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应新形势,提升水产饲料企业盈利能力

2015-01-21叶元土

饲料工业 2015年2期
关键词:水产饲料鱼粉原料

■叶元土

(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江苏省水产动物营养重点实验室,江苏苏州 215123)

中国的水产饲料工业走过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时期,在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形势下,水产饲料工业、水产饲料企业也面临着重大的调整时期,水产饲料技术也面临着重大的转变和整体水平的提升时期。如何调整水产饲料工业的发展方向与增长方式,水产饲料企业如何提高产品质量和盈利能力是一个重大问题。

1 饲料企业面临的新形势与饲料企业发展对策

对于饲料企业,我们面临的新的形势有哪些?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发展对策?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1.1 养殖动物产品总量处于高位,饲料总量增长乏力

依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国营养学会,2012年版)”可以了解我国对动物产品的需求量,相比我们对动物产品的实际消费量,依据2013年中国养殖动物产品的实际总量,可以发现我国的养殖动物产品总量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人均动物产品的占有量、消费量已经超过一般发展中国家水平,而接近于发达国家水平(见表1),因此,养殖动物产品的总量增长空间非常有限,后期则主要依赖于我们膳食结构的改善。

表1 我国膳食需求与实际供求关系

依据农业年报数据,肉类的品种结构中主要为猪肉、禽肉、牛肉和羊肉,2013全年肉类总产量8 536万吨(人均每年62.7 kg、人均每日171 g),其中,猪肉产量5 493万吨(人均每年40.3 kg),牛肉产量673万吨(人均每年4.9 kg),羊肉产量408万吨(人均每年3.0 kg),禽肉产量1 798万吨。养殖水产品中包括了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即养殖的鱼、虾、蟹、贝、藻类等。

依据文献资料,分析不同国家民众对肉食、水产品的消费量,从肉类、蛋类、水产品等消费量分析,中国的膳食结构已经超过了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水平,而接近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了。因此,未来对养殖动物食品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国民膳食结构的改善,尤其是对养殖动物产品的消费量的增长,其增长的空间已经较小了。

不同国家民众的膳食消费中,年人均肉类的消费分别为(kg):中国54、印度5、巴西80、俄罗斯61、美国123、日本43;鸡蛋年人均消费(kg):中国17、印度1、巴西7、俄罗斯14、美国14、日本19;水产品年人均消费(kg):中国26、印度4、巴西7、俄罗斯19、美国24、日本66;淡水鱼年人均消费(kg):中国12、印度2、巴西3、俄罗斯4、美国5、日本5;牛奶年人均消费(kg):中国30、印度108、巴西119、俄罗斯72、美国254、日本108。

饲料总量的增长依赖于养殖动物数量的增加,而在养殖动物产品消费增量空间有限的情况下,饲料总量的增长缺少了市场需求。2013年的肉类产量为8 536万吨的情况下,商品饲料总产量19 340万吨,其中,配合饲料产量为16 308万吨,这是否意味着1.6亿吨配合饲料总量就是中国饲料市场的上限水平?2013年水产品总量6 172万吨,占世界水产品总量的39.5%的情况下,2013年的水产饲料产量1 864万吨,这是否也是中国水产饲料市场的上限水平?

因此,上述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市场的养殖动物产品、水产品总量已经达到很高的数量水平,其增量空间依赖于民众消费结构的改变,增加对动物性食品消费量的进一步增长。中国饲料总量、水产饲料总量的增长在现阶段也已经达到较高的数量水平,其总量增长的市场空间有限。中国的饲料工业、饲料企业要获得更大的增量和增长速度,需要外部市场的需求,需要向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发展。

1.2 猪鸡养殖规模化发展,猪鸡饲料生产逐渐成为养殖场的配套企业,水产饲料发展值得关注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不再是某个领域改革发展的问题,而是整个经济和社会都在转型发展的大变革时期。环境保护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和产业技术水平提升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都是较为突出的问题,对养殖动物产品的生产、消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养殖业、饲料工业的发展大整合、大变革的转型发展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趋势是,猪、禽的养殖在极显著地集中,规模越来越大的养殖场在快速的发展中,而分散的、传统的一家一户的生猪、家禽养殖模式在快速地减少,大有逐渐消失的趋势。这也是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动物养殖模式。这种生产方式对于疫病的防控、食品安全的保障、环境保护的要求等都是非常有效的。

