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转换型癔症的护理
2015-01-22
(中国医科大学 1.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沈阳 110001;2.附属盛京医院妇产科,沈阳 110004)
儿童转换型癔症的护理
Nursing Care ofChildren with Conversion Type Hysteria
朱妍妍1,张京京2
(中国医科大学 1.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沈阳 110001;2.附属盛京医院妇产科,沈阳 110004)
调查75例诊断为转换型癔症的患儿的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对患儿进行护理干预,探讨儿童转换型癔症的护理方法及干预效果。针对诱因及患儿心理状态,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结合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心理干预与安全教育,可以提高患儿的自信心和治疗依从性,增强患儿的心理素质,促进患儿的治愈,得到较好疗效。
转换型癔症;儿童;护理
癔症又称之为歇斯底里,主要由心理因素如环境因素导致的强烈的情绪改变导致,临床根据症状将癔症分为分离型癔症和转换型癔症。分离型癔症主要以精神症状为主,如情感爆发、选择性遗忘等,转换型癔症主要以躯体症状为主,临床表现为缺少器官器质性病变的肢体功能或者内脏功能障碍[1]。转换型癔症又称为癔症性躯体障碍,有明显的心理原因,主要是由环境因素导致的强烈的情绪改变所致,临床症状可表现为截瘫、失明或是失聪等疾病[2]。儿童由于心理发育不完全,对外界因素的分析能力差,易受环境因素影响,所以多种因素都易导致癔症的发生,且临床类型主要以转换型癔症为主。本研究以2012年9月至2013年12月在我科就诊的75例转换型癔症患儿为研究对象,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患儿进行一定的临床护理,旨在为儿童转换型癔症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1 临床资料
本组75例,其中男性患儿40例,年龄为6~11岁,平均年龄为(8.6±3.2)岁,女性患儿35例,年龄为6~12岁,平均年龄为(8.9±3.4)岁,患儿病程为1 d~1.5年。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第3版[3]的癔症诊断标准,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感觉障碍,并通过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对75例转换型癔症患儿的病因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对患儿心理进行评估,给予患儿心理干预及合理的健康教育。75例患儿中,感觉障碍如失明、失语等18例,治愈16例;运动障碍如癔症性痉挛、癔症性瘫痪等31例,治愈28例;心理因素导致躯体障碍如发作性过度换气等21例,治愈18例;其他5例,治愈3例。痊愈患儿65例(86.7%),治疗疗效显著10例(13.3%)。
2 护理
2.1 创造舒适的住院环境
将患儿安排在阳光充足、安静的病房中,保持病房温度在20~25℃,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病房空气流动新鲜。患儿可能恐惧黑暗,可以在晚上熄灯后使用光线较暗的夜灯,消除患儿的紧张心理。将患儿安排在人数较少的病房中,保持病房安静,以免环境嘈杂导致患儿紧张心理。可以在病房的墙壁上粘贴患儿喜欢的卡通墙纸,桌上放置患儿喜欢的图书、玩具,为患儿营造亲切融洽的环境,消除患儿由于新环境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每日督促患儿定时起床和休息,保持正常规律的作息时间。
2.2 夯实基础护理及加强功能训练
做好清洁护理,保持患儿正常肢体功能。有的转换型癔症患儿临床表现为偏瘫或全瘫,长期平躺在床上容易产生压疮等并发症,所以需每日定时为患儿擦身翻身,并勤换被褥床罩。一方面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另一方面防止血液由于重力作用沉积不流动,从而防止压疮。有的患儿临床表现为躯体运动障碍,由于缺少运动,肢体肌肉极易萎缩,需每日为患儿进行肢体肌肉按摩,如活动手指、按摩关节等,防止出现肢体肌肉萎缩。
2.3 心理护理
