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孔肯雅热监测与防控措施研究进展
2015-01-22朱自伟徐翠平冯时宝福凯柳爱华1云南省高校热带传染病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500昆明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系云南昆明650500昆明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云南昆明650500云南省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云南昆明650500昆明医科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云南昆明650500云南省热带病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云南昆明650500
朱自伟徐翠平冯 时宝福凯柳爱华1.云南省高校热带传染病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 650500;2.昆明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系,云南昆明 650500;3.昆明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云南昆明 650500;4.云南省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云南昆明650500;5.昆明医科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云南昆明 650500;6.云南省热带病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云南昆明 650500
中国基孔肯雅热监测与防控措施研究进展
朱自伟1,2△徐翠平1,3冯 时1,4,5,6宝福凯1,2,4,5, 6▲柳爱华1, 3,4,5,6▲
1.云南省高校热带传染病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 650500;2.昆明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系,云南昆明 650500;3.昆明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云南昆明 650500;4.云南省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云南昆明650500;5.昆明医科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云南昆明 650500;6.云南省热带病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云南昆明 650500
[摘要]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引起,经由蚊虫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基孔肯雅热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散在输入我国,并曾小规模爆发流行。其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大多数地区拥有基孔肯雅热爆发流行的条件,而应对基孔肯雅热爆发的防控能力如何尚无报道。本文就国内应对基孔肯雅的防控对策及媒介监控现况做一概述,为防控其在我国的突然爆发和流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媒介;综述
△昆明医科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virus,CHIKV)感染引起,经蚊虫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临床患者以发热、剧烈关节疼痛、皮疹和轻度出血为特征[1-2]。1952年在坦桑尼亚首次发现基孔肯雅热暴发流行,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有传播力强、发病率高、危害性大等特点[1]。张海林等[3]于1986年在我国云南首次从蝙蝠脑组织中分离出1株病毒,并证实在云南省的人和动物中存在本病毒的感染。云南以及我国南方多地区由于自然地理环境适合媒介伊蚊的生存繁殖,具有引起本病流行的条件[4]。CHIK如果在国内流行将会对国内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本文就国内对基孔肯雅热的预防控制对策和检测分析方法的现况进行综述,以增加对国内现有应对CHIK爆发能力的认识。
1 预防控制的途径与对策
1.1口岸防控
