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网络表现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2015-01-21蔡晨李晶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年1期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大学生

蔡晨+李晶

摘 要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测查与访谈结合的形式,研究社交网络表现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并探讨性别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主要结论如下:(1)社交网络大学生用户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处于中上水平,在各种社交网络表现中,大学生最关心的是所发内容获得的评论数;(2)社交网络表现对大学生用户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在社交网络上的表现影响着她们的自我效能感,而男生则没有这种情况。

关键词 社交网络表现;自我效能感;大学生

分类号 B849

1 引言

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 site,简称SNS),专指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它的蓬勃发展已经逐渐成为全球范围的社会现象,各国社交网络的用户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全球社交媒体报告》调查称世界范围内已有超过10亿人使用社交网络,占全球网民的70%;美国皮尤媒体研究中心2013年8月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72%的美国网民使用社交网络,与2005年的8%相比,8年间的增长幅度巨大;我国也有约一半以上的网民通过各种类型的社交网络交流互通(殷乐,2012)。网络的兴起与发展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个体在互联网中能够接触到日常社交圈之外的信息。另外,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功能日渐强大,社交网络的使用已经突破了电脑的范畴,不断向移动设备和第三方应用的方向扩展。不再局限于电脑,且使用起来更方便快捷等特点,使得越来越多的用户倾向于通过社交网络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

在我国,大学生是最大的网络文化参与群体,调查显示,20~29岁网络使用者占全体网民的60.2%。国内目前比较典型的社交网络网站为人人网,超过80%的大学生表示自己经常访问该网站。可以说,社交网络为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形成提供了全新的环境。我们经常会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有很多人在现实世界中不得意,在网络上却积攒了极高的人气,达到了对自我肯定的目的。因此我们认为,社交网络中活跃的表现将会有助于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具备完成某种特定目标的能力所持有的信心或信念(Bandura,1977)。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里,人们对学习、工作和生活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当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时,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的判断和信念往往对行动的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这种对自我能力的认知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心理学界,自我效能理论就是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的理论,有关的内容也是当今学者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

迄今为止,虽然先前的研究均涉及社交网络对使用者的影响,但大多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交网络对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将自我效能感和大学生结合起来的研究则少之又少。然而,社交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相当大,且其影响体现在诸多方面。本研究旨在从先前的研究范围拓展开去进行研究,预期社交网络中的表现将影响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力求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建议。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被试

以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大学的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便利抽样法发放量表100份(男女各50份),回收100份,有效率为100%。

2.2 研究工具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该量表最早的德文版本由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著名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Ralf Schwarzer教授和他的同事于1981年完成,开始时共有20个项目,后来改进为10个项目。中文版的GSES最早由张建新和Schwarzer于1995年在香港的一年级大学生中使用,后由王才康等人于2001年翻译修订,并证明其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王才康,胡中锋,刘勇,2001)。

GSES只有一个维度,共10个项目,涉及个体遇到挫折或困难时的自信心,采用李克特4点量表形式编制。对每个项目,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完全不正确”“有点正确”“多数正确”或“完全正确”,评分时分别记为1分、2分、3分和4分。把所有10个项目的得分加起来除以10即为总量表分。最终得分越高,表明被测者的自我效能感越高。

2.3 研究程序

在社交网络网站中,用户间互动的方式有很多,但主要包括三种:评论、点赞和分享(转发)。在正式施测前,通过人人网和QQ在线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人人网用户进行了调查,有65%的用户选择评论数作为自己最看重的指标,而点赞数和分享数的选择百分比分别只有18%和17%,所以,本研究最终选择评论数作为社交网络表现的研究指标。

实验正式流程如下:(1)首先对所调查的100名大学生通过加好友后获取主页信息的方式,统计每位学生从2014年3月1日到2014年3月31日一个月时间内发表的所有人人网内容(包括状态、日志和照片)所获得的评论数之和;(2)采用GSES量表进行集体施测,整个测验过程严格按照测验的实施程序规则,施测时间大约5分钟,完成后当场回收量表;(3)最后,采用SPSS 18.0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2.4 研究设计

将统计后的评论总数从低到高排列,男女生分别按照28%、44%、28%的比例分成低评论数组、一般评论数组和高评论数组,人数分别为男生14人、22人、14人;女生14人、22人、14人。所以,本次研究为2(性别:男、女)×3(以评论数为指标的社交网络表现分组:低、中、高)的组间设计,因变量为GSES量表得分。

