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沌理论对学校心理咨询的启示

2015-01-21韦耀阳秦涛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年1期
关键词:敏感性

韦耀阳+秦涛

摘 要 混沌理论给人们理解真实、复杂的人的心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将混沌理论应用于心理咨询,不仅是对传统心理咨询观的突破,同时对心理咨询的方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混沌理论的主要观点入手,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进行新的诠释,心理咨询师应善于利用敏感性分析方法,把变化看作可利用的资源,等待恰当的时机进行干预,以促进来访者的自适应。

关键词 混沌理论;学校心理咨询;敏感性

分类号 B849

混沌理论是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门旨在探索复杂性的理论,它主要研究非线性系统演化过程的行为特征(李志凯,2007)。混沌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心理学研究后,在心理学的各主要领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Caple,1985)。在心理咨询的研究和实践中,由于通过混沌描述方式得出的结论更接近复杂的心理图景(何木叶,陈小玲,2007),所以,以混沌思想来指导心理咨询具有积极的意义。

21世纪的在校学生面对的是迅猛变化的世界、快节奏的生活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心理震荡和冲击,所产生的矛盾、冲突、困惑、迷惘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极易引发心理障碍(孙少柳,孙中民,2006)。学校心理咨询,就是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心理工作者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使其能够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处理好学习、人际关系等,并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刘华山,2005)。本文试图基于混沌理论对在校学生心理咨询观进行探索,为在校学生心理咨询的实践提供一点借鉴。

1 关于混沌理论

1.1 混沌的定义

所谓混沌,是系统中尤其是非线性系统中表现出的一种非常复杂的、无法根据给定的初始条件确定将来状态的类似随机的行为,是指在确定性系统中出现的类似随机的现象的过程,是一种貌似无规则的运动。这里的确定性系统,是指其结构相对稳定,且各要素或子系统之间具有明确的内在关系,对于一个给定的初始值或初始状态,该系统都给出一个确定的值或过程。也就是说,系统的长期动力学行为从理论上可以预测。但非线性则表现出不可预测性,可能出现大的原因小的结果,正如大的雷声小的雨点,或者小的原因大的结果,即系统对初始值的依赖性相当“敏感”。

1.2 混沌理论的特征

混沌理论虽然是一种年轻的学说,但其研究成果已揭示出混沌现象的一些基本特征。(1)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这是混沌系统的典型特征,即著名的“蝴蝶效应”。混沌系统对初始条件非常敏感,初始条件的轻微变化都可能导致不成比例的巨大后果。(2)耗散结构。在此结构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次系统,其本身也是非稳定的系统。此种不稳定的状态达到临界点或是分歧点时,系统内部的平衡便造成断裂,从而导致长期的混沌状态,趋向于另一新的、更高层次的耗散结构(郝柏林,1984)。(3)吸引子。吸引子是一个系统行为的归宿。在系统中主要有三种吸引子:不动点吸引子,它的作用是约束系统到一个静止的稳定态;有限极限环吸引子,是指重复和循环;奇怪吸引子,通过诱发系统向不规则发展,使系统产生复杂、丰富、多变、不确定性(杨小微,2005)。

2 混沌理论对心理问题的诠释

按照传统的观点,正常人的心理应该是有序的。在此前提下,无论是何种咨询方法一般都持有以下观点:(1)接受心理咨询的病人,其心理是无序的;(2)无序是痛苦的并具有潜在的危险性;(3)心理咨询就是要找到无序的原因并解除病人无序的症状,以恢复他们的有序状态。可是从美国精神医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的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Ⅳ)对200多种无序(归入17大类)的分析来看,其中相当多的无序其实并非真正的无序,即心理咨询中所面对的无序并不是心理的杂乱无章或彻底的混乱,而是处于不平衡状态的个体经历的一个非线性程度比较高、具有很大随机性和不稳定性的阶段。比如,焦虑障碍、心因性障碍、心境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等,都可以看作是偏离常态的混沌行为,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无序(乐国安,管健,2005)。混沌理论则吻合了这一点。混沌理论认为,心理系统的非线性过程所表现出的跳跃和突变一般是发生在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处于非平衡尤其是远离平衡状态之时,这时的个体心理可以看作一种“混沌”状态。恰恰是在这种混沌之中,在有序与无序的边缘地带,个体适应新环境并得以发展。混沌是任何一个复杂系统进化过程必须经历的阶段,是个体由一个相对简单的状态向一个更复杂状态演化的中介环节或必经之路。在心理病理学中,混沌阶段所表示的就是个体心理演化中的一个突变阶段。因此,混沌意义上的“无序”可能并非一种病态。一个处于混沌状态的人,他的整体活动也许只是被当前面临的挑战所困扰,他可能只是对自己的遭遇感到困窘、焦虑、有强烈的耻辱感甚至犯罪感,但这样的人严格来讲并不能被看作一个病人。比如,焦虑障碍就是个体在感到无力应付来自环境的威胁时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和惧怕,这样的个体缺乏的是对变化了的环境和自我的适应。

