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应高度重视稿件退修环节
2015-01-21王雪萍周宇红李菁竹刘子琪叶大训
王雪萍,周宇红,李菁竹,刘子琪,富 然,叶大训
作者应高度重视稿件退修环节
王雪萍*,周宇红,李菁竹,刘子琪,富 然,叶大训
(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编辑部,北京 100853)
稿件退修是稿件录用发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广大作者应高度重视。本文从期刊编辑及审稿人的角度,向作者介绍稿件退修的重要性及修改技巧,提出稿件退修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助作者圆满完成稿件退修,顺利实现论文即时录用发表。
论文;修改;出版;同行评议
论文写作是医学科研人员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基本功,有过投稿经历的作者都或多或少接受过科技论文写作知识和技巧的培训,但了解论文写作与实现论文的录用发表还有一定距离。论文写作完成后如何顺利发表也是广大作者关注的焦点。本文不再赘述论文的写作技巧,而是从期刊编辑和审稿人的角度向作者介绍稿件录用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稿件退修。“玉不琢不成器”,文章写出初稿后要反复修改才能达到发表要求。很少有稿件会不经过修改而被直接发表。从稿件处理流程来看,稿件退修也是保证稿件学术品质、使其符合刊物发表要求的至关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一项编辑程序。但工作中我们发现,有的作者不重视稿件的退修,导致质量还不错的稿件最终被退稿,编辑、审稿人、作者投入的心血被浪费,实在令人惋惜。本文结合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及在稿件录用和发表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从期刊编辑以及审稿人的角度,给作者提出建议,供作者退修稿件时参考。
1 理解“退修”意味有机会发表,紧紧抓住稿件退修机会
稿件退修,是作者依据编辑提供的修改意见对稿件进行再加工、从而使稿件从内容到形式都能尽善尽美的一个过程。所以,稿件退修的圆满完成,既是编辑应尽的工作职责,也是作者应尽的义务[1]。如果作者的论文经过审稿,编辑部给作者反馈了修改建议,那就说明作者的稿件已经被“初步看上了”,经过修改,被录用的可能性很大。试想一下,如果稿件不值得发表,编辑则会直接退稿,还有什么必要返回给作者修改呢?所以,“稿件退修”是一次十分重要的机会,作者应该抓住这次机会与编辑和审稿人充分交流,说服编辑和审稿人认可并接受自己的稿件。
2 理解“退修信”就是专家点拨,仔细阅读稿件退修信
稿件退修信是编辑和作者沟通的桥梁,是将专家审稿意见和编辑意见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严谨的书面材料,同时兼顾了稿件的学术和专业质量的科学性和内容表现形式的规范性,为稿件修改提供学术依据和形式规范[2]。退修信除了提炼并转达审稿专家对稿件学术质量的评判之外,还有立足专业的编校角度提出的修改意见,如稿件的整体风格、结构层次、行文框架的修补和完善、相关资料的补充和订正、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的核对、文字删改及润色、图表的规范、计量单位和符号使用是否正确等。进行稿件退修时,作者要对稿件内容和形式再次进行全面梳理和审读。对缺漏之处,要进行补充和完善;对存疑之处,要一一核实;对待商榷之处,要与编辑和审稿人进行详尽沟通以求意见一致。定稿后的论文应该论点鲜明、设计合理、方法正确、数据可靠、结论贴切、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概念准确、语言简洁,并且应与拟投期刊要求一致。工作中我们发现,有的作者由于对审稿人的意见理解不透、或对杂志规范化方面的内容不了解,收到修稿意见后仅做少量修改或不按要求修改,导致稿件反复退修,延误发表。建议作者从杂志网站上下载期刊已发表论文作为模版,据此进行修改,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理解“同行”不等同于“同方向”,正确面对审稿人的“误解”