而随着规模化的生猪、家禽养殖场的出现,对饲料需求、饲料生产、饲料的销售市场也在发生极为显著的变化。大型的养殖场要么自己建设配套的饲料工厂,要么寻求规模化的饲料企业与之配套,直接配给所需要的饲料。其结果就是,原来为小型的、分散的生猪、家禽养殖场或养殖户供给饲料的饲料企业就失去了饲料的销售市场,销售市场的消失意味着饲料企业的消失。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那些为大型的养殖场配套的、或养殖场自己建设的饲料企业,由于饲料生产量很大,在饲料原料的使用上就会采用常规的、资源量很大的原料,如玉米、小麦、豆粕、菜粕、玉米DDGS等原料,饲料配方也会逐渐规范化和简单化,同时不需要开拓、维护饲料的销售市场,其结果是这些大型的饲料厂就是大型养殖场的一个配套生产车间,不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饲料企业了。

因此,未来的生猪、家禽饲料企业不再是现在意义上的、相对独立的企业了,演化成为了大型养殖场的配套生产车间了。这对于目前中小型的生猪饲料、家禽饲料生产企业而言,就会失去市场、失去存在的价值。如果要想求得生存,就必须转型发展。

相对生猪、家禽养殖,水产品的养殖则是另一种发展趋势。“鱼儿离不开水”,水产养殖必须得有水源,而养殖水源地则难以集中。在水产养殖难以集中规模化发展的情况下,水产饲料也就有了较为分散的销售市场,且一个区域内水产饲料的需求量有限,其饲料的生产与销售规模也相对较小,这就为中小型饲料企业提供了生存的价值,以及水产饲料的销售空间。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水产饲料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还有较大的经济利益,这源于水产养殖种类很多,养殖区域分散度大,养殖模式多样化,所以饲料产品的技术难以规范化、难以同质化,饲料产品的经济效益也就相对于猪、禽饲料更好。

因此,对于中小型饲料企业而言,转型发展水产饲料就成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1.3 养殖动物品种结构改变,饲料企业产品结构调整

在国民的膳食中,动物性食品包括猪肉、禽肉(鸡、鸭、鹅、鹌鹑、鸽子等)、牛肉、羊肉、兔肉和鱼(淡水鱼、海水鱼)、虾(淡水虾、海水虾)、蟹(淡水蟹、海水蟹)、贝、棘皮动物(海蜇、海参等)、鳖、龟、蛙、螺等,种类是非常庞大的动物性食品家族。而目前我国的动物性食品主要还是猪肉、禽肉和鱼类。在2013全年肉类总产量8 536万吨中,猪肉产量5 493万吨,占肉类产量的64%;禽肉产量1 798万吨,占21%;牛肉产量673万吨,占8%;羊肉产量408万吨,占5%;其他肉类164万吨,占2%。猪肉、禽肉占肉类总量的85%,这是一种典型的猪肉、禽肉为主的肉配品种结构。

牛肉、羊肉和其他肉类如兔肉、鹅肉、鸽子肉等具有发展的市场空间,这也是中国膳食多样化的一种对动物食品需求。相应的这些动物的养殖量有发展空间,也为这些动物饲料的发展提供了市场需求。

因此,未来的饲料企业、尤其是中小型饲料企业,其饲料产品结构也要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逐渐增加一些小品种养殖动物的饲料产品,获得饲料企业发展的生存空间。

1.4 顺应中国经济发展和生产能力外溢,饲料企业产业向外转移

随着中国地缘政治局势的变化,其经济发展也在逐步外溢,例如关于“一路一带”、“互联互通”、中国东盟经济区域发展等。可以预计,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在中国的带动下,尤其是在中国经济发展、生产与制造能力的外溢下,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会有快速的发展,为中国过剩的生产能力开拓新的市场。

在这种形势下,一方面我国周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必然带动其国民消费水平、膳食结构的改变,其中对动物性食品的需求量会有显著的增加,可以促进我国养殖的动物产品外销。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我国饲料企业生产能力的外溢,转移到这些国家和地区建设饲料生产企业。这种趋势值得我国的饲料企业关注,搭上中国经济和生产能力外溢、尤其是向周边地区外溢的顺风车,且还是快车。

2 提高饲料企业盈利能力和饲料产品质量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价值

这些年来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饲料企业的利润不再是简单的“销售价格-制造成本”了,而是以“企业盈利能力和产品价值为核心”的企业整体的市场竞争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主要体现在依托饲料原料质量、价格的向饲料原料生产领域的延伸,以及为养殖终端服务的向下游养殖业领域的延伸,造成这种格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饲料产品的制造利润显著降低,以及影响饲料产品制造成本的原料价格与原料质量的显著波动,饲料企业必须依赖于产业链的延伸而获得综合性的产品利润和企业效益。

