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女性主义文论的“中国化”

2015-01-22马晓慧

关键词:中国化女性主义

马晓慧

摘 要:上世纪80年代初,作为一种先进的批评思潮——西方女权主义传入中国。在历经此后长达30多年时间,女性主义批评的中国化得到很大发展,它大致经历了“译介引进”、“批评实践展开”及“深化与反思”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当中,女性主义的相关理论不断地被中国的文学批评家们引用、借鉴、改造,最终被植入进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话语体系之中,成为现当代文学批评格局中的一支,逐步发展成一个富于特色的学术领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推动中国女性文学的研究与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女性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旅行

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2-0164-02

改革开放后,西方女性主义文论传入中国,给当时的理论界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也给当时的作者带来了新的创作灵感。相对于精神分析学派等其他西方批评流派,中国对于女性主义的传播一度非常排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内理论界对“Feminism”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刚刚经历过一场浩劫的国人,对于“女权”这个词尤为敏感,认为这很可能又会引发一场学术圈里的权力之争。其实女权主义这个名词在传入之初就经历了一场“中国化”改造。后殖民理论的权威萨义德在他的文化研究中提到了一个著名理论——“理论的旅行”,如今已被现代翻译理论界广泛引用。这个理论的一个主要论点就是:在一个理论的传入过程中,其实已经经过了一定的变形,脱离了原语言环境,受到目的语言文化的影响,变成了“另一种理论”。而女性主义在传入过程中必然也要经过翻译这个阶段,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经过“目的语言”文化的“影响”,也就是说,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女权主义已经在悄然进行着“中国化”的改良了。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就是对那些异己话语的剔除。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昆德拉在谈论自己的作品被译为英语和汉语后,所表现出的愤怒,他曾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说,自己的作品,在变成英语和汉语后,已经面目全非了。而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理论的旅行”。

西方女性主义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成为当时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流派,到,70年代逐渐发展为一门“显学”,并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对西方文学和政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波及到了中国。从80年代传入到今天,女性主义在中国文学批评界乃至文化理论界形成了一股思潮。但是,仔细分析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西方到中国的历程,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条文化过滤的线索。中国作为理论接受者,对原理论进行了一些选择、重组以及进行了具有传统文化特征的诠释。在这种别有成效的“中国化”解读中,女性主义已经在潜移默化中被移植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成为其中的一个部分。

分析这30多年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厘清其中的中国化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这一理论在中国的建构。其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引进”、“实践”及“深化”三个主要阶段。

一、“译介引进"阶段

美国著名的解构主义批评家乔纳森卡勒曾经将女性主义批评看成是最具有革命精神的一股新势力。女性主义产生于富有变革意识的法国和美国,这一理论的产生给当时的传统理论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冲击,为当时的世界文坛打入了一针强有力的兴奋剂。这一理论的出现迫使人们改变了以往的世界观模式,用一种独特的视角来思考人们生活的世界与当时所处的文化环境。这种意识形态方面的变革,也是80年代国内文坛所迫切需要的一种精神资源,因此,女性主义也就不失时机地在中国开始了他的“异国旅行”。考察当时女性主义批评的译介与传播,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是在上世纪80年代前期,当时译介女性主义文论的主力是中国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一批专家学者。最早进行翻译的是时任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朱虹。他在1981年就撰写了《<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序》(《世界文学》)一文,介绍了美国文学中具有女权主义色彩的“妇女文学”作品;两年以后,她又编译了《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更加系统化地介绍了女性主义作家作品及理论。到了80年代中期,女性主义的一本重要著作,波伏娃的《第二性》被翻译成中文,在国内首次出版。这部作品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发展的过程中,被视为一部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作品。而它的正式翻译,也揭开了中国女性主义文论发展的新阶段。