在中国,CHIK长期以来是以病例输入的形式散在发生的,主要在云南、广东、台湾等东南及沿海地区存在[5]。因此,在这些地区的口岸检疫是防止CHIK的第一道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道关口。通常,在出入境的检验检疫卫生人员运用红外体温监测、医学巡查等主动查验手段发现发热患者,然后将其带入医学留验室作进一步的医学排查。不仅如此,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单位还在日常的工作经验中不断地归纳总结实际有效的工作方法。例如,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广东口岸经过多年探索建立了“口岸查验(port Inspection)、实验室检测(laboratory Test)、快速联控(prompt cooperative Control)”三位一体的口岸传染病预防控制模式,简称ITC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内容是:在口岸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口岸查验为基础,实验室检测为关键,快速联控为保障[6]。在ITC模式指导下,该局成功处置了近年来多起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疫情,成效显著。
1.2社区防控
2010年以前,在我国报道发生的CHIK疫情都是散在的输入性病例,2010年10月,在广东省东莞市发生了我国首起CHIK社区聚集性疫情,打破了其长期以来以散在输入性病例为特征的流行现状,为社区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7-8]。由于CHIK与登革热在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方面有很多共同点,所以,目前在社区对于CHIK防控措施主要是借鉴登革热的社区防控经验。当CHIK在社区暴发流行时,首先,通过基层医院及时发现疑似病例,及时排查,做好疫情的处置;其次,严防本地传播,通过各种手段降低媒介蚊虫密度,使社区环境尽可能少存在适合白纹伊蚊孳生地;再次,积极做好各种教育宣传工作,加强普通居民的防蚊意识,保护易感人群;最后,及时向社会通报CHIK防控工作的进展,消除社会紧张情绪。然而,CHIK并不完全等同于登革热。由于CHIK在我国流行较少、人群普遍对其免疫力较低以及CHIK传播能力相对于登革热更强等原因,所以CHIK的暴发疫情的强度更大、扩散范围更广、家庭聚集性更强[7]。故针对CHIK可能发生的暴发流行,各级卫生及行政部门都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守好社区防控这一重要关口。
1.3防控对策
由于目前缺乏针对CHIK的安全有效的疫苗,CHIK的控制主要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及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采取措施[9]。鉴于我国基孔肯雅热的输入性,即CHIK可通过人或带毒伊蚊传入我国,一旦病毒传入时自然条件(如蚊媒密度高)合适即存在本地传播的风险。因此我国基孔肯雅热防治总体目标应该是:把好口岸检疫的第一道关;及时发现基孔肯雅热疫情;预防控制基孔肯雅热续发病例,避免出现较大暴发或流行;减轻基孔肯雅热的危害。其具体防控策略就是以监测为重点、控制蚊媒密度、严防本地传播、提高诊治水平以及动员社会参与。
2 媒介研究的概况与监控
2.1媒介研究概况
CHIK主要通过感染病毒的伊蚊叮咬而传播,而且CHIKV不需要外部非人类的储存库,只要存在人类宿主和合适的传播媒介,就可能进行传播[10-11]。伊蚊是蚊科中最大的一属,有近1000种,分布于全世界,仅在中国,伊蚊就有100余种,其中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白纹伊蚊(Ae. albopictus)是CHIK的主要传播媒介[12-13]。
埃及伊蚊在分类上属于双翅目、蚊科、库蚊亚科、伊蚊属、覆蚊亚属、埃及伊蚊组[14]。在中国分布于北纬25°以南的地区,包括广东西部、广西北部湾沿海区、海南沿海地区、台湾和个别岛屿[8]。埃及伊蚊的幼虫主要会孳生在人类居住区域的周围,特别是室内饮用水容器或室外能够积聚雨水的容器,也可孳生于室外多种容易产生积水的容器,如瓦片、破盆、破桶等,均喜孳生在清淡水质中;成蚊属于家栖性蚊种,多栖息在孳生场所附近的避风阴暗处,如在房间的家具底部、后部或卧室的床底、墙角等处[14-15]。埃及伊蚊雌蚊嗜吸人血,且多在室内或室外孳生容器附近刺吸人血[12,16]。
白纹伊蚊,又名“亚洲虎蚊”,原产于东南亚和热带和温带地区的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岛屿,但随着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以及交流频繁,其生存范围扩大到了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在中国,白纹伊蚊几乎无处不在,尤其是在中国南部和西南部的城市地区。在比较早的时候,研究人员普遍认为白纹伊蚊大多存在于外界自然环境中,但近些年发现白纹伊蚊逐渐从半家栖型向家栖型转变,它们大量存在于人类居住地周围的诸如花盆、水瓶以及各种小容器当中[17]。白纹伊蚊是一种白天活动的蚊种,而且具有白昼嗜人的习性,攻击性很强,吸血对象也更为广泛,伴随着其栖息地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会在白天就受到蚊虫的骚扰[12,17]。由于白纹伊蚊可以从多种宿主处吸血而携带病毒,因此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其传播疾病的能力得到了增加[17]。
