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堪舆探矿理论初探
2015-01-22何伟
何 伟
(苏州大学 社会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2)
近代堪舆探矿理论初探
何伟
(苏州大学 社会学院,江苏 苏州215002)
摘要:堪舆学是集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探矿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环境科学。以往学界对堪舆学的研究多集中在建筑堪舆学方面,认为堪舆学仅仅是在营建城市或坟墓时,从区位、基址、风向、朝向等因素出发挑选建筑地点的理论和方法。但通过对历史时期堪舆实践和堪舆理论的全面分析可知,建筑堪舆仅仅是堪舆理论应用的一个方面,堪舆技术在近代矿业开发尤其是探矿找矿中也曾发挥重要作用。在具体程序上,近代堪舆探矿的主要环节如下:首先通过望气、观水确定矿脉的大概位置以及所蕴含的矿藏种类,其次通过相地确定矿脉的精确位置,最后依靠探苗步引确定矿洞的掘进位置。在近代西方矿业科技传入中国的时代背景之下,选取传统堪舆知识及其技术在近代矿业开发这一经济行为中的具体应用进行考察、检视,不仅可以为后人了解中国近代矿业开发历史活动提供新的视角,更可以为现代矿业开发提供可资借鉴的传统经验。
关键词:近代;堪舆;探矿理论
堪舆,又称风水、地理、青囊、青乌、卜宅、相宅等,是集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探矿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环境科学。以往的风水堪舆研究多集中在建筑堪舆学方面,认为堪舆学仅仅是在营建城市或坟墓时,从区位、基址、风向、朝向等条件出发挑选建筑地点的理论和方法。但通过对历史时期堪舆实践和堪舆理论的全面分析可知,建筑堪舆仅仅是堪舆理论应用的一个方面,堪舆技术在农业气象预测、农田水利开发及探矿采矿等诸多行业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学术界对于近代探矿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西方矿学书籍的引进与传播,新式探矿理论的应用与发展,新式矿业学堂中探矿学科的设置等方面。学人在这些问题上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于近代矿业中应用颇广的堪舆探矿理论却关注甚少,未见相关论著。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对上述论题发凡起例,以补其不足。
堪舆探矿是指利用堪舆理论,识别地势、土表,依靠露头、苗引结合望气和五行运算来探寻和开采矿产。传统文献中对堪舆探矿理论多有记载,南朝阮孝绪所撰《七录》中就著录了不少利用堪舆理论进行探矿的专书,主要有《望气相山川宝藏记》、《地镜图》等。其中《地镜图》称:“凡观金玉宝剑铜铁,皆以辛之日,待雨止,明日平旦及黄昏夜半观之,所见白者玉也,赤者金,黄者铜,黑者铁”[1]。南宋洪咨夔所撰《大冶赋》说:“堪與奠位,峙岩融渎。合地四与天九,乾为金而兑属”[2]。清初孙廷铨在《颜山杂记》中说:“凡脉炭者,视其山石,数石则行,青石、砂石则否。察其土远,往而获之为良工”[3]。历史典籍中也多有关于堪舆矿师的记载,方以智《物理小识》载:“凡有矿处,山童望气知之,有深浅耳”[4]。王梦祥曾做一首诗描述矿师利用堪舆理论寻矿的场景。“良工望气凿山寻,剜间石崖成巨冗。高穿绝顶低黄泉,入如蚁行行不绝。翻沙出土坑转深,椎声铮铮石壁裂。矿脉横斜若树枝,自非良工孰能别”[5]。
时至晚清,随着西方列强侵略势力的扩张,“外洋各国,自道光庚子通商,来中华者,争先恐后”[6]。当时有讲究经世致用且留意西方形势的有识之士如冯桂芬等,主张中国应该要环视五洲、放眼世界,尽速采行西法采矿以济国用,防止利源外流。各省纷纷大量聘请西洋矿师,采购西洋采矿机器,试图抛弃古法,完全利用西法开矿。