在大宗饲料原料市场,对水产饲料质量与价格影响最大的是鱼粉、油脂和豆粕。这三种原料由于受到期货市场的影响较大,其市场价格大幅度波动已经成为常态化。由于期货市场也是一种资本介入的市场,而资本市场对期货市场的影响力度很大,其结果表现为这些原料的市场价格不仅仅受到资源量和供求关系的影响,一定时期是偏离了供求关系的市场价格定价原则。

在这种既受到原料供求关系影响,又受到资本市场影响,市场价格偏离供求关系的市场格局下,必然对最终的饲料产品的价格和质量产生重大影响,有效的应对策略就是在技术上一定要有可替代的原料、或可操作的原料之间的替代技术方案,以维持饲料产品的质量与成本价格。

2.1 以鱼粉为核心的动物性饲料原料对饲料产品价值的影响与对策

鱼粉是水产饲料中价格最高的大宗原料,也是受到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最大的原料。

应对鱼粉产品供给和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的技术对策是:①建立以鱼粉、肉粉(包括猪肉粉、鸡肉粉、牛肉粉等)、血球蛋白粉“总量”在饲料配方中的“动物蛋白原料”配方比例维持稳定的技术方案,即保持饲料中“动物蛋白原料总量”基本稳定,以维持饲料产品质量稳定,而依据不同情况如鱼粉价格因素、养殖季节因素等,在“动物蛋白原料总量”组成中,实时调整其中的鱼粉的比例,例如鱼粉价格过高时,则减少其中鱼粉的比例。②深入、系统地研究鱼粉对于水产养殖动物的营养特性,选择其他替代原料如鱼浆、鱼熔浆、鱼膏等产品,提供鱼粉中特殊营养物质,而有效降低鱼粉产品的使用量,依赖其他动物性原料如肉粉、血球粉等作为饲料中主要动物蛋白质原料,保持饲料产品的质量稳定。

针对上述技术对策,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充分地理解鱼粉产品的营养价值,只有在很好地理解了鱼粉产品的特殊营养价值之后,才能更好地在饲料产品中使用好鱼粉产品,目标是保持饲料产品具有高质量、且质量稳定。

有两个技术性问题我们必须回答清楚:①与猪肉粉、鸡肉粉等动物蛋白质原料相比较,鱼粉的营养特殊性在哪里?鱼粉在水产饲料中为什么具有很好的养殖效果,且显示出在饲料产品质量中的不可或缺性或不可替代性?②不同鱼粉的质量差异在哪里?为什么不同鱼粉具有不同的市场价格和不同的养殖效果?从价格看,白鱼粉价格最高,超级蒸汽鱼粉其次,直火鱼粉价格较低,而白鱼粉基本为鳕鱼等去掉大部分肌肉后的鱼排加工的鱼粉,其实质为鱼排粉,具有很高的灰分含量,为什么白鱼粉、或白色肉的鱼排粉能够成为价格最高、质量最好的鱼粉?

要回答上述问题,必须分清两个基本概念含义。①鱼粉等动物蛋白质原料的质量内容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可以从营养质量(如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的平衡性、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平衡性等)、可消化利用质量(如消化利用率)、特殊营养物质种类与含量(如游离氨基酸总量和牛磺酸、氧化三甲胺、二甲基丙酸噻亭、EPA、DHA含量等)、安全质量(鱼粉蛋白质腐败程度与腐败产物种类、含量,如生物胺、组胺、鱼粉肌胃糜烂素等;以及鱼粉中油脂氧化程度与产物种类、含量,如酸价、过氧化值、丙二醛等)四个质量内容来理解。②动物的养殖效果包含哪些基本内容、如何理解?可以从养殖水产动物的生长速度、饲料效率、养殖动物的表面色泽与形态(即渔产品的市场“卖相”价值)、养殖动物健康(包括肠道和肝胰脏健康)、抗应激能力、养殖动物产品所消耗的饲料成本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来理解。目标是用最少量的、最低饲料成本的饲料消耗,获得更大量的、符合人类食用价值(包括食用安全性价值)的养殖渔产品。

