹与双弹力度的控制。此段单弹和双弹是交替出现的,在演奏时不可出现单弹过轻,双弹力度过重的问题,应保证整体在音效上是逐渐加强的。为了保证演奏时音色的统一和流畅完整,演奏时左手应尽量放松,不可因力度的加强以及速度的加快出现手臂夹紧、手腕僵硬的情况。此外,笔者注意到刘德海与杨靖演奏此段时在“7”和“3”上加入了揉弦,运用揉弦来强调音头,这种柔中带刚的音色既达到了强调强拍强音的作用,又没有破坏过渡段的整体基调。笔者认为此种处理更符合音乐语言的需要,更彰显了阿炳内心的倔强与不屈,预示阿炳迈向光明的步伐逐渐加快。
三、第三段——内心坚定,向往美好生活
第三段相较前两段基调逐渐高亢,表现的是阿炳内心坚定,不向命运低头,对生活充满向往和希望。因此这段速度较快,强弱交替出现,音量对比明显,因此双弹演奏应结实有力。弹奏此段要特别注意前半拍空拍的切分节奏以及复点节奏,这两种节奏出现多次且不易掌握,它们使音乐更加强烈和具有推动力。乐曲进入尾声的 这四个音逐渐放慢,应尽量在时值上拉开距离,运用单弹,使其在音色力度上统一,用“ff”的力度,按音结实,尤其“6”音可加入左手刚性拉弦。在乐曲末尾倒数第五小节的“5”,有的演奏家处理成轮带划的长轮,有的运用扫弦加长轮,笔者更倾向后者。力度应逐渐减弱,接下来的四个轮音的时值应逐渐拉长,但每个音的音头都应有重音,使音乐的思路从憧憬回到现实,以便使美好愿景与现实社会形成强烈对比。
《大浪淘沙》既不是激烈豪放也不是愁苦哀怨的琵琶曲,它优美的江南曲调中传递着作者坚强乐观的个性,此曲是阿炳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解金福,叶绪然,谢家国.中国琵琶考级曲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
〔2〕李佳.浪淘沙尽见“真”“实”——读阿炳的《大浪淘沙》[J].北京:中国音乐(季刊),2012,(3).
〔3〕赵承红.弹琵琶曲《大浪淘沙》有感[J].沈阳: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6).
(责任编辑 姜黎梅)endprint
摘 要:阿炳传谱的《大浪淘沙》已成为今天琵琶学习者必演奏的曲目,但笔者感觉今天的很多演奏者对阿炳传谱的《大浪淘沙》的演奏在理解上有很大偏差,有的将其演奏成一首完全描绘江南优美风光的乐曲,有的则演奏得过度渲染愁苦的情绪而忽略了阿炳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与追求。在此,笔者通过自己多年的演奏经验并结合部分琵琶演奏家对《大浪淘沙》演奏技法的处理进行了比较分析,旨在为琵琶学习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浪淘沙》;演奏技法;主题
中图分类号:J6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2-0191-02
阿炳传谱的《大浪淘沙》已成为今天琵琶学习者必演奏的曲目,其优美的旋律以及简单但不失音乐神韵的风格令人陶醉。《大浪淘沙》是对阿炳坎坷一生描述,反映了旧社会生活的不幸以及阿炳对社会的愤慨与不满。
由于所处时代的不同,笔者感觉今天的很多演奏者对阿炳传谱的《大浪淘沙》的演奏在理解上有很大偏差,有的将其演奏成一首完全描绘江南优美风光的乐曲,有的则演奏得过度渲染愁苦的情绪而忽略了阿炳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当然这些偏差与演奏者自身的年龄、艺术修养、演奏功底有一定的关系。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指导教师在教学时对该曲的理解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演奏。因此,笔者认为在教授《大浪淘沙》时,首先指导教师自身应对乐曲要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同时要帮助学生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阿炳那个时代他的内心感受。关于阿炳的身世,众所周知,历尽磨难,饱受欺侮,一生坎坷。他对旧制度有着强烈的不满,想要抗争,但又无能为力。为了尽可能地保留住原作者演奏此曲的神韵,笔者主要通过自己多年的演奏经验并结合部分琵琶演奏家对《大浪淘沙》演奏技法的处理进行了一定的比较和分析,总结出认为比较贴近原作创作意图的演奏情调。
一、第一段——往事的回忆
全曲分为三段,第一段为慢板,其婉转流畅的旋律初听容易让人误以为这是在描绘江南精致秀美的景色,其实细细品味曲子就会发现第一段其实是阿炳在将听者带入那段辛酸往事的回忆,音乐中隐含着江南的繁华与底层人民生活穷苦的对比。想要在演奏中准确表达此种意境,演奏者需要在演奏技法上下功夫。对乐曲的前三个音,笔者认为应演奏的沉而有力,尤其“2”和“1”的双弹,应该借助手臂力量将弦推出,而不是采用普遍的演奏方式,即运用手腕和手指的配合弹奏出较有弹性、音色柔和的双弹。此处的双弹应犹如两声叹息,沉重而深沉,音量应用“mf”,左手按音要结实,余音尽可能保持。第二小节的“1”时值可延长至两拍,用这三个音将听者带入那段尘封已久的痛苦的往事。接下来是作者对那段岁月的陈述,应演奏的较轻,四指轮不可演奏得过快,应颗粒饱满、清晰。而
