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外文化互动的文化图示构建的思考

2015-01-22汪灵灵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汪灵灵

摘 要:图示理论能很好地解释跨中外文化互动的跨文化交际中产生问题的原因所在,因此跨文化交际文化图示的构建是极其重要的。

关键词:跨文化;文化图示构建;交际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2-0114-02

在全球化的今天,随着不同文化间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发现,跨文化交际,语言交流固然重要,但“言外之意”,诸如语境、体态语以及双方是否具有相近的文化背景等也很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说,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更多的还是取决于交际的双方对对方文化模式的熟悉程度,换言之,取决于双方是否拥有共同的文化图示。

一、文化图示

图示的概念最早于1781年由哲学家Kant提出,经过多年的演进,在当今的认知领域已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Bartlett将图示定义为:“是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储存方式,是人们从日常生活经历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关于图示的概念,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但“作为在过去经验上积累并且更新的知识组,对于我们认知的提高和预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陈喜贝.2011)。

二、文化图示差异调查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图示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文化图示如果存在差异,其冲突在哪些方面表现明显?为了了解这些问题,我们以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65名留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19-27岁之间的亚洲学生45人,欧洲学生20人。对其在华学习、生活的中外文化互动过程中关于感受到的文化差异现象作了调查,具体如表1:

表1的调查数据表明,无论是亚洲还是欧洲的留学生,初到中国或在不同的阶段,在礼貌面子、隐私禁忌、社会交往、情感表达、等级观念、时间观念、权利义务等人际交流的各方面与中国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而可能由此产生迷茫、困惑、焦躁甚至厌恶等“文化病症”,容易进入我们常说的“文化休克”状态。究其原因,由于对中国的语言、风俗、秩序、礼仪、宗教、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了解或缺失,在交流过程中,不能激活已有的文化图示,因而会出现不能理解或误解对方的事情。因此,在交流及具体教学过程中,应以文化图示为视角,引导学生(或跨文化交际者)进行跨文化图示的构建。

三、文化图示的类型

从两种文化进行比较的角度来看,文化图示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文化图示对应(重合)型、文化图示相异(冲突)型、文化图示缺省型。

(一)文化图示对应(重合)

由于人类的身体结构基本相同,并且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自身的基本需求及对自然界的客观认识应该是一致的。虽然不同的文化区域在语言等的表达方面可能有所不同,但在人际活动中却存在着相似的活动类型,因此,很多文化图示是重合或可以对应的。比如,对自然界日月山川、动植物的认识,人类的基本动作,吃、住、行等的基本需求,简单、基本的人际关系,等等。如调查表所示,在“社会交往”一栏的“与客户建立良好关系”中,无论亚洲还是欧洲都有近半认为是必须的,而中国文化也认同这一点,因此,在触及这样的话题或交际时,双方都能激活已有图示,顺利进行交际。

(二)文化图示相异(冲突)

虽然在本质上人类的功能与需求基本相同,但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表达方式的不同,导致大量的文化图示是相异的。如调查表所示,在“隐私禁忌”、“时间观念”、“情感表达”、“等级观念”、“社会交往”等项的调查中,亚洲、欧洲、中国都表现出极大的差异。

(三)文化图示缺省

由于不同的文化群体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对象及累积的经验各自不同,可能导致在一方的认知语境中存在的文化图示,在另一方的认知语境中却完全不存在,这可以称为文化图示的缺省,也称作空缺。常常表现在一些传统的、特定的国俗文化中,如汉语中的麒麟、貔貅、油条、小康、户口、离休、大锅饭、红卫兵等。遇到缺省,就不能激活原有的文化图示,双方的交际自然不能顺利进行。

四、跨文化交际图示的构建

基于以上的调查分析,我们认识到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即双方文化图示激活、冲突、增补、扩充的过程。笔者认为,要增强跨文化交际,一是要以人际交流活动为纲,按图示结构切分文化知识,二把图示理论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一)文化知识的图示划分

根据Nishida对社会人际交往图示的划分,图示的内容可分为八类,即概念图示、人物图示、自我图示、角色图示、环境图示、程序图示、策略图示、情感图示。概念图示是指如地球是圆的,北京是首都等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这部分知识应该属于图示对应(重合)部分,是伴随学习逐渐累积并容易激活的。其他的图示则是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有着深深的民族烙印,因此,以此为纲,我们可以把相关知识切分成功能纲目,如问候、谈判、购物、结账等,以图示为视角、为纲,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背景知识。

(二)教学实践中的图示运用

1.背景介绍,“先入为主”