鱼粉与其他动物蛋白质原料如猪肉粉、鸡肉粉相比:①在营养价值方面,鱼粉在蛋白质含量、油脂含量等方面并没有显著性的优越性,但是,在氨基酸组成与平衡性、脂肪酸组成与平衡性、微量元素组成与平衡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不是数量上的,而是在微量营养素的平衡性方面。这种微量营养素的平衡性在养殖水产品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鱼体健康、抗应激能力等方面可能具有优势。②在可消化利用率方面,鱼粉与猪肉粉、鸡肉粉差异不显著,不具备明显的优势。③在特殊营养物质种类与含量方面,鱼粉中的微量营养物质如游离氨基酸、牛磺酸、氧化三甲胺、二甲基丙酸噻亭、EPA、DHA等则是具有明显的优势,而猪肉粉、鸡肉粉等相对处于劣势。④在安全质量方面,鱼粉由于原料鱼的腐败、加工过程中质量的变异、以及鱼粉中鱼油的氧化酸败,导致其中含有的蛋白质腐败产物、油脂氧化产物等,对养殖水产品显示出明显的毒副作用,新鲜度差、加工质量差、质量变异大的鱼粉,对养殖水产动物的生长速度、饲料效率、鱼体健康、鱼体体色(如黄颡鱼变色、斑点叉尾鮰变色等)、鱼体抗应激能力等则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而猪肉粉、鸡肉粉等陆生动物蛋白质原料反而具有很好的优势。

因此,不是所有的鱼粉都是好的动物蛋白质原料,不是所有的鱼粉的养殖效果都优于猪肉粉、鸡肉粉等陆生动物蛋白质原料的。不同鱼粉产品之间也是有显著性的质量差异的,不是所有的鱼粉都是好的。

白鱼粉为鳕鱼加工后的鱼排粉,其蛋白质含量60%左右,低于一般鱼粉蛋白质含量(63%~68%),而灰分含量大于20%,在营养质量上白鱼粉不如蒸汽鱼粉,白鱼粉为什么可以在鳗鱼、鳖饲料中大比例地使用?不是营养质量、可消化质量和特殊营养物质的问题,而是安全质量的问题。白鱼粉是以鱼排为原料生产的,由于要保持鳕鱼肉的食用质量,鳕鱼捕捞后保鲜很好,其鱼排的新鲜度很好,用于生产的鱼排粉安全质量高,这是主要的优势。蒸汽鱼粉质量为什么优于直火鱼粉?如果原料鱼相同的情况下,主要差异在烘干的方式与温度上,由此导致鱼粉产品的可消化质量、安全质量差异很大,因此,鱼粉产品的生产工艺、生产过程对鱼粉产品的可消化质量、安全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海水鱼粉与淡水鱼粉的质量差异在哪里?营养质量、可消化质量差异不大,而是海水鱼含有的特殊营养物质种类和高含量具有显著的优势,例如牛磺酸、EPA、DHA、氧化三甲胺、二甲基丙酸噻亭等主要存在于海水鱼中,淡水鱼种含量很低或没有。而在安全质量上,淡水鱼新鲜度好于海水鱼,反而有一定的优势。

总结上述分析可以发现,鱼粉与其他陆生动物蛋白质原料之间、不同鱼粉之间的质量差异主要还是在特殊营养物质种类与含量、安全质量这二个质量内容方面,而在营养质量、可消化质量方面差异不显著。

那么,鱼粉产品的安全质量和特殊营养质量如何理解?鱼粉产品的特殊营养质量主要源于海水鱼原料,其中含有如牛磺酸、EPA、DHA、氧化三甲胺、二甲基丙酸噻亭等特殊营养物质,这是淡水鱼、陆生动物蛋白质原料所不具备的。鱼粉产品的安全质量主要源于其中蛋白质腐败程度、腐败产物种类和含量,以及其中鱼油的氧化程度、氧化产物种类和含量。蛋白质腐败程度与原料鱼的新鲜度、鱼粉产品的新鲜程度直接相关,而鱼粉产品蛋白质腐败产物则主要包括TVBN(主要成分为三甲胺、二甲胺、甲胺、氨氮等物质)、生物胺(如组胺、尸胺、腐胺、精胺等)、肌胃糜烂素(组胺与赖氨酸的聚合物)等成分,这些物质含量与原料鱼的新鲜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而TVBN、肌胃糜烂素等与鱼粉加工过程中的温度直接相关,鱼粉加工过程、尤其是烘干的温度越高,鱼粉产品中的TVBN含量低、但肌胃糜烂素含量高,鱼粉产品的安全性差。鱼粉产品中鱼油的氧化程度、氧化产物的含量则与鱼粉原料鱼的新鲜度、鱼粉加工过程中温度、鱼粉存储温度和时间等呈正相关关系。

因此,鱼粉产品的安全质量主要受到原料鱼的新鲜度、鱼粉加工温度的严重影响。而鱼粉加工温度对TVNB和肌胃糜烂素的影响是差异化的,高温可以降低TVBN,但促进了肌胃糜烂素的合成量,需要严格控制鱼粉加工过程的温度,包括原料蒸煮温度,尤其是烘干过程中的温度。