3 研究结果

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100名在校大学生的GSES量表平均得分为2.78(SD=0.32)。可见受测的在校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为中偏上水平,但是仍有待提高。

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性别[F(1,94)<0.001,p>0.1]和社交网络表现分组[F(2,94)=0.45,p>0.1]的主效应均不显著,表明这两个因素对于GSES的得分没有影响,但二者存在着显著的交互作用[F(2,94)=4.93,p<0.05]。

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男生而言,社交网络表现对于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可谓微乎其微(p>0.05),甚至还出现了评论数越高,GSES得分略微下降的情况;而在女生中,社交网络表现显著影响自我效能感(p<0.05),其中高评论数组的GSES得分明显高于低评论数组(边缘显著,p<0.10)。这与相关研究的结果非常一致。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男生组中,评论数与GSES得分的相关非常低(r=-0.02,p>0.05);而女生组中,评论数则与GSES得分呈现高相关(r=0.64,p<0.001),见图1。

图1 性别与社交网络表现分组对GSES分数的影响

4 讨论

前期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最关注的是所发状态的评论数,为了了解这其中的原因,调查过程结束后我们抽访了部分大学生。绝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分享可能只是别人觉得这条状态有给更多人看的价值,而点赞则很可能是某些被称为“点赞狂人”的“顺手之作”。另外,分享和点赞不能很好地让他们了解到看到该条状态的人的想法。而所发状态下的评论内容能够很好地展现评论者的真实想法,通过被评论与回复评论,用户能够与自己的同学、朋友、亲人甚至是不认识的人交流,了解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了解自己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通过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相对于不包含任何具体互动信息的分享和点赞,受访者表示他们更愿意看到评论上“活生生”的文字。本研究认为,大学生用户在社交网络平台上满足了社交需求之后就会开始追求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这符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而评论中的互动就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用户自我实现的需求。

在研究结果中我们发现了非常有趣的现象,在人人网平台上获得评论数多的女生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分数,而评论数较少的女生具有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分数。然而,对男生而言,人人网平台上状态的评论数对其一般自我效能感并没有显著的影响。

为此,我们对几名学生进行了深入的访谈。结果发现,女生更在意外界的看法。当被问到“你怎么看待别人给你的评论”时,女生的回答是:“当然是评论越多越好啦,这说明我人气高嘛!”有的女生表示自己会定期使用电脑网页或者手机客户端上人人网检查自己发的内容是否有人给予评论,并会在看见评论的第一时间回复他人,随后再次开始等待对方的回复。也有女生有时会去回顾自己以前所发的状态,重新浏览当初的评论记录,回忆与同学、朋友和亲人之间的互动。还有的女生表示虽然没有特意去看自己所发的状态是不是有人评论,但是在上人人网看到系统提示有新的评论时还是很高兴的。这种虚拟世界中高人气带来的兴奋感甚至会延伸到现实世界中,提高她们的自信心;而一旦获得的评论数较少,就可能会让女生怀疑自己受欢迎的程度,从而影响女生的自信心。

然而,在对男生的访谈中,他们却表示评论与否对他们没有什么影响,他们不会刻意去看自己的状态有没有获得评论,但是在有评论的时候也会给予回复。总的来说,男生觉得发表状态只是表达自身想法的一种方式,他们并不怎么在乎别人的想法,别人评论与否也不会改变他们发人人状态的频率。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女生相比于男生更加依赖于社交网络上的互动。

社交网络作为一个用户群正在不断扩大的平台,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尤其是校园用户的关注,有的教师甚至将作业、班级相关事宜的消息公布在了人人网上。根据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社交网络表现结合性别因素对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有影响,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些特点来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可以由学校或者教师在社交网络平台上组织一些活动或者开发一些应用,适当地引导大学生用户予以关注,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开拓大学生的交友圈,让女生更好地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同时也提高男生在社交网络使用中的积极性。

5 结论

(1)社交网络的大学生用户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处于中上水平,仍然有待提高。

(2)在各种社交网络表现中,大学生最关心的是所发内容的评论数。

(3)社交网络表现会对大学生用户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受到性别因素的制约。女生更在意评论数的多少,而男生则表示无所谓。

参考文献

王才康,胡中锋,刘勇.(2001).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应用心理学,7(1),37—40.

殷乐.(2012). 全球社交网络新态势及文化影响. 新闻与写作,(1),16—18.

Bandura,A.(1977). 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84(2),191—215.

猜你喜欢

自我效能感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探究自我效能感理论下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策略
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
浅论中职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