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谦虚心的结构研究

2015-01-21倪锐俊谢威士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年1期
关键词:因素分析大学生

倪锐俊+谢威士

摘 要 目的:探索当代中国大学生谦虚心的心理结构。方法:采用社会效度方法在对240名大学生进行预调查的基础上,按照各项词语频数的高低,选择频数出现最高的47个特征词编制成大学生谦虚心的内隐观调查问卷。选466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要求他们按照特征词的接近程度进行评分。结果:大学生的谦虚心内隐观主要由6个因素构成:为人处事风格、学习态度、人格品质、虚假谦虚、自我要求、君子行为。大学生认为与谦虚心最接近的是虚心、谦和、谦让、中国人、彬彬有礼、美德、友好、低调、请教、君子。结论:谦虚心在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目中存在共性,并一直得以继承与发扬。

关键词 谦虚心;内隐理论;因素分析;大学生

分类号 B841.7

1 前言

在人的性格结构中,有一组以“心”为基础并用之命名的组成因素,即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责任心和谦逊心;其中“谦虚心”(modesty)是具有浓厚中国文化色彩且至今仍在广泛使用的概念。谦虚心又称虚心、谦逊心、谦让心,是一个人举止风貌、人格形态、行为准则所达到的较高的精神境界。谦虚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优秀品质的外观(燕国材,2010)。谦虚心是一种重要的人格特征,在国内外的人格理论中,大多将谦虚或谦逊的同义词作为人格因素的组成部分;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题之一;是中国人一种重要的行事风格(胡金生、黄希庭,2009)。谦虚心具体包含认识、体验和行为准备三种心理因素。积极心理学提炼出人类本性的六大美德,即智慧、勇气、仁慈、正义、节制与超越,而谦虚心就是节制美德下的一种性格优势(Peterson & Seligman,2004)。因此对谦虚心研究不仅是弘扬优秀谦虚文化的需要,也是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

国内外关于谦虚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内涵、类型、测量与功能等方面。目前国内外关于谦虚心的内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国内研究者认为谦虚心由四个方面组成:谦虚认识、谦虚体验、谦虚行为和谦虚意志(燕国材,2010;胡金生,黄希庭,2009)。有学者从中国传统解读了谦虚文化的内涵:守弱处柔、卑己尊人、允恭克让、恭敬有实(胡金生,黄希庭,2006)。国外主要观点有,Driver认为谦虚的人低估其自我价值,是对自身价值的一种无知。Flanagan认为谦虚的人能准确地感知自身的成就和价值,但不高估它们。Nuyen 认为谦虚心与尊重个体自身所取得的成就是可以获得平衡的;Schueler认为谦虚心是指个体已经取得并意识到实在的成就,但不在乎人们是否因为这些成就而对其进行高度评价(Allhoff,2010)。

关于谦虚心的类型,国内有学者根据内容上的不同,把谦虚心分为“实性”和“虚性”两类;根据动机的不同,把谦虚心分为亲和性谦虚心和防御性谦虚心(燕国材,2010;胡金生,2007)。国外学者将谦虚划分为内部导向谦虚和外部导向谦虚(Gareia,2006)。

关于谦虚心的测量,国内有研究者编制了《大学生自谦认同度问卷》(胡金生,黄希庭,2009)、《自谦动机问卷》(胡金生,2009)和《大学生谦虚心理问卷》(梁小玲,2011)等。国外最具代表性的谦虚测量工具为Cai等人编制的《谦虚反应量表》,该量表分为三个分维度:谦虚倾向、谦虚的社会期望性和对谦虚的厌恶(Cai et al.,等,2011)。