关于鱼粉中蛋白质腐败产物、油脂氧化产物对养殖鱼类的影响,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出很有意义的结果:①鱼粉中鱼油氧化产物对养殖水产动物普遍具有毒副作用,是“广谱性”的,会导致鱼体肠道、肝胰脏等内脏器官组织氧化损伤,并导致生长速度下降、饲料效率降低,严重的会导致鱼体色如黄颡鱼体色变化。因此,鱼油、鱼粉中的鱼油如果发生氧化,则在水产饲料中具有副作用,其养殖效果不如豆油、猪油等油脂。②鱼粉中蛋白质腐败产物显示出差异化作用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其中的生物胺总量、组胺与肌胃糜烂素等对养殖水产动物的作用出现差异化,低剂量的生物胺对水产动物具有生理活性作用,在饲料中少量的生物胺可以促进水产动物的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显示出正面的效果。只有当生物胺达到一定数量后才显示出副作用。这个结果显示,鱼粉仅仅依赖TVBN作为新鲜度的评价指标很不适宜,需要修改。组胺、肌胃糜烂素对于有胃鱼类显示出较强的毒副作用,而对于无胃鱼类的作用则相对较弱。这或许是因为组胺、肌胃糜烂素在胃部吸收时需要组胺受体、且肌胃糜烂素与组胺可能共用一类受体,但组胺受体只是存在于有胃鱼类,在无胃鱼类没有发现有组胺受体。

因此,在鱼粉产品的选择和在饲料产品中的使用上,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①对于不同鱼粉的选择核心依据是安全质量、特殊营养质量,其次才是常规营养质量和可消化质量。以新鲜度好的原料鱼、尤其是海水鱼,以低温(整个加工过程中温度低于100℃)生产的鱼粉其安全质量好、鱼粉中特殊营养物质含量有保障、可消化质量高,是优质鱼粉。②鱼浆、鱼熔浆、鱼膏等产品,尤其是以海水鱼为原料生产的产品,其特殊营养物质种类平衡性好、含量高,新鲜度好,是优质的鱼产品饲料原料,可以作为水产饲料中主要鱼粉产品的替代物质。如果将这些产品在饲料少量使用,提供了鱼粉产品的特殊营养物质,而避免了鱼粉产品中蛋白质腐败产物、鱼油氧化产物的毒副作用,配合猪肉粉、鸡肉粉等陆生动物产品在饲料中使用,可以获得很好的饲料产品质量(如提供了低剂量的生物胺以及牛磺酸、EPA、DHA、氧化三甲胺、二甲基丙酸噻亭等),而显著降低鱼粉产品的使用量。这是一个重要的鱼粉产品替代方案,我们为此已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

从以上分析我们找到应对鱼粉原料资源短缺、应对鱼粉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主要技术思路和对策。①只要是鱼粉(没有掺假),除了常规的营养质量指标外,更多地要关注安全质量,原料新鲜度好、生产过程温度低的鱼粉就是好的鱼粉。②肉食性鱼类的鱼粉要把组胺、肌胃糜烂素等指标作为安全性评价指标,鱼粉中鱼油的氧化程度鉴定指标也是重要的安全性评价指标。③以鱼浆、鱼膏、鱼熔浆等产品作为提供鱼粉特殊营养物质的原料,在饲料中少量应用,而增加猪肉粉、鸡肉粉、血球粉等动物蛋白原料的比例,既可以满足养殖水产动物对特殊营养物质的需要,又能保障饲料中动物蛋白原料的需要量,这是降低饲料中鱼粉使用量的主要技术方法。④尽量避免使用鱼油,可以选择使用植物油脂或猪油、鸡油等油脂产品。

2.2 植物性饲料原料的选择与国际化市场采购

饲料产品作为典型的配方产品,生产多少吨的配合饲料就需要多少吨的饲料原料,其中植物性的饲料原料是饲料产品的主要原料。在中国配合饲料总量达到1.6亿吨的高水平下,国内的饲料原料资源显著不足,例如棉粕、菜粕、玉米等原料,每年都需要从国际市场采购。这对于一个饲料企业而言如何把握好植物性饲料原料的价值采购与国际行情采购,在饲料产品质量控制、企业盈利能力控制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2.1 淀粉性饲料原料的选择与使用

在水产饲料中,淀粉性饲料原料的主要作用:一是提供淀粉来源的能量物质,二是提供了颗粒饲料(包括膨化饲料)的黏接性物质。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饲料淀粉对养殖动物血糖的影响值得关注。

