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渔歌的现代化传承与多元化发展的新思路
2015-01-21陶芳芝
陶芳芝
(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浙江舟山316022)
舟山渔歌的现代化传承与多元化发展的新思路
陶芳芝
(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浙江舟山316022)
舟山渔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与发展在近年来得到了较大的重视,也遇上了相应的困境。本文旨在理性认识到传统舟山渔歌本身固有的局限性,分析在当前的传承发展中遇到的困境,推陈出新,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现代化的传承思路和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以使舟山渔歌焕发新的生命。
舟山渔歌;传承;现代化;多元化
舟山渔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舟山海岛文化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涉海渔民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共生的民间艺术形式,它具有实用和娱乐的双重功能。[1]论舟山渔歌尤其是渔民号子的起源,依然难以考证,学界也存在不同说法。如始于唐朝、兴盛于清代的说法;如起源于清代,现已有200多年历史的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清代年间,以渔民号子为代表的舟山渔歌已经在舟山一带兴盛异常、达到全盛。[2]音乐界和学术界也对舟山渔歌作出了引人瞩目的研究和归纳,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文献资料。舟山渔歌的传承者也为舟山渔歌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传承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近几年来,在舟山各界人士的努力之下,舟山渔歌越来越被舟山内外的群众所了解知晓。
然而我们也应当冷静地看到,如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舟山渔歌在当前的传承和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境。如何将这一宝贵的文化财富继续发扬光大而不是永远进入历史的故纸堆,成为当前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舟山渔歌在当前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传承困境和自身局限,推陈出新,为舟山渔歌的传承发展寻找一条现代化和多元化的新思路。
一、传统渔歌的传承困境
传统渔歌作为舟山海岛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特殊的地理、文化、交通、生产生活特色而具有十分特殊的审美特点,有学者就以“鲜明的泛渔内容(强烈依托海岛渔业生产生活)、倔强的幸福追求(与自然界、外来入侵者抗争以追求幸福)、浓烈的美感形式(海洋特色的鲜明壮丽审美理念)以及刚毅的精神内涵(直白粗糙的形式表现坚韧的精神艺术情趣)”[3]来概括。当前,舟山渔歌在被评为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其在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已大不如以往,群众日常的休闲娱乐、艺术欣赏中舟山渔歌难觅踪迹以及传承舟山渔歌的人越发稀少已是无需证明的事实。舟山渔歌的传承和发展遇上了前所未有的瓶颈。
(一)生产状况巨大改变
渔歌产生的根源是其对前工业时代渔业生产生活状况的反映,如果否定这一前提,也就意味着失去研究传统渔歌的基础。这一基础主要体现在工业革命对渔业产生广泛影响之前,渔业生产活动以近海捕捞为主,重体力劳作、非机械劳作占很大比例。渔业主要生产工具的操作如风帆动力船舶的帆缆操作、依靠传统的罗盘等掌舵,传统的撒网、收网、蟹笼等作业,在缺乏现代机械辅助的情况下,都需要渔民的重体力劳动来完成,因此渔歌尤其是号子应运而生,发挥着鼓劲、励志、指挥协调劳作节奏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即使是非直接描绘渔业生产的渔歌,也是围绕渔业生产的总中心而存在衍生,这也正是传统渔歌的生存基础。
而到了当代,几次工业革命都对渔业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机械化、科技化、远洋化、信息化都已经彻底改变了传统渔业生产,柴电机械动力取代了风帆划桨,现代的海图、卫星定位在渔船的航行中也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些渔歌、号子所基于的体力劳作大大减少(虽然仍然存在)。故传统渔歌本身的生存基础已经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二)生活状况的巨大改变
