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传统艺术中的“马”形象
2015-01-22墨日根高娃
墨日根高娃
摘 要:历史上的蒙古族堪称马背民族,是骑在马背上逐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蒙古人爱马,马在其生产、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有马的存在,蒙古人才会创作出优秀的民族文化和艺术,才会唱出悠扬的长调,才会跳出感人的舞蹈。蒙古人失去马的陪伴,就会失去精神的动力。马的形象在蒙古族传统艺术中随处可见。本文从蒙古民歌、舞蹈及英雄史诗等传统艺术中的"马"来入手,试析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中与马结下的不解之缘。
关键词:蒙古族;马;民歌;舞蹈;史诗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2-0104-02
蒙古族历史悠久并且极富传奇色彩。千百年来蒙古族人民世世代代在草原上过着游牧生活,生息于从亚洲东北部的贝加尔湖一带。“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古老歌谣正是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真实写照。蒙古人的游牧地域广阔,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在郁郁葱葱的森林中和人迹罕至的戈壁沙漠,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游牧式的生活方式,培养造就了蒙古人民独特的丰富情感和刚毅倔强的性格。英雄史诗、舞蹈和民歌是大多数游牧民族文化的共同源头,蒙古族也是如此。在蒙古族早期的文化艺术中,描写英雄和自然崇拜的题材很多。马作为一种与蒙古人生活息息相关、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是蒙古族生产生活的源泉之一,马的声音、马的奔驰和所代表的精神都成为蒙古族传统艺术中直接模拟的对象。没有马,游牧生活也自然无从谈起,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一生都要有马的陪伴,蒙古民族游牧生活当中也把马作为“五畜”之首。因此马的形象在蒙古族文化艺术中随处可见。蒙古族传统艺术形式如长调、民歌、潮尔、蒙古舞作为一种延续着其古老文明的有效载体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传承至今,在中华文明文化艺术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一、蒙古族民歌中的马形象
蒙古族民歌绚丽多姿,异彩纷呈,即有属于全民族共同的特性和风格,又有各个地区自己独特的特性和风格。蒙古族民歌从音乐特点上大体可以分为“长调”与“短调”两大类。根据题材大致可以把蒙古族民歌分为赞歌、牧歌、礼仪歌、短歌、叙事歌等几种形式。无论哪一种形式的蒙古族民歌,都有大量对马和赛马骑手赞美的作品,尤其是赞歌和叙事歌两种艺术形式最为突出。因为马是游牧民族生命的源泉,是游牧生活中忠实可靠的伴侣,是推动游牧文化发展的动力。赞颂马的民歌中既有高亢悠扬的曲调,又有深沉雄厚的曲调。这些民歌有的是赞颂马的灵性与功绩,有的是描写马的形态与风采,有的是形容马奔跑的速度与雄姿,有的是赞美马与蒙古人的亲密关系和感恩马给予蒙古人的恩德。这些赞马歌是蒙古人对马的感情的真实流露,并且从不同角度将骏马形象、对马的情感和灵性诠释得真真切切,并与旋律曲调完美结合。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主要有锡林郭勒盟长调民歌《小黄马》、《走马》;呼伦贝尔盟长调民歌《四岁的海骝马》、《盗马姑娘》,科尔沁民歌《乌尤黛》,鄂尔多斯民歌《圣主的两匹骏马》、《紫檀栗马》;还有很多赞美赞颂骏马的民歌,如:《羁绊的栆红马》、《青海骝马》、《铁青马》、《小青马》、《黄骏马的汗珠》、《飞快的紫骝马》、《栗骠马》、《赤兔马》、《快腿马》、《斑斓的骏马》、《秀青马》、《粉嘴的海骝马》、《金色的杭盖的骏马》、《天马》、《呼和苏勒的骏马》、《骏马的四蹄是珍宝》等。《青海骝马》中唱道:“我的青海骝呦,走起来如同出弦的箭;我的海骝马呦,跑起来如同出膛的弹。”《蒙古马之歌》讴歌战马在战场上对主人的忠贞。歌中唱道:“护着受伤的主人,不让敌人靠近;望着牺牲的主人,两眼泪雨倾盆。仁慈的蒙古马呦,英雄的蒙古马呦。”作为蒙古人的主要交通工具,马的不同步态表达着主人的不同心情。如伊克昭民歌《嫁女歌》巧妙地运用骏马拖步的姿态、律动和节奏,表达了妈妈对远嫁他乡女儿依依不舍之情。锡林郭勒民歌《万里》用骏马轻快自如地小跑节奏,描绘了牧人略饮小酒、悠闲自得地骑在马背上哼着小曲、无拘无束的心境。科尔沁叙事民歌《乌尤黛》,表达了一个痴情的小伙子思念远方的姑娘却无法向她倾诉,只能在月光的沐浴下梳理着骏马的棕毛向骏马述说,而他的骏马好似听懂了主人的话,轻轻摇着头安慰着被离愁萦绕的主人。蒙古人之所以成为马背民族,不仅仅是把骏马当做生活、生产的工具,更重要的是把马作为自己心灵上的伙伴和可靠朋友。