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教师大多依赖于教材,按教材内容施教。但目前能兼顾结构—功能—文化的好教材并不多见,在实际教学中,文化教学常与课堂教学割裂开来。因此,我们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在授课前,从图示的角度对所教授的知识进行归类,先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先入为主”,尽量避免学生母语文化的负迁移,帮助学生形成相关的文化图示,以激活或增补学生原有的文化图示,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模拟训练,“情节取胜”

课堂的教学活动要“讲练结合”,学生在获得所学知识的图示后,要通过具体的反复操练,才能进入记忆并得到强化。而在模拟的情境下,活泼有趣的教学活动会激起学生的强烈兴趣,接近真实的模拟训练,有利于学生的自然习得,更有利于其图示的改变与扩充。

3.文化讲座,“集中授课”

跨文化交际,文化是其核心。上面也曾提到,目前文化教学与课堂教学没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因此,作为一种“补救”措施,我们可以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开设相关文化图示的文化讲座课程,文化讲座不是着重于一般的文化知识的介绍,而是围绕于人类交际活动中的图示模型而设计的中国文化知识讲座。不同阶段的学生通过连续的“集中授课”,不断了解、获得汉语言背后的文化图示,逐渐构建适应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图示。

图示理论能很好地解释跨中外文化互动的跨文化交际中产生问题的原因所在,因此跨文化交际文化图示的构建是极其重要的。如果可能,我们应该考虑以文化图示为纲进行教材及相关教学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喜贝,刘明东.文化图示理论研究综述[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6).

〔2〕康立新.国内图示理论研究综述[J].河南社会科学,2011,(4).

〔3〕蒋永远.文化图示与文化适应[J].三明学院学报,2008,(1).

(责任编辑 张海鹏)

摘 要:图示理论能很好地解释跨中外文化互动的跨文化交际中产生问题的原因所在,因此跨文化交际文化图示的构建是极其重要的。

关键词:跨文化;文化图示构建;交际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2-0114-02

在全球化的今天,随着不同文化间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发现,跨文化交际,语言交流固然重要,但“言外之意”,诸如语境、体态语以及双方是否具有相近的文化背景等也很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说,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更多的还是取决于交际的双方对对方文化模式的熟悉程度,换言之,取决于双方是否拥有共同的文化图示。

一、文化图示

图示的概念最早于1781年由哲学家Kant提出,经过多年的演进,在当今的认知领域已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Bartlett将图示定义为:“是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储存方式,是人们从日常生活经历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关于图示的概念,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但“作为在过去经验上积累并且更新的知识组,对于我们认知的提高和预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陈喜贝.2011)。

二、文化图示差异调查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图示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文化图示如果存在差异,其冲突在哪些方面表现明显?为了了解这些问题,我们以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65名留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19-27岁之间的亚洲学生45人,欧洲学生20人。对其在华学习、生活的中外文化互动过程中关于感受到的文化差异现象作了调查,具体如表1:

表1的调查数据表明,无论是亚洲还是欧洲的留学生,初到中国或在不同的阶段,在礼貌面子、隐私禁忌、社会交往、情感表达、等级观念、时间观念、权利义务等人际交流的各方面与中国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而可能由此产生迷茫、困惑、焦躁甚至厌恶等“文化病症”,容易进入我们常说的“文化休克”状态。究其原因,由于对中国的语言、风俗、秩序、礼仪、宗教、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了解或缺失,在交流过程中,不能激活已有的文化图示,因而会出现不能理解或误解对方的事情。因此,在交流及具体教学过程中,应以文化图示为视角,引导学生(或跨文化交际者)进行跨文化图示的构建。

三、文化图示的类型

从两种文化进行比较的角度来看,文化图示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文化图示对应(重合)型、文化图示相异(冲突)型、文化图示缺省型。

(一)文化图示对应(重合)

由于人类的身体结构基本相同,并且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自身的基本需求及对自然界的客观认识应该是一致的。虽然不同的文化区域在语言等的表达方面可能有所不同,但在人际活动中却存在着相似的活动类型,因此,很多文化图示是重合或可以对应的。比如,对自然界日月山川、动植物的认识,人类的基本动作,吃、住、行等的基本需求,简单、基本的人际关系,等等。如调查表所示,在“社会交往”一栏的“与客户建立良好关系”中,无论亚洲还是欧洲都有近半认为是必须的,而中国文化也认同这一点,因此,在触及这样的话题或交际时,双方都能激活已有图示,顺利进行交际。

(二)文化图示相异(冲突)

虽然在本质上人类的功能与需求基本相同,但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表达方式的不同,导致大量的文化图示是相异的。如调查表所示,在“隐私禁忌”、“时间观念”、“情感表达”、“等级观念”、“社会交往”等项的调查中,亚洲、欧洲、中国都表现出极大的差异。

