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顽固性荨麻疹中医治疗辨析

2015-01-21赵坤李婧郭彦荣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外邪风邪顽固性

赵坤,李婧,郭彦荣

学术探讨

小儿顽固性荨麻疹中医治疗辨析

赵坤,李婧,郭彦荣

荨麻疹中医称为“瘾疹”,其发病多在先天禀赋不足的基础上,复感风、寒、热、湿之邪,或因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而诱发,本文通过对当归四逆汤治疗小儿顽固性荨麻疹的中医辨析,系统地探讨小儿顽固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及当归四逆汤治疗该病的作用机制。

荨麻疹/中医药疗法; 当归四逆汤/治疗应用; 发病机制; 儿童

顽固性荨麻疹指荨麻疹反复出现,经久不愈且大于三个月的皮肤过敏性疾病,病程可长达数月甚至数十年,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突发突止的风团及难忍的痛痒,坐卧不安[1]。西医运用抗组胺[2]、抗过敏药物及中药祛风、活血补气、调和营卫等多种方法收效甚微。临床医生倍感棘手,吾以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本病取得神奇疗效,现辨析如下。

1 发病机制

中医认为,顽固性荨麻疹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气血虚弱,卫气失固,复感风、寒、湿、热等外邪或由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郁热内生,遇感而发。病机要点是正虚,病位在肌表、经络,气血运行迟滞,经脉不畅是本病发生的重要环节。治疗以扶正固本,调和脏腑营卫气血为总法则。

《内经》云:“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无风不作痒。”风邪侵入,留于肌表,正邪抗争,促其外达,而皮肤发红发肿。风为阳邪,易化燥化火,燥胜则痒,瘙痒难忍。隋代《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侯·风瘙隐胗候》说:“小儿因汗,解脱衣裳,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结聚起,相连成隐胗。风气止在腠理,浮浅,其势微,故不肿不痛,但成隐胗瘙痒耳。”风善行而数变,来去急速,发无定处,消退后再起。风邪易合其他六邪致病,袭人之所虚,由表入络,经络阻滞,气机运行不畅,气滞则血瘀,血瘀则脏腑功能失调,机体正气受损,无力驱逐风邪,使风邪留恋不去,迁延不愈。病位由浅入深,病情由轻到重。《内经》有云:“久病多瘀,久病多虚。”故体虚为发病根本,邪伏经络为发病条件。

湿邪是荨麻疹发病的外在因素。湿性重浊黏腻,缠绵难愈,外湿侵袭肌肤或内湿困于脾,脾失健运,水湿停滞,外溢肌肤,而发病,因此脾虚湿盛是荨麻疹发病的内在因素。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脾不能运化水湿,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易伤阳气,阳气不足,不能驱邪外达,郁久化热,湿热留滞于肌表,而发为疹。正如清·叶桂《温热论·外感温热篇》说:“湿盛则阳微”,可见湿邪与阳气不足相互影响,贯穿荨麻疹发病的始终。

顽固性荨麻疹病因是正气不足,复感外邪。正如《黄帝内经》所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而导致其反复发作的根源是肺脾肾虚及肝郁。顽固性荨麻疹大多数致敏原主要是通过吸入、食入、注射和皮肤接触等方式进入人体,这些部位均为肺脾所主区域,因而肺脾为外邪首犯之脏。肺主一身之表,是抗御外邪的屏障;脾主运化,升降气机;病邪犯于肺脾,肺失宣降,脾失健运,影响气的生成,治理和调节。久病气虚,腠理疏松,卫外不固,病邪易犯。肝为刚脏,主藏血,属春木而主风,喜生发而恶抑郁,体阴用阳,内伤七情,肝郁气滞,失于条达,乘犯脾土,内生湿热,郁于腠理,化火生风,阻于肌肤。肾脏为一身真阴、真阳之本,久病则伤及真阴、真阳,肾气不足诸脏不得荣养,邪留不去,而致缠绵难愈,反复发作,故顽固性荨麻疹多与肺脾肝肾脏有关。

此外顽固性荨麻疹发病多有明显昼夜发作的规律。荨麻疹所发,多有先决条件,内有郁热或阳气不足,晨起或夜半受风而发,这与人体阳气在不同时间的开合有关。《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升,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晨起阳气初生尚未达肌表覆盖全身,突感风寒,不能驱邪外出,风寒闭于肌表,或夜半阳气入里,气门未闭,风寒乘虚而入阻于肌表,这也说明本病的发病时段与人体阳气的盛衰有关。平旦为寅时即凌晨3~5时,气血流注于肺经,日西为下午5~7时,气血流注于肾经,此时阳气不足,易感外邪,病邪通过经络影响到脏腑。所以顽固性荨麻疹病位初发于肌表,病根却影响到肾经,属于肾经阳气不足,不能营养卫阳,阳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总之顽固性荨麻疹虽病在肌表,但与脏腑经络有密切关联,五脏由经络相连,十二经脉通过经气的运行、监视、协调、平衡、营养着五脏六腑皮毛筋骨等,是个复杂的运行调整环路。当外邪由肌表入里,由腑及脏,每深入一步都有相应部位的正气与之抗争,或通过外力作用驱邪外出,如药物、热敷、针灸等,这是人类最严谨的保护机制,这种保护机制让人类最重要的器官免受伤害。就本病而言,皮肤出现荨麻疹,病初在皮肤,病程日久,邪由络脉入阳经最终到达阴经,导致经络不通,阳气不足而影响脏腑。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所以补阳通阳,活血祛风为治疗根本。

