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洛他唑和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
2015-01-22姜之荣
姜之荣
河南扶沟县人民医院 扶沟 461300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09—2013-09收治100例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患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及理解能力减退、定向力减弱、认知功能低下等。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67~82岁,平均68.9岁;病程最短1.3a,最长9.6a,平均6.4a。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64~76岁,平均69.9岁;病程最短1.5 a,最长8.8a,平均6.1a。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根据患者血压血糖等情况给予对症处理,观察组给予西洛他唑治疗,100mg/次,2次/d。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次,1次/d。疗程8周。
1.3 观察指标 2组患者均采用MMSE量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对治疗前后的认知情况进行评定,采用ADL Barthel指数评分法对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变情况进行评定,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变情况。随访时间1a,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MMSE量表、ADL 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观察组MMSE量表评分治疗前18.1±3.4,治疗后24.1±2.7;ADL 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前34.6±5.5,治疗后53.6±4.7;对照组MMSE量表评分治疗前17.9±3.7,治疗后21.4±2.3;ADL 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前36.1±6.2,治疗后45.8±5.0。2组MMSE量表评分、ADL 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患者治疗后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1例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发生率2.0%;对照组4例发生缺血性卒中,3例发生出血性卒中,发生率14.0%;观察组缺血或出血卒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血管性痴呆是脑血管病后患者出现学习、记忆、理解、定向等方面能力减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预防和治疗是改善血管性痴呆的关键[1-2]。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防治血栓形成作用,长期应用能够起到改善痴呆症状作用。但有研究认为,阿司匹林在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方面的效果较慢,对日常生活动能力的改善方面效果并不佳,而该药对卒中后预防血管性痴呆发生起作用[3-4]。随着阿司匹林的广泛应用,应用群体差异较大,对其耐药也有所增加,使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效果有所降低。再者,阿司匹林长期应用过程中可导致患者消化道不良反应,出现胃溃疡及胃黏膜损伤等。西洛他唑和阿司匹林近似,也是抗血小板类药物,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对血管有扩张作用,应用西洛他唑后,患者的血管性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5]。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MMSE量表评分、ADL Barthel指数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缺血、出血性卒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西洛他唑在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治疗中临床效果显著,在改善患者认知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优于阿司匹林,值得应用。
[1]刘淑秀,张 立,邢艳丽,等.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治疗的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13,11:69-71.
[2]高永哲,章军建,吴光耀,等.阿尔兹海默病与皮质下型血管性痴呆患者脑血管反应性的比较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3,6(1):323-326.
[3]张兰娥,杨增云,何冰,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损害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相关性[J].中国卒中杂志,2013,10(2):795-798.
[4]张金臣,资艳.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7(4):175-178.
[5]谭子虎,兰汉超,杨琼,等.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磁共振波谱分析特点[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3,5(2):325-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