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红糖可持续性发展调研报告
2015-01-22曹禄奶王时龙王桂芝吴德锋
曹禄奶,王时龙,王桂芝,吴德锋
(浙江省义乌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义乌322000)
义乌红糖可持续性发展调研报告
曹禄奶,王时龙,王桂芝,吴德锋
(浙江省义乌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义乌322000)
分析了义乌红糖可持续性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可持续性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红糖;可持续性发展;措施建议
义乌的今天,能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是离不开义乌红糖文化作用的。做好义乌红糖文章,是关系到糖农利益和农业产业结构科学化的重要工作。然而,目前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制约着义乌红糖做强做优。带着如何可持续性发展义乌红糖的问题,课题调研组深入糖区座谈调研,分析有利因素,提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措施建议,提供政府制订相关政策参考。进一步调动农民种蔗制糖积极性,实现义乌红糖可持续性发展。
1 义乌红糖可持续性发展课题提出的依据
前一段时间,老科技协会8名会员组成义乌红糖可持续性发展调研组,深入糖区调研。近日又在义亭糖蔗主产区召开红糖可持续性发展课题座谈会,与会代表有协会领导、退休科技干部、糖厂负责人、糖蔗专业生产合作社和红糖产业协会共计17人。当我们提出义乌红糖持续性发展问题时,大家情绪激昂,都表示赞同。
众所周知,红糖生产历史上有过辉煌时期,为义乌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义乌能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是离不开义乌红糖文化作用的。据史料记载:义乌制作红糖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元朝,清康熙《义乌县志》有制红糖的内容,清嘉庆《义乌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义乌就有农民在每年冬春季节外出敲糖换鸡毛,“糖担”万担。用本县的土产红糖或饴糖制成糖饼、生姜糖换来鸡毛。后来糖担的货物增加小商品,生意越做越大。1929年,佛堂镇商会选送的“黄培记”号红糖在杭州西湖博览会上夺得特等奖后,义乌红糖名声大震,货郎担的人也越来越多,形成独特的行业“敲糖帮”。到70年代小商品除销往本国城乡以外,还远销海外。大家一致认为小商品市场的兴起源头是“鸡毛换糖”,而鸡毛换糖的源头又是红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义乌的商业文化包涵着红糖文化和红糖文化的延伸。我们不能忘记红糖产业发展历史和红糖文化。做好红糖可持续性发展文章,是关系到糖农利益和农业产业结构科学化的重要工作。
自20世纪30年代起,直至80年代,义乌红糖生产历来居浙江全省各县前列。1946年义乌最多种植糖蔗达4446.7hm2,总产糖1万多吨,占全省总产糖的62.5%,1982年义乌总产1.1万t,产销量占全省三分之一。义乌成为浙江省蔗糖业发展的“带头人”。但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其它农副产品和农工收益提价幅度大,而糖蔗生产收益下降,加上国际、国内食糖形势变化,从1995年起,糖价以每年14%的幅度下降,影响糖农种蔗积极性,以致糖蔗面积逐年下降。1995年市政府采取措施,连年举办红糖节,促进产糖区农民积极种植糖蔗,红糖产量有所回升。同时在农业部和省农业厅支持下,在义亭镇建立糖料生产基地和高产优质糖中心示范畈。在佛堂、吴店等地分别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向四川、福建等地引进新品种,使义乌红糖生产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再次成为全省糖蔗生产的“带头人”。这些措施的实施为做好义乌红糖可持续性发展打下了基础。
全市现有37家半机械化红糖加工厂,12家红糖企业,可以通过产业协会组织的力量,并有政府支持,做好红糖的加工和销售,做好糖农的坚强后盾,为保证义乌红糖可持续性发展保驾护航。
2 义乌红糖可持续性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存在问题
做好义乌红糖可持续性发展要从种植品种、管理水平、加工技术包括深加工等方面开展研究,做大文章,这样才能保证义乌红糖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性,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发展条件。义乌地处金衢盆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春季回温早,雨量充沛与光照同步上升,保证了喜温作物甘蔗的早播和萌芽,全年总积温在5300℃以上,日照时数2100h以上,且集中分布在7—9月,甘蔗生长速很快,到了10月以后,昼夜温差明显,在10℃以上,形成一个秋高气爽的天气,十分有利于甘蔗成熟和糖分积累,这是南方几省无法达到的。难怪二广、云南、福建等省的糖厂同志来义参观后,都感到不可思议,义乌能在7个月左右时间里,生产出比南方各省都要高糖高产的糖蔗来,真是奇迹。所以说,义乌的天时地利是义乌红糖可持续性发展的有利条件,我们要把它充分利用,这样才能对得起老祖宗。
