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

2015-01-22

种业导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籼粳结瘤进步奖

科技

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种业获奖项目

水稻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相关基因挖掘与新品种培育(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油菜高含油量聚合育种技术及应用(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优质强筋高产小麦新品种郑麦366的选育及应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西瓜优异抗病种质创制与京欣系列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小麦种质资源中重要育种目标性状的评价与创新利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豫综5号和黄金群玉米种质创制与应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花生品质生理生态与标准化优质栽培技术体系(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甘蓝雄性不育系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与新品种选育(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农民日报)

大豆根瘤固氮分子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大豆根瘤共生固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问题,也是一个关乎大豆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农艺性状。最适的结瘤数量是决定最佳固氮效率的关键因子。已有结果发现结瘤因子诱导的信号转导途径和大豆超结瘤的自主调控途径控制最适结瘤数量。但是两个途径互作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成果揭示了豆科植物根瘤发育及共生固氮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为解析豆科植物根系结瘤途径与根瘤自调控信号途径互作维持最适根瘤数量和固氮效率的遗传机理提供了证据。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植物细胞》(The Plant Cell)上。

(中国科学报)

高产抗病杂交水稻找到基因“门牌号” 确保粮食安全

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名单揭晓,南京农业大学万建民教授团队研究项目“水稻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相关基因挖掘与新品种培育”,通过20年的系统研究,发掘出水稻广亲和、早熟和显性矮秆基因,开发相应分子标记和育种技术,成功培育籼粳交高产水稻新品种,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项目一是发掘出17个不育位点及广亲和基因,并发明相应分子标记,有效解决了籼粳杂种半不育难题;二是发掘早熟基因,提出基于感光基因型和光钝感基因的分子设计方法,解决了籼粳杂种超亲晚熟问题;三是发掘显性矮秆及株型关键基因,克隆半显性矮秆基因D53,并且首次阐明“独脚金内酯”信号途径控制株型的作用机理,为培育籼粳交理想株型奠定基础。

“过去依靠分子标记的选育抗病虫品种,相当于只知道抗病虫基因在哪座城市,而现在知道了抗病虫基因门牌号码,将可以实现抗病虫品种的精确选择,育种效率更高,更可靠,进度更快。” 团队刘裕强副教授告诉记者。

(中国科技网)

黑龙江首个国标一级米水稻品种问世

黑龙江农科院耕作栽培所历时11年选育出全省第一个达到国家标准的一级米粳稻品种——“龙稻18”,填补了该省国标一级米水稻品种的空白。

据“龙稻18”的育成者省农科院张凤鸣研究员介绍,该品种采用有性杂交育成,长粒,高抗稻瘟病,耐冷性极强。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10.2%,大面积生产平均亩产达到680公斤。“龙稻18”整精米率达到70.6%,食味品质(加工成米饭后的气味、品相、口感、冷饭回生情况等)达到90分。

由于黑龙江省特殊的寒地生态环境,适宜栽培的水稻品种均是早熟粳稻,从南方引入的品种不能适应该省稻种的需求,可用亲本资源非常少,选育有突破性的水稻品种难上加难。“为了创造新的种质资源,我们团队遍访了东北三省各个水稻育种单位,并进行了无数次的试验,最后以‘东农423'为母本,以‘龙稻3号'为父本,育成了‘龙稻18'。”张凤鸣说。

据预测,在明后两年“龙稻18”的种植面积会呈几何式增长。

(中国农业新闻网)

猜你喜欢

籼粳结瘤进步奖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理论与实践
水稻籼粳性特异分子标记的筛选与判别体系的建立
利用SNP标记进行水稻品种籼粳鉴定
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部分)(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及一等奖)
日钢4#高炉结瘤原因及处理措施
广州市园科院科研成果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低纬高原种花技术获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适地适花”构建“云南模式”
SAE8620H齿轮钢连铸水口结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ITO陶瓷靶材溅射过程中结瘤行为研究
GCr15钢浇注过程浸入式水口结瘤的原因及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