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社会研究过程中的价值中立与实现路径

2015-01-22邱洋海杨德娟

关键词:韦伯

邱洋海 杨德娟

摘 要:本文着重研究人文主义关于社会科学价值中立问题,并阐述了韦伯探索社会科学价值中立的过程中提出的解释学、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接着从价值中立的角度分析了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阐释了价值引导与价值中立的区别;最后从价值中立出发,分别阐述了访谈法、观察法、问卷法和文献法等研究方法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保持价值中立的路径,旨在强调社会科学家价值中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关键词:社会研究方法;价值中立;韦伯

中图分类号:C9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2-0043-03

社会研究过程中的价值中立问题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原则,一直以来都受到社会科学家的高度关注。在自然科学里,由于研究对象的客观存在性,客观对象的特性也不以研究者的意志为转移,对客观对象的研究是一个对自然现象的发现的与合理运用的过程,因此几乎不存在价值是否中立问题。但社会科学的产生是在自然科学之后,所以在社会科学发展之初,受到自然科学思维的极大影响。自然科学的科学精神也受到社会科学家的宣扬与借鉴,甚至作为社会科学中重要的学科——社会学,在其创始人孔德眼里就是“社会生物学”。因此,在社会科学创立之初时遵循的是自然科学的研究路径,把研究对象当作不变的客体,当作没有价值取向、没有主动性的研究客体,近似于“自然存在物”。

一、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的论争

事实上,社会科学毕竟不同于自然科学,形形色色的个体组成的社会绝不是没有主观性、主动性的“自然存在物”。正如袁汪洋所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研究对象上,一个是自然界,一个是有目的和意识的人、人群、社会集团。后者的复杂性给社会科学研究带来极大的困难。难点在于:社会科学研究缺乏实验性,研究活动难以重复进行。主体和研究对象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者无法摆脱其主观因素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使研究的客观性大打折扣。还有,社会科学研究受传统哲学和文化因素、科技、经济、社会政治等因素制约,必然使研究成果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社会科学研究的困难使得其相应的方法论的发展必然也很慢。”这是典型的人文主义论断。

尽管人文主义者的观点有一定道理,指出了自然主义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中的缺陷,但其自身也存在无法回避的问题,即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如何来保证。社会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使社会科学家在观察社会现象之前往往带着某种价值判断而难以保持客观性。因此,社会科学方法相比自然科学方法带有强烈的主体性。这样,社会科学方法论就带有更多的价值取向的成分,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整合渗透了更多的人为因素。但社会科学是一门科学,科学就应该具有科学性,其结果应是客观的。

二、韦伯的解释学与价值中立

在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的论争中,韦伯的解释学应运而生。韦伯的解释学又称“理解社会学”,用韦伯的话说就是:“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做出因果说明的科学。”根据这个定义,韦伯将人类的社会行动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而不是涂尔干所说的社会事实。在韦伯看来,社会行动是有意义的,这种意义也是可以理解的。“这种理解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通过对社会行动的直接观察就能理解其意义,二是根据动机来把握行动者赋予行动的意义”。①但是,仅有理解也是不够的,对社会行动的理解还必须伴有经验上的验证才具有价值。这种经验上的验证是要寻找某一社会现象背后的具体因果关系,而不是探求具有普遍因果效力的规律。这样韦伯就找到了一条既与纯自然主义的要求获得普遍规律的社会学不同,又与人文主义受制于具体人的主观想法的非客观性的社会学不同的中间道路。尽管如此,这种不求普遍规律的解释,仍然会存在主观性,会影响研究的客观性。因此,在涉及主观意义现象的专业学科中,客观的研究如何在逻辑上是可能的成为一项议题并突显出来。对此,韦伯提出了“价值中立”和“理想类型”。

价值中立就是要求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一旦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定了研究课题,就必须终止使用自己的或他人的价值观念,而应遵循所发现资料的指引。韦伯认为,社会学研究只有价值中立才能获得对社会行动的科学理解,才能获得客观的和可检验的知识,才能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统一起来。而理想类型则是一套概念体系,这套概念体系是对历史事件和观念的重新构造,从概念上概括出一套纯粹的理性行动类型,使它们在逻辑上是完备无缺的。与此同时,韦伯还提出了“价值关联”作为价值中立的补充。

三、韦伯的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

“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作为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其规定的是社会科学的认知前提和认知准则。价值关联是社会科学的认知前提,“它有两层意涵,一是指研究者自身的价值观念与普遍文化价值之间的关联,这依赖于主体与社会之间相互的文化建构。二是指人类身处的经验现实与人类社会价值立场的关联。价值关联涉及了个体、社会、经验事物三者之间的价值联系,不但说明了研究者之所以对某一领域进行研究的原因,也说明了这种研究为什么具备客观性”。

价值关联和价值中立同时都由韦伯提出,似乎有自相矛盾的意味,但实际上“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并不是处于同一个概念层次,价值中立与价值判断相对应,是社会科学的公众角色对研究者的职业伦理道德要求。韦伯认为,社会科学研究总是在价值关联的影响下进行,因而是受价值引导的,社会科学不可能建立在不涉及文化意义的层面上,因为这种研究本身就是文化积淀的一种反映,没有价值关联,就不可能知道什么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由此,韦伯认为价值关联是社会科学认知的前提条件,并认为价值关联不但限制着每一个研究者,而且正是这种与普遍价值的关联赋予了社会科学客观性实现的基础。但是韦伯又认为,价值判断属于主观评价判断的领域,是一定时代的极端价值公理和具体实践目的,是影响研究者的选择性和偏爱性的要素。如果研究者以自身的价值倾向来调整经验现实的话,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基础势必遭到侵害。正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韦伯才提出了价值中立这个概念,并将“价值关联”理解为经验现实与研究者本身价值立场之间的关联。韦伯所说的价值中立,是为了在价值关联的前提下阐明社会科学客观性产生的方法层面的另一基础。因此我们可以说:“价值关联是客观性的实践前提,而价值中立是社会科学客观性的基本要求。”②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互相成的。它们既解释了社会科学的主观一面是受到价值关联的影响的,又提出了社会科学因价值中立而具有的存在可能。

