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演奏技术与音乐创作的双重突破

2015-01-22兰晓梅

关键词:演奏技巧音乐创作

兰晓梅

摘 要:古筝艺术家王中山在古筝创作上有着很高的造诣,他在继承前辈创作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大胆探索,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演奏风格和技巧。本文主要围绕王中山古筝艺术的演奏技巧以及音乐创作风格,来谈谈王中山古筝艺术特征。

关键词:演奏技巧;音乐创作;王中山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2-0187-02

古筝自公元前200多年出现,在中国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了。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古筝就在当时的秦国(现陕西)一带流传,又名秦筝。古筝是汉族民族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音色优美、音域宽广、具有相当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古筝是一种伴随中国悠久文化、在这片肥沃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无论是从演奏风格上,还是音乐创作上,古代的音乐家们已经将古筝的创作提高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古人对于古筝的喜爱,不仅源于古筝自身就具有的独特魅力,更重要的在于古代人们对于乐器的一种向往和美好祝愿之情。王中山是我国著名的演奏家和古筝弹奏家,他师从多位恩师,都是杰出的音乐家。同时王中山先天就有着音乐细胞,喜爱音乐,音乐天赋极强。后天因素和先天因素相结合,他的成就自然是他人难以企及的。他曾多次获得古筝比赛大奖,为我国的古筝音乐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下面主要围绕古筝的弹奏以及创作技术来谈谈王中山的古筝艺术特征。

一、王中山古筝创作的新特征

作为我国著名的古筝弹奏家,王中山在古筝的创作方面成绩喜人。王中山的《彝族舞曲》、《霍拉舞曲》等众多乐篇都是经过他潜心研究创作出来的,具有自己的特色。从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王先生对于古筝的热爱之情,还看到了一代音乐家的创作特色和创新思维。归纳起来,王中山的古筝创作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一)中西方两种不同思维的有效融合

中西方在音乐创作上是有很大区别的,西方擅长于萨克斯、大号、小号等奏乐,有着自己独立的逻辑体系,而中国则在胡琴、古筝、笛子方面独树一帜。那么是不是两者的有效融合就能创作美妙的古筝乐曲?如果音乐家在创作过程中能够找到中西方音乐创作的有效的融合点加以改造和利用,那么不仅能够实现中西方音乐的融合,而且能够创作出优美的曲子来,对于中国音乐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补充。王中山利用自己多年的经验,将中国古筝的艺术与外国的大小调有机融合,使王中山古筝创作获得了新突破,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大小调交替运用其实就是指对于主音乐的较低使用以及互相融合渗透,这是参照西方的创作特色而来的。而王中山就敏锐的意识到这一点,他将西方的大小调交替概念与中国风格相适应和对应的部分截取下来,并经过自己的改编和创作,让二者有效的融合起来,这才取得了他的艺术上的成功突破。譬如,《云岭音画》就是典型的代表。这是首描述少数民族风俗的曲子,在该曲子中,王中山运用了传统的中国风格,尤其是利用了调式三音,并增强了手法的变化,巧妙融入了西方的大小调交替概念,使得整首曲子表现力大增,并成为王中山较为成功的代表作之一。

(二)风格独特的定弦

要实现风格化自由定弦,就必须以特定的风格化特征作为定弦的基础和前提。当然,定弦要体现作家的真正创作意图和目的,并辅以作曲家的自由发挥。要实现定弦,作曲家就要先搞清楚自己创作的创作风格是什么,在确定了风格之后,选择出能够体现该曲子风格的音列。然后要反复练习和排列,这种排列必须要经过特殊处理,最后再不断的循着一定的规律和顺序来演奏。王中山先生在创作中就充分运用了自由定弦的原理,在他的《云岭音画》中如此,在另外一部作品《溟山》中亦是如此。

上述简谱中的定弦就是王中山先生自己创作出来的。这并不是简单的古筝简谱,尤其是开头的定弦,是该乐曲的重点所在。最典型的莫过于三音的变化,三音的变化还是围绕音列五音展开的,虽说有所创新,但并没有完全脱离中国古筝的创作传统,而是在遵循传统的创作基础之上,以五音音列为基础,以“7”为调式主音,加上高八度以及四级音的配合,中间再夹杂着规律性的变化,使得整首曲子充满了浓烈的湘西地区的色彩,不失为一篇佳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因为王中山先生自由化风格定弦,加大了演奏难度,演奏者要在参透乐谱的基础上把握好调式,才能够弹奏出优美的曲子来。

王中山作为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尤其是古筝演奏和创作家,经过不断的摸索和研究,厚积薄发,才在古筝的创作上才获得了突破,创作出中西方两种不同思维的融合的风格化的自由定弦,为我国的音乐事业增添了活力,促进了古筝事业的发展。

二、王中山对于古筝演奏的创新和突破

一种音乐的创新主要就是谱曲和演奏的创新,古筝也不例外。那么,王中山对古筝演奏又是如何创新的呢?