在前工业时代,舟山渔业人口结构相对单一。渔村本身的人口结构与中国传统农村十分近似,家族式结构特征明显,同样的生活环境、共同的文化认同构成了传统渔歌的文化基础。且传统渔村人口具有基本稳定的社会分工:男性出海作业,女性在家负责料理家务及做好渔业后勤及衍生生产(织渔网、加工鱼货),而单调的生活中,渔歌就成了调剂娱乐的重要形式。在一些传统渔歌中,不乏一些不直接或完全描述渔业生产,而以娱乐、调侃、戏谑等为主题的作品。同时,一些渔歌本身所承载的职能更是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方式传授自然常识、航海知识、海域状况、生产常识等。因此传统渔歌实则承担的功能颇为丰富,但有历史的局限性。
而在当今环境下,渔业人口虽然总体上仍然继承了传统的形态,但在社会大背景冲击下,渔业人口的单纯性也受到改变。一些新一代的渔民后代选择了通过走出渔村,进一步学习深造并选择了其他职业,而渔业生产队伍中也越来越多加入了从非传统渔业地区前来的务工者。并非单纯的渔业队伍必然带来不同的乡土文化背景,也使得传统渔歌所基于的文化背景不再单一独特,这无疑会给其传承带来一定冲击。
再者,众所周知,与以往文化娱乐项目匮乏的情况相比,当今的文化娱乐可谓是极度繁荣丰富,而十分依赖于舟山方言及旧式生活生产方式的传统渔歌与现代审美已然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脱节,且固守渔业生产尤其是旧式渔业生产的主题也难免陷入题材内容陈旧的尴尬。
二、传统渔歌的自身局限
(一)当前的传承保护现状
当今舟山当地政府和文化工作者对渔歌及渔民号子这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投入了巨大的努力,舟山渔歌作为具有重要舟山特色的文化形式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舟山渔歌也在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宣传的大背景下拥有了更多向外展示和表演的机会。一些具有舟山渔歌表演能力的民间艺人以及老一辈渔民本着对舟山渔歌的满腔厚爱,奋力持守,并在官方和民间的支持下,越来越多地走上舞台,将舟山渔歌推向大众视野,为舟山渔歌的保护、传承、宣传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舟山本地文化界、学术界近年来也对舟山渔歌做了大量的研究,如在国内一些较著名的学术网站以“舟山渔歌”作为关键词检索,可获得600篇以上的学术文章,以“舟山渔民号子”作为关键词检索,也可获得100篇以上的结果,除却非精确搜索的干扰项,大致可以初窥这一学术研究的兴盛。舟山渔歌作为民歌的一种,得以被学界以理论化的方式进行研究,并被大量文艺工作者进行再创作,无疑为其传承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因此,官方有意保护、艺人奋力留守、学界努力研究、地方文艺工作者努力宣扬都为舟山渔歌的传承起到极大的作用。
(二)传承土壤发生改变
然而,由于本身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使原本十分贴近生产生活、接地气的舟山渔歌失却了原本的传承环境,生存土壤日渐贫乏和失守,无论是审美情趣还是内容体裁上都与现代社会严重脱节的舟山渔歌犹如博物馆中的文物一般被保护,难免给民众带来“祖先的财富却难以欣赏利用”的切实感受。
(三)群众欣赏情趣今非昔比
在如今舟山渔歌的表演形式中,舞台演唱是最为重要的。因舟山渔歌的特殊特点,舞台表演形式也大量采用表演唱形式,为了获得最佳的视听效果,通过以舞台舞美模拟出旧时渔业生产的意境,表演者以肢体语言模拟渔业生产时的作业动作与演唱相结合,尽可能全面地再现渔歌的全貌。然而,如果省略舞台意境、肢体表演等辅助形式,将渔歌尤其是渔民号子进行纯听觉的鼓励欣赏,其审美效果可谓是大打折扣。
(四)再创作动力匮乏
基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地方文艺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也至关重要。在当代,文艺工作者对渔歌进行了重新挖掘和再创造也为这一文化传扬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舟山渔歌再创作的作品中,也难免遇上一些瓶颈:一是一些再创作的作品有基于“为创作而创作”的目的,相对缺乏原生的创作动力;二是一些再创作的作品局限于固定的题材,也造成了作品的内容不够丰富。
三、传承发展的推陈出新
综前所述,舟山渔歌在当代背景下的传承客观上存在一定的瓶颈和困难。如果以困难为由干脆放任其消亡无疑是极不可取的,但如固步自封实也难以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因此,发扬舟山渔歌的固有优点,借鉴中外民间文艺传承发展的成功范例,寻找到一条适合舟山渔歌实际情况的传承发展道路,显得十分必要。