关于谦虚心的功能,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围绕谦虚心与学习、人际交往、主观幸福感以及与自尊的关系展开。其一,在谦虚心与学习的关系方面,国内学者认为谦虚心在学习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积极学习的动力;是成功学习的保证;有助于发挥智慧的力量;有助于掌握渊博的知识(燕国材,2010)。其二,谦虚心与人际交往,大学生对搭档自谦归因的评价要好于对自利归因的评价,喜欢与自谦归因的搭档交往(刘肖岑,桑标,张文新,2007);谦虚心对于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可能是一种符合文化期待的自我实现方式。其三,谦虚心与主观幸福感,有学者认为,谦虚是中庸思想的具体体现,这种中庸思维能够正向预测生活品质,增进个体生活满意度(吴佳辉,2006);Kuroda等(2004)的研究也表明,谦虚提高了人的主观幸福感、自尊、充实感,降低了抑郁倾向;但是也有学者研究发现谦虚心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均未出现显著的正相关(胡金生,2007,2009;Seligman,2004)。其四,谦虚心与自尊,有学者认为自尊的文化差异可以被谦虚的文化差异解释(蔡华俭,2011)。关于谦虚心的发展研究国内外尚且较少,国内有学者做了关于小学儿童谦虚行为的发展研究(傅根跃,陈伟伟,2001),结果表明儿童的谦虚行为不仅与年龄因素有关,而且还会受到社会情境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国内外研究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其一,对于谦虚心的结构划分,仅从谦虚心的外显特征进行探讨,缺乏对其内在心理机制层面的关注;其二、研究方法方面,一般是基于理论探讨,缺乏实证、实验研究和相应的应用探索;其三、研究工具方面,调查问卷设计较为简单,项目代表性及相关指标尚需进一步验证。

本研究拟采用内隐理论的研究方法来揭示中国大学生头脑中存在的“谦虚心”概念。近年来,国内有关创造力(杨治良,蔡华俭,符起俊,2001)、大学生健全人格特征(李祚山,2005)、友谊(徐伟,李朝旭,韩仁生,2006)、青年人家的结构(李海青,2008)、大学生竞争人格特征(岑延远,2013)等的探讨都曾经采取内隐理论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结构建构。内隐理论能够反映个体的内部心理活动和某些文化特征,并能够影响与指导人们的行为。基于上述理论方法,拟通过对字词联想结果的内容分析来研究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对“谦虚心”的概念的理解,构建当代中国大学生“谦虚心”的内隐观。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在校大学生为被试,分两个阶段进行研究。

2.1 第一阶段:预调查

采取整班抽取方法调查合肥市某高校学生共240人(男生100人,女生140人),年龄21.13±2.25岁。

采用开放式问卷,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出至少15条由“谦虚心”这个词联想到的词语或成语。对所收集的所有词语进行内容分析与频数统计。首先采用“同义者合并”的方法减少项目,即少量者并入多量者(如上进、进取心、谦虚使人进步等均合并为“上进”),但近义者不予合并(如谦虚、谦和、谦让、谦卑等不予合并)。通过以上方法对被试所列出的词语进行分析、归类、整理,然后进行频数统计,最终找出47个高频词。以此为基本内容编制大学生谦虚心的内隐观调查问卷,采用5点计分。

2.2 第二阶段:正式调查

从合肥市某高校抽取496名在校大学生,回收有效问卷466份,其中男生146人,女生320人,年龄21.53±1.58岁。采用预调查阶段编制的谦虚心内隐观问卷,要求被试对所列出的47项特征词的接近程度进行评分,1分到5分代表从“非常不接近”到“非常接近”。将有效回收的问卷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谦虚心内隐观的描述性统计

将正式调查中所统计的各项谦虚心特征按接近程度排列可知(见表1),具有谦虚心倾向的人所具有的47个特征中,接近度排在前10位的依次是:虚心、谦和、谦让、中国人、彬彬有礼、美德、友好、低调、请教、君子。在这10项特征中按照标准差的大小进行分析,得出大学生看法比较一致的依次是:谦让、谦和、请教、美德、低调、君子、友好、彬彬有礼、虚心、中国人。

3.2 谦虚心特征内隐观的因素分析

为了进一步深层次地探索具有谦虚心个体的内在心理结构,研究者用主成份分析法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4961.565(p<0.001),表明变量间有共享因素的可能性较大,对数据进行因素分析是适当的。然后进行因素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为6个,可解释全部变异的49.84%(见表2),结合碎石图结果发现抽取6个因素比较合适。六个因素的贡献率依次为12.36%、9.87%、8.32%、6.70%、6.46%、6.14%。

3.3 谦虚心特征各因素的相关分析

从相关矩阵表(见表3)中可以看出,F1与F3、F5呈中等偏上的相关;F4与F5呈中等偏上相关;F1与F2、F3与F4、F4 与F5和F6都呈中等偏低相关;F1与F6、F2与F5和F6、F3与F5呈中等相关。说明各因素间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又彼此具有较合理的联系,具备解释共享内容的功能。

