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的由来事?先锋孰敢争

2015-01-21王蕴瑾陈巍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年1期

王蕴瑾+陈巍

摘 要 吴南轩先生是近代中国心理卫生运动的首位提倡者之一,也是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最早向国人介绍“心理卫生学”和“心理卫生运动”。吴先生借鉴欧美国家经验,将心理卫生运动和当时国内外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相结合,指出心理卫生运动的必要性;向国人介绍国际心理卫生运动;通过办报刊、设课程、做讲座、组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等形式宣传和推广中国心理卫生运动。同时,吴南轩对心理卫生进行深入挖掘,提出了心理卫生的内涵和外延,并对当时中国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作出规划和总结。

关键词 吴南轩;心理卫生运动;问题儿童

分类号 K825.46

吴南轩(Nan-hsuan M. Woo,1896~1980),名冕,字南轩,江苏仪征人。中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1916年,吴南轩考入复旦公学,1919年复旦大学预科毕业后留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21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23年凭借《加州中学天才儿童的规定研究》(A Study of Provisions for Gifted Children in Secondary Schools in California)获得教育心理学硕士学位。此后任旧金山《少年中国晨报》编辑兼美国政府农务部加利福尼亚办事处译员,同时在加州大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29年,吴南轩获教育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题为《对学龄儿童心理效率的某些激励措施效果的研究》(A Study of Effects of Some Incentives Upon Mental Efficiency of School Children)。回国后,吴南轩先后担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中央大学教授、复旦大学校长。1949年赴台湾。1950年夏应聘美国麻省国际学院(American International College)教授,并在伊利诺斯国际大学(Lllinoi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讲学10年。1966年春退休返台,任台湾政治大学文学院院长及教授。1975年秋再退休,1980年11月9日病逝于台北。著有《国际心理卫生运动史》《儿童心理卫生》《心理卫生论及实施新趋势》《战时精神病》等书(刘国铭,2005)。

1911年,吴南轩在扬州府第一中学毕业之后,由于家境贫寒而不能升学。1912年正月赴南京参加北伐军并任文书;1912年底,因为军队解散,吴南轩回到原籍仪征县东区新城任小学校长,为时三年;1913年至1915年间,吴南轩全身心致力于该小学的发展,将这所小学办得有声有色、初具规模,后来成为了全县的模范小学,这一经历奠定了吴南轩一生从事教育的基础和决心(柳浪,2004)。1929年,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吴南轩义无反顾地投入了教育事业之中:1931年担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1936年8月至1940年4月任私立复旦大学副校长,1940年5月至1941年11月担任代理校长,1941年11月至1943年2月担任国立复旦大学校长(杜作润,2004)。吴南轩在复旦大学任职期间,为复旦大学西迁煞费苦心,为复旦大学在危难时代之中的生存和发展日夜操劳。吴南轩探索如何将大学教育和抗战建国相结合,根据地方发展之需开设不同的专业科系,在颠沛流离中发扬复旦精神。复旦大学的校史中更是将吴南轩称为“乱世掌门”。1980年11月9日,吴南轩于台湾逝世,遗嘱将其财产的97%捐献给台湾的复旦中学,这也可见吴先生对复旦爱之深沉(柳浪,2004)。一生学教育、一生办教育、一生为教育的吴南轩先生不仅仅是一名教育家,还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是中国心理卫生运动的领路人之一,也是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柳浪,2004)。

吴南轩留美期间,正是美国心理卫生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一位名为克利福德·比尔斯(Clifford Beers)的耶鲁大学法学专业的学生将他和他的病友们在精神病院里所受到的种种待遇写成了一本名叫《一颗失而复得的心》(A Mind That Found Itself)的书,从而拉开了美国心理卫生运动的序幕。从20世纪20年代起,发端于美国的心理卫生运动逐渐传入中国,而吴南轩则在推广和发展中国心理卫生运动中发挥了先锋作用。

1 吴南轩为推广中国心理卫生运动所做的贡献

中国心理卫生运动的推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近代中国大学对心理卫生的教学和宣传普及。20世纪30年代,章颐年、萧孝嵘等均在自己所执教的高校宣传、倡导和研究心理卫生运动。其中,吴南轩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1932年,留美归来的吴南轩在南京中央大学心理系正式开设心理卫生相关课程,发出“提倡该项运动的第一呼声”,吴南轩分别在1932年下学期主讲“心理卫生”课、1935年上学期主讲“儿童心理卫生问题”课、1938年下学期主讲“心理卫生原理”课(肖朗,范庭卫,2010)。与此同时,在他的努力下,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主办的《教育丛刊》2卷1期刊出“心理卫生与健康教育专号”,《心理半年刊》2卷1~2期、3卷1~2期及4卷1期刊出“应用心理专号”,将心理卫生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一个方面加以宣传推广(吴南轩,1936)。1933年,吴南轩在《旁观》杂志上发起《心理专号》(图1),这标志着中国现代心理卫生运动揭开帷幕。