(一)快速指序法

上文提到,王中山对于“快速指序法”体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正是他的这种创新,使得传统的古筝弹奏迸发出新的活力,促进了乐器演奏的进步。“快速指序法”的创始人是古筝家赵曼之先生,由于种种原因,快速指序法并没有推广开来。王中山得赵曼之先生真传,在此基础上拓宽了弹奏空间,使得这种弹奏方法具备了推广的可行性,“快速指序法”才被广泛应用于古筝的演奏中,并形成了独特的弹奏体系。顾名思义,“快速指序法”就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左手和右手之间的迅速转换。传统的弹奏方法一向是以右手为主左手为辅的,而王中山先生的”快速指序法”突破了这样的传统弹奏方式,将右手的弹奏方法转移到了左手。传统弹奏方式更加注重右手的表现,而王中山另辟蹊径,将任务也分配给左手,使左手具备了和右手一样的地位和价值。这是一种大胆创新和突破,深得后人的喜爱,并且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和运用。

(二)左手摇指法

王中山先生在对“快速指序法”的创新过程中,创造性地将应用于右手的技法,转移到了左手,这一创新之举推动了左手技术的发展。左手摇指法是指左手拇指在上面弹奏,而其他指头在下面轮换,一旦发出声音,手指便快速松开。使用这种弹奏方式,使得弹奏出来的古筝乐曲连绵起伏,有着独特的音色,也使得古筝在表现长线条音乐时有了更大的音域变现空间,极大的丰富了筝曲的艺术表现力。这种演奏技法的主要目的就是营造一种氛围,使听众尽情领略曲目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在王中山先生创作的《云岭音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大量使用了左手摇指法。endprint

(三)轮指技术的创新应用

古筝中的轮指技术最初是在借鉴琵琶演奏中的轮指技巧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王中山先生在琵琶轮指的基础之上,融合了古筝的琶音技巧,用四指(名指、中指、食指、大指)在一根琴弦上按指序依次循环往复的弹拨琴弦,即轮指。轮指的艺术表现力与摇指十分相似,都是比较适合演奏长线条的旋律音调,但两者在音色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轮指技法的特点是声音较为松弛,表现力灵活多变。1996年王中山首次运用这一技术演奏了他亲自改编的《彝族舞曲》,之后在其创作的筝曲《云岭音画》中,更是大量运用了这一技法。王中山先生将轮指细分为正轮、反轮、循环轮多种轮指技法,分别适用于不同表现需求的音乐曲目。跟古筝演奏摇指技法一样,轮指技法同样是双手轮指,当左右手同时使用轮指时,能够增强乐曲的纵向空间表现力。相比于“快速指序法”、“左手摇指法”,轮指技术给古筝的演奏带来了新突破,使古筝有了全新的音色表现力。

(四)走位三指摇技术的创新应用

走位三指摇技术是指分别使用大指、食指和中指,在三根不同的琴弦上同时使用摇指演奏技法。王中山先生在其改编创作的《彝族舞曲》中最早使用了这种技巧。在《草原小姐妹》中就已经有了二指摇技术,我们可以讲将位三指摇技术看做是二指摇的继承发展,但两者之间有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首先,《草原小姐妹》中使用的二指摇,摇指是固定的,只是运用在单个音程的陈述上,相似于短暂的持续和音。而王中山先生创新的走位三指摇技术,更强调的是“走位”这一概念,它有着与传统摇指技法一样的线条化筝曲旋律音调、陈述流动化的功能,使得一条单声部旋律转化成为一条具有流动性的声音色彩带。