但实践证明,聘用西洋矿师和完全采用机器开矿,很多情况下不能完全适应当时的具体情况。首先是在开放口岸有大量不学无术之人妄称精通西洋矿法,假冒矿师。闽粤江浙等省聪俊子弟中“但能粗通洋务者,皆仿效欧洲衣服言语,冒充矿师”,而主事之人“徒观其貌,遂信其果精西法,委任不疑”。又有“西洋人学而未成,中国亦徒镇其名,遂不惜重资延请,委其开办”。其次就是外洋采矿机器皆进口自外国公司,西洋矿厂在购买开矿机器时“各厂购买必须保险,稍有破坏,即修理”。但洋务时期的中国一旦进口此种机器,纵然不适用,亦无法修理,况且开矿之地多在“蚕丛鸟道,陡峭悬崖”的偏僻之地,“机器虽精,亦难搬运,其有勉强运载者,一遇山路崎岖,万难进步,往往弃置道旁,半途而废,久而锈烂”。以致“各省皆用西法开办,莫不巨亏本亏折”,“靡费即多,毫无成效”[7]。
由于采用西法机器开矿有以上诸多弊端,因此堪舆矿师及有志于堪舆矿业的有识之士纷纷呼吁采用土法即堪舆之法探矿。宋赓平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刊印《矿学心要》一书,系统总结堪舆探矿的理论和方法,振兴了矿务。宋赓平自谓“少习地理兼好矿书”,“因严慈谢世,遍阅地学各书,进质高明”。“思地理书中所言来龙、过峡、堂局等类,偶与矿学书中所言相似。”后又“遍览天下名山大川,凡有名坟无不登眺及各省五金诸厂无不临穴审视”。如此“阅历中外几三十年后”,于堪舆矿学始“大明于心,不得不宣之于口,以解一世之惑,并以救西学之祸”[7]495。又如1934年浙江新昌堪舆师俞仁宇刊刻《地理学新义》一书,其中专设《地理之矿学》一节,对比堪舆矿学与西方矿学之间的异同,认为堪舆矿学与西方矿学在找矿、探矿方面具有同等作用,“地气之温暖,即成矿之原理也,龙脉之过狭即矿苗之流露也。穴心之正验,即矿质之精英也,成矿之源,由于地心热力,地理家因之,取其温度以定穴焉”[8]。
近代堪舆探矿采用的主要程序是首先通过望气、观水确定矿脉的大概位置以及蕴含的何种矿藏,其次通过堪舆相地对矿脉位置进行精选,确定矿脉的精确位置,最后依靠矿苗、矿引、泉水确定矿脉的精确位置,矿脉的厚薄以及采矿的挖掘位置。
具体方法是“先观其色,次辨其味,再验其质”。色即是矿石因蕴含矿物的色彩而呈现的不同色彩。质即是矿石的质量,矿石因其蕴含矿物密度的不同,而使得矿石产生的质量差异。味即是矿山之中弥漫的矿气的味道,即地气测量探矿法。“味即气,气即脉头之确汁也,有酸甜苦辣辛焦之异,有盐麻臭浊之分,浓淡之别”,矿物元素或某些化学成分由异常源以气体状态迁移而在各种天然物质中形成气成异常。在气成异常中,异常物质可以以各种形式存在,会以气体状态存在于空气、土壤、水及岩石中,通过对气体异常的测量,即可以探寻矿藏之所在[9]。色、味质三者的关系是“色有深浅,味有厚薄,质有轻重,浅薄,而轻者则浮躁不实,深厚而重者,则朴实堪嘉”。“色、味、质三者之中,而味为尤重”[7]440。若是色、味、质三者能够兼得,则可以确知其地有矿藏。
一、 望气寻脉
望气又名望云气、候气等,是依据云气的色彩、形状和变化来探寻矿脉的一种堪舆方法。堪舆理论认为气无处不在,正因为气的无穷变化,所以气动则变化为风,升则化作云,下降则化作雨。运行于地中的就是“生气”,承生气而万物化生。藏于地中的气,是随着地势的变化而流行的,气的“行”与“聚”都与地势相关,气在地中运行,是因为地势连绵起伏不断的原因,气的停聚,也是因地势而停聚。关于望气法在堪舆中的作用,缪希雍在《望气篇》中总结说:“山冈,体魄也;气色,神理也。故知山川为两仪之巨迹,气质之根蒂,世界依之而建立,万物所出入者也。然则气,其形之本乎!知形势而不知神气,誓之责人已死,不如贱生,壮夫病困,未若弱强。凡山,形势内伤,其气散绝,谓之死;形势虽具,生气未舒,谓之枯”[10]。在洋务运动中鼓吹开矿的郑观应也写过一篇《望气寻龙诀》[11],讨论通过辨识五色之气,以寻堪舆吉地的理论和方法。
近代矿业开发中,望气找矿、探矿之法被广泛应用。林则徐在《查勘矿厂情形试行开采折》中称“若辈(矿师)行山望气,日以为常,于地方之衰旺盈虚,大都能知梗概,见有可图之利,或以红单而报苗引,或以佥呈而请山牌,当其朋集鸠赀,人人有所希冀”[12]。江苏镇江句容煤矿即为堪舆师所最先发现。文廷式《请各省开矿片》称:“矿师识苗望气,一目了然”[13]。申报《矿师莅止》消息载:“金陵访事人云:朝阳门外之祠山、湖山、青龙山望气者,谓矿苗甚旺”[14]。