(三)文化图示缺省

由于不同的文化群体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对象及累积的经验各自不同,可能导致在一方的认知语境中存在的文化图示,在另一方的认知语境中却完全不存在,这可以称为文化图示的缺省,也称作空缺。常常表现在一些传统的、特定的国俗文化中,如汉语中的麒麟、貔貅、油条、小康、户口、离休、大锅饭、红卫兵等。遇到缺省,就不能激活原有的文化图示,双方的交际自然不能顺利进行。

四、跨文化交际图示的构建

基于以上的调查分析,我们认识到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即双方文化图示激活、冲突、增补、扩充的过程。笔者认为,要增强跨文化交际,一是要以人际交流活动为纲,按图示结构切分文化知识,二把图示理论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一)文化知识的图示划分

根据Nishida对社会人际交往图示的划分,图示的内容可分为八类,即概念图示、人物图示、自我图示、角色图示、环境图示、程序图示、策略图示、情感图示。概念图示是指如地球是圆的,北京是首都等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这部分知识应该属于图示对应(重合)部分,是伴随学习逐渐累积并容易激活的。其他的图示则是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有着深深的民族烙印,因此,以此为纲,我们可以把相关知识切分成功能纲目,如问候、谈判、购物、结账等,以图示为视角、为纲,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背景知识。

(二)教学实践中的图示运用

1.背景介绍,“先入为主”

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教师大多依赖于教材,按教材内容施教。但目前能兼顾结构—功能—文化的好教材并不多见,在实际教学中,文化教学常与课堂教学割裂开来。因此,我们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在授课前,从图示的角度对所教授的知识进行归类,先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先入为主”,尽量避免学生母语文化的负迁移,帮助学生形成相关的文化图示,以激活或增补学生原有的文化图示,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模拟训练,“情节取胜”

课堂的教学活动要“讲练结合”,学生在获得所学知识的图示后,要通过具体的反复操练,才能进入记忆并得到强化。而在模拟的情境下,活泼有趣的教学活动会激起学生的强烈兴趣,接近真实的模拟训练,有利于学生的自然习得,更有利于其图示的改变与扩充。

3.文化讲座,“集中授课”

跨文化交际,文化是其核心。上面也曾提到,目前文化教学与课堂教学没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因此,作为一种“补救”措施,我们可以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开设相关文化图示的文化讲座课程,文化讲座不是着重于一般的文化知识的介绍,而是围绕于人类交际活动中的图示模型而设计的中国文化知识讲座。不同阶段的学生通过连续的“集中授课”,不断了解、获得汉语言背后的文化图示,逐渐构建适应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图示。

图示理论能很好地解释跨中外文化互动的跨文化交际中产生问题的原因所在,因此跨文化交际文化图示的构建是极其重要的。如果可能,我们应该考虑以文化图示为纲进行教材及相关教学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喜贝,刘明东.文化图示理论研究综述[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6).

〔2〕康立新.国内图示理论研究综述[J].河南社会科学,2011,(4).

〔3〕蒋永远.文化图示与文化适应[J].三明学院学报,2008,(1).

(责任编辑 张海鹏)

摘 要:图示理论能很好地解释跨中外文化互动的跨文化交际中产生问题的原因所在,因此跨文化交际文化图示的构建是极其重要的。

关键词:跨文化;文化图示构建;交际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2-0114-02

在全球化的今天,随着不同文化间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发现,跨文化交际,语言交流固然重要,但“言外之意”,诸如语境、体态语以及双方是否具有相近的文化背景等也很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说,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更多的还是取决于交际的双方对对方文化模式的熟悉程度,换言之,取决于双方是否拥有共同的文化图示。

一、文化图示

图示的概念最早于1781年由哲学家Kant提出,经过多年的演进,在当今的认知领域已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Bartlett将图示定义为:“是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储存方式,是人们从日常生活经历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关于图示的概念,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但“作为在过去经验上积累并且更新的知识组,对于我们认知的提高和预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陈喜贝.2011)。

二、文化图示差异调查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图示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文化图示如果存在差异,其冲突在哪些方面表现明显?为了了解这些问题,我们以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65名留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19-27岁之间的亚洲学生45人,欧洲学生20人。对其在华学习、生活的中外文化互动过程中关于感受到的文化差异现象作了调查,具体如表1:

表1的调查数据表明,无论是亚洲还是欧洲的留学生,初到中国或在不同的阶段,在礼貌面子、隐私禁忌、社会交往、情感表达、等级观念、时间观念、权利义务等人际交流的各方面与中国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而可能由此产生迷茫、困惑、焦躁甚至厌恶等“文化病症”,容易进入我们常说的“文化休克”状态。究其原因,由于对中国的语言、风俗、秩序、礼仪、宗教、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了解或缺失,在交流过程中,不能激活已有的文化图示,因而会出现不能理解或误解对方的事情。因此,在交流及具体教学过程中,应以文化图示为视角,引导学生(或跨文化交际者)进行跨文化图示的构建。

