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乌汤兼外敷消炎膏治疗反甲症二例
2015-01-21苏莹
苏莹
·病例报告·
川乌汤兼外敷消炎膏治疗反甲症二例
苏莹
川乌汤;消炎膏外敷;反甲症;治疗
1 病例资料
1.1 病例1 患者,男,32岁。患者近两年来因经常做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并经常冒雨劳作,自觉肩关节疼痛,手不能上举及旋后已有6个月。在某医院软伤科针灸及服药2个多月后,肩痛症好转而又恢复工作。3个月后出现上肢麻痹,并见右手拇指、食指及中指指甲外翻,如遇天气寒冷则手指头疼痛,偶见甲边出血,伴见右上肢麻痹不适。经某医院诊断为“甲周炎”,治疗3周效果不佳,拟手术拔甲,患者不同意故来我院求治。检查:右手指甲外翻,以拇指为甚,指甲边缘明显翘起呈匙状,按之疼痛,甲边充血呈暗红色,甲质不华,舌暗苔白,脉弦紧。
1.1.1 初诊治疗 辨证诊断为风寒湿入络,气滞血瘀。治疗当以祛湿散寒,祛风通络,活血化瘀为主。
内治处方:白花蛇15 g、制川乌15 g、当归15 g、川足3条、桂枝12 g、干姜12 g、地龙15 g、丹参15 g、桃仁12 g、川芎12 g、白芍12 g、熟地18 g、炙甘草10 g,1剂/d,水煎2次,取汤液约300 mL,分2次温服。
外治处方:将黄柏30 g,黄芩30 g,大黄30 g,青黛15 g研末,用蜂蜜调匀制成消炎膏外敷,2次/d。
1.1.2 复诊治疗 服上药7剂和外治后,手指疼痛明显减轻,甲边已无出血。续服上方,外治法同上。
1.1.3 三诊治疗 服药15剂和外治后,指甲基本平复,随访1年多未再复发。
1.2 病例2 患者,女,25岁。患者因经常双手湿水工作,时感手指胀痹已有半年多,继之出现手指时痛,修剪指甲时发现右手拇指甲尖部翘起,修剪后长出新甲尤甚,至今已有1年多,近2个月来并见甲边出血,疼痛明显,每沾冷水疼痛更剧。经医未效,而来我院诊治。检查:患者表情痛苦,面白微青,以左手扪托右手;右手拇指爪尖部翘起,甲边微有血迹,甲质变薄变软,甲色暗红,按痛明显;舌淡红苔白,脉弦紧。
1.2.1 初诊治疗 辨证诊断为风寒湿入络,气滞血瘀。治疗以祛湿散寒湿,祛风通络,活血化瘀为主。
内治处方:白花蛇15 g、制川乌15 g、当归15 g、川足3条、桂枝12 g、干姜12 g、地龙15 g、丹参15 g、川芎12 g、白芍12 g、熟地18 g、炙甘草10 g,1剂/d,水煎2次,取汤液约300 mL,分2次温服。外治法:同病例1消炎膏外敷,2次/d。
1.2.2 复诊治疗 按上法服药3剂和外治后,甲旁流血即停止,守方续服,外治法同前。
1.2.3 三诊治疗 服药4剂和外治后,疼痛明显减轻,舌淡红苔白微黄,脉弦微滑。药已对症,继服上方,外治法同前。
1.2.4 四诊治疗 服药7剂和外治后,爪甲胀痛全消,外翻之爪甲亦稍复平伏,唯沾冷水后仍感少许不适,时有口干,舌红苔微黄,脉微弦。可见病已去六七分,按上方以乌蛇易白花蛇、丹参易川芎,连服30剂,继续外敷消炎膏,1次/d。随访半年,爪尖外形恢复正常,生长良好。
2 讨论
反甲也称匙状甲,甲板变薄,中央凹陷而周边翘起,呈匙状,也称匙形甲[1]。近几年来,本院接诊10多例反甲症。症状轻者自感指甲不适,外观丑陋;严重者可局部疼痛、出血,影响工作。目前西医多以消炎药液浸洗、抗生素或手术拔甲等方法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
既往有关文献通常认为反甲症主要见于缺铁性贫血及营养不良的患者,也有患儿出生时指(趾)甲短小,后指(趾)甲渐长出,但质地软同时周边翘起、呈匙状。有以甲营养不良给予小施尔康口服治疗无效的文献报道[2]。
但我院在临床上对病情较重的反甲症患者检查结果显示,均无贫血见症。可见缺铁性贫血并非是反甲症的主要原因。中医学认为肝藏血主筋,爪为筋之余。肝血旺则筋得濡养,甲坚韧而有光泽,故其华在爪;若肝血不足,不能养筋荣甲时,则指甲出现变形枯槁、无光泽、甲床淡白等症状。本文列举的两个病例,皆因风寒湿邪侵袭,使局部气滞血瘀,爪尖失于濡养变形。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曰:“气血沮而不行,结于指甲之间……。”现代病理研究亦表明:由于寒冷对双手长期的刺激,使人体末梢神经循环,特别是双手的微小血管处于收缩、痉挛状态,导致血液流动障碍,手指缺血、缺氧,影响了局部新陈代谢,营养供给亦受阻而呈现反甲病变。临床所见,大多数患者的症状与从事的劳动相关,且与手工劳动持续时间、强度、湿冷度呈正相关,主要功能指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手指;如果参加同样的劳动,则常出现冬重夏轻或冬患夏愈现象[3]。可以说,本病多发于手工劳动者,尤以拇指、食指及中指症状比较明显,可能与三指的功能负担较重,受风寒湿刺激的机会较多有关。
古人云“按足指在人体最下,气血易沮,药力难到”。我院在临床实践中创立了“川乌汤”加味治疗反甲症,取得了良好效果。方药组成:川足3条,地龙12 g,川芎12 g,当归12 g,白芍12 g,熟地30 g,丹参15 g,白花蛇15 g,制川乌12 g(先煎),桃仁12 g,桂枝12 g,干姜12 g,炙甘草10 g。方中以制川乌为主药,其性辛温,能祛风散寒除湿,善解络脉寒凝;故云:“附子除脏寒,川乌去骨寒”,这里取其祛髓中伏寒。方中川芎、当归、白芍、熟地为四物汤,乃补血养血之良方,擅长活血祛风、行血化瘀,配用丹参、桃仁祛瘀,以加强四物汤的行血养血、活血祛瘀的功效。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具有扩张毛细血管,增加血循环,降低血管壁通透性,并使聚集的红细胞发生解聚作用,从而改善微循环,加快血流速度。临床疗效证实,当归、川芎、白芍、丹参、桃仁都不同程度地发挥了上述效应。佐以川足、地龙祛风通络;桂枝、干姜辛温走表,引经通阳;炙甘草配白芍缓急止痛。诸药配伍,能疗寒凝络阻,活血祛瘀,为治疗反甲症的有效方剂。
为了加强疗效以及防止复发,还应采取一些预防保护措施。如在天冷季节工作时,要尽量戴手套以防复感寒邪;勤修短甲以防爪甲折裂翻转;中药消炎膏包敷也是有效的防治方法之一。
[1]唐续莲,何淑波.反甲一家系报道[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9,25(1):9.
[2]张国龙,周晴,施和建,等.反甲一家系报告[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2,41(4):246.
[3]刘玲.反甲治疗体会及病因分析[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5,12(3):39.
2014-11-21)
1005-619X(2015)05-0557-02
10.13517/j.cnki.ccm.2015.05.058
116013 沈阳军区大连疗养院桃源疗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