《矿学心要》中说欲探矿,“先观其气”。“山者,气之所聚也,引者,矿之所留也,气聚则矿旺”。当地下有矿藏时,就会对应的会产生不同的气,“夫山有大小,气有厚薄。郁勃轮园,踪迹变态,如龙天骄,不可方物,其气盛也,月夜观之,白气如絮状,类鸟兽者,金宝气也”[7]447。
关于一年之中望气寻矿脉的时间,虽然一年四季都可望气,但以秋天为最好,其原因是春冬之时地气不升,夏时炎蒸混浊,按照《说卦传》的记述,兑为正秋“象西方七宿”,西方七宿按四象配比为西方白虎,而西方白虎“配以支干庚酉及辛,并为金库”。在秋天时,五金所产生的金宝之气“其气肃杀,不生草木,秋高气爽,黄紫之气上烛霄汉,宝气腾射,不可掩闭”。在一日之中探寻矿脉最佳的时间中则是每天的早晚时分,这时矿气“呈像于天,其见为红紫黄色,则矿佳,最旺之处,若天阴暗,则不可见”[7]434。
具体望气寻脉的方法是堪舆矿师“当夏秋之月际,丑寅之时,必带月而升髙,乃凝神而望远”。或者“于日出入之际”登高远望,假如见其山头闪烁有光,即是金宝光也。或者在“将雨初晴”之时,天之云气下映,如果见到“山头青绿紫黄,亦金宝气也”。“产矿之山少有杂木,遍长白茅,形似枯焦,其实油润阴雨绵绵,别有一种光亮,远映四山,近则不觉远而愈显。此望气而知其为有矿之证也”。不同的矿产在望气时会呈现不同的色彩。晚清徽州人汪宗沂在其《云气占候篇》中也说不同的矿物有不同的金属之气:“银矿白锐,素雾弥天,流散在地,拔之宛然。气似雄鸡,白银见焉。钱铜之气,青云最深。赭气有铁,赤色气有铜,紫气上浮,玉在石中。金矿色黄,气若镜圆”[7]496。
与望气寻脉相关联的还有声占寻脉,声占是通过矿山中发出的不同声音来探寻矿脉所在。《矿学心要》中说有矿之山,自能做声,“其中如群蜂闹衙由浅而深者,矿大旺也,由内而外者,矿已尽矣。甚至如殷雷之响,时而鼓动如腹之鸣,往来不穷者,有矿之确证也”。
二、 相地探矿
相地探矿是指根据特定地域的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系统,以及特定的岩性、构造、气候、土质、植被及水文状况等,找到矿脉所在。相地探矿与堪舆相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首先是在龙脉方面,阴阳宅对龙脉的要求是,阴阳宅背后的太祖山、少祖山要成星体,龙脉来龙要长远,绵延千里百里,近亦数十里,然后到头结穴,或者账角落脉。外有落成,内有明堂,官鬼禽曜,无一不备,穴场之内,又必有虾须、蟹眼、牛角砂、金鱼眼等特征,而穴之名则有窝钳、乳突穴之外必有斡门水口,开穴还要有必有五色晕土以资验证。而有矿之龙脉则“一派苍茫,横亘而来,不成星体,顽而不化,粗而不灵,水势冲击,石骨暴露四山纷扰,逼迫无情,所现线道,纵横无定”。其次是在山形方面,阴阳宅的要求是山形节节灵秀,而矿脉之山则是节节粗硬,所谓“产五金之矿多是铜山,金能生水,四周必多湿气”。再次是在生态环境方面。阴阳宅方面要求是“草木必皆葱翠”,生态环境良好,植被生长茂盛。而矿脉之山由于土壤中矿物质含量过高,影响植被的生长,使得“草木必多枯蒿”[7]496。
相地探矿可以分为勘察山形、探寻过峡、观察水脉三个方面。
1. 勘察山形
不同矿藏的山,具有不同的形体。堪舆理论按阴阳五行将山峦形态大致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类,木山山形圆滑耸拔,直刺天空。火山形如一团烈焰,土山形如平坦的屋顶或中文“几”字。金山山形高大,顶部圆滑没有尖棱锐角,形如地面上巨大的球体。水山形如水波或活蛇。由很多起伏和缓的山丘连缀而成的山脉即属于此类。其中金、土、木三形是阴阳宅选址的主要依据。产矿之山多为金形之山。火形之山尖耸,多蕴含矿藏,如产煤之山多为火形山,“四周无情,周身破碎,似火之形,而无光焰,其气闭塞,形类焦灼”[7]497。
下面依据资料,对不同类型矿山的特征进行描述,罗列于下。