鱼类对血糖的耐受能力一直是水产动物营养的重要问题,过高的血糖会导致养殖水产动物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的显著下降;同时,会显著增加鱼体肝胰脏中的糖原含量,导致出现糖原性的脂肪肝。目前的研究发现,在肉食性鱼类中这个问题非常严重,而肉食性鱼类的饲料多为膨化饲料,膨化饲料又需要一定的淀粉量才能达到膨化和饲料黏接的效果,因此,选择既能够满足膨化饲料生产的需要,又能够有效控制血糖升高、有效控制糖原性脂肪肝发生的淀粉性原料就是最佳选择。

在人体营养上,用“食物血糖生成指数”来衡量某种食物或膳食组成对血糖浓度影响的程度,如将葡萄糖的血糖指数定为100,富强粉馒头为88.1,精米饭为83.2,小米为71,糙米饭为70,玉米粉为68,大麦粉为66,粗麦粉为65,荞麦为54,燕麦为55。从这个资料中我们可以发现,玉米粉的血糖指数要显著低于面粉产品的结果。如果在膨化饲料中使用玉米作为主要的淀粉来源,替代目前大量使用的小麦面粉,是否可以有效控制养殖水产动物的血糖指数和肝糖原含量值得研究。而用玉米作为膨化饲料的淀粉原料在部分养殖鱼类如金鲳鱼、鲈鱼的膨化饲料中的使用情况看,其膨化效果、饲料颗粒的黏接性能还好于小麦粉。有部分饲料企业采用木薯淀粉或木薯颗粒作为膨化饲料的淀粉原料,在饲料加工上是可行的,重要的是对肉食性鱼类血糖的影响很小,可以有效控制血糖含量和肝糖原含量。大麦和高粱在水产饲料中的使用也取得很好的效果。

因此,在国际饲料原料市场上,可以供水产饲料企业选择的淀粉性原料就有小麦、玉米、木薯、大麦、高粱等大宗原料,在质量要求上则依据其在饲料颗粒中的黏接性能、膨化效果、对鱼体血糖和肝糖原的影响程度等进行选择,价值采购与行情采购结合对这些原料进行选择和使用。

2.2.2 豆粕、菜粕、棉粕、葵仁粕的质量控制与国际化采购

豆粕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一种饲料原料,豆粕在水产饲料中过量使用会导致鱼体肠道和肝胰脏损伤,这在多项研究中都有报道。因此,豆粕在水产饲料中的使用量受到一定的限制,一般控制在20%左右作为上限。

菜粕和棉粕混合使用的效果显著优于单一使用的效果,这也是多项研究得到的认识。但是,菜粕、棉粕资源量相对较小,国产资源量显著不足,因此必须从国际市场采购。菜粕、棉粕的质量控制主要在可消化利用率质量的控制上,要把可消化率作为关键性的指标控制,这是价值采购评价的重要指标。

另一种植物蛋白质资源就是葵仁粕,从现有的使用效果看,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效果与豆粕具有很大的质量等同性。但是,葵仁粕的资源主要在中亚、欧洲和南美洲,因此,可以从国际市场上关注葵仁粕原料。

2.3 水产饲料制造设备与工艺对饲料产品价值的影响与对策

制约水产饲料产品质量与企业盈利能力的另一个重要节点就是饲料的制造设备和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这个问题在目前形势下是越来越明显。

中国的水产饲料产业是在畜禽饲料产业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最显著的表现是,水产饲料的生产设备、制造工艺基本都是沿用畜禽饲料的生产设备和工艺,而水产动物对水产饲料的要求与畜禽是有显著性差异的,主要体现在:①水产动物消化系统缺乏对食物颗粒磨碎的能力,只能从饲料原料颗粒、饲料颗粒的表面逐渐消化饲料物质,因此,要求饲料原料粉碎细度很细才有利于消化、颗粒也不能黏接的过于牢固。一般的畜禽饲料原料粉碎细度要求30目(微粒直径595 μm)即可,而水产饲料对原料的粉碎细度至少要求在60目以上(微粒直径250 μm以下)、肉食性鱼类饲料则要求原料粉碎细度在80目(微粒直径177 μm)以上,鳗鱼、鳖等动物的饲料要求更高,在100目(微粒直径147 μm)以上。有试验数据表明,饲料原料粉碎细度从30目提高到60目,饲料的消化率可以提高50%、饲料的综合养殖效果可以提高15%以上;饲料原料粉碎细度达到80目(90%通过率)时,饲料的综合养殖效果可以提高13%~15%,效果是非常显著的。②水产饲料颗粒在水体中的物理性质对摄食极为重要,既要保持饲料在水体中的溶失量最小,又要保持饲料颗粒在水体中的沉降速度差异(浮性、缓沉、沉性),还要饲料颗粒具有一定的在水体中保持不容散的时间(从5~30 min的都有),这对饲料配方中淀粉原料选择与使用、对饲料制造过程中的调质和制粒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③水产饲料中油脂的添加水平远高于畜禽饲料,一般的硬颗粒饲料油脂水平也在3%~9%、膨化饲料的油脂水平在5%~30%,饲料中油脂的添加对于饲料颗粒的制粒是有负面影响的,这给水产饲料制造设备和制造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1 粉碎设备和工艺的调整

