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思想政治课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5-01-22程显达
程显达
摘 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大学思想政治课要不断深化改革,以满足培养当代大学生政治素质的需要。在这种改变中,思想政治课问题意识的培养,已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探索了问题、问题意识、思想政治课问题意识及其关系,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课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阐述了思想政治课培养大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课问题意识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2-0274-02
一、问题、问题意识、思想政治课问题意识的界定及其关系
1.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问题是普遍存在。《现代汉语词典》对“问题”进行了以下释义:(1)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2)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3)关键、重要之点。(4)事故或意外。①心理学家加涅对问题是这样理解的:“必须是个体首次遇到的,且无现成的可回忆的经验加以解决的那种情境。”它规定问题的情景,强调的是问题的个体性,首次性,不对问题的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做出特殊的限定。认为任何问题都有三个特点:一是给定已知条件;二是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三是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直接的,必须通过思维活动才能解决。
2.问题意识。姚本先在《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中认为:“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②他的解释被多数人认可。也就是说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问题意识的内涵,是人们在认识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对不懂的问题进行深度思考的心理过程,是启迪智慧和培养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3.思想政治课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第一任务不是在于直接向学生讲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求解的欲望,在其脑海中形成疑问,进而使他们主动探索问题,达到开启心智、发展智慧的目的。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简简单单地接受教师的思想,而是一定要参与到教学当中,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将所学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践当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教还是学都必须重视对问题意识的培养。
4.问题与问题意识的关系。问题不但具有客观性的特点,而且还有普遍性的特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由此也可以看出问题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意识既是一种精神状态,又是一种探究精神。问题与问题意识虽然属于不同的范畴,但是它们之间却有着内在的联系。问题不但是问题意识产生的基础,还是问题意识的起点。而问题意识又促使人们的思考从已知到未知,形成一个循环的过程。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课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
1.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知识源于教师或者是书本,而教学过程也侧重于传与授,问题的解决也依赖教师的讲解。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的观念陈旧、古板。教师大多都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把自己当成了课堂的主角,而不是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让学生成为主导者。
2.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看重知识的精确和规范,过分地强调了答案是统一的、唯一的,从而忽略学习过程中的研究和探讨,致使学生们不会去怀疑和批判、求异和创新。渐渐地他们只习惯于运用,其批判精神、创造精神、问题意识丧失殆尽。
3.教师因素的影响。首先,传统的教育模式抑制了学生问题意识产生。教师不但是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成绩的评定者,而且还是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者,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服从者。其次,只重知识教学,忽略了探究精神的培养。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认为教学就是高强度、多反复的灌输知识的过程,这是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有效手段。而问题意识、探究精神的培养无助于“成绩”的提高。“对于没有充分思考过的规则进行死背,只能获得表面的知识,而表面的知识是很难在记忆中保持的。不懂的东西像雪球一样,一节课接着一节课,越滚越大”。③这种把教育的根本目标建立在知识输送的教育模式,不仅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还抑制了学生个性发展,以至于扼杀了学生的创作激情和批判精神。
4.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1)自卑心理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开始关注自己的举动,害怕因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恰当被大家耻笑,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要有一定的把握才能进行,因而经常受环境和他人的言行支配,以至于在课堂上不敢提问题。在思政这个学科中,难懂的知识点很多,不参与课堂互动,必然影响其问题意识的形成。(2)惰性心理的影响。问题意识的产生是积极的、自觉的过程,如果不对学习内容深入思考,问题就不可能被发现。
三、思想政治课培养大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习是需要主动性的,是无论任何人都不能替代或强制的,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和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是否是主动学习的。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形成的疑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逐渐形成问题意识,为学生的深入学习铺平道路。
2.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向往的倾向。学习兴趣不但能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对探求知识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培养问题意识,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努力发现问题、认真解决问题。
3.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部分,拥有这种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都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合理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学习,把他们所学的知识和现实的生活结合起来,就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4.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真正地进步。”④所以,发现问题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关键问题所在,是否能发现问题要看是否具有问题意识。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这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而且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课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把主要的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的传授和灌输上,充当的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发挥的应是辅助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发现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养成质疑、反思的好习惯。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问题意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那么教师首先要有问题意识。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教师的问题意识是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问题意识,所以,教师应该努力加强本身的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够发现问题,学会质疑问题,能够探究并巧妙地设计问题,能清晰叙述问题并有迅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问题意识能够影响学生,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
2.改进教学的过程,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第一,培养学生有探索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问题。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把问问题的权利还于学生,让学生有机会怀疑和思索。鼓励学生提问题,充分利用机会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怎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第二,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敢问问题。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指出:“如果班级里能创造出一个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种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开展无拘无束的交流。”⑤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重点难点以及讲时事政治时,应通过设计问题,启发学生动脑思考,动口回答,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见解。第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有想问的兴趣。在思政课的学习中,学生的兴趣在于了解焦点问题以及社会的热点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应选一些比较典型的、能够激发学生并引起共鸣的时政热点,和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些问题,配合书中的知识点来进行讲解,使每一节课都有新信息,引发他们表达观点的欲望和兴趣。
3.改变传统的评价制度,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衡量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尺度是考试成绩,只重视结果,忽视了学习过程。将问题意识融入评价体系之中,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使学生养成能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还可以采取酌情加分的措施,激励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根据学生所提问题是否合理,是否有创意,是否切中实际,进行酌情加分,记入本学期平时表现的总成绩。这样学生就能够热情地投入到每一堂课的学习中,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注 释:
①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院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6.1080.
②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5,(10):40.
③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31.
④郑金洲.问题教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3.
⑤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4-5.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