出产铜矿的山,“气势丰隆,左右围账,层层遮护,顶多凸起,下有坐屏,前有朝对,沙多红子,色起火焰”。“于此寻苗,必有烟子”。若在此处开挖,“即见脉头,后见仓塘,方是正矿,其余分脉则不成器也之旁枝也。对面之水亦随山势曲折而来,四面缠绕,若不具备此形格,纵或见矿皆是他山之脉头穿来,不成仓塘也”。
盛产金矿之山,其特点是:“气势绵长,坚硬负厚,水有回澜,山有坪台,多碎石子,坭细如绸,沙带乌黑,而且亮即细而润,用手捏之,铮铮有声,其开坪之处,必先见枣子石。至于大江环绕其畔,岸亦产沙金,然其坪台多不分明,故产金亦更微细,则产金之山又必以坪台为准的矣”。
盛产银之山,具有下列特点:“气势雄峻,岩头挺露,形如虎头,石对坚硬,接连不断,略无缝隙,其色仿佛雪青又兼浸白,其泥细滑,亦不干枯,且石多泥少,以鼻嗅之,有锈辛之气,砂亦粘连不脱,有时矿与砂相并,有雪白色者,其穴道多在半山之间,或腰眼峡处,由此下手定得佳矿”。
产铅矿山的特征与产银之山大致相似,但气势魄力微觉不同,“贵贱之分,要在神会,其在沙与泥与石与银亦相近似,大约石即矿,矿即石,与未分汁之矿无甚大别,满山青石,形如卧牛,或三五接连不断亦起台坪,横梗露面,突起窝宕,即现引脉故谦之中,多有银卫”。
产铁之山,“形多露面,绝少泥沙,其现出之矿与石无异,石有青红二色,又有联子块子二种,其未经化练时坚硬非常,名为石矿,乍见又觉磁细,其最旺者,此石遍满山色兼锓红闇亮,唯此等山形多鄙陋,大与金银矿山相别,其水亦相反,照开槽得矿亦属甚易,每得一联即一硬岩,纵横无定,进山之矿,与煤无异,质即不贵,故山亦少尊严之象”。
产煤之山,“体亦丰隆,草木茂密,亦有泥沙,但少宝色,石多硬岩,其引苗亦由石夹缝处漏线,多白而带黑色,其势不分远近,只分厚薄,阳山之煤多系块子,阴山之煤多系烟煤,洞内多有水湿之气,凡开煤矿者,以深穿透远为贵,一层进一层能向下坠底者为尤佳”。
产朱砂之山,“其形似甑,节节增高,气势雄大,臃肿不堪,四周陡绝,石坭生焰,而其引线率在岩下,如最旺之山,晚间用火燃眉间,面山而立,山之上下皆有火光,凡开厂之以将成未成之际,即洞内以火烛之外有烛影,内亦以火应,一气相感必然之理也”[7]496。
2. 探寻过峡
矿山中凡矿砂聚集的所在,土谓之“荒”,石谓之“峡”,碎石或土石夹杂谓之“松荒”,坚石谓之“硬峡”。过峡是即主体山脉伏隐地面之后再起较小的山峰[16]。探查过峡是在观察山形之后,最重要一个阶段。所谓“相地之法,固妙于观龙,观龙之术,尤切于审峡。峡者,龙之真情发现处也。未有龙真而无美峡,未有峡美而不结吉地”[17]。由于山脉来龙通常都是龙绵延数百里或数千里,数万里,而产矿之处,只是在其中的某一节或某一枝上,探矿之人不能一枝一节的找寻,因此在龙脉过峡之处探寻矿脉就成了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所谓“山之有峡犹人之有骨节,人无骨节则四肢不灵,而成废人矣。何能适用,故有过峡,无峡则无气,何能产矿,故善勘山者观其峡即可”。
勘察山形第一步就是“寻龙”,其实就是探查该山属于哪一列山脉,其发源地在何处。随着山脉的起伏、转折、变化,地中生气随之变化。知龙脉知所自来,就可知“气之所欲往”。
探寻龙脉之后,还要察砂,即“观其左右之山”,若左右之山“意皆回环,来去水口,照墙扈从,座屏拱璧,一切合法”,就能确定此处有矿脉。
在凿破矿山表面的岩石,将要掘进到矿层之时,则有门峡。门峡“如富贵之家内美中藏,外必高其閈闳,厚其墙垣,使人不得升堂入室,一览无余”。门峡通常由质地较硬的岩石组成。“峡愈坚者矿愈旺,峡益厚者矿益丰。峡非一种,辨之宜真。其最坚者,莫过于青铜峡,其色黑亮油润,又极细腻,最难功治又有一种拦门峡,俨如门限高大而厚,又有黑石峡,坚硬异常,中产上上佳矿,又黄蜡峡,石黄而润,又白善峡,石白而亮,又红绿丝峡或一线二线甚为可观,又槟榔峡石皆槟榔文,又开口峡上下左右或有微隙,又闭口峡层层紧闭,毫无缝隙,又橙崖峡石多方橙,或数尺长短不等”。以上各峡俱极坚厚,甚难掘进。到了此时“切不可危难自阻”。如果畏其艰难,选择“从旁开去,幸冀一获”,岂知“毫厘之差,潜力之谬”。“舍正路而不由即终无得矿候矣”。精通其中道理者,“一见门峡便不住手,一往直前,不遗余力,得尺则尺,得寸则寸,胸有卓见,绝无游移,督率众工”。王崧《矿厂采炼篇》也说“石坚谓之峡硬,大矿谓之堂。土石夹杂,谓之松块;松块易攻凿,其矿不长久。凡攻凿宜硖硬,硬则久,可获大堂”。倪慎枢《采铜炼铜记》亦说“大抵矿砂结聚处必有石甲包藏之。破甲而入……可以久采者也”[7]497。反之,若峡质地松软,甚易掘进,则所蕴藏的矿藏也不甚丰富。“而峡亦有稍软者,如绿豆峡,黄香峡,油泥峡,雪红峡,黑砂峡,粉黛峡,硫磺峡,仓壳峡,片片膏峡,皆松轻,但石散而碎质轻而薄,矿亦平常”[17]。