4 讨论

4.1 大学生谦虚心的特征

从统计分析中可以发现,大学生所认同的谦虚心的特征排在前十位的依次是虚心、谦和、谦让、中国人、彬彬有礼、美德、友好、低调、请教、君子。这十个方面都是积极向上的谦虚心的特点,说明大学生对待谦虚心具有积极的态度,他们看到了传统谦虚心的积极方面。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虽然受到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为人处世方式的影响,但是“谦虚”作为一种良好的品质一直受到当代大学生的认同和赞赏。

4.2 大学生谦虚心内隐观的结构成份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因素分析表明,大学生谦虚心的结构可分解为6个成分,即大学生谦虚心的内隐观主要表现在为人处事风格、学习态度、人格品质、虚假谦虚、自我要求、君子行为等六个方面。

第一个因素(F1)——“为人处事风格”包含了13个项目。其中真诚、大方、诚实、老实、为人处事、包含等项目反映了具有谦虚心的个体在与人相处时的态度;勇敢、冷静、乐观、善良等项目反映了具有谦虚心的个体对自我的认知;高尚、中国人、喜爱等项目反映了大学生普遍认为谦虚心是中国人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表现。在这一因素上,在自我评估的研究中,许多研究发现东亚人更倾向于对自己做较低的评价。日本人在诸多人格特质的自评中存在消极错觉和平均以下效应(Toyama,2010)。自谦是华人社会中重要的人际智慧,梁漱溟(2005)认为,中国社会乃伦理社会,伦理社会所重者,一言以蔽之曰:尊重对方。从大学生谦虚心的内隐观中可以看出来,谦虚心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具有谦虚心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喜爱。

第二因素(F2)——“学习态度”包含了10个项目。其中虚怀若谷、不耻下问、谦和、谦让等项目反映了具有谦虚心的人对待比自己地位低的人的学习态度;虚心、恭敬、请教项目反映了具有谦虚心的人对待比自己地位高的人的学习态度;修养、沉稳等项目反映了大学生认为具有谦虚心的人做事不莽撞;成功则是具有谦虚心的人在学习或事业中更容易获得成功。燕国材(2010)认为:谦虚心是积极学习的动力,是成功学习的保证,有助于发挥智慧的力量并且有助于掌握渊博的知识。大学生关于谦虚心的内隐观同样认为谦虚心对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拥有一颗谦虚心,在学习或以后的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第三因素(F3)——“人格品质”包含了7个项目。其中品质、人格、美德、彬彬有礼反映出大学生认为具有谦虚心的人有好的内在人品;学习、态度反映出大学生认为谦虚心更容易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友好则反映出谦虚的人更容易获得他人的肯定。自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道德诉求,王夫之云:“谦,德之柄也”。《易经》中有“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尚书·虞书·大禹谟》中有“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说明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把“谦虚”视为一种美德,是一个人内在的良好品质。

第四因素(F4)——“虚假谦虚”包含了7个项目。其中虚荣、自负、虚假、骄傲、落后等反映出大学生认为生活中表现出谦虚行为的人,内心不一定真正具有谦虚心的品质,反而是另一种极端的想法;自卑、内向等则反映出大学生认为表现出谦虚行为的人内心其实是对自己的贬低,从心里认为自己真的是“没有能力”。胡金生(2009)认为,谦虚分为“实性”和“虚性”两种,“实性”谦虚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自己永远觉得有待进一步改进的学习态度,它的规范原则是真诚性和适度性。而“虚性”谦虚是一种自我表现策略,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策略性行为,它的特征是虚伪性和怯懦性。在大学生谦虚心的内隐观中也可以看出来,大学生认为有些人的谦虚行为反而让人觉得这个人是虚伪、骄傲、虚假、落后、自卑的表现。

第五因素(F5)——“自我要求”包含了5个项目。其中奋斗、上进、认真、知识渊博等反映出大学生认为具有谦虚心的人对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要求,自信则反映出谦虚的人对达到自己目标的信心。在大学生谦虚心的内隐观中,他们更多地认为具有谦虚心的人知识渊博,具有进取、奋斗的好品质。这说明大学生不仅具有谦虚心的内隐观,而且对待“谦虚心”的态度多是正面的、积极的。国内有学者认为,在中国这个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中,非常强调谦虚,不能过分自夸,要注意维护他人的感受并保护群体的和谐。比较客观的自我评价或者表现得比较谦虚,有助于个体的人际适应,过高估计和夸耀自己的能力可能导致在群体中不受欢迎(陈丽,邹泓,刘艳,2011)。胡金生(2007)认为,谦虚,就是卑己尊人,事实上具有谦虚心的人有很高的自尊心,甚至比其他人更加努力进取。

