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凯恩斯主义的集大成者——记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

2015-01-21本刊编辑部

财政监督 2015年9期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经济

●本刊编辑部

1970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奖颁给时年55 岁的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以表彰他将数学分析应用于经济学研究所做出的贡献。与此同时,保罗·萨缪尔森作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名单上的第一位美国人被永载史册。他是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人物,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科学和经济结合起来,开辟了经济学研究的新视野;他被誉为“最后一位通才”、“经济学史上的科学巨匠”,研究涉猎甚广,对均衡论、福利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等都有深入而广泛的研究,且多有著述。与其他经济学家语言的深奥艰涩不同,萨缪尔森能够以生动的、深入浅出的语言与大众进行交流,这为他的观点得以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其重要著作《经济学》被奉为经济学教材的经典,以四十多种语言行销全球。2009年12月13日,这位经济学泰斗辞世,成为世界经济学领域一大憾事,但他的思想和智慧依旧影响深远。

保罗·萨缪尔森,1935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后攻读下哈佛大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此后一直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期间还曾任福莱切法律与外交学校国际经济关系教授,美国战时生产局和战争动员重建办公室研究员和美国政府总统调查咨询顾问和美国国家计划局经济顾问。本期大家将向广大读者介绍这位诺奖得主,详陈这位经济学通才横跨多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对经济学的独特见解。

用数学证明和演示市场经济的第一人

1915年,萨缪尔森生于美国印第安那州的钢铁之城。1931年,年仅16 岁的萨缪尔森进入芝加哥大学,成为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一名新生,当时的他可能压根儿想不到,若干年后自己会对世界经济学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上个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走到了一个特殊节点,注定要在世界经济史上留下深刻的大变革印记。经济萧条,银行破产,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社会动乱,政府的一系列措施在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面前显得软弱无力,美国经济从空前繁荣陡然进入令人绝望的大恐慌时期,这些都对大学时代的萨缪尔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芝加哥大学毕业后,萨缪尔森进入哈佛大学继续攻读经济学专业,五年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克林顿1996年向萨缪尔森颁发国家科学奖章

在哈佛期间,他受到当时哈佛多位著名经济学家的理论感染和教诲,逐渐形成了以数理学方法分析经济学的思维模式。193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巨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其理论认为,经济危机的确存在且具有巨大的破坏性,亚当·斯密所提出的单纯的市场机制的完善性和协调性是不可信的,经济危机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而恢复平衡,政府可以通过对市场的强制干预来挽救经济危机。因此,他主张政府扩大市场需求,广泛支出,大行举债,以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毫无疑问,凯恩斯的理论撼动了当时强力主张市场绝对自由的“新保守主义经济学”,对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经济学科发展影响深远。在萨缪尔森看来,凯恩斯的理论建立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巨大的指导价值,因此在强烈推崇凯恩斯主义的同时,他决定从投资与就业这一当时美国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入手深入研究凯恩斯主义,他一系列理论和观点的提出,也让其逐步成为凯恩斯主义的集大成者——“凯恩斯主义者”成为贴在萨缪尔森身上最主要的标签,并终其一生。

萨缪尔森将数学作为工具去分析研究经济学问题,在当时的哈佛无人能出其右。他运用这种研究方法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经济理论的运营意义》,荣获当年哈佛大学威尔斯奖。1947年,在离开哈佛7年后,萨缪尔森又以这篇获奖的博士论文为基础,通过更加透彻的研究,完成并出版《经济分析的基础》一书,在书中,他以数理演绎系统与分析范式一改传统的马歇尔式经济学语言,这一成果也让他获得了美国经济学会专门为40 岁以下的年轻经济学者所设立的美国克拉克奖章,而萨缪尔森成为这项奖励的第一届获得者。如预料的那般,《经济分析的基础》出版后,在当时的经济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很快成为现代经济学分析的又一经典。

1940年10月,萨缪尔森开始到麻省理工学院任教,这是他度过一生学术生涯的地方。在这里,他怀着满腔的热情和虔诚的态度,继续自己对经济学的探索和研究,他勤勉、谨慎的治学风范及学术研究成果获得广泛认同,并获得了一系列的社会荣誉。

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问题上仿佛有天生的高度敏感,他的同事、另一位经济学大师罗伯特·索罗(198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曾说:“萨缪尔森对于市场经济的模样具有天才般的直觉。”且他被广泛认为是“用数学证明和演示市场经济的逻辑工作方面的第一人”,在萨缪尔森的影响下,数学终成经济思维中的主要工具。也正因如此,萨缪尔森的研究在当时乃至以后的经济学界独树一帜,特征鲜明,在灿若星河的经济学理论长河里,即使多年过去,萨缪尔森的名字依然可以随时代前行,至今星辉不减。