8月份,义乌果蔗研究所的吴德锋参加了中国作物学会甘蔗专业委员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并传达会议精神,对今后义乌糖蔗产业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同样,市委市政府去年开展的鸡毛换糖再出发活动,其目的也就是希望干部群众不要忘记鸡毛换糖精神,宣传义乌红糖文化,发扬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把小商品市场进一步建设好,把义乌红糖做强做优,达到可持续发展。
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还很多,首先是部分蔗农对糖蔗种植缺乏积极性,现在全市糖蔗面积和红糖产量还没有恢复到666.7hm2和4000t,其次,红糖加工技术创新和红糖质量提高等方面得不到有效保障。如义金红红糖厂吴胜光同志反映,他们厂为了生产优质红糖,去年投资60万元对红糖加热设备改造和技术创新,收到很好的效果,既省柴火又克服了灰尘污染,不出现焦糖现象,红糖质量明显上升,很受消费者欢迎。但是,由于受到临时土地征用的矛盾,与村里百姓发生纠纷,厂方提心吊胆,新技术新设备的实施得不到有效保障。
义乌铭悦红糖厂杨昌春同志接着提出两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一个是如何保护好义乌红糖品牌问题。由于近年来,义乌红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越来越好,少数红糖加工厂就利用义乌红糖这块牌子,进行掺假活动,他们在加工红糖过程中加进白糖;也有的用做冰糖后的下脚料加工成红糖,打着义乌红糖牌子进行销售,欺骗消费者,损坏义乌红糖的名声。第二个问题是燃料问题,少数厂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用工业废料如化纤破布、塑料、轮胎当作燃料烧制红糖,严重污染了空气不说,还给红糖质量留下安全隐患。
另外,与会代表还提出了义乌红糖网站建设问题有待解决;如何保证红糖不霉变问题;延长保质期的技术问题;如何深加工开发保健红糖、营养红糖的配方和技术问题;如何注重包装,包括产品包装和文化包装,以适应旅游市场需要等问题有待解决,需要有关部门提供信息。通过几年努力,使义乌红糖不仅质量好,而且有更多的新产品,让义乌红糖这张牌子真正拿得出去,造福于义乌人民,实现义乌红糖可持续性发展。
3 义乌红糖可持续性发展措施的建议
3.1 义亭镇西楼村一带是我市糖蔗种植面积比较集中的地区,糖蔗品种以粤糖54/474为主,种植年份达50年,由于种性退化,糖蔗单位面积产量单靠主茎数量增加来获得,无论是从用种量和施肥量都超过常规使用量,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给红糖经济效益带来负面影响。当前急需有1个或几个优良品种去代替老品种。新品种可以从南方蔗区引进,也可以自己培育。义乌果蔗研究所现有1个糖蔗新品种(未定名),已完成2年区域试验,表现出特早熟,特高产,特高糖的优点,比粤糖54/474提早成熟半个月以上,同比经济效益增20%。今年打算通过省级鉴定,等鉴定通过后,就可以大面积推广。建议市政府出台糖蔗新品种推广经济补助政策,以鼓励一家一户调种换种的积极性,提高社会效益。
3.2 红糖加工设备改进和加工工艺的创新对提高义乌红糖质量至关重要,由于资金投入比较大,收回成本时间长,一般糖厂都难以承受,建议市政府能制订技术创新和新设备应用奖励基金。一方面鼓励推广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另一方面为提高义乌红糖的质量,创造优越条件。
另外在红糖厂临时用地上市政府是否可以给予保护性支持,消除红糖厂生产上的后顾之忧。
3.3 义乌红糖品牌保护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家一户一个单位能够解决了的,一方面需要宣传法律法规,另一方面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监督检查,如红糖掺假问题、焚烧塑料污染环境问题都需要从源头抓起,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在红糖生产季节监督检查,另外,也可建立举报奖罚政策,以提高全民保护义乌红糖的品牌意识和自觉行动。
3.4 由于义乌红糖是传统性加工的特点,各生产车间基本上是敞开可见的,所以,按现行的规定,义乌红糖就无法进行QS测定,也就无法进超市,这给义乌红糖提高身价和创造更好收益带来很大困难,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能否根据红糖生产特点特事特办,提供一切方便。
3.5 借鉴外地经验,开发红糖旅游业,这也是未来能否持续性发展义乌红糖的关键,随着义乌市场的影响力扩大,来义乌做生意、旅游观光的朋友越来越多,我们可以利用义乌江(包括支流)两岸土地开发成休闲农业,打造糖蔗产业带;结合红糖文化内涵,开辟红糖旅游线,供全国客商及外商旅游观光,使他们知道义乌不仅有大市场,还有极具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和乡土文化,建议市政府能做出规划,并提供相应的鼓励政策。
3.6 利用义乌红糖内在营养分析的科研成果,把它转化成生产力和购买力,鼓励开发商开发各种保健红糖、营养红糖,同时可以在交通要道、市场显眼地段,以及大型商场内外做广告宣传牌,大力宣传义乌红糖的营养价值和保健美容功能,使来义乌的国内外客商,一走进义乌就知道义乌有“三宝”,红糖、火腿和南枣,它们是最好的馈赠礼品。为了鼓励开发商的投资积极性,建议市政府为红糖企业开发新产品提供补助政策。
3.7 落实好红糖生产的政策,确保蔗农的利益,认真帮助解决困难,调动种植糖蔗积极性。确立每年11月18日为义乌红糖节,逐步构建起义乌红糖可持续性发展的产业链。
S566.1
B
1007-2624(2015)03-0068-02
10.13570/j.cnki.scc.2015.03.025
2014-10-28
曹禄奶(1944-),男,浙江省义乌市人,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糖蔗新品种、新技术应用推广及红糖加工技术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