第六因素(F6)——“君子行为”包含了五个项目。包括温和、淡定、君子、低调、谨慎等,反映出具有谦虚心的人在面对功名利禄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君子行为:谨言慎行,低调做人,不争不抢。国内有学者研究发现谦虚心自古以来作为君子行为的标准之一,认为君子富有知识,清楚地认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自然也就能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优点,进而会以谦虚谨慎的态度来待人处世(汪凤炎,郑红,2008)。

本研究采用内隐的社会效度的研究方法探索大学生的谦虚心表征,较之直接从理论构想编制问卷的方法更为有效,更深层次地挖掘了谦虚心的内涵及表征,其研究的结果也更具代表性。

5 结论

(1)大学生关于谦虚心的内隐观表现在六个因素上:为人处事风格、学习态度、人格品质、虚假谦虚、自我要求、君子行为。

(2)大学生认为最接近谦虚心特征的是虚心、谦和、谦让、中国人、彬彬有礼、美德、友好、低调、请教、君子。主要表现在为人处事风格、学习态度、人格品质和君子行为四个方面。

参考文献

蔡华俭.(2006). 泛文化的自尊——基于中国大学生的研究证据. 心理学报,06:902—909.

岑延远.(2013).大学生竞争人格的内隐观研究. 心理学探新,01:52—56.

陈丽,邹泓,刘艳.(2011).中学生自我提升的特点及其与人际适应的关系. 心理与行为研究,03:161—167.

傅根跃,陈伟伟.(2001).小学儿童谦虚行为的发展研究. 应用心理学,01:19—24.

胡金生,黄希庭.( 2009).自谦:中国人一种重要的行事风格初探.心理学报,09:842—852.

胡金生,黄希庭.(2006).华人社会中的自谦初探. 心理科学,06:1392—1395.

胡金生.(2007).传统和现代视野中的自谦. 心理学探新,03:19—21+43.

李海青.(2008).“家”的结构分析:当代青年人“家”的内隐观研究. 心理科学,31(4):1014—1017.

李祚山.(2005).大学生健全人格特征的内隐观研究.心理科学,28(6):1406-1409.

梁漱溟.(2005).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梁小玲.(2011).大学生谦虚心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大学.

刘肖岑,桑标,张文新.(2007)自利和自谦归因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实验研究. 心理科学,05:1068—1072.

汪凤炎,郑红.(2008). 孔子界定“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的十三条标准. 道德与文明,04:46—51.

吴佳辉.(2006).中庸让我生活得更好——中庸思维对生活满意度之影响.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心理学会.

Allhoff,F.(2010).What is modes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Philosophy,23:165—187.

徐伟,李朝旭,韩仁生.( 2006).友谊的结构研究——一项对大学生友谊内隐观的调查研究. 心理科学,05:1096—1100+1080.

Cai,H.J.,Sedikides,C.,Gaertner,L.,Wang,C.J.,Car-vallo,M.,Xu,Y.Y.,et al.(2011).Tactical self-enhancement in China:is modesty at the service of self-enhancement in East Asian culture?.SocialPsychology and Personality Science,2(1):59—64.

燕国材.(2010).论谦虚心与学习. 上海教育科研,10:52-54.

Garcia,J.L.A.(2006).Being unimpressed with ourselves:reconceiving humility. Philosophia,34:417—435.

杨治良,蔡华俭,符起俊.(2001).大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研究.心理科学,24(6):641—645.

Kuroda,Y.,Aritoshi,K.,&Sakural,S.(2004).Enhancement ofclose friendship and the mental health of Japanese college students:moderating role of the interdependent-independent construal of the self.The Japanes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52(1):24—32.

Park,N.,Peterson,C.,Martin E.P.(2004).Seligman.Strengths of Character and Well-being.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3(5):603—619.

Toyama M,Sakurai S.(2010).Positive illusions in Japanese students.The Japa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72(4):329—335.

猜你喜欢

因素分析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研究现状分析
无形资产减值因素分析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