3 混沌理论对学校心理咨询的启示

3.1 心理咨询的目的:促进来访者的自我适应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混沌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自组织系统,每个机体都在主动决定是否接受外在信息,从而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功能(郑日昌,2000)。因此,一个成功的心理咨询师并不是让来访者恢复常态或重返有序,而是帮助他们感悟和体验,实现与变化了的环境的协调。许多学生来访者希望咨询师能够帮助他们从一系列冲突中做出选择,给他们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从而减少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咨询师希望成为来访者的指导,就会给他过分的劝导、保证和关心。这样的话虽然可能减轻来访者的痛苦,但却有“授人以鱼”的不足。来访者的问题表面得到了解决,但来访者主动面对困难的意志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没有培养起来。

对于学生而言,由于所处的独特的社会层次及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他们对事物有着一定的感悟能力。因此,咨询师应该充分利用混沌促进来访者加强对自身问题的自我觉察和理解,并由此激发起来访者改变的动机,在体验和感悟中完成认知结构的重组,而不是包办代替。咨询师在这一阶段的任务就是告诉来访者,准备忍受可能出现的混乱,并对将要经历的一个不知会发生什么状况的时期有思想准备,在混沌中成长。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咨询师应相信学生具有一定的领悟能力,充当中立者和促进者,协助来访者直面问题,实现个体的自适应。

3.2 心理咨询的突破口:敏感性

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可能出于对微小事件的过于敏感。混沌理论指出参量的微小变化往往导致运动形式质的变化,出现与外界刺激有本质区别的行为。学生情感丰富而深刻,内心情感体验十分细腻微妙,是极其敏感的群体。一个不起眼的原因也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障碍。比如无心的话语、偶然的打击、一时的矛盾都可能影响他们的情绪,而一种很小的情绪也会导致潜在性的心理问题。另外,影响心理发展的多种变量之间并非加减关系,而是交叠的演变过程。复杂的表象背后也许只有一个简单的起源;简单的结果前面也许隐藏着复杂的原因。纷繁复杂的心理问题可能仅仅是在一个偶然的时间点,来访者对于某些小事件过于敏感而产生的蝴蝶效应。

因此,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寻找其心理问题的敏感性起因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咨询师应提高对来访者问题的敏感性。混沌理论的这种对初始值敏感性,向传统的心理预测技术过分依赖理性模式提出了挑战。在许多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咨询师则总想根据以往的经验,一般的规律公式,一劳永逸地甄别问题,通过数量分析的理性开出我们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妙方(陈光磊,黄济民,2006)。咨询师往往关注于来访者经验中的关键事件,力图通过线性的前导事件推出结果行为,而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在来访者汇报的感觉和看似不经意的细节上。事实上,来访者的混沌态是一个警报系统,告诉我们没有看到蕴藏在复杂中的简单实质,或者我们遗漏了蕴藏在简单中的细微浪花(约翰·布里格斯,F·戴维·皮特,2001)。

咨询师应不停地自问:显而易见的症状究竟是某一特殊情形内在固有的,还是人为投射的?来访者的感觉也许恰恰正是咨询的一个突破口。过于强调所谓的“关键事件”可能会漏掉敏感的细节信息,失去咨询的有用资源。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可能会以始料未及的方式摆脱咨询的误区。因此,提高咨询的敏感性,运用敏感性分析方法,即通过分析,找出某些不确定因素是如何影响既定目标的实现以及影响的程度显得尤为重要。

3.3 心理咨询的过程

3.3.1 明确咨询目的,引导感悟

按照混沌理论的观点,心理咨询的目的不是让患者恢复常态或重返有序,而是帮助他们解决冲突,实现与变化了的环境的协调,并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也就是说,应该帮助个体形成良好的对待环境或自我变化的适应性,发展他们自我生长的调节机制。在咨询过程中,许多病人存在着抵制变化的自我保护功能,这种自我保护功能可能很早就开始,并保持于医患关系的始终。在严重的“无序”状态下,病人大都被束缚于旧的处理事物的模式之中,尤其是当他面临的挑战涉及其核心价值倾向的时候,个体对变化的抵制将达到最大。因此,如果我们用混沌理论的观点来看待心理咨询,那么一个成功的心理咨询意味着患者释放情感和挣脱原有模式的束缚,能够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或思维方式,并能解决旧的冲突。

