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颖别致简约灵动

2015-01-22沈登伟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圈层植被岩石

沈登伟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编写学案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有效途径。但是学案不同于教师的教案,更不是教材的简单而机械的缩写或是变相的习题选编。那么,如何提高高中地理学案编写的有效性呢?

一、新颖而别致,使学案编写更有主导性

设计“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学案时,我调整了教材中的教学顺序,特别提示学生阅读课本中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时将该图分解为三大类岩石以及岩浆之间的关系图,并设计了相应的问题进行引导,针对学生可能只会关注地球内部圈层,忽视外部圈层的情况,提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与地球哪些圈层有关”的问题;为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为分析三大类岩石的转换奠定基础,要求学生回答“岩石圈由哪三大类岩石组成”的问题。考虑到学生对示意图更多注意三类岩石而忽视理解箭头所联系的圈层的意义,故采用分解图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图中信息之间的联系,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和先后顺序,从而较好地帮助学生形成对循环的认识,理解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其岩浆的相互转化过程,并能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运用读图方法的变化,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的内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形式,使得复杂问题得以简化,帮助学生寻求有效的突破口,提高了学生描述阐释事物的能力,学习到了处理问题的方法,使学案编写更有主导性,更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简约而有弹性,使学案编写更有拓展性

学案的设计中,包含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和拓展性练习是必需的,但是,把学案简单设计成练习,即教师最擅长编制的“习题集”,往往缺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力度,更缺乏启迪学生思维的厚度和宽度。问题的设计是重要的,但怎样设计问题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问题的研究并从中有所得呢?在高三地理复习过程中,有这样的一个问题: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北坡既是阴坡,又是背风坡,那么其雪线谁会更高呢?实际上南坡的雪线更低些。为什么呢?在学案中矛盾情境的创设,不仅激活了课堂学习氛围,而且解决矛盾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挑战,更是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学生从对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的分析,很容易联想到诸如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在因果关系发生错位时形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矛盾情境,还有常见天气系统知识中的复杂对立的关系,锋面、气旋及其演绎出来的知识也有多重相互矛盾的情形,如冷锋与暖锋、气旋与反气旋、高压脊与低压脊、气流上升与下沉、天气晴朗与阴雨等,对气流状况、雨区位置的分析等复杂问题的解决都具有方法上的借鉴和引导效应。意在激活课堂学习气氛的对比与互动的学案设计,简约而有弹性,不仅有了明确问题的指引,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灵动而求变,使学案编写更有参与性

学案设计要面向全体,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实施分层教学就要求学案的设计不要大而全,尤其是教师要借生成问题灵活地安排教学活动,避免学案的程式化。让学案在生成和完善中成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媒介。如,有个父亲是农村给水员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植被对水土真的有保持作用吗?对此他拿出了手机拍摄的一段视频:他在帮助父亲看管水泵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抽掉了父亲在河堤草地上覆盖的农用薄膜,让水直接顺坡而下,结果几分钟的时间,堤坝上的草地被冲出一个浅浅的沟,又过了没几分钟,小沟变成了数米的宽沟,草类植被已被冲刷殆尽……课堂上原本在学案中没有过多涉及的问题竟然因为这段视频的播放而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这是意外的生成问题啊!我不仅对学生的观察特别是用视频记录生活的行为给予积极的评价,而且立即改变了原定的教学计划,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学生结合物理斜面上物体受力分析的知识进行研究,并通过对视频所发生事件的环境进行分析,真正认识到不是植被保持水土功能的丧失,而是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度,当水的冲刷能力大于植被抓住泥土的能力时,植被自然会遭到破坏,而事发地点比较陡峭,于是更容易发生植被毁坏的情形了。灵动而求变的教学设计,虽然不是在学案中的预设,却使学生充分参与问题的讨论,真正理解了影响植被对水土保持作用的因素的复杂性。

(责任编辑周侯辰)

猜你喜欢

圈层植被岩石
漫画哲理
库克岩石
第五章 岩石小专家
新媒体时代圈层文化现象研究
追踪盗猎者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教学设计
真假月球岩石
网络圈层如何赋能青年
“后浪”叠起,媒体如何引导圈层文化
杭锦旗植被遥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