埃及伊蚊与白纹伊蚊在地理分布上呈现种间竞争现象,即白纹伊蚊分布的地区一般没有埃及伊蚊,反之亦然[15,17]。这种地理分布现象在美国尤为明显,在20世纪白纹伊蚊传入美国后,原以埃及伊蚊为优势种的各州现在很难监测到埃及伊蚊,取而代之的是白纹伊蚊[17]。东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的一项历经十年的媒介监测结果显示,白纹伊蚊已经是该市唯一的伊蚊[7]。城市化对白纹伊蚊的生存产生了显著影响,城市地区相对于农村地区能够促进幼虫和蛹更快的生长,具有更高的幼虫到成虫的存活率,并且在城市地区吸血率更高[18]。换句话说,城市地区的环境更加适合白纹伊蚊的成长和发展,白纹伊蚊更加适应城市环境。发展中国家如中国正在经历着快速的城市化,但是随之而来的白纹伊蚊将会带来持续的风险。
埃及伊蚊是CHIK和登革热在亚洲地区的主要传播媒介,但是白纹伊蚊最近被确定为非洲中部和东部以及印度和意大利基孔肯雅热疫情主要或备用传播媒介,2010年在中国广东东莞CHIK爆发流行的传播媒介也是白纹伊蚊。白纹伊蚊是一个相对埃及伊蚊传播效率较低的传播媒介,虽然也有实验表明白纹伊蚊对CHIKV的易感性和传播率明显高于埃及伊蚊,这种差异可能与不同地理株蚊虫有关[19]。但是目前研究发现:CHIKV的一个突变的E1gp基因,其导致的A226V氨基酸取代,显著增加了白纹伊蚊传输CHIKV的效率[1,13-17]。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白纹伊蚊种群的扩大以及CHIKV基因突变造成的白纹伊蚊传输效率的提高,共同造成白纹伊蚊在中国逐步成为传播CHIK的主要媒介昆虫。
2.2媒介的监测与控制
选择居民区、街心公园、城市建筑工地或商场等作为监测点,通过放置诱蚊诱卵器在监测点以及周围区域来采集蚊子成虫或蚊卵,通过计算诱蚊诱卵指数和布雷图指数调查蚊虫密度是目前监测媒介蚊虫的主要方法[11,20]。在监测点附近区域放置大约50只诱蚊诱卵器,放置时要求两只诱蚊诱卵器需相隔25~50m,并且连续放置4d,在第4天收集记录诱蚊诱卵器,将含有成虫或蚊卵的诱蚊诱卵器标为阳性[11]。通过公式计算诱蚊诱卵指数和布雷图指数,诱蚊诱卵指数=诱蚊诱卵器阳性个数/回收诱蚊诱卵器总数×100,布雷图指数=阳性容器数/总调查户数×100,其中布雷图指数正常值为5,警戒值为20[12]。
媒介控制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昂贵的,劳动密集型的措施,而且不是总是得到当地居民的积极配合,但是他们的合作是至关重要的[18-19]。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城镇地区,如果室外环境不够卫生整洁,很容易人为地在不知不觉中制造伊蚊的孳生地。比如废弃饮料瓶、食品与物品的包装袋等,如果遇到降雨,这些物品都会成为伊蚊的孳生地。所以,清洁环境是减少蚊虫孳生地的最直接的方法[12,16]。通过及时清理室外有积水可能性的闲置容器和积水容器,对水培植物每周更换一次新水等措施,综合处理容易造成蚊虫的孳生环境,才能减少人群居住地区的室外蚊虫孳生。另外,为了减少人与蚊虫接触的机会,应使用纱门、纱窗、蚊帐,外出时应使用驱避剂[2]。当疫情发生时,针对流行区进行多次大规模药物喷洒和清除孳生地及释放杀菌剂等综合治理措施,有助于迅速有效地控制传播媒介的种群数量[15]。总而言之,成功的媒介控制不仅需要卫生工作人员使用专业手段监测蚊虫密度,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保护环境的清洁。
虽然CHIK疫情在中国较少发生,但是中国居民对CHIKV的免疫力普遍较低,更有可能造成该病的暴发或流行[2]。尽管基孔肯雅热是一种非致死性疾病,但由于其发病率较高,并且在恢复期可出现迁延不愈的多发性关节炎,导致受感染的人群丧失劳动能力,未来一旦在中国流行可能会导致重大的社会与经济损失[21]。但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与我国地理位置较近并且交流紧密的东南亚地区在过去的15年中爆发过多次CHIK疫情[22]。为了积极应对可能传入我国并爆发的CHIK疫情,我国的医务人员需要对基孔肯雅热有明确的认识,并吸取国外防控CHIK的经验和教训,提高应对能力和做好防控措施,重视媒介生物的监测与控制,重视传染病防控的国际合作,积极了解其他国家CHIK疫情的发生发展情况。
[参考文献]
[1] Caglioti C,Lalle E,Castilletti C,et al. Chikungunya virus infection:an overview[J].New Microbiol,2013,36(3):211-227.
[2]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2年版)》的通知[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2,7 (6):459.