3. 观察泉脉
堪舆理论以泉为水龙的进出口,水龙运行的路线即为泉脉。如《水经注·河水》云:“湟水又东迳允街县故城南……县有龙泉,出允街谷,泉眼之中,水文成交龙”[18]。堪舆学对泉水进行了分类:第一是汤泉,即温泉,有硫磺在下,水上出而沸腾,冬烫夏凉,主富贵;第二是矿泉,即红泉,水呈红色,其下有矿,早晚必然开掘,毁伤龙脉,不宜作葬地。第三是冷浆泉,味淡、色浑、气腥。此外,又有涌泉、溅泉、漏泉、龙湫泉、瀑布泉之分。凡泉水冷冽异常,如窃如射,则属凶泉。在堪舆探矿中,观察泉脉,亦是一个重要的步骤。自然界里有各种不同性质的泉水,这些泉水之所以有不同的性质,是由于水里溶解了地下多种物质的缘故。地下某种物质或某几种矿物质溶解到水里的成份越多,浓度越大,那么这种泉水本身就是矿泉。那么泉水流过的地下,可能有某种矿床。明末清初广东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一书中记载了利用泉水找铁矿的事例,说“产铁之山,凡有黄水渗流,则知有铁……循其脉路,深入掘之,斯得多铁矣”。
明代嘉靖年间的刘岳云在其《矿政辑略》里也记载了利用泉水找到铁矿的事实。“偏山赭色,或明或暗,经雨漱洗,流入涧中,水成铁锈色,其山有铁。若青色淘泥此铅铁之据”。安徽望江县堪舆师沈镐在其《地学》一书中也有这方面的记载,说红色的泉水乃铜铁之兆。如果泉水是酸的,那是铁矿之兆。《地理人子须知》载:“矿泉者,其下有矿,而上有泉迸者也,其色红,亦谓之红泉。龙脉气钟于矿,其山泉流,红色粘滞”。《地理学新义》一书说:“是以红泉之地,必有银矿,腥泉之地,必有铁矿,汤泉温泉之地,必有硫磺礬石,融结在下”。又说“温泉龙,山势高峻,稠叠皆黄白石,或先有黄泉滴沥,至出泉处,却多是平田地窍,可为亭榭,砌墙洗浴”。
三、 苗引探矿
矿体露头谓之“矿苗”。矿苗细如线的谓之“矿引”。《矿学心要》说矿引与矿的关系是“引者,导也,如人之有向导也,矿在山中,深不可测,必藉向导而后能至其处也”。矿苗与矿的关系是:“苗者,枝叶也,如草木之实,结于下而枝叶挺其秀也。矿者,寻脉跟踪,探苗步引,确知其实究于何处下手”[7]499。
《矿学心要新编》一共讲了七十四种“引”的名称,能够找十二种矿。其中,铜矿引最多,达29种,占39%;其次是寻找铅矿的13种苗引,占18%;再次是找铜铅矿的9种引,占12%;接着就是找银矿的5种引以及找银铅旷的4种引等。《矿学心要新编》谓:“夫天地无终秘之理,而万物无不发之光,试以苗论。山上有葱者,下有银山,上有磁石者,下有铜,至于铁铅各矿,莫不有独异之草木以呈露于外,则苗引之说何可忽哉。且一种之矿有数种之苗,而各种之矿又有相似之苗”。
此外,还可通过矿山地表所生植物进行找矿。在矿区的岩石或土壤中,成矿的元素或与成矿有关的元素含量,要比无矿地区高。在矿区生长的植物,会受到元素异常现象的影响,表现出与其他地区间的植物不同的特征。此外,植物还可以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成矿元素或与成矿有关的元素,造成植物机体中这些元素含量增高。这些植物的品种或外观会因此发生变化,而这些受到影响的植物可作为找矿的指示植物。其实,利用地表指示植物找矿的思想,始于《荀子·劝学》篇,到梁代《地镜图》,内容大大充实。《地镜图中》写道:“二月中,草木先生下垂者,下有美玉”。“山有葱,下有银,光隐隐正白。草茎黄秀,下有铜器。青草茎赤秀,下有铅”[19]。
综上所述,在近代矿业开发经济活动中,尤其是探寻矿藏资源这一环节,传统中国社会的堪舆知识及其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具体程序上,近代堪舆探矿表现为以下三个环节:首先,通过望气、观水理论来确定矿脉大概位置及所蕴含的矿藏种类;其次,借助堪舆相地理论(主要包括勘察山形、探寻过峡、观察水脉三个环节)来精选矿脉的确切位置;最后,依靠探苗步引理论来确定矿洞的掘进位置。