审稿人尽管是同行,但不一定与作者的研究方向完全相同,所以难免偶尔会有作者认为审稿人的评审意见没有水平。同行评议制度一直以来都颇受争议,被质疑是否能真正科学而又公正合理地评价学术论文。而且,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过程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上个世纪留传下来的同行评议体系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众多的科研文章的出现了。但必须承认,目前为止,并没有别的更好更完美的模式可以替代现行的同行评议模式,它仍然是保证期刊质量的重要举措。由于学科越分越细,尽管编辑想尽办法,也并不是所有的稿件都能找到最合适的审稿人。所以,有的论文,审稿人也只能是从一般性原则上进行评价。必须承认,能够积极认真地为中文期刊义务审稿的同行专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作者探讨学术问题,无私奉献的精神是非常值得大家敬重的。不管审稿人的意见是否正确和合理,编辑都会认真对待。毋庸置疑,审稿人的意见对论文的录用与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作者切忌带着抵触情绪言辞过激地回应或直截了当地否定审稿人的意见,审稿人肯定会难以接受,从而本能地排斥稿件。作者只能是“耐心解释”,语气缓和地给审稿人的“误解”找到共识。
毫无疑问,只有论文作者对自己的工作有过长期实践和思考,最了解自己的论文。但一旦出现论文被审稿人“误解”的情况后,作者绝不应该认为审稿人“水平太差”,而应该思考审稿人这样理解的理由,顺着审稿人的思路来理解问题,并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引出作者认为正确的结论。同时,作者也应该反思自己如何更清楚地表达, 以免其他的读者不会再产生类似的“误解”[3]。
4 理解“退修”即是与编辑的交流互动,重视“修稿说明”的书写
就稿件处理过程而言,编辑与作者的互动关系是贯穿始终的;但相比来看,编辑与作者互动关系在稿件退修中体现得更为密切和频繁,并且这种互动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退修稿件的修改和完善是否到位和全面,直接关乎稿件的学术质量和刊物的学术声誉[4]。
有的作者,虽然对文章进行了必要的修改,但修稿说明只有简单的一句话:“已经按要求修改”。编辑和审稿人难以找到具体修改的位置,不仔细阅读也很难看出“修改和不修改”的区别。作者应该理解,编辑每天面对大量的稿件,审稿人更是业务繁忙,经常是牺牲休息时间协助杂志审阅稿件,审稿人和编辑不可能逐字逐句比对作者的修改稿和原稿去查找作者对文章做出的修改。所以,我们要求作者随修改稿附上详细的修改说明,逐条(point by point)回复修稿单上的修改意见,方便编辑和审稿人核对作者是否根据要求对稿件进行了充分的修改。一份详细的修稿说明,应该包括对稿件进行的所有修正,既包括针对拟投杂志对稿件格式规范的修改,也包括针对审稿专家的意见进行的专业内容上的修改。
作者在撰写“修稿说明”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对于不合理或难以认同的审稿意见,作者无需盲目认同,在稿件的修改中可不予接受,但一定要在“修稿说明”中向编辑和审稿人说明理由,以便编辑在必要的时候将其转达给原审稿人或另请他人进一步评议。作者应该理解,对于审稿人来说针对稿件提出的问题,并不一定就是对稿件的完全否定,有的只是学术上的探讨,或者是审稿人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他所了解的研究现状,或者是审稿人对某点有疑问,只需要作者进行适当的解释说明,并不需要进行任何修改。只要作者言之有理、论证充分,编辑都会充分尊重、并认真对待作者的申辩和质疑。有时候,作者的答辩比论文本身还重要,因为编辑和审稿人可通过答辩了解到作者的研究思路。其次,尽量满足修稿意见中要求补充的实验,满足不了的也不要回避,正面回答,说明不能做的合理理由,并在讨论中作为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客观论述。再者,审稿人推荐的文献一定要引用,并讨论透彻。另外,一定要按条目列出修改说明,让编辑和审稿人很容易找到修改的具体位置。如果审稿专家的意见没有按条目列出,先按条目将其分开并加注序号,然后再分别回答。尤其对于审稿人对稿件的质疑,一定要逐条回答,不能只选择性地回答自己认为重要的意见。有部分作者可能是不知道如何面对审稿人提出的修改意见,于是回避审稿人的质疑。作者或许认为自己的回避是婉转或含蓄的表达不同意审稿人的意见,殊不知,回避将加深审稿人和编辑对文章乃至研究项目的怀疑!