四、价值中立区别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

或许有人会说,社会科学若不承担起价值导向的作用,那么其存在的意义何在呢?又由谁来肩负这个使命呢?这里要说明的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是不同的。长期以来,我国学者不注意区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常常将两者混用。尽管两者有众多的联系,但在价值中立方面却有很大的区别。

20世纪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这种大发展与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是分不开的。然而20世纪也是人类史上最残忍的时代,两次世界大战都发生在这个时期。有人提出,自然科学是没有价值取向的,他的成果可以被用来造福人类,也可以用来破坏文明,因此,需要发展人文科学,以使社会朝更好的方向发展。“人文科学,它是一个以人的内在精神为基础、以文化传统为负载的意义世界或价值世界”。③如果人文科学的研究成果不能体现人文关怀并引导社会朝更好的方向发展,那么其存在的必要性让人怀疑。所以,人文科学应该承担起价值导向的作用。人文科学之所以是科学,在于其历史性文献的客观存在性而并非价值缺位。因此,价值中立与价值导向是两个层次的问题,价值中立侧重于研究过程中的方法与原则,而价值导向是研究结果的价值与意义。

人文科学以引导价值、引领精神方向为己任的,而社会科学则不然,社会科学是认识社会客观规律,了解社会事物的因果联系,其首先在于解释社会现实,且如上文的论述:社会科学是价值中立的。人文世界的精神性、意义性和价值性决定了人文科学具有区别于社会科学的独特性质和特征。

五、研究过程中的价值中立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如何保证价值的中立性,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在具体的研究方法实践中需要注意,另一方面在社会研究的整个过程中也需要特别谨慎:从提出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到具体的每一步实施过程都应该尽最大努力保证其客观性。总之,研究者要有客观的自觉性。

在选择研究对象时,不能只选择研究者熟悉的环境、熟悉的群体,而把其他不熟悉的研究对象排除在调查对象之外,如果为了研究方便,局限于研究者熟悉的区域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将会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色彩,至少不会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研究者应该采用科学的抽样方法,把主观意志尽可能地排除在外。在抽样方法的选择上同样需要遵循价值中立原则,要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进行选择。

访谈法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由于访谈法可以收集大量的话语性材料,能直接佐证研问题与观点,因此很受研究着欢迎。然而,访谈法很容易陷入价值中立问题中,处理不好很容易失去研究的客观性。在使用访谈法的过程中,提问者的表情、语气、动作、语言都要尽可能做到没有价值偏向。客观上讲,无论如何,访谈的主观性会比问卷、实验法强一些。

问卷法能避免访谈法带来的主观色彩,也是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为了提高研究结果的客观性,社会研究中常常会用到问卷调查。然而,即使使用问卷调查也容易出现偏离价值中立原则的情况,这主要是由问卷本身的质量所导致的。如问卷设计者的语言带有感情色彩,特别是一些态度题,题目中隐含着价值引导因素,会使受调查者下意识地根据问卷中所含的价值来填答,而这并不一定就是其本人的真实看法。如一份问卷中出现“你一年花这么多礼金,会影响你的生活质量吗?”题干中的“这么多”就暗含价值导向。所以在问卷的设计中,每一句话都务必做到价值中立。

观察法也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由于观察法通常不直接接触被观察对象,与被研究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使被观察对象处于自然的状态中,所以观察法被认为是具有较强客观性的。理论上,观察者可以转移到被观察者的情景中感受事物,获得较为客观的结果。但由于调查者的想法与被观察者不一定一致,所以尽管观察法并没有直接干扰被观察者,但容易陷入主观猜想之中,因此,观察法也需要非常谨慎,需要反复验证才能较好的做到价值中立。

在所有的社会研究中,采用文献法是受干扰最小的,也能最大程度地确保研究的客观性,但在实际的研究中,也会出现一些违反价值中立原则的做法。文献法虽然没有现实干扰,却会受到文献中本身价值偏离的影响。因此,在社会科学的实际调查研究中,要做到价值中立是不容易的。但是社会科学要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就必须严格的按照价值中立性的要求进行调查研究,才能真正达到解释社会现象,发现社会规律和社会事物间的因果关系的目的,才能真正发挥其服务社会的作用。

注 释:

①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二版)[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②张亚鹏.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初探-以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为例[D].浙江大学,2007.

③朱红文.社会科学方法论驳论[J].河南社会科学,2000,(2).

参考文献:

〔1〕袁汪洋.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困境与出路——从社会科学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比较的角度[J].天府新论,2004,(5).

〔2〕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二版)[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3〕张亚鹏.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初探—以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为例[D].浙江大学,2007.

〔4〕朱红文.社会科学方法论驳论[J].河南社会科学,2000,(2).

〔5〕沈远泉.对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中有关“价值”问题的浅析[J].理论观察,2008,(5).

〔6〕王效仿,高薪.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对举而不对立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7〕陈静.简评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J].江淮论坛,2001,(3).

〔8〕闻凤兰.论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冲突及其消弭[J].自然辩证法研究,(9).

〔9〕张艳梅.浅析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价值无涉”原则[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责任编辑 孙国军)

猜你喜欢

韦伯
韦伯空间望远镜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抵达最终目的地
勇气
五月是什么
韦伯空间望远镜
勇气
一天一分钱
法律社会学——涂尔干与韦伯之比较
胸有成竹时相信自己
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开始组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