三、文化图示的类型

从两种文化进行比较的角度来看,文化图示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文化图示对应(重合)型、文化图示相异(冲突)型、文化图示缺省型。

(一)文化图示对应(重合)

由于人类的身体结构基本相同,并且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自身的基本需求及对自然界的客观认识应该是一致的。虽然不同的文化区域在语言等的表达方面可能有所不同,但在人际活动中却存在着相似的活动类型,因此,很多文化图示是重合或可以对应的。比如,对自然界日月山川、动植物的认识,人类的基本动作,吃、住、行等的基本需求,简单、基本的人际关系,等等。如调查表所示,在“社会交往”一栏的“与客户建立良好关系”中,无论亚洲还是欧洲都有近半认为是必须的,而中国文化也认同这一点,因此,在触及这样的话题或交际时,双方都能激活已有图示,顺利进行交际。

(二)文化图示相异(冲突)

虽然在本质上人类的功能与需求基本相同,但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表达方式的不同,导致大量的文化图示是相异的。如调查表所示,在“隐私禁忌”、“时间观念”、“情感表达”、“等级观念”、“社会交往”等项的调查中,亚洲、欧洲、中国都表现出极大的差异。

(三)文化图示缺省

由于不同的文化群体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对象及累积的经验各自不同,可能导致在一方的认知语境中存在的文化图示,在另一方的认知语境中却完全不存在,这可以称为文化图示的缺省,也称作空缺。常常表现在一些传统的、特定的国俗文化中,如汉语中的麒麟、貔貅、油条、小康、户口、离休、大锅饭、红卫兵等。遇到缺省,就不能激活原有的文化图示,双方的交际自然不能顺利进行。

四、跨文化交际图示的构建

基于以上的调查分析,我们认识到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即双方文化图示激活、冲突、增补、扩充的过程。笔者认为,要增强跨文化交际,一是要以人际交流活动为纲,按图示结构切分文化知识,二把图示理论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一)文化知识的图示划分

根据Nishida对社会人际交往图示的划分,图示的内容可分为八类,即概念图示、人物图示、自我图示、角色图示、环境图示、程序图示、策略图示、情感图示。概念图示是指如地球是圆的,北京是首都等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这部分知识应该属于图示对应(重合)部分,是伴随学习逐渐累积并容易激活的。其他的图示则是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有着深深的民族烙印,因此,以此为纲,我们可以把相关知识切分成功能纲目,如问候、谈判、购物、结账等,以图示为视角、为纲,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背景知识。

(二)教学实践中的图示运用

1.背景介绍,“先入为主”

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教师大多依赖于教材,按教材内容施教。但目前能兼顾结构—功能—文化的好教材并不多见,在实际教学中,文化教学常与课堂教学割裂开来。因此,我们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在授课前,从图示的角度对所教授的知识进行归类,先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先入为主”,尽量避免学生母语文化的负迁移,帮助学生形成相关的文化图示,以激活或增补学生原有的文化图示,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模拟训练,“情节取胜”

课堂的教学活动要“讲练结合”,学生在获得所学知识的图示后,要通过具体的反复操练,才能进入记忆并得到强化。而在模拟的情境下,活泼有趣的教学活动会激起学生的强烈兴趣,接近真实的模拟训练,有利于学生的自然习得,更有利于其图示的改变与扩充。

3.文化讲座,“集中授课”

跨文化交际,文化是其核心。上面也曾提到,目前文化教学与课堂教学没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因此,作为一种“补救”措施,我们可以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开设相关文化图示的文化讲座课程,文化讲座不是着重于一般的文化知识的介绍,而是围绕于人类交际活动中的图示模型而设计的中国文化知识讲座。不同阶段的学生通过连续的“集中授课”,不断了解、获得汉语言背后的文化图示,逐渐构建适应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图示。

图示理论能很好地解释跨中外文化互动的跨文化交际中产生问题的原因所在,因此跨文化交际文化图示的构建是极其重要的。如果可能,我们应该考虑以文化图示为纲进行教材及相关教学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喜贝,刘明东.文化图示理论研究综述[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6).

〔2〕康立新.国内图示理论研究综述[J].河南社会科学,2011,(4).

〔3〕蒋永远.文化图示与文化适应[J].三明学院学报,2008,(1).

(责任编辑 张海鹏)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境电子商务中的跨文化思考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口语交际课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