2 典型病案

患儿,女,13岁,2014-03-14以“反复皮肤风团伴瘙痒3年,加重5 d”为主诉就诊。患儿5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性皮肤瘙痒,抓挠后明显,前胸后背及四肢均可见满布的鲜红色斑丘疹,抚之碍手,灼热感,尤以夜间休息时为甚。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浮大而数。自述患此病已有3年,每年春季必发。病初曾在当地诊所给予抗过敏治疗3 d,期间患儿皮疹基本消失,2 d前患儿皮疹再次出现,伴瘙痒。刻下症: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畏寒发热,胸部及背部大量鲜红色斑丘疹,抚之碍手,有灼热感,瘙痒感明显,无渗出、渗液及明显抓痕。经追问病史,患者嗜食肥甘厚味。方药:当归、生黄芪、白芍、乌蛇、生地、浮萍、白癣皮、徐长卿、刘寄奴、地肤子各10 g,通草、细辛、附子各3 g,蛇床子、防风、乌梅、蝉蜕、桂枝各6 g,3剂,水煎服,1日2次,饭后服。

患者服用一剂后,发现胸背部及四肢皮疹基本消失,夜间瘙痒明显减轻,服完药后全身皮疹完全消失,夜间无瘙痒感,为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嘱其照原方再服7剂。

3 讨论

顽固性荨麻疹,中医称为“风团、风疹团、风疙瘩、风疹块、瘾疹”,是由于多种原因所致的皮肤、黏膜小血管全身变态反应性的疾病。临床表现为鲜红色或苍白色大小不等的风疹块损害,部分可融合成片,发作时间不定,骤然发生,迅速消退,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天不等,瘙痒剧烈,愈后不留任何痕迹。多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气血虚弱,卫气失固,复感外邪,尤以风邪、湿邪为多,也可由于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郁热外发所致。《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禀赋虚弱之儿,尤其是阳气不足之儿,或遇风热或风寒,蕴于肌腠而发,或素有脾胃湿热,复感风邪,风湿热邪郁于肌肤而发,这里风邪既有外感风邪又有内热生风之邪,透发于肌表则皮疹隐隐;或因虫积,蕴生湿热,影响气血生成;或因禀赋不足,血虚生风而作。病因复杂,致该病缠绵不愈。临床常规的疏风解表法只治其标,不治其本。本治疗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考虑到顽固性荨麻疹患儿存在血虚寒客,运用养血温经的当归四逆汤加减,标本兼治。本方具有三大特点,祛风、补阳、通络。方中浮萍,地肤子,徐长卿,味辛,能散、能行,能去在表之风,风在皮选浮萍,防风,在肌选地肤子,白癣皮,徐长卿;乌蛇,味甘,平,无毒,为虫类药,具有搜风通络作用,能去在经之风,使风邪由里达表、由经达络,驱除体外。叶天士对虫类药作用提出:“无血者走气,有血者走血,飞者升,走者降”;黄芪、附子、当归,味甘,甘,既能温补脾肾之阳,通行全身;使邪气从内驱赶于外,又能补血活血通行十二经脉;通草味甘、淡,通络脉去外邪;细辛性温,既能去在表之寒邪,又能搜在阴经之寒结;芍药敛肝经之急。其他药物均为佐药,辅助主药共同发挥作用。上药配合丝丝入扣,阻断了疾病的多个环节,使风邪无处安身,则疾病痊愈。

总之,中医治病贵在辨证,中医对生命观察的角度与西医不同,中医坚持哲学的整体论,有机论,天人合一论,采用辨证与辨病,综合分析法去剖析,审症求因,治疗以调和、共存的方法,所以中医站在宇宙的角度去俯视生命,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思维方式,中医是人类的奇迹。

[1] 秦万章.10年来中医中药治疗荨麻疹的概况[J].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3.

[2] 张雅兰,李晓林,卜彤文.当归四逆汤治疗慢性荨麻疹42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5):610.

(本文编辑:李志文)

450000 郑州,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赵坤,郭彦荣);450008 郑州,河南中医学院研究生学院(李婧)

赵坤(1955-),女,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E-mail:zhaokun3216@126.com。

10.3969/j.issn.1674-3865.2015.01.006

R758.24

B

1674-3865(2015)01-0015-02

2014-09-05)

猜你喜欢

外邪风邪顽固性
基于计算机仿真探讨外邪袭表的影响因素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干眼环境病因及中医外邪属性的理论探讨
多巴胺联合硝酸甘油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效果
从“外邪”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防治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宣肺止嗽合剂辅助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风邪犯肺证患者
经验方治疗急慢性咳嗽理论初探
针刺配合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63例
菖远安眠汤治疗顽固性失眠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