3.3.2 等待最佳的干预的时机

从非线性科学的观点看,处于非平衡状态下的无序混沌是个体心理状态变化的临界点,个体的混沌状态正是导致更高阶段有序结构出现的动力学基础。因此,如果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简单地采取干预策略以消除心理的无组织状态,将存在着相当大的危险性。因为心理的无组织状态可能恰恰是重组织所必须的。如果过早或不恰当地试图简单地恢复有序,只能使处于混沌中的个体倒退到旧的行为模式中去。因此,在心理咨询中要学会等待,必要的等待可以为来访者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有助于其自我反思与更加客观地看待事物,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疗效。倘若简单地采取干预策略以消除心理的无组织状态,将存在相当大的隐患。学生虽然有一定的领悟能力,然而,由于生活阅历浅,和外界有一定距离,社会实践能力不强,他们在谈论、评价、思考问题时,往往带有主观幻想的色彩,不能切合实际,对事物认识有一定片面性和幼稚性。冒然地干预可能使其对事物的看法由主观片面走向固执己见的偏激极端。过早和不恰当的干预要么引发更多的冲突,阻碍咨询的进程;要么出现表面的恢复,增加心理问题复现的频率,欲速而不达。因此,在心理咨询中要有足够的耐心,注重必要的等待。

3.3.3 正确对待咨询结果

人们往往对咨询师寄予的希望是在很短的时间就要解决所有的心理问题。一旦出现与自身期望值不同时,就容易对咨询师产生失望和不信任。相应地,心理咨询师也希望尽可能快和尽可能完全地消除来访者的问题。但人的心理是复杂的,在复杂性系统中由于奇怪吸引子的作用,产生多变和不确定性。在心理演化的过程中存在可供选择的不同道路,存在不同的分岔,从而导致心理可能朝不同的方向转化。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们可能发现某种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由于有限极限环吸引子的作用,使得系统做周期性的运动,产生现象的重复和循环。咨询结束后,问题还有可能重复出现。因此,在咨询中我们要让来访者正确认识到:新问题的产生和一定范围内的问题复现是咨询中的正常现象,是由个体心理演化规律所决定的。心理咨询的目的不是让患者恢复常态或重返有序,而是帮助他们解决冲突,实现与变化了的环境的协调。

综上所述,将混沌理论应用于学校心理咨询,为学校心理咨询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要抓住“从简单到复杂、从混沌到有序”的心理演变规律;抓住来访者对初始值的敏感依赖性,引导他们感悟和体验,找出那些不确定因素是如何影响他们的及影响程度如何,才能使他们能够自我实现与变化了的环境的协调,并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即咨询师应该帮助个体形成良好的对待环境或自我变化的适应性,发展他们自我生长的调节

机制。

参考文献

陈光磊,黄济民.(2006).混沌理论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启示. 教育评论,(3),46—48.

郝柏林.(1984).自然界中的有序和混沌. 百科知识,(1),60.

何木叶、陈小玲.(2007).混沌理论对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启示.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9),52—55.

乐国安、管健.(2005).混沌理论研究对心理学研究的介入. 自然辩证法通讯,(1),106—110.

李志凯.(2007).心理咨询和咨询中的混沌理论. 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86-87.

刘华山.(2005).学校心理辅导.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孙少柳,孙中民.(2006).混沌理论在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报,(5),91—93.

杨小微.(2005). 教育研究方法.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约翰·布里格斯,F·戴维·皮特著,陈忠,金纬译.(2001). 混沌七鉴:来自易学的永恒智慧.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郑日昌.(2000). 心理辅导的新进展. 心理科学,(23),599-602.

Caple R.B.(1985).Counseling and the self organization paradigm.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64,173—178.

猜你喜欢

敏感性
裂纹敏感性钢铸坯表面质量控制
丹参叶片在快速生长期对短期UV-B辐射的敏感性
钇对Mg-Zn-Y-Zr合金热裂敏感性影响
关于非自治离散系统中敏感性的一些结论
光纤应力腐蚀敏感性的测试与计算
微小RNA与宫颈癌放疗敏感性的研究进展
AH70DB钢焊接热影响区组织及其冷裂敏感性
受害者敏感性与报复、宽恕的关系:沉思的中介作用
如何培养和提高新闻敏感性
提高新闻敏感性要做“四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