女性主义译介的后期是在1988年以后。与前一时期相比较,这一阶段的介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理论介绍时更加注重系统化。前一时期的介绍,我们看到的还是一些节选或者节译的作品,到了这一时期,理论研究者们更加注重女性主义论著系统性的译介。因此,这一阶段的翻译与介绍更加体现出了一种专业性。国内也相继出现了一批更具专业性的重要论著,如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京媛的《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张岩冰的《女权主义文论》等。而且,在这一阶段的理论介绍过程中,国内的学者已经从最开始的全盘吸收逐渐进入一种反思批判的阶段,这也推动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女性主义在中国获得发展的文化背景是当时虽然已经提出了男女平等的口号,但是新时代的女性依旧意识到当时的社会依旧以男性为中心这样一个政治现实。而女性主义,特别是波伏娃提出的关于女性要发挥自己自主性的理论,正好符合当时新女性为自己争取地位的社会文化大环境。特别是在男性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的文坛,女性作家更需要借助这样的理论来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这个阶段中,中国理论界对女性主义理论进行了“筛选”,并没有西方女性主义那种过分的政治性话语,中国的女性主义,更加注重波伏娃式的“女性自主”地位的强调。中国的女性主义所要达到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强化女性意识,让女人摆脱自封建社会就已经存在的家权、父权、夫权的束缚。虽然,都挂以“女性主义”之名,但是却和西方的原理论有天壤之别。

二、“批评实践展开”阶段

进入90年代,对于女性主义理论,学界已经不能满足于只是对西方理论的介绍上,而是有更大的野心,需要将女性主义理论应用到自己的文学批评活动之中。很多的批评家都希望自己对“女性主义”从最初的“拿来”发展到“为己所用”。而在应用的过程中,中国学界对女性主义的“中国化”也更加明显也更务实了。他们将女性主义中适合中国文化的部分进行发扬,对于不合国情的部分进行屏蔽或剔除。在这个阶段,当我们说起女性主义,其实已经开始变成了一种初步中国化的西方理论。endprint

这一时期,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的工具性理论,理论界在女性主义的研究上收获颇丰。比较著名的理论著作有戴锦华与孟悦合著《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徐岱的研究型著作《边缘叙事——20世纪中国女性小说个案批评》)、戴锦华的著作《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等。这些论著都是女性主义中国化的丰硕果实。但是正如上面已经提到的,西方女权主义是希望自己可以颠覆男权政治。但是在中国,妇女已经得到政治上的解放,中国作家与理论家对于“女性”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中国的批评家更加注重女性的“边缘化”问题。正像女作家陈染在她的作品中她塑造的“零女士”,“零”并不是“无”的同义词,而是一种否定的姿态。在这种否定中,她们拒绝束缚,也是一种对抗。因此,中国的女性主义,看重的是女性的这种边缘地位,看重的是女人们在这种沉默中所进行的思想的放飞。

三、深化与反思阶段

90年代之后,随着后殖民等多元化的西方理论被大批学者所接受,以及批评理论对“本质主义”的批判和反思,对于女性主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抱有一种辩证批判的态度。不可否认,女性主义的传入对我国理论界的思想解放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发展多年后,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又进入了一种“本质主义”的怪圈。越来越多的理论开始用“女性”来限制女性作家们的发展,女性主义逐渐变成了一种女性特质的证明。从女权主义到女性主义这种翻译上的变化正好说明男权对“女性”发展所作出的各种限制。女性主义被规定了一些主要的特征来作为辨别的依据:比如在写作过程中突出身体写作,女性对性心理的独特阐释,这些本应该是思想革命的东西,正在逐渐成为控制作家、限制作家的手段,甚至成为了一部分男性作者满足自己窥视欲的手段。“女性主义”发展至此,已经脱离了他最初革命的本质,这也是国内女性主义研究者值得警惕与深思的问题。这种本质化的女性主义的解读,将会发展成为一种理论窠臼,最终造成女性主义理论的枯竭和女性作家创造性的丧失。

综上所述,经过30多年的发展,西方女权主义从最初的译介,到被应用于实际的批评实践活动之中,到理论界对他的发展进行深入的反思,可以说,我们在对女性主义进行“拿来”的过程中,既有收获,又存在缺陷。在逐渐中国化的过程中,女性主义曾经为我们的理论批评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不可避免的是我们需要谨慎,以防又掉入了“本质主义”的陷阱之中。只有不断在批判中前进,才能保持女性主义这个学说持久的理论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杨莉馨.异域性与本土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罗婷,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陈志红.反抗与困境[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5〕王安忆.我读我看[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6〕陈厚诚,王宁.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7〕李小江.解读女人[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8〕盛英.中国女性文学新探[M].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9〕徐坤.双调夜行船[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10〕(法)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deBeauvoir).第二性[M].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 徐阳)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国化女性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圣经》经文中国化
论日本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