(一)抓住舟山渔歌本质属性
首先,舟山渔歌本质为民歌的一个门类,应是不争的概念。传统民歌的命运在大范围内并非是逐渐消亡,也可以通过不断进化演化呈现出新的生命力。这不难找到横向比较的范例,不论是从近似的长三角文化圈,还是扩大到整个大中华文化圈,甚至到全世界范围内,能将传统音乐形式发扬传承的成功例子并不见少。如源自英国民谣、扎根于北美大陆的美国乡村音乐;如源自阿尔卑斯山区牧民召唤牲畜口号、以高低音及真假音快速转换为特色的约德尔唱法(Yodeling)及约德尔歌曲;包括中国香港的粤语流行歌曲在早期都有鲜明的广东音乐的曲调音韵特色。而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原本体现劳动生产甚至基于玩笑嬉闹的作品经过成功的运营传播,甚至得以登上大雅之堂,如常被作为声乐演出的意大利歌曲《登山缆车(Funiculi-Funicula)》,如贝多芬在第六号交响曲《田园》中也引入了德国民间旋律元素。从这些例子中不难找出其中共有的特点:它们都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转换为适应每个时代的群众的审美情趣的形式,且在保持其本质属性特色的前提下积极吸收其他艺术元素以及现代文艺元素以丰富自身。舟山渔歌作为一种民歌,完全可以找到焕发新生命的着力点。
其次,舟山渔歌具有多样性和多元性特征。舟山传统渔歌在内容、题材、主题、音乐特色上具有丰富的门类,如前文所述,除了反映渔业生产之外,也包含了渔业地区的生活、教育、叙事乃至调侃戏谑等多样的题材。同时,舟山渔业人口的组成本就具有一定的移民特征,除了舟山本地的传统宁波裔人口外,也包括来自台州、温州甚至外省如福建地区的移民——主要因渔业航海活动迁徙至舟山定居的人口,这些都为舟山渔歌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即使是以舟山方言(方言学界可称为吴语太湖片甬江小片宁波-舟山话)为脉络的舟山本地文化圈,也可能存在“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的文化差异现象。因此,了解舟山渔歌应当承认其多样性和多元性的本质特征。
以“创新会破坏渔歌的纯洁性和纯正性”为由来为舟山渔歌的发展套上桎梏的观点,实则有些杞人忧天。纵观古今中外,文化传播从不存在真正的“纯正不掺外来元素”的成功案例,且刻意拘泥于“纯洁、纯正”也极容易陷入正统之争和宗派之争。相反,文化传承从来都是在历史上丰富的汲取、吸收和互相影响中完成。
再次,舟山渔歌具有题材与形式丰富的特性。不论是舟山本地还是舟山地域以外的听众在理解舟山渔歌的概念时,似乎都容易留下这么一个刻板印象:舟山渔歌仅仅是描写渔业生产活动,似乎其题材和内容不可脱离渔业劳动这一核心。而且可以预见的是绝大多数听众甚至分不清渔歌和渔民号子之间的关系,把两者予以混淆,以渔民号子的概念代替渔歌全部。这实则无形为渔歌的发展加上限制。事实上从以往传承的渔歌作品可以看出,渔歌的题材实则丰富多样,不仅可以涵盖渔业地区生产生活的一切,甚至可以以此为中心主轴进一步扩大,扩大到以舟山方言和文化脉络为主体的歌曲形式。尊重舟山渔歌的题材与形式的丰富特性也是令其焕发新生命的重要方面。
(二)解放思想,建立舟山新渔歌新概念
1.兼容并包,对渔歌内容大胆创新。既然渔歌本身就具有民歌的本质特征,且其本身的内容、题材、主题及音乐特色等都具有丰富的特性,那么当代的渔歌传承者和对渔歌再创作的音乐家们大可以大胆跳出限制。如果严格固守旧式的渔业作业的题材甚至仅仅是拘泥于旧式渔民号子的主题来进行创作,不仅会缺乏新意,而且也不利于推广。渔歌不同于戏曲、曲艺、相声等文艺形式,渔歌是深刻扎根于生产生活,既然舟山渔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以及渔业生产状况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固守旧式的渔歌无异于刻舟求剑。舟山不仅具有以群岛为特色的独特地理环境,而且具有丰富多元的海洋文化特色,这本身就为艺术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因此在对舟山渔歌进行再创作时,可以在以舟山文化、舟山方言为背景和主线的基础上发挥舟山的海洋特色,将舟山各类海岛文化(尤其是享誉全国的佛教观音文化)、舟山群岛新区的城市生活、城乡建设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爱情、亲情、友情)等都作为新渔歌的表达内容。在当代舟山渔业生产以及远洋航行、造船重工等快步进入机械化、自动化的时代,也可以创作适合现代生活节奏和审美情趣的当代新渔歌,甚至创造出诸如不同于“农业重金属”类流行歌曲[4]的“渔业重金属”这样的概念也无妨。
2.雅俗齐上,对渔歌形式大胆创新。既然国内外的民间艺术有脱胎换骨变身阳春白雪的成功案例,也有一如既往下里巴人却仍活力十足的范本,那么舟山渔歌的再创作也可以多管齐下,多头并进。一是将渔歌以及相关主题的内容写入交响乐、音乐剧、合唱、小组唱等高雅艺术的作品中,使专业领域的音乐工作者和高雅艺术欣赏者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渔歌。二是将渔歌大胆引入现代音乐元素。借鉴美国乡村音乐的发展改良道路,如伴奏乐器的不断丰富,唱腔、节奏的不断改变等,舟山渔歌在传承发展中也大可加入现代的丰富元素,不仅可以在不同的作品创作中大胆参照现代通俗音乐的模式,将诸如吉他、电贝司、电声乐、爵士鼓等现代乐器加入伴奏队伍,使得渔歌更贴近现代社会生活,让年轻一带更容易接受。需要注意的是,在破旧立新的同时要坚决防止极端化,摒弃对旧体渔歌全盘否定的错误思维,否则现代化传承就失去意义。