关于水产饲料原料的粉碎,一是要求粉碎的细度更细,一般要求也在60目以上(微粒直径250 μm以下);二是需要粉碎的原料更多,几乎所有的原料都需要粉碎;三是高含油量的原料多(以满足饲料总油脂水平的提高),例如含油38%~40%的油菜籽、含油20%的大豆、含油30%左右的猪肉粉、含油20%的花椒籽等,原料含油量越高越难以粉碎。

首先是粉碎设备和粉碎工艺的调整。当被粉碎的物料直径达到250 μm以下时,粉碎机中的粉碎设备和粉碎原理就需要有更大的改进,例如对物料的打击方式、粉碎机内物料微粒的流动方式、机内温度控制等都与传统的、较大粒径要求的粉碎机不同了。所以,水产饲料原料粉碎需要更为先进的粉碎设备。

其次是改进粉碎工艺。采用先配料、后粉碎的工艺,以及一次粉碎与二次粉碎结合的工艺,可以显著地提高对原料的粉碎细度要求、对高油脂含量原料的粉碎要求、对多物料需要粉碎的要求等。

2.3.2 改进调质设备和工艺

为了满足水产饲料颗粒制粒和饲料颗粒质量的要求,饲料物料的调质和制粒是非常重要的。调质过程是显著提高对饲料中淀粉糊化程度、物料的混合程度,以满足对饲料黏接性能、物料混合均匀、饲料颗粒物理性质如容重的要求。一般硬颗粒饲料调质器中要求水分含量达到16%、温度达到85℃,而对于含油量在8%左右的物料,水分和温度指标就很难达到。需要在蒸汽减压、添加水分、添加磷脂油等方面做改进,这就需要对调质设备进行大幅度的改进,或更换先进的调质设备。对于膨化饲料,调质器水分28%~30%、温度110℃以上的要求。对于环模模孔直径与厚度,即环模压缩比的要求一般为1∶13~17,过大的环模压缩比则导致颗粒容重显著增加、颗粒黏接过于牢固导致颗粒更硬、沉降过快,不利于水产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和摄食。

2.3.3 改进油脂添加方式和设备

水产饲料生产中,油脂添加设备和工艺已经成为一个限制性瓶颈了。关于水产饲料中油脂的添加,一是要求添加的油脂种类较多,一般有磷脂油、猪油、鸡油、鱼油、豆油等种类,在一种饲料中可能需要同时添加2~3种油脂(如磷脂油、猪油、豆油同时添加);二是油脂的添加量较大,对于饲料总油脂水平8%~9%的硬颗粒饲料,添加单纯油脂的量需要达到4%~6%,而含油脂12%~30%的膨化饲料则需要添加5%~25%的油脂量;三是油脂添加的工段要求,在混合机(制粒前添加)添加和制粒后喷涂二个工段同时添加油脂,制粒前物料油脂水平的上限是9%左右,其余的油脂就需要在制粒后添加到需要的量。对于膨化饲料,常规设备在制粒后的喷涂量以5%为上限,如果需要添加更多的油脂就需要制粒后对物料抽真空后再喷涂油脂,如果没有制粒后抽真空的后喷涂添加油脂设备,其膨化饲料中油脂水平的上限为13%左右,就难以满足虹鳟、鲟鱼、大黄鱼、海水鲈鱼等对饲料油脂的需求。四是油脂熔点差异较大,例如猪油、磷脂油的熔点较高、或稠度很高,需要加热后添加,因此要求油脂添加设备还要具有加热功能的要求。

上述简要分析的结果表明,水产饲料的生产设备和工艺与畜禽饲料有显著的差异,对设备和工艺的要求更高,否则就难以满足水产动物对饲料摄食、营养的要求。水产饲料生产质量对饲料综合养殖效果的贡献率超过25%,显著高于畜禽饲料,这也是影响水产饲料质量水平、企业盈利能力的主要环节。

3 以养殖动物健康为中心的疫病防控饲料对策和技术服务

水产饲料产品的销售逐渐在告别传统的营销模式,更多地在向养殖技术服务方向发展,传统意义上的饲料“销售员”在演变为“技术服务员”,这是现代水产饲料营销方式的重大转变。而水产饲料企业要应对这种营销方式的转变,需要在企业发展方式、盈利方式上有重大的转变。