5 理解“修回日期”是研究成果“首发权”的佐证,控制好稿件退修时间节点
科技期刊论文“收稿日期”和“修回日期”的标注是一个国际化规范,也是作者科研成果“首发权”的重要佐证[5]。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科研成果抢先发表,维护首发权,是减少信息贬值、确保科研成果首创价值的必要手段。另外,无论是出于毕业或是职称评定的需要,作者也都希望自己的论文早日见刊。
另一方面,论文发表周期也是评价学术期刊价值的一项重要指标。所以,从期刊的角度讲,也希望缩短稿件发表时滞,提高期刊评价指标。发表时滞是指稿件从收稿至出版的时间,分为定稿时滞、待发时滞和印刷时滞[6]。作者、审者、编者、印刷者四方均会影响到论文发表周期。编辑部目前从优化工作效率、流畅稿件处理流程、缩短稿件处理周期、双月刊改为月刊增加出版频次、建立杂志门户网站优化办公手段、设立优质稿件“快速通道”及适当的催审制度等方面着手,缩短稿件定稿时滞。下一步还计划在杂志门户网站上实现优先数字出版(online first),录用稿件编辑排版后上传到期刊网站直接以单篇定稿出版,与整期定稿出版模式相结合,基本消灭待发时滞和印刷时滞。
我们在稿件退修信里明确要求了稿件修回时间,作者应在规定时间内给编辑部返回退修稿件,支持配合编辑部顺利完成稿件处理流程,最大限度缩短定稿时滞,整体控制稿件发表周期,提高自己论文的时效性和影响力,争取研究成果的首发权。
总之稿件退修阶段是稿件达到刊物发稿要求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能促使作者领悟到一些写作技巧和治学之道,使作者切实提高写作水平和能力,利于作者养成严谨的科学作风;另一方面,还有助于编辑发现具备学术潜质、遵守学术道德、学术领悟能力强、治学严谨的目标作者群体,为杂志培育、壮大、优化作者队伍。
[1] Jiang FX. On the editor’s service awareness in the process of manuscript revision[J]. J Huaibei Coal Ind Teach Coll (Nat Sci), 2012, 31(3): 78−81. [姜凤霞. 稿件退修中编辑的服务意识[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1(3): 78−81.]
[2] Liu G, Li CQ, Chen XF,. On writing of revision letters for papers submitted to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journals[J]. J Yangze Univ(Soc Sci), 2014, 37(8): 130−132. [刘 刚, 李朝前, 陈晓锋, 等. 科技期刊稿件退修信的撰写[J].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4, 37(8): 130−132.]
[3] Zhao DL. New interpretation for scientific paper writing[M]. Xi’an: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2011: 70−76. [赵大良. 科研论文写作新解——以主编和审稿人的视角[M]. 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70−76.]
[4] Guo HM.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ditors and authors during the manuscript retreat and revision[J]. Acta Editol, 2015, 27(1): 21−24. [郭红明. 论稿件退修过程中编辑与作者的互动[J]. 编辑学报, 2015, 27(1): 21−24.]
[5] Song y, Wang J, Qu L. Analysis of publication delay and aging of clinical periodical papers[J]. Inform Res, 2014, 34(4): 15−17. [宋 玉, 王 筠, 曲 磊. 临床医学期刊论文的发表时滞与老化分析[J]. 情报探索, 2014, 34(4): 15−17.]
[6] Li S, Yu G. Relationship between decision delay and publication delay[J]. Acta Editol, 2008, 20(5): 387−389. [李 莘, 于 光. 论定稿时滞与发表时滞的关系[J]. 编辑学报, 2008, 20(5): 387−389.]
“Paper revision” deserves author’s great attention
WANG Xue-Ping*, ZHOU Yu-Hong, LI Jing-Zhu, LIU Zi-Qi, FU Ran, YE Da-Xun
(Editorial Office of Chinese Journal of Multiple Organ Diseases in the Elderly,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853, China)
“Revision” is a key link in paper publication, which deserves author’s great attention. From point of view of journal editors and reviewers, we introduced the importance and skills of paper revision, raised authors awareness on the practice, helped them for the satisfactory manipulation and to get papers published successfully and timely.
paper; revision; publication; peer review
R237.5
A
10.11915/j.issn.1671-5403.2015.05.092
2015−04−07
王雪萍, E-mail: wangxueping@mode301.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