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可把栽培困惑转化为育种方向和技术路线
——小议土壤肥力与密植育种

2015-01-22张世煌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种子科技 2015年11期
关键词:土壤肥力利用效率施肥量

◇张世煌(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不可把栽培困惑转化为育种方向和技术路线
——小议土壤肥力与密植育种

◇张世煌(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当栽培专家说土壤肥力决定种植密度时,品种是固定效应,密度是可变因素。但育种专家说,种植密度与土壤肥力关系不大,关键是品种。这时候,土壤肥力是固定效应,而品种的基因型是可变量。这体现了育种家的责任和栽培专家的困惑与无奈。

黄淮海地区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把郑单958那样的老品种种到4 000株/667 m2以上会发生倒折,而新品种可以耐较高密度。

不管多大密度,现代农作物生产的田间总生物量基本稳定,这是问题的关键。换句话说,影响相对产量的主要原因不是土壤肥力,而是品种。我们只是比较某块土地上种植什么类型品种既能够节省资源,又能获得更高产量。

我们讨论密植,以土地为固定效应,以往种植的老品种和今后要种植的新品种为可变量,其表现(函数)是不一样的。既然生物量变化不大,但籽粒产量却明显增长;这背后是被中国育种者忽略的作物生理学特征,更不一样的是不同基因型在特定生态区的产量稳定性,延伸了说,就是基因型与环境互作(G×E)。

密植高产,不需要增加施肥量(把施肥量设为固定效应)。如果密植后还要多施肥,那样的密植有什么意义?现在不是50年前,合理密植伴随着增施化肥,逐渐提高了全国玉米产量。现在全国已经超量施肥,要想办法在增加密度和减少施肥量的前提下,继续提高产量。在这一点上要防止诡辩。

这实际上是把栽培困惑转化为了育种方向和技术路线。从另一方面来说,恰恰是肥力低的土壤应适当密植,因为中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种植玉米与俄罗斯不同,必须靠大量施用化肥才能维持较高产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边际效应递减。在较贫瘠土壤,如果稀植,反而浪费肥料,尤其在化肥当家的贫瘠土壤,稀植必然浪费大量化肥。我们关注的不是栽培困惑,而是育种方向,要培育能够提高资源效率的新品种。

在科学领域不能偷换概念。偷换概念必然是诡辩。栽培困惑源自忽视G×E,或者固定了G(品种)又强调了不可改变的E(环境)对密度的限制,同时顺带着掩盖了育种行为的主动性,而育种者是能够改变基因型(G)的,包括消除栽培学困惑。

美国、欧洲、中国、阿根廷、巴西、泰国、越南等国的玉米产量提高了很多倍,绝不是今天的土壤肥力比30年或50年前提高了很多倍,而主要是推广了新品种,合理利用土、肥、水和光热资源所致。具体来说,是增施化肥在起决定性作用。老品种浪费了太多的肥料和水资源,而耐密植品种的肥水资源利用效率较高,其他资源的利用效率也一样。在中国各年代典型的玉米杂交品种中,氮利用效率最高的是先玉335。如果培育矮早密型新品种,尽管增加了种植密度,氮利用效率还会继续提高。从土壤、肥料和作物生理学角度这个道理不难理解,但我们面对的却是育种难题。

同理,种植密度与水资源效率之间也不是固定和僵化的关系。因为我们同样说的是当前品种与未来品种的竞争性关系。我们只能理解为,旱地需要耐密植品种。如果培育出新品种,就可能种植到更高的密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产量也会更高。因为同样的生物量和耗水量,密植以后资源利用效率会明显提高,所以产量就比以前高。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一个育种问题,绝非栽培困惑,更不是僵化的栽培概念。

猜你喜欢

土壤肥力利用效率施肥量
蔬菜施肥量控制技术指南
中国耕地低碳利用效率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我国香蕉园土壤肥力现状的整合分析
浅埋滴灌下不同滴灌量对玉米花后碳代谢和光合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褐煤基有机肥对土壤肥力和沙葱产量的影响
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分析与节水改造研究
行间生草对深州蜜桃园土壤肥力、pH和盐度影响
不同土壤肥力麦田小麦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差异
中国三大薯区土壤养分状况及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光照条件、施肥量和播种时期等对几种野生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