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肥同播”技术要点
2015-01-22谷志恒
徐 利,谷志恒
(1.扶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河南 扶沟 461300 ;2.扶沟县农产品质检中心)
玉米“种肥同播”技术要点
徐 利1,谷志恒2
(1.扶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河南 扶沟 461300 ;2.扶沟县农产品质检中心)
指出了玉米“种肥同播”的优点,并从肥料品种选择、土壤质地选择、“种肥同播”方式、肥料用量要适宜、注意土壤墒情和预防玉米粗缩病等方面介绍了玉米“种肥同播”技术要点。
玉米;种肥同播;技术
玉米“种肥同播”技术原理是:在玉米播种时,设置好玉米与肥料之间的有效距离,一次性将玉米种和肥料施入田地里的一种操作模式,玉米生长期内不需再追肥。“种肥同播”作为一项新技术,由于推广中某些技术不到位,近几年不断有农民反映有烧苗、不出苗、后期脱肥等问题。结合若干年来的实践经验,总结了玉米“种肥同播”的技术要点,为玉米种植提供参考。
1 玉米“种肥同播”的优点
1.1 省时省力
“种肥同播”实行机械耕作,原来的播种、施肥两次作业,“种肥同播”后施肥、播种一体化,减少了人力投入,简化了耕作模式。“种肥同播”不追肥或少追肥,节省了经济投入。
1.2 肥效高
“种肥同播”肥料播深比种子深3~5 cm以上,与地表撒施相比减少了肥料日晒挥发和地表流失,同时作物80 %的根系分布在10~25 cm耕层,“种肥同播”便于作物吸收利用肥料,能提高肥料利用率10 %以上。
1.3 增产效果好
采用“种肥同播”的玉米起身较早、根系发达,能有效提高抗旱保墒能力;“种肥同播”的玉米叶色深绿、光合作用强、养分积累多,能提高产量达15 %以上,经济效益提高显著。
2 玉米“种肥同播”应注意的问题
2.1 肥料品种选择
“种肥同播”应先择颗粒均匀的肥料,以利于机播。碳酸氢铵有挥发性氨和腐蚀性酸,对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会造成伤害;未腐熟完全的农家肥在发酵过程中释放大量热量,易烧根伤苗,同时在分解过程中需要吸收大量氮素,因此会与苗争肥,易造成苗弱苗黄;尿素氮含量过高,且在水解过程中会先分解成缩二脲,再形成碳氨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而缩二脲对种子芽和幼苗会产生毒害。上述几类肥料均不适宜作为“种肥同播”的肥料施用。
“种肥同播”要选用含氮、磷、钾齐全的复合肥,玉米是喜高氮高钾中磷作物,肥料中的氮含量要在26 %以上,但氮素过高又易伤根烧苗,因此宜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控释肥,后期不再追肥。控释肥还要根据智能膜的情况确定肥料的同播量,如果是树脂膜可一次施600 kg/hm2,而其他硫包膜、尿甲醛膜一般不超过300 kg/hm2。由于种、肥同播离根较近,氯离子对作物发芽生根有影响,“种肥同播”应选中氯或低氯肥料,不能选择高氯和同时以氯化钾、氯化氨为原料的双氯肥料,以免造成烧苗减产。
2.2 土壤质地选择
“种肥同播”要结合土壤质地进行,应选择保水保肥性能好的粘质或两合土壤。如在保肥性能差的沙土地施用,由于其漏水漏肥,易挥发流失,造成肥料浪费,后期脱肥减产,因此,应做到少量多次施肥,或随水少量撒施。
2.3 “种肥同播”方式
由于机播化肥比较集中成行,施于根部会使根区土壤盐溶液浓度过大,渗透压增高,阻碍土壤水分向根内渗透,使作物缺水而受到伤害。尤其是氮肥,即使浓度达不到“烧死”作物的程度,也会引起根系对养分的过早吸收,导致茎叶旺长引起病害、倒伏等问题,造成作物减产。由于作物根具有向地性,所以肥料应施用前耧播,深度应比种子播深5 cm 以上,若平行播,种、肥间隔也应在5 cm以上。
2.4 肥料用量要适宜
如果玉米播种后不能及时浇水,树脂膜的控释肥种肥播量一般不超过300 kg/hm2,在玉米大喇叭口时,再追施300~450 kg/hm2。如果能及时浇水,并能保证种肥间隔5 cm以上、并且选肥正确,播肥量可以达到450~600 kg/hm2。
2.5 注意土壤墒情
如天气干旱,为减少烧种、烧苗,应在播后3~4 d浇水,粘土地应先浇后播。
俗话说“五黄六月争回耧”,为争农时,夏玉米一般采用铁茬抢种,如果旋耕后“种肥同播”,秸秆还田旋耕时,要额外增施75~150 kg/hm2尿素,及时灌水并保持土壤水分20 %左右,有利于秸秆腐烂和幼苗生长,防止秸秆腐烂时和幼苗争水争肥,防止玉米苗黄、苗弱。
2.6 预防玉米粗缩病
由于“种肥同播”田块玉米返苗较早,叶色青绿易招蚜虫、灰飞虱,在 4~6叶期须及时防治蚜虫、灰飞虱,尤其是靠近棚菜、杂草较多的田块,以预防玉米粗缩病发生。
玉米实行机械化“种肥同播”后,节省了劳动力,节约了时间,但由于施肥早应注意施肥量、播种量比传统播种、施肥稍微加大。中后期要结合天气、实际苗情,适当追肥才能达到超高产。
[1]王宜伦,苏瑞光,刘举,等.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对超高产夏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4(6):44-48.
[2]夏彦莉,张玉红. 黄淮海夏玉米高产栽培模式探讨[J].种业导刊,2014(2):21-22.
[3]李威,邢志娟.玉米品种比较试验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14(6):77.
[4]邓建华.中单909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4(1):19-20.
[5]徐占伟,王利强.夏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J].种业导刊,2013(5):17-18.
[6]王向阳,冀天会,孙晓娟,等.河南省夏玉米主栽品种抗旱特性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4(4):36-39.
[7]季书勤,张德奇,李向东. 2010 年河南省小麦苗情分析及春季管理意见[J]. 种业导刊,2010(3):12.
[8]杨文才,杨华宏.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配套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05(8):25.
[7]樊晓继. 黄淮海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 种业导刊,2012(6):16.
[8]孙凤, 于占国, 张凤. 玉米大垅双行栽培技术及其应用效果[J]. 现代农业科技,2008(14):190.
[9]周文芹,王学峰,秦寒露. 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 种业导刊,2010(9):39-79.
S513
B
1003-4749(2015)02-0027-02
2014-12-29
徐 利(1978-),女,河南扶沟人,农艺师,主要从事土壤肥料检测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