3.1 饲料质量要适应养殖业服务的发展

食品安全问题、水产动物重大疾病或疫病的问题、水产品食用质量的问题、环境保护的问题等对水产饲料提出了更多的、新的质量要求,饲料企业的饲料产品质量、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营销模式等必须适应这些要求,否则难以保持销售市场的稳定,更难以拓展水产饲料的销售市场,企业也就难以获得较为稳定的、可持续的生产利益。

在保持饲料产品营养质量、加工质量要求的同时,如何更多地做好饲料的安全质量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以养殖水产动物的疾病或疫病为例,水产动物抗病、防病主要是靠动物自己还是靠药物?当动物自身处于健康状态时就有很好的抗病防病、或称为免疫防御能力,可以抵御疾病的发生、发展,即使有轻微的损伤也能自我修复。只有当鱼体健康受到损伤后,其自身的免疫防御系统受到破坏、受到严重的损伤之后,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发生疾病之后也难以自我修复、康复。因此,饲料安全质量、营养质量等是影响养殖水产动物健康,引起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当养殖水产动物已经发生疾病、尤其是病原微生物性疾病发生的时候,养殖生产中一般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多是采用杀死病原生物的办法。但是,鱼体受到损伤的器官、组织并没有得到修复,鱼体自我免疫防御系统没有得到修复,这时,即使杀死了病原生物,也难以很快康复,可能会再感染其他病原生物,其结果是很难快速治愈,或难以可持续地恢复鱼体健康。

导致养殖水产动物健康损伤、尤其是器质性损伤的饲料物质主要还是油脂氧化产物、蛋白质腐败产物、霉菌毒素等,以及饲料营养的不平衡、部分营养素如微量元素的过量、维生素的严重不足等,这属于饲料安全质量的范畴。因此,水产饲料的安全质量需要更多地被关注。

针对养殖水产动物健康与疾病,在饲料营养质量、安全质量和生产质量方面有很多工作需要做,也还有很对问题需要研究。对于水产饲料产品而言,如果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有“健康水产饲料”产品和理念,则是一个很好的技术和产品对策;在疾病发生、治疗时期,通过维生素、饲料营养质量等强化饲料的“治疗期补充饲料”也是一种产品方案和营销方案;在重大疾病治疗后期,水产动物需要修复受到损伤的器官、组织,需要恢复自身的免疫防御系统和免疫防御能力,如果有“恢复期保健饲料”也是一种很好技术对策和营销对策。

3.2 产品销售向技术服务销售的转型发展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水产养殖业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需要脚踏实地的技术支撑和技术服务,而这类“落地式”的技术支撑和技术服务从哪来?依赖现有的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专家体系可以在宏观上给予支持,但水产养殖业更多地是需要能够“落地的”、能够解决“最后1 km里”式的技术服务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这些年来,活跃在第一线的水产养殖技术服务主要还是来源于水产饲料企业的销售和技术服务体系,在面临新的发展形势下,水产饲料产业、水产饲料企业还需要更努力地完成这项工作,以维持其稳定的水产饲料销售市场,同时也能维持其盈利保障。

目前的水产养殖业发展在水产品总量供给过剩的情况下,选择多品种混养、选择小品种养殖是养殖盈利保障的主要对策之一;提升饲料投喂技术、提升养殖水质控制技术、提升养殖自动化程度以减少人力成本等也是主要发展方式的转变;控制养殖水产动物重大疾病、重大疫病的发生、发展,提高养殖成功率、养殖成活率,以获得可持续的养殖利益是重要的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是水产饲料产品价值的延伸;以饲料质量的改善、健康养殖技术水平的提升、水产品销售市场的调整、水产品市场化信息的交流、水产品流通渠道畅通等等也是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大量的、在第一线的技术人才队伍,饲料企业需要建设好这支人才队伍和技术服务体系,更是水产饲料产品的价值延伸、水产饲料企业利益延伸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谁在这方面做得好,谁就有稳定的、逐渐扩大的销售市场。

猜你喜欢

水产饲料鱼粉原料
鱼粉普遍上涨100~200元/吨,背后“推手”是什么?
疯狂!直击鱼粉飙涨,与国外鱼粉市场缘何倒挂?
南极磷虾粉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水磨石生产原料的制备(三)
水磨石生产原料的制备(二)
出货火爆是行业复苏还是假象?水产饲料、动保企业如何在“危”中寻“机”?
鱼粉:秘鲁A季捕捞良好,国内外鱼粉市场稳定为主
严把原料采购关,才是对养殖负责
天然叶黄素在水产饲料中的研究与应用
鱼粉:秘鲁B季捕捞良好,国内外鱼粉价格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