[3] 张海林,施华芳,刘丽华,等.从云南省蝙蝠中分离基孔肯雅病毒及血清抗体调查[J].病毒学报,1989,5(1):31-36.
[4] 王艳红,宝福凯,柳爱华.云南基孔肯雅热研究概况[J].中国热带医学,2013,13(9):1159-1162.
[5] Huang JH,Yang CF,Su CL,et al.Imported chikungunya virus strains, Taiwan, 2006-2009[J].Emerg Infect Dis,2009,15(11):1854-1856.
[6] 林苗,李华,戴俊,等.口岸查验、实验室检测、快速联控三位一体构筑口岸防疫铜墙铁壁——广东口岸成功处置3起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疫情[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9,32(5):293-296.
[7] Qiaoli Z,Jianfeng H,De W,et al.Maiden outbreak of chikungunya in Dongguan city,Guangdong province,China: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J].PLoS One,2012,7(8):e42830.
[8] 张彦,刘起勇.我国基孔肯雅热的流行状况[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1,27(3):289-292.
[9] Weaver SC,Osorio JE,Livengood JA,et al.Chikungunya virus and prospects for a vaccine[J].Expert Rev Vaccines,2012,11(9):1087-1101.
[10] 熊劲光,黄振宇,陈平华,等.一起登革热和一起基孔肯雅热暴发疫情的对比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17(4):328-331.
[11] 段金花,蔡松武,吴德,等.一起基孔肯雅热暴发的蚊媒监控及其病毒检测[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2,28(6):492-495.
[12] 李敏艳,唐剑峰.基孔肯雅热传播媒介监测与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2,11(10):141,143.
[13] 袁军,张海林.全球基孔肯雅热流行现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9,25(5):490-493.
[14] 谢晖,周红宁,杨亚明.我国登革热重要媒介埃及伊蚊的研究进展[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1,27 (2):194-197.
[15] 王志光,王善青,小野雅司,等.海南省埃及伊蚊与白纹伊蚊孳生习性与季节消长的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05,5(2):230-233.
[16] 孟凤霞,王义冠,冯磊,等.我国登革热疫情防控与媒介伊蚊的综合治理[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5,31(1):4-10.
[17] 杨舒然,刘起勇.白纹伊蚊的全球分布及扩散趋势[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3,29(1):1-4.
[18] Li Y,Kamara F,Zhou G,et al. Urbanization increases Aedes albopictus larval habitats and accelerates mosquito development and survivorship[J].PLoS Negl Trop Dis,2014,8(11):e3301.
[19] 张海林,米竹青,张云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对基孔肯雅病毒的易感性和传播性的研究[J].中国病毒学,1994,9(3):195-200.
[20] 冯志阶,张巧利,钟新光,等.东莞市一起基孔肯雅热疫情的媒介控制效果评价[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1,27(5):495-496,499.
[21] 王立华,何剑峰.基孔肯雅热的流行现况及其研究进展[J].华南预防医学,2011,52(3):42-45.
[22] Pulmanausahakul R,Roytrakul S,Auewarakul P,et al.Chikungunya in Southeast Asia:understanding the emergence and finding solutions[J].Int J Infect Dis,2011,15(10):e671-676.
[中图分类号]R18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5)23-42-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060134,81371835);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2012FB011,2013FZ057,2014FA011,2014FB001)。
收稿日期:(2015-06-11)
The progress of media monitoring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Chikungunya in China
ZHU Ziwei1,2XU Cuiping1,3FENG Shi1,4,5,6BAO Fukai1,2,4,5, 6LIU Aihua1, 3,4,5,6
1.Yunnan Kay Laboratory for Trop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Kunming 650500, China; 2.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China; 3.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China; 4.Yunna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Public Health and Disease Control, Kunming 650500, China; 5.The Institute for Tropical Medicine,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China; 6. Yunnan Province Base for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in Tropical Diseases, Kunming 650500, China
[Abstract]Chikungunya fever is an acute infectious disease caused by Chikungunya virus spread by mosquitoes. Spreading worldwide, CHIK occurres dispersedly and has some small outbreaks in China. The majority of China has conditions for chikungunya outbreak. This study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nd media monitoring,providing references to prevent its further spread and popular.
[Key words]Chikungunya fev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Media monitoring;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