是作者的第一次情绪的爆发,作者运用九度的大跳以及从舒缓节奏突变为三十二分音符的密集型节奏来传达作者的第一次控诉。因此此处音量需用“f”,左手按音结实,右手运用龙眼手型的弹挑,指尖触弦略深,右手中关节发力,以达到音色的厚实饱满。尤其此小节的两个“6”,笔者仔细观摩了刘德海、吴玉霞、章红艳等演奏家的演奏,大部分演奏家都在第二个“6”弹奏上加上左手拉弦。笔者认为这种处理提升了音乐的张力,并且此处的拉弦应是快速果断的刚性拉弦,如此更能准确地向听众传递阿炳内心的情绪。在长音“5”的两次由强渐弱之后,音乐开始回归之前的主题,这是阿炳内心纠结情绪慢慢平复的过程,因此,在用轮指演奏“5”时,要将两次由强渐弱的对比演奏得鲜明突出,而在“5”之后的旋律应演奏的略轻。在第25小节和第27小节处的两次由强渐弱的处理也应该这样处理。而 又是九度音程的大跳以及密集的三十二分音符的节奏,此处是音乐的第二、第三个高潮。从谱面不难看出,音乐的每一次高潮都相比之前持续时间更长,感情更强烈,这是阿炳内心的控诉,是与命运相抗争的写照。演奏者在演奏这三处高潮时需仔细比较其中的微妙差别,做到在力度、速度上层层推进。在34小节“”的处理,笔者观察刘德海、杨靖、赵聪等演奏家的演奏,他们采用先将弦拉至的音高,再运用轮指演奏的同时左手慢慢将弦松回到“”的音高,而不是直接演奏“”。笔者认为这样处理更有利于突显第三次高潮的冲击感,将三次高潮很好地拉开层次。从乐谱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每次高潮之后,音乐都渐渐恢复平静,因此演奏时应注意在强音之后弱音的处理。从53小节开始,笔者认为这是作者内心对生活仍心存希望的积极心态的表达,因此在演奏时应注意不要过分沉重,相较之前的演奏可略显轻快。
是音乐的第四次高潮,也表达了阿炳对改变命运的决心。最后 部分是四个低音,音乐渐慢,逐渐收尾,第一段结束,也是作者对往事回忆的结束。从 至结束的这四小节,笔者认为应演奏应该强而有力,每个音应干净果断,义甲触弦时间不宜长,按音结实,因为阿炳仍不愿对命运低头。
二、第二段——内心抗争
此曲的第二段是阿炳内心抗争的开始。此段篇幅较短,属于过渡段,音乐色彩相对明朗。主要运用的演奏技法是弹摭和双弹摭,在力度的把握上要逐渐加强,开始时右手可在22品处演奏,随着力度的增强,右手逐渐下移至24品到复手的1/2处,速度逐渐加快,以表现作者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自由的向往。需要注意的是,此段单弹与双弹力度的控制。此段单弹和双弹是交替出现的,在演奏时不可出现单弹过轻,双弹力度过重的问题,应保证整体在音效上是逐渐加强的。为了保证演奏时音色的统一和流畅完整,演奏时左手应尽量放松,不可因力度的加强以及速度的加快出现手臂夹紧、手腕僵硬的情况。此外,笔者注意到刘德海与杨靖演奏此段时在“7”和“3”上加入了揉弦,运用揉弦来强调音头,这种柔中带刚的音色既达到了强调强拍强音的作用,又没有破坏过渡段的整体基调。笔者认为此种处理更符合音乐语言的需要,更彰显了阿炳内心的倔强与不屈,预示阿炳迈向光明的步伐逐渐加快。
三、第三段——内心坚定,向往美好生活
第三段相较前两段基调逐渐高亢,表现的是阿炳内心坚定,不向命运低头,对生活充满向往和希望。因此这段速度较快,强弱交替出现,音量对比明显,因此双弹演奏应结实有力。弹奏此段要特别注意前半拍空拍的切分节奏以及复点节奏,这两种节奏出现多次且不易掌握,它们使音乐更加强烈和具有推动力。乐曲进入尾声的 这四个音逐渐放慢,应尽量在时值上拉开距离,运用单弹,使其在音色力度上统一,用“ff”的力度,按音结实,尤其“6”音可加入左手刚性拉弦。在乐曲末尾倒数第五小节的“5”,有的演奏家处理成轮带划的长轮,有的运用扫弦加长轮,笔者更倾向后者。力度应逐渐减弱,接下来的四个轮音的时值应逐渐拉长,但每个音的音头都应有重音,使音乐的思路从憧憬回到现实,以便使美好愿景与现实社会形成强烈对比。
《大浪淘沙》既不是激烈豪放也不是愁苦哀怨的琵琶曲,它优美的江南曲调中传递着作者坚强乐观的个性,此曲是阿炳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解金福,叶绪然,谢家国.中国琵琶考级曲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
〔2〕李佳.浪淘沙尽见“真”“实”——读阿炳的《大浪淘沙》[J].北京:中国音乐(季刊),2012,(3).
〔3〕赵承红.弹琵琶曲《大浪淘沙》有感[J].沈阳: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6).
(责任编辑 姜黎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