(五)色彩层次的增加

这里所说的“色彩”是演奏上的术语,并非日常生活中的七种颜色。演奏上的色彩,主要指是由一只手单独完成单独演奏方式,增添音乐的乐感和层次性,两者结合可以达到多声部层次。不过,这样色彩层次鲜明的演奏方式必须要由一只手单独完成,这是前提。演奏方式为:大拇指控制,其他四指以轮弹为主。这就克服了早期的弹奏技术的缺陷,使得五根指头各司其职,同时演奏,弹奏出来的音乐自然远胜于传统的弹摇的弹奏方式了。《彝族舞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该曲目中,演奏者运用王中山的弹轮演奏法,尽显音乐的层次性以及乐感,时而低沉,时而活泼,时而轻松,时而严肃,低声部低沉,高声部欢快,变化多端。

王中山在弹奏技巧上的突破还有很多,以上只是选取了较为重要的两点方面。但是不管是色彩层次感极强的演奏方式,还是“快速指序法”的灵活运用,他对乐器的演奏尤其是古筝乐器演奏的重大突破,为古老乐器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对中国音乐艺术的进步无疑是很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司荔荔.王中山筝乐中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关系探微[D].南京艺术学院,2013.

〔2〕刘洋洋.演奏技法革新之意义:20世纪80年代后古筝曲的音乐表现[D].武汉音乐学院,2013.

〔3〕张丽娜.古筝协奏曲的和声技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4〕高雅琳.论古筝音乐中的非乐音技法[D].天津音乐学院,2011.

〔5〕黎莉.王中山古筝作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责任编辑 姜黎梅)endprint

(三)轮指技术的创新应用

古筝中的轮指技术最初是在借鉴琵琶演奏中的轮指技巧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王中山先生在琵琶轮指的基础之上,融合了古筝的琶音技巧,用四指(名指、中指、食指、大指)在一根琴弦上按指序依次循环往复的弹拨琴弦,即轮指。轮指的艺术表现力与摇指十分相似,都是比较适合演奏长线条的旋律音调,但两者在音色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轮指技法的特点是声音较为松弛,表现力灵活多变。1996年王中山首次运用这一技术演奏了他亲自改编的《彝族舞曲》,之后在其创作的筝曲《云岭音画》中,更是大量运用了这一技法。王中山先生将轮指细分为正轮、反轮、循环轮多种轮指技法,分别适用于不同表现需求的音乐曲目。跟古筝演奏摇指技法一样,轮指技法同样是双手轮指,当左右手同时使用轮指时,能够增强乐曲的纵向空间表现力。相比于“快速指序法”、“左手摇指法”,轮指技术给古筝的演奏带来了新突破,使古筝有了全新的音色表现力。

(四)走位三指摇技术的创新应用

走位三指摇技术是指分别使用大指、食指和中指,在三根不同的琴弦上同时使用摇指演奏技法。王中山先生在其改编创作的《彝族舞曲》中最早使用了这种技巧。在《草原小姐妹》中就已经有了二指摇技术,我们可以讲将位三指摇技术看做是二指摇的继承发展,但两者之间有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首先,《草原小姐妹》中使用的二指摇,摇指是固定的,只是运用在单个音程的陈述上,相似于短暂的持续和音。而王中山先生创新的走位三指摇技术,更强调的是“走位”这一概念,它有着与传统摇指技法一样的线条化筝曲旋律音调、陈述流动化的功能,使得一条单声部旋律转化成为一条具有流动性的声音色彩带。

(五)色彩层次的增加

这里所说的“色彩”是演奏上的术语,并非日常生活中的七种颜色。演奏上的色彩,主要指是由一只手单独完成单独演奏方式,增添音乐的乐感和层次性,两者结合可以达到多声部层次。不过,这样色彩层次鲜明的演奏方式必须要由一只手单独完成,这是前提。演奏方式为:大拇指控制,其他四指以轮弹为主。这就克服了早期的弹奏技术的缺陷,使得五根指头各司其职,同时演奏,弹奏出来的音乐自然远胜于传统的弹摇的弹奏方式了。《彝族舞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该曲目中,演奏者运用王中山的弹轮演奏法,尽显音乐的层次性以及乐感,时而低沉,时而活泼,时而轻松,时而严肃,低声部低沉,高声部欢快,变化多端。

王中山在弹奏技巧上的突破还有很多,以上只是选取了较为重要的两点方面。但是不管是色彩层次感极强的演奏方式,还是“快速指序法”的灵活运用,他对乐器的演奏尤其是古筝乐器演奏的重大突破,为古老乐器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对中国音乐艺术的进步无疑是很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司荔荔.王中山筝乐中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关系探微[D].南京艺术学院,2013.