2.3.1 一般心理护理:本组均给予系统的心理护理,首先进行心理状态评估,制定有效心理干预方案。使用调查问卷对患儿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了解患儿心理问题,总结导致患儿心理状态异常的可能原因,根据患儿心理状态评估结果及问题制定心理干预方案。加强与患儿的沟通,为患儿提供情感支持。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患儿性格,大多数转换型癔症患儿的性格属于内向型,缺乏信心,沉默寡言,护理人员需要使用亲切的言语加强与患儿的沟通,了解患儿喜好,带领患儿进行喜欢的活动,如阅读故事、唱歌等。一方面建立患儿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提高患儿的依从性;另一方面转移患儿注意力,提高患儿积极性。了解患儿发病原因,注意措辞用语,避免敏感字词对患儿产生不良影响。使用积极向上的语言开导鼓励患儿,提高患儿的自信心。耐心倾听患儿讲述,引导患儿倾述消极的想法,释放患儿心理压力,提高患儿的心理稳定性。
2.3.2 暗示疗法:对患儿进行言语及药物暗示治疗。其中言语暗示主要是通过加强与患儿沟通,使患儿了解自身病情,帮助患儿面对致病原因,提示患儿可以得到有效治疗,克服患儿对疾病和致病原因的恐惧。药物暗示治疗是指注射生理盐水、葡萄糖酸钙或是口服维生素等安慰剂,告诉患儿这是治疗疾病的有效药物,暗示患儿药物可以治疗疾病,如诱导全瘫或偏瘫患儿活动四肢等,帮助患儿消除对自身病情的紧张和恐惧的心理。
2.3.3 家长的心理护理:父母不和、与同学关系不融洽、遭老师训斥是儿童转换型癔症的常见发病原因。医护人员应对患儿父母进行指导教育,提高父母对患儿的关注,增加患儿治疗的信心。
2.4 健康教育
2.4.1 患儿健康教育:本组均对患儿进行健康教育,增加患儿信心,促进患儿康复。告诉患儿自身疾病的发病原因,使患儿充分了解自身疾病的发生发展,向患儿讲述相似病例,暗示患儿疾病可得到有效治疗,帮助患儿克服对疾病的恐惧,提高患儿治疗的积极性及自信心。
2.4.2 家长健康教育:本组均对患儿父母、朋友进行健康教育,为患儿治疗提供有效支持。向患儿父母宣传疾病的发病原因,一方面稳定患儿父母情绪,增加患儿父母对治疗的信心,通过改善患儿父母情绪,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从而对患儿情绪产生有利影响;另一方面,使患儿父母对患儿病情有客观的认识,从而配合医生治疗,如尽量多的陪伴患儿,鼓励称赞患儿,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一些患儿转换型癔症发作的诱因是父母不和、家庭纷争,儿童由于精神发育未完全,易受外界影响,特别是家庭氛围的影响。家庭不和睦易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使儿童长期处于紧张、恐惧的心理状态,缺乏安全感,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的儿童容易在一次偶然的刺激后爆发病情。对家庭、父母因素诱发病情的患儿父母进行儿童精神卫生的健康教育,告知其患儿发病的诱因,教育其作为父母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并营造和睦温暖的家庭气氛,陪伴照顾患儿,使患儿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认识到其在父母心中的重要性,提高患儿的安全感。
综上所述,转换型癔症其特点是心因性导致的神经机能失调,器官组织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所以心理因素是导致转换型癔症发生的重要原因[4]。儿童的精神系统未发育完全,心理状态易受外界影响,所以一些癔症的诱因更容易导致儿童发病,儿童癔症主要以转换型癔症为主。研究发现[5]儿童转换型癔症发生的主要原因多样,如现在的儿童一般为独生子,长辈常常溺爱,这样就容易产生儿童以自我为中心、自控力差等性格缺陷,使得儿童对挫折的承受力差,遇到刺激时容易诱发疾病产生。本研究在对患儿进行护理干预前先了解患儿发病诱因,并通过问卷调查评估患儿心理状态,针对诱因及患儿心理状态制订护理干预方案,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结合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得到了较好疗效,提高了患儿的自信心和治疗依从性,增强了患儿心理素质,促进了患儿的治愈。
[1]士琴.癔症的急诊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0,7(19):366-367.
[2]启华.小儿神经系统疾病[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09.
[3]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1-95.
[4]颜美霞.癔症患者的心理护理[J].吉林医学,2011,1(11):358-359.
[5]重艳琼.学龄期儿童癔症临床特征及心理干预效果评价[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0,l6(3):262-263.
(编辑陈姜)
R473.72
A
0258-4646(2015)03-0282-02
朱妍妍(1982-),女,护师,本科. E-mail:1378436553@qq.com
2014-11-27
网络出版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