进而言之,在西方近代科技传入中国的时代背景之下,选取传统堪舆知识及其技术在近代探矿这一经济行为中的具体应用及其成效进行考察、检视,不仅可以为后人了解中国近代矿业开发史提供新的视角,更可以为现代矿业开发活动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科技的传统经验。
参考文献:
[1]欧阳询.艺文类聚 [M]//四库全书精品文存.第13册.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128.
[2]洪咨夔.平斋文集:卷1 [M]//四部丛刊续编.上海:上海书店,1984:2.
[3]孙廷铨.《颜山杂记》校注:卷4 [M].济南:齐鲁书社,2012:109.
[4]方以智.物理小识[M]//四库全书子部精要(中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1190.
[5]黄裳.(永乐)政和县志.[M].转引自.福建通史:第4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219.
[6]斌椿.乘槎笔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5:143.
[7]宋赓平.矿学心要新编[M].四库未收书辑刊.第3辑.第19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8]俞仁宇.地理阴阳纂要地理学新义合编·地理学新义卷上[M].台北:集文书局.1985:192.
[9]唐桢.地气物质迁移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8.
[10]缪希雍.葬经翼[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8:472.
[11]郑观应.郑观应集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1194.
[12]林则徐.查勘矿厂情形试行开采折[M].转引自.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198.
[13]文廷式.文廷式集(上册) [M].北京:中华书局.1993:90.
[14]矿师莅止[N].申报,1897-05-02.
[15]汪宗沂.云气占候篇[M]//丛书集成初编:第714册.北京:中华书局.2006:17.
[16]张杰.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338.
[17]徐善继.地理人子须知:论龙过峡[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165.
[18]郦道元.水经注[M].谭属春,陈爱平,点校.岳麓书社,1995:30.
[19]王承略,刘心明.汉书艺文志疏证:卷3[M]//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2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80.
中图分类号:F4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5X(2015)03-0069-05
作者简介:何伟(1984—),男,苏州大学社会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苏州大学优博选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3320975)。
收稿日期:2014 - 11 - 03修回日期: 2014 - 12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