二、蒙古族舞蹈中的马形象
蒙古族舞蹈里对于马形象的描写同样是丰富多彩,无论是表演性舞蹈还是自娱性舞蹈,舞者们都有利用肢体语言表达对于骏马强烈的感情,马在奔驰中产生的节奏就构成了蒙古族欢快音乐独特的审美节奏。
“马舞”系列是蒙古舞蹈文化的根基,是蒙古舞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马舞”充分体现了蒙古人积极向上、热情奔放的英雄主义气魄。蒙古舞中表现骏马题材的舞蹈最常见的有“走马”、“骑马”、“赛马”、“驯马”、“套马”等。由于受舞台表演空间的限制,在表现马奔跑时全靠演员的艺术想象来实现,演员在舞台上“骑”的是内心想象的“马”,通过平步、碎步、吸腿步、踮步和跳步等腿部技巧展示来生动地展示骏马的运动形态。通过艺术家高度的艺术表现力,使得人与骏马之间真正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把对马的崇敬和喜爱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上世纪中叶开始,老一辈舞蹈艺术家们就编创了许多表现马的舞蹈作品,如《马刀舞》、《布里雅特婚礼舞》、《牧人舞》、《牧马舞》等。近些年来新一代舞蹈家又创作出很多将骏马精神时代化、形式化的优秀作品,如《米力嘎》、《套马杆》、《驯马手》,在这些舞蹈中,“马舞”动作的语汇和技艺,即表现了蒙古民族审美情趣,又成功展示了蒙古民族的独特性格和豪放气派。
三、蒙古族英雄史诗的马形象
蒙古族的很多英雄史诗都具有对马这种动物人化或神化的特征,从其传统艺术的传承情况来看,也基本保持了对马这种形象一贯的审美态度。对马的人化或神化源自于古代宗教思想及时代背景的影响。通过赋予马超自然的人性或神性形象地展示了当时蒙古民族的审美观念和审美需求。把马比喻成战神的象征,是我国北方马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传统,蒙古民族对马的特殊感情是其他民族无法理解和比拟的。蒙古族英雄史诗主要有《格萨尔传说》、《阿拉坦嘎啦巴汗传说》、《额日和红格尔巴特尔传说》、《古纳干乌兰巴特尔传说》。而最著名的是中国三大少数民族英雄史诗之一的《江格尔》,这是蒙古族卫拉特部英雄史诗。《江格尔》展示了蒙古民族的生存状态和审美理想,在征战主题中,多次描写江格尔为首的英雄们与马一起奋战的场面,在英雄形象塑造的同时也多次赞颂了英雄的坐骑,几乎胜过了对英雄配偶的描述。仅此就可看出在马背上民族心中骏马有多高的地位。人与马的情感、战马的高度人格化是《江格尔》的突出特色之一。新疆蒙古族的“江格尔齐”说唱《江格尔》时,刻画、描绘最多的是马的形象,例如英雄江格尔的坐骑:“神马阿兰扎拉”、洪格尔的铁青马、阿拉坦策吉的大红马、萨布尔德栗色马……把马的自然美德高度人格化,马同他的主人一样,为国家分忧解愁,既爱人民,又爱家乡。
马是蒙古族的象征,也是蒙古人的骄傲。曾几何时,马是茫茫草原上唯一可以依赖的交通工具,马背是蒙古人成长的摇篮,蒙古人就是骑在马背上四处放牧,可以说他们骑到哪就把蒙古族传统艺术带到哪。因为有了马,雄心勃勃的成吉思汗和强悍勇猛的蒙古人才傲然无惧,所向披靡,建立了强大的蒙古帝国。
参考文献:
〔1〕蒙古族通史编写组.蒙古族通史[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
〔2〕孟驰北.草原文化与人类历史[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3〕邓光华,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满都夫.蒙古族美学史[M].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
〔5〕荣苏赫,赵永铣,等.蒙古族文学史[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孙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