〔2〕刘洋洋.演奏技法革新之意义:20世纪80年代后古筝曲的音乐表现[D].武汉音乐学院,2013.

〔3〕张丽娜.古筝协奏曲的和声技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4〕高雅琳.论古筝音乐中的非乐音技法[D].天津音乐学院,2011.

〔5〕黎莉.王中山古筝作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责任编辑 姜黎梅)endprint

(三)轮指技术的创新应用

古筝中的轮指技术最初是在借鉴琵琶演奏中的轮指技巧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王中山先生在琵琶轮指的基础之上,融合了古筝的琶音技巧,用四指(名指、中指、食指、大指)在一根琴弦上按指序依次循环往复的弹拨琴弦,即轮指。轮指的艺术表现力与摇指十分相似,都是比较适合演奏长线条的旋律音调,但两者在音色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轮指技法的特点是声音较为松弛,表现力灵活多变。1996年王中山首次运用这一技术演奏了他亲自改编的《彝族舞曲》,之后在其创作的筝曲《云岭音画》中,更是大量运用了这一技法。王中山先生将轮指细分为正轮、反轮、循环轮多种轮指技法,分别适用于不同表现需求的音乐曲目。跟古筝演奏摇指技法一样,轮指技法同样是双手轮指,当左右手同时使用轮指时,能够增强乐曲的纵向空间表现力。相比于“快速指序法”、“左手摇指法”,轮指技术给古筝的演奏带来了新突破,使古筝有了全新的音色表现力。

(四)走位三指摇技术的创新应用

走位三指摇技术是指分别使用大指、食指和中指,在三根不同的琴弦上同时使用摇指演奏技法。王中山先生在其改编创作的《彝族舞曲》中最早使用了这种技巧。在《草原小姐妹》中就已经有了二指摇技术,我们可以讲将位三指摇技术看做是二指摇的继承发展,但两者之间有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首先,《草原小姐妹》中使用的二指摇,摇指是固定的,只是运用在单个音程的陈述上,相似于短暂的持续和音。而王中山先生创新的走位三指摇技术,更强调的是“走位”这一概念,它有着与传统摇指技法一样的线条化筝曲旋律音调、陈述流动化的功能,使得一条单声部旋律转化成为一条具有流动性的声音色彩带。

(五)色彩层次的增加

这里所说的“色彩”是演奏上的术语,并非日常生活中的七种颜色。演奏上的色彩,主要指是由一只手单独完成单独演奏方式,增添音乐的乐感和层次性,两者结合可以达到多声部层次。不过,这样色彩层次鲜明的演奏方式必须要由一只手单独完成,这是前提。演奏方式为:大拇指控制,其他四指以轮弹为主。这就克服了早期的弹奏技术的缺陷,使得五根指头各司其职,同时演奏,弹奏出来的音乐自然远胜于传统的弹摇的弹奏方式了。《彝族舞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该曲目中,演奏者运用王中山的弹轮演奏法,尽显音乐的层次性以及乐感,时而低沉,时而活泼,时而轻松,时而严肃,低声部低沉,高声部欢快,变化多端。

王中山在弹奏技巧上的突破还有很多,以上只是选取了较为重要的两点方面。但是不管是色彩层次感极强的演奏方式,还是“快速指序法”的灵活运用,他对乐器的演奏尤其是古筝乐器演奏的重大突破,为古老乐器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对中国音乐艺术的进步无疑是很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司荔荔.王中山筝乐中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关系探微[D].南京艺术学院,2013.

〔2〕刘洋洋.演奏技法革新之意义:20世纪80年代后古筝曲的音乐表现[D].武汉音乐学院,2013.

〔3〕张丽娜.古筝协奏曲的和声技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4〕高雅琳.论古筝音乐中的非乐音技法[D].天津音乐学院,2011.

〔5〕黎莉.王中山古筝作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责任编辑 姜黎梅)endprint

猜你喜欢

演奏技巧音乐创作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吕其明音乐创作及其启示
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研讨会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
托布秀尔音乐创作简析
关于古筝演奏技巧发展的若干思考
海顿弦乐四重奏《骑士》的作品风格和演奏分析
浅谈低音提琴在演奏中的技巧问题
浅谈二胡传统作品与移植作品演奏技巧的特点及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