图1 《旁观》杂志的《心理专号》封面

1936年4月19日,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在南京成立,吴南轩与艾伟、萧孝嵘等五人一同担任常务理事。该协会“以保护与促进国民之精神健康及防止国民之心理失常与疾病为唯一之目的,以研究心理卫生学术及推进心理卫生事业为唯一之工作”;其具体工作主要有编印杂志、介绍书报、举办儿童幸福讨论会、推广心理医学教育、调查低能儿童、筹办精神健康咨询处等。

2 吴南轩的心理卫生思想与实践

2.1 对在中国开展心理卫生运动重要性的深刻认识

首先,吴南轩将心理卫生的宣传和当时国内外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相结合,从而指出心理卫生运动的必要性。吴先生在向国人介绍了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心理卫生运动后指出:“中国今日正当国难严重之际,举国上下方力谋振作,以期民族复兴。但民族复兴之基本条件不是心理建设么?国民精神若不健康,心理若不健全,心理建设何从实现呢?不提倡防止心理失常和保持精神健康的心理卫生,国民健康的精神与健全的心理有何能达到呢?”(吴南轩,1934a)。这在当时属于“先锋”式的呼吁,让学界有识之士意识到,民族复兴不单要进行物质建设、体格训练,而且要致力于心理建设,而心理卫生是心理建设的必要前提。

与此同时,吴南轩在《心理卫生意义范围与重要性》一文中向国人介绍了“心理卫生运动”这一新颖的名词。该文将“心理卫生”追本溯源,从希腊神话开始引入“卫生”的含义,转而逐步剖析心理卫生的消极含义和积极含义;借用美国、法国等其他国家所统计的心理失常患者、心理医院数量、心理疾病的金钱损失以及社会道德损失来论证心理卫生的重要性,吴南轩借此呼吁“唯有实现防止心理失常和保持精神健康的心理卫生,才能免除这样普遍的心理疾病,才能救济这样严重的精神与物质的损失”(吴南轩,1934b)。

2.2 对心理卫生的内涵与外延进行详细阐述

就心理卫生的内涵而言,吴先生重视健康情绪的陶冶、完整人格的修养等。同时,吴南轩还对心理卫生的外延进行深入挖掘,将一般儿童、问题儿童与青年的心理卫生问题都视为心理卫生工作的题中之义。

首先,吴南轩认为情绪卫生是心理卫生的重要部分。他在《中学生之情绪卫生》和《青年的情绪教育》两篇文章中论述了情绪与人生的关系,包括情绪对人生的利益和损害。指出情绪修养的方法,其中间接修养的方法有:保持健全的身体、充实有益的知识技能、不断从事有益的工作或有兴趣的娱乐、注意社会的暗示或模仿、及早确定一个合理的人生观;直接修养的方法有:个人保持平静的心态、避免不必要的情绪刺激因素、改变对于刺激的解释、消极顺应法、宣泄法、倾诉法、升华法(吴南轩,1937b,1940)。吴南轩认为道德教育的中心问题就是怎么样使得青年对于善恶是非起适当的情绪反应,故提倡青年们要多做工作、心中有信仰、多接触现实来培养和训练自己良好的情绪表达。

