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研究综述
2015-01-22闫聪慧
闫聪慧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近几年来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些成果归纳起来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内涵、范围、特征、实现条件等几个方面。本文在分别阐述这几个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指出如何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研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内涵;特征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2-0022-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最活跃的因素。近年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学术界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宝贵的成果,但是,这些研究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内涵、范围、特征、实现条件等几个方面。因些,总结概括学术界这些成果,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不足,对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内涵及范围的综述
学术界一致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是指现当代中国从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和组织。”①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范围,学术界可谓众说纷纭,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主体多元说”和“主体一元说”。“主体多元说”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主要有领袖主体、中国共产党、理论工作者、人民群众,这些因素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向前发展。“主体一元说”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只有一个,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李士坤和王增智。李士坤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是指对作为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者和实践者,作为这样的主体不能是某个个人,而只能是一个政党,在中国它就是中国共产党。”②王增智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组织,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的核心。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特征的综述
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特征研究成果颇多,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徐松林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二者相结合的人和组织,因而,它具有一般主体的特性: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和实践性,此外,还带有鲜明的民族和时代特性。王增智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征主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信仰和懂得马克思主义;二是要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结合,并赋予马克主义以民族形式和时代特色。李安增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一书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特征进行了归纳:“一般特征——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特有特性——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品格特征——实事求是、独立自主”。③虽然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特征表述不同,但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意识性、社会性、实践性表示赞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理论创新。
三、关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条件的综述
(一)关于领袖主体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条件
王向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领袖主体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的历史和现状,科学地分析考察中国的具体实践,从而形成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这是领袖主体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因素。邓剑秋认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这些领袖思想进步,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时俱进地分析当时的中国现状。由此可见,邓剑秋把思想上的进步性列为领袖主体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条件。柳国庆认为,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人和继承者、发展者,是因为他们发挥了这种自觉性、能动性和主体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理论创新。此外,周向军教授在《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条件》一文中指出:“毛泽东之所以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不开他自身的素质条件,崇高的理想、科学的世界观、顽强的奋斗精神、优良的学风、优化的知识结构、良好的思维品质、杰出的创新意识、非凡的才能等等是毛泽东素质的基本方面。”④
(二)关于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备条件
在学术界,无论是“主体多元说”还是“主体一元说”都承认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学术界对于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条件研究颇多,观点说法不一,这里只列举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陆剑杰认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条件是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理论建设。党的理论建设首先要着眼于增强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识,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着力塑造一支强大的有较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苗运周等指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加强党的理论创新,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潘沁等认为,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党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历史自觉和方法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贯的科学性、鲜明的民族性和严密性,这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备条件。
(三)理论工作者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条件
何远华认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不仅要能够掌握马克思义理论的真谛,而且能够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论,同时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去。陈云云等认为,理论工作者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具备三点:一是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二是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广博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工作能力,并且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社会重大问题和解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三是具有求新、创新的精神,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的不竭动力。李君如认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具备三点: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二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总结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并上升为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三是能够通过人民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来表达和解释马克思主义,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四)关于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担当者,因此,很多学者都把人民群众列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主体。武志军认为,要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归根结底要同人民群众生动的实践相结合,离开人民群众,离开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科学理论就将失去真理性、指导性,变成毫无意义的空洞的说教。陈云健认为,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主体,其他主体都是来自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其他主体的后备力量。杨富斌认为,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力量。这说明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是中华民族崛起的探索者。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目前,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们在肯定这些成果的同时,也应当承认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概括起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范围、特征和作用研究较多,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基本概念、基本命题研究相对较少。第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单个主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较多,而忽视了对不同主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的研究。第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相关问题作泛泛而论的成果偏多,而有深度的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很少。第四,研究领域狭窄,研究方法过于单一。
五、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本身涉及的问题很多,研究的视域、方法、领域也应该十分广泛,因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研究的薄弱环节,转换视域、创新方法、扩展论域,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研究。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研究的视域转换
1.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研究视域向全球化视域转换。在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面临着诸如文化选择、角色演变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它是直接以一种民族形式出现的,但它很快超越了其创立时期的狭隘地域和民族界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面临着诸如文化选择、角色演变的问题,必须以开放的态度将其研究视角转向世界。
2.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研究视域向当代视域转换。在和平、发展、合作时代主流下和全球化大趋势中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角色演变?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条件下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角色的语境转换?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和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考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目标将转向何处?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研究置于当前的历史大背景下,与当前的时代特征相结合,才能认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研究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因此,要运用多种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才能对其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除了历史学方法外,我们还可以运用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方法,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以推动研究的不断深入。
(三)扩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研究领域
要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研究,必须针对现有研究的薄弱环节扩展论域。如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基本概念、基本命题的研究。比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相对应的客体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界定的标准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研究中中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本,理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含义,明确马克思主义主体的范围,从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内涵作出科学的界定。同时要加强研究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一些国外先进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所作出的贡献。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许多国外先进马克思主义者向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了解并接受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前提条件,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那么,这些人是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一部分,这也是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研究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综上所述,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研究,学术界取得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成果,这些成果,为我们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基础。但学无止境,在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下,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需要研究的理论点还有很多。只有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研究,准确界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范畴,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真正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注 释:
①③李安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②李士坤.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7).
④周向军.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条件[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2).
参考文献:
〔1〕李安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2〕钟文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研究述评[[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1).
〔3〕刘建庄.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研究述评[J].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2012,(5).
〔4〕何远华.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
〔5〕王增智.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特征[J].湖北社会科学,2012,(4).
(责任编辑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