无处不在的萨缪尔森

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的影响力几乎无处不在,他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被广泛传播的诸多观点重新定义了现代经济学。

他的教科书《经济学》指导青年学生们如何去思考经济。在众多经济学教材中,最常见的教科书就是萨缪尔森的这本《经济学》。这一经典著作自1948年出版以来以四十多种语言在全球销售,是半个多世纪来全世界最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早已成为成为一座不朽却无言的纪念碑。

1950年萨缪尔森在麻省理工学院

前述提及的荣获过美国克拉克奖章的《经济分析基础》作为高级经济学课程的经典教材持续影响着无数经济学人。而在进一步细分的经济学领域,不论是宏观、微观经济学,还是国际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萨缪尔森都有相关著述,他的理论在被广泛且绵延不断地传播。

不仅如此,这位经济史上的“巨匠”、经济学领域的通才,其研究范围更是横跨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多个领域,他将自己的理论体系称之为“新古典综合学派”,在经济学领域自成一家,成为那个时代当之无愧最有影响力的伟大经济学家。

虽然一直被大多数人视为“凯恩斯主义者”,但萨缪尔森并不完全认同这一观点,他认为自己并没有全盘接受凯恩斯的理论,只是吸纳了其中关键的地方,自称“平淡中间派”。然而,萨缪尔森“平淡中间派”的自我定位没有得到芝加哥学派同行的认同,尤以对手兼好友的米尔顿·弗里德曼最为反对。在弗里德曼大力鼓吹完全的市场自由时,萨缪尔森提出市场并非完美需要适当市场管制的观点,自此,二者开始了长达终生的“智慧较量”,这两大主流理论的博弈也成为当时经济学领域思想繁荣的一大佐证。

大约在50 岁的时候,萨缪尔森又转向金融经济学这个专业领域进行研究,希望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留下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经过潜心思考和沉淀,他以有效市场假设和期权定价理论的研究成果为金融经济学奠定两大思想基础。

而于实践层面,在萨缪尔森看来,金融危机的发生证明了“自由市场不会自身稳定”、对于市场“适度干预远远优于不进行任何干预”、“自由经济主义最大的敌人恰恰是其本身”。他还积极地将自己的观点付诸实践来解决社会问题,著名的“肯尼迪减税方案”就是萨缪尔森建议在经济困境中上台的肯尼迪政府所制定的政策方案,即通过减税增加了消费支出和扩大了总需求、促进了生产和就业,成就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经济高增长时期。“肯尼迪减税方案”是他将经济学理论应用于社会经济改革实践的一个知名案例,自此,萨缪尔森的名字在社会上有了更加直接、广泛的影响力。

萨缪尔森与中国

我们始终相信创造的力量,正是创造力一次又一次的演绎,才让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有趣,因为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出色的人才,总能成就特殊的时代。正如,萨缪尔森用他的创造力,为我们创造了经济学界的一个又一个精彩。

萨缪尔森一生著述无数、桃李无数、桂冠无数,然而让中国人熟识萨缪尔森的,是他最具创造力的专著《经济学》,而这本1948年初版并不断再版的著作,也正是他一生厚重的丰碑所在。鉴于这本著作中肯的论断和结合实践的研究,萨缪尔森的同事、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院前院长詹姆斯·波特巴曾说,“在许多大学校园,学习经济学实际上就等同于学习萨缪尔森写的教科书”。

1990年代,《经济学》中文版在中国问世,至今创中国大陆原版教材引进版次之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经济学人。在这本教材精深的论述和广博的视野指引下,中国青年学生开始洞悉复杂的经济学,经济学理论及其背后的西方思考方式在中国大规模落地生根。尽管终其一生,萨缪尔森都没有到过中国,但是这位经济学大师的视线却从未离开过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改革开放之初,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第16 版中文版序言中就中国经济发表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就政治经济而言,中国无疑是个正在重新崛起的国度。中国的党政领导人和广大老百姓已经选定用市场竞争机制作为发展经济的主要手段。”

萨缪尔森2004年出席耶鲁大学的毕业典礼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一名伟大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善于博采众长,总是本着一种诚实而折衷的态度去剖析经济学,以期得出最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结论。他始终认为,“经济理论和经济史既是一系列的人类课题,也是一门不断演进的社会科学”,决不允许经济学者不顾客观现实跟着感觉走。因此,在解释经济现象时,萨缪尔森总是力图客观而公正地表述各争议方的论点和论据,努力陈述正反两方面的理由,即使这里面包含着不可避免的“妥协”。萨缪尔森是“混合经济”的倡导者,他把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结合在一起,认定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由私人经济和公共经济两部分构成,前者以微观经济学加以分析,后者以宏观经济学加以论证。然而当“混合经济”在中国出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起航的时候,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理论仍在中国受到批驳。时过境迁,此后的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却以事实证明了萨缪尔森及其学说的重要意义,那个原本被认为“会在我国造成严重后果”的萨缪尔森已成为众生景仰的宗师。