在一般儿童的心理卫生方面,吴南轩认为心理卫生就消极方面说即避免严重精神病及防止精神病早期表征的各种形式的心理失常,就积极方面说即促进心理健康。吴先生在他的《儿童的心理卫生》一文中提出指导普通儿童保持心理健康的原则分别是“健全的遗传、适应的环境、健康的身体、适应的劳作和游戏、健全的性知识和习惯、健全的心理态度、健全适应的父母和教师”(吴南轩,1935)。细细琢磨这些原则,我们发现吴先生将儿童视为积极主动的个体,重视将儿童置于社会大背景下成长,这些原则也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发展性心理治疗”所依据的原则。此外,吴南轩还介绍了西方国家对于儿童心理卫生的实施方法,如儿童指导所、习惯诊疗所、访问教师制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吴南轩对问题儿童的心理卫生关注堪称中国特殊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在《问题儿童之心理卫生》一文中,吴南轩提出指导问题儿童的十大原则:“1. 问题行为是因果作用的产物;2. 研究儿童问题行为应从他的过去入手;3. 观察儿童的行为不可用成年人的标准;4. 采取冷静和客观的态度;5. 了解问题儿童行为的动机;6. 注意损伤儿童情绪的细微的事故;7. 取长补短的政策;8. 间接控制行为的方法;9. 消极惩罚减至最低限度;10. 预防问题行为的重要性”(吴南轩,1933a)。此外,吴南轩还具体介绍了各种问题儿童心理卫生特征,包括拒食儿童、失眠儿童、吮手指头和指甲儿童、偷窃儿童、不服从儿童、多怕儿童等十二种类型。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证了认知调整法、行为塑造法、强化法等方法对上述问题儿童心理卫生进行干预与纠正的可能性(吴南轩,1933a)。在吴南轩的指导下,其弟子曹仞千对异常儿童进行研究调查(顾定倩,朴永馨,刘艳虹,2010)。虽然该项研究缺乏精密的测量工具,仅仅基于各校教师的估计,但这在当时的中国属于初步且新鲜的尝试。

再次,吴南轩还对“青年问题”“青年训练”等心理卫生领域作出探讨。如在《青年训练问题之检讨》一文中,吴南轩就青年训练的时间问题、组织系统问题、训练者问题、内容问题作出检讨(吴南轩,1937a)。对当时的青年训练提出质疑并给出相关的解决措施。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推动和完善中国心理卫生的发展。

3 吴南轩关于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

心理卫生运动在中国迅速发展的几年里,许多心理学家都力所能及地发挥自己的专长来丰富心理卫生运动的主流思想,其中多数围绕“变态心理”“问题儿童心理卫生”“青年问题”等领域。吴南轩则关注到了当时社会的另一个弱势群体——低能人群,并提出了社会控制低能的重要性和方法。

吴南轩总结了“低能”的具体含义,即从生理指标上是指“脑系统发育受阻”;从教育指标上是指“长期训练但得不到显著进步”;从智力商数角度是指“智商在中等以下水平”。社会低能人群的存在对于民族社会是莫大的损害,因为其不仅会对民族智力、民族道德带来一定冲击,还会损耗社会经济、阻碍文化进步(吴南轩,1933b)。因此,吴南轩从遗传和环境两个角度出发,提出了社会控制低能的方法:优生法和改良环境法。

为了向公众与学术界传播国外有关特殊人群的心理卫生研究的前沿工作,吴南轩译述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心理学家鲁道夫·平特(Rudolph Pintner)的《特殊儿童的研究:低能儿童》一文,该文翔实地介绍了欧美地区所统计的低能儿童人数、低能儿童的诊断方法、低能程度的分类等,重点阐述了低能儿童在心理和身体上的特征以及低能形成的原因(吴南轩,1935)。最后,吴南轩呼吁大家抱着科学的态度对待低能儿童。而在《社会控制低能的重要和方法》一文中,吴先生花费了很大笔墨向民众普及关注低能人群这一弱势群体的意义,扩充了中国心理卫生运动的受众范围,让心理卫生运动之风惠泽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也是吴南轩在中国心理卫生运动中作出的独树一帜的贡献。

4 吴南轩对当时中国心理卫生运动发展的规划和总结

早在1933年,吴南轩向国人介绍心理卫生运动之初,他便在《心理卫生的起源和发展》一文中提出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规划:以心理卫生委员会为宣传机关、以心理医院和心理诊疗所为诊治和预防机关,双管齐下,共同推进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吴南轩,1933c)。吴南轩特别指出,心理诊疗所应该逐步涉及脑系检查所、脑系心理诊疗所、问题儿童诊疗所、习惯诊疗所(主要针对学龄前儿童)、巡回心理诊疗所(便利于乡村人们)、法院心理检查所、学校心理诊疗所。据此提出了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趋势为:从诊治身体原因的心理疾病到心理原因的心理疾病;诊治对象由成年人推及儿童、由学龄儿童推及学前儿童、由一般人推及犯罪者;从城市推及乡村;由附属于校外而设于校内。