而今,在中国任何一座城市,任何一个或大或小的书店中,只要寻找经济学系列书籍,都会有萨缪尔森的著作,尽管他未曾来过中国,但其研究成果深植几代中国经济学人的思维,将经久不衰地影响着经济理论与现实。

学者点评: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孙兴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似乎没有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因为他没有像一些大师一样开创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或学派,他的研究还是被定位“综合”。但萨缪尔森有《经济学》,无论是将数学分析应用于经济学领域的巨大贡献,还是在经济学教学上的巨大成就,包括撰写出影响世界各国经济学专业学生的著作《经济学》以及作为“经济学通才”的广泛涉猎,都会使他成为经济学界的重要角色。

那本著名的《经济学》对初学者的启蒙价值笔者也深有体会。以“经济学的逻辑”一节为例,萨缪尔森对经济学者提出的“经济推理中的常见谬误”的警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谬误或发生在因果推理中,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轻率地将发生在前的事件看作发生在后的事件的原因,这种错误并不罕见;对事件或变量的发展变化过程不能准确把握,在研究中就容易产生“不能保持其它条件不变”的错误,特别是中国传统做学问的方式之下,往往没有建立规范的分析框架,没有确定哪些因素是“常量”,哪些因素是“变量”,忽略一个命题成立的前提,试图寻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结论,而不顾我们置身的环境和外部条件发生变化的事实;“节俭悖论”、“丰收悖论”则揭示了“合成谬误”的存在,一个企业主节省工资成本,或许能增加利润,所有人的工资下降则会导致市场需求下降,整个经济陷入周期性的低谷,反而不利于企业效益的提高,对个体成立的结论对总体却未必成立,总体行为通常与个体行为的结果大相径庭。萨缪尔森告诉我们,不注意经济学逻辑会犯错误,不尊重逻辑的决策会让你付出昂贵代价。的确,现实世界需要法律,思维也需要法律,这就是逻辑。

严谨地对待真实世界,“经济学有‘心’,决不意味着我们缺乏头脑,跟着感觉走,而不顾客观现实及其所蕴含的东西。”萨缪尔森批评一些学者忽视市场缺陷的客观存在、强调市场能够自动调节自身的偏执。的确,客观实际是现实世界离不开政府的干预,尽管政府经常犯下愚蠢的错误,但人们又离不开政府。一方面人们的大部分经济行为应该不受政府干预,另一方面,垄断、外部性、公共品领域的市场无效率问题,需要政府来“鼓励竞争、干预市场、鼓励有益的活动”,“难以接受的”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需要政府主导的再分配,经济周期性的低谷出现则需要政府刺激增长解决失业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管制、公共品和服务、财政税收、教育、赤字就在我们身边。这是自由的愿景、价值观的左右所替代不了的。真实世界怎么样,一个经济学者不能陷入空想。所以立论的基础除了逻辑还有事实。

对学理的尊重不只体现在萨缪尔森客观地对待和陈述意见相左的学者的理论方面,还体现在他对经济学“科学化”的努力。萨缪尔森将数学作为工具去分析研究经济学问题的成功,树立了经济学的规范,影响着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当一个学者有了对事实、逻辑、学理的敬畏和虔诚,他可以问心无愧地成为任何“主义”者,哪怕受到更多的质疑和批评。凯恩斯主义是萨缪尔森的标签。凯恩斯主义建立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边际报酬递减、流动性偏好等规律基础上的宏观经济理论,认证了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经济不平衡和经济衰退的存在,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利用政府干预来化解这种困局,利用财政货币政策使总供给总需求达到市场自身无法达到的平衡是必要的。这一基本思想得到萨缪尔森的信服和宣传。《经济学》这本教科书也具有凯恩斯主义的色彩,使宏观经济学成为当代经济学最重要内容之一。萨缪尔森继承和发展凯恩斯的思想,也影响着许多国家政府的决策行为,在实践上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包括使美国政府在克服经济周期方面实施的一些有效政策。今天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同样存在,西方国家在衰退开始的时候,会积极参与甚至主导拯救市场的计划,中国面临经济失速风险也会推出积极财政政策。萨缪尔森说:“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得不到解决的观点才是正确的。凯恩斯的观点,财政政策以及赤字性支出,在引导市场经济时是起到了重要的引导性角色。”“政府和市场,它们单独任何一个,在没有另外一个的帮助之下,都无法服务于公共福利。”

猜你喜欢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经济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简明经济学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
需求管理理论
经济学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