在吴南轩等学者的带领之下,当时中国的心理卫生运动曾有过一段时间的蓬勃发展。例如,吴南轩在《中国心理卫生运动之回顾与前瞻》一文中重点回顾了心理卫生协会在宣传心理卫生运动的工作和成果,如刊行宣传小册、编印心理卫生杂志、介绍和翻译心理卫生之西文书报、举行心理卫生演讲等(吴南轩,1938)。遗憾的是,当民族战争的火焰燃及心理卫生协会的发源地南京时,心理卫生协会仅有的物质基础也随之摧毁,协会不得不中断工作,心理卫生运动的进程也在那时遭遇坎坷。尽管如此,吴南轩等心理卫生协会成员依旧活跃,他们积极参与全国教育学术全体联合大会,在大会上提出具有前瞻性的三个议案:建议在中学课程中增设心理卫生、建议政府支持青年出国修习精神病学和心理卫生学、建议政府开设疯人医院并在公立医院中附设精神病治疗所(吴南轩,1938)。

1938年,吴南轩对此后两年国内心理卫生教育提出具体努力目标和方向:收集心理卫生资料、编订并实施儿童心理卫生测验、调查心理失常的儿童并设立特别班、编辑教本图书及刊物、提倡心理卫生人才培养、提倡“父母会”的组织(吴南轩,1939)。尽管那个特殊的时代充斥着动乱和无奈,尽管没有人能预测到这一新兴的运动究竟能够实行到何种程度,但是吴南轩深信“有志竟成”。

5 评价

在那个颠沛流离的时代,吴南轩先生毫无争议地成为了近代中国心理卫生运动的先锋与领路人之一。“他亟力推行小学、中学、大学之心理卫生教育工作,以培育身心健全之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王焕琛,1993)。此外,吴南轩还利用办报刊、设课程、做讲座、参与组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等形式在中国全力宣传和推广心理卫生运动,以期“使社会一般人士‘心理卫生意识化(mental hygiene conscious)”(王文基,2011)。虽然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在创办两年后由于民族战争的火焰而被迫停止活动,但吴先生的努力仍然有目共睹。吴南轩曾提出,中国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要经过宣传、人才培养和推广这三个步骤,而他也一直为之奋斗。“破的由来事,先锋孰敢争”,时至今日,当我们重新研读吴先生的文章时,不禁为他在心理卫生宣传与研究上切中肯綮的敏锐视角、舍我其谁的执着精神而击掌叫好!近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这样的先锋为现代中国的心理健康事业继续呐喊!

注:对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崔光辉副教授提供的资料信息谨致谢忱!

参考文献

Pintner,R.,吴南轩,译.(1935). 特殊儿童的研究:低能儿童. 儿童教育,6(8/9),165—174.

杜作润.(2004). 乱世掌门吴南轩. 复旦教育论坛,2(5),80—82.

顾定倩,朴永馨,刘艳虹.(2010). 中国特殊教育史资料选.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国铭.(2005). 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 北京:团结出版社.

柳浪.(2004). 吴南轩校长.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4,141.

王焕琛.(1993). 教育爱的化身——永怀吴南轩老师. 师友月刊,3,27—31.

王文基.(2011). 心理的“下层工作”:《西风》与1930-1940年代大众心理卫生论述. 科技、医疗与社会,12(13),15—88.

吴南轩.(1933a). 问题儿童之心理卫生. 国立中央大学教育丛刊,1(2),1—44.

吴南轩.(1933b). 社会控制低能的重要和方法. 国立中央大学教育丛刊,1(1),63—97.

吴南轩.(1933c). 心理卫生运动的起源和发展. 旁观,16,14—21.

吴南轩.(1934a). 国际心理卫生运动. 国立中央大学教育丛刊,2(1),1—39.

吴南轩.(1934b). 心理卫生意义范围与重要性. 国立中央大学教育丛刊,2(1),1—11.

吴南轩.(1935). 儿童的心理卫生. 教育杂志,25(12),29—37.

吴南轩.(1936). 国际心理卫生运动. 广播周报,91,16—18.

吴南轩.(1937a). 青年训练问题之检讨. 浙江教育,2(5),27—29.

吴南轩.(1937b). 中学生之情绪卫生. 播音教育月刊,1(5),68—75.

吴南轩.(1938). 中国心理卫生运动之回顾与前瞻. 教育通讯(汉口),36,12—14.

吴南轩.(1939). 今后二年中之心理卫生教育. 建国教育,1(2),175—177.

吴南轩.(1940). 青年的情绪教育. 复旦青年,1,7—9.

肖朗,范庭卫.(2010). 民国时期心理卫生的理念和思想对教育学术的影响. 社会科学战线,32(11),17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