3.强化视听美感,对渔歌表演大胆改良。诚然,如果渔歌的表演方式固守于诸如由若干表演者穿上模仿旧式渔民的演出服装,在舞台上虚拟劳动场景的演出形式,难免引起审美疲劳,也容易被以“视听美感不足”的理由加以诟病,一旦欣赏性降低,那么渔歌的可接受程度也随之降低,这自然不利于传承。纵观古今中外,大凡文艺形式要得到传承发扬,需要建立在较好的视听美感基础。因此,在舟山渔歌的表演上,可将广泛吸收形象好、歌唱条件优越、表演能力突出的新一代传承者以及在表演形式、服装、舞美等方面努力作为重要着力点。如表演服装不局限于模仿渔业生产的劳作形象而可以大量吸收时尚元素,舞美效果上广泛运用现代手段等。
在对舟山渔歌进行再创作时,也应当充分发扬传统渔歌旋律鲜明、可听性强、深入人心的特点,在音乐旋律的写作上下功夫。适当运用欣赏音乐的心理规律,创作出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和传唱的旋律,同时应避免简单重复而造成听众的心理反感。
4.加强市场化运作和宣传营销。随着舟山群岛新区的开发,舟山经济发展也正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在这种难得的机遇下,对以舟山渔歌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市场化运作可以激活其发展活力。尤其是舟山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是浙江省乃至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有学者对舟山海洋旅游提出了“区位重构”的理论,并提出舟山海洋旅游开发的关键是“如何在已有景点的基础上挖掘景点的活动内容,提升景点的档次,丰富景点活动的内涵。”[5]而其中,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恰是提升景点档次的重要手段。发掘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时完全可以摒弃一些穿凿附会、捕风捉影、无中生有甚至庸俗媚俗的内容形式,在原有比较成熟的佛教文化之外再发掘海洋文化、渔家文化、码头文化等内涵,使游客领略舟山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到舟山文化带来的震撼,舟山渔歌可以借助海岛旅游的力量进行打包销售。比如将舟山渔歌作为舟山的大型实景演出、仿古船出海旅游、豪华邮轮演艺、海岛民俗风情演出等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舟山特色文化品牌,不仅可以向舟山内外的群众宣传和普及舟山渔歌,也可以为舟山渔歌的新老传承者及表演者带来就业岗位和收入,实现文化传承和经济利益的双赢,进一步提升舟山海洋旅游的文化内涵。
同时,也可以加强培养、包装、推出舟山本土的渔歌演唱者(包括传统渔歌和新渔歌),发挥其原本就具有的贴近群众生活的天然优势,改变过去“掌握在少数人口中,年轻人无兴趣学”的现状。除了利用传统媒体的宣传外,充分发挥现代营销宣传手段,网络媒体(如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进行宣传营销,利用网络媒体更贴近群众生活、借助智能平台覆盖力强、传播运营成本相对低廉、传播速度快、容易引发轰动效应的特点,将舟山渔歌从“博物馆里”真正请到“百姓的生活里”。
[1]徐波.舟山方言与东海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52.
[2]王颖,杨光熙主编.海岛“非遗”的文化记忆——舟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小传[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4:34.
[3]柳和勇,叶云飞.中国海岛海洋审美文化的特点、嬗变及发展[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5(6):67-73.
[4]农业重金属(一种歌曲风格)[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d5px-SKipApECDKjoDdlfu4wf9RICj0j1DXp1hBUAsMxn 75KENPIOQC2Yl9i9hIb7o9wb8x6cntCKrFnwauVEuIHkbX0LtVL80hMV7meRTq.
[5]马丽卿.论舟山海洋旅游产业区位重构[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21(3):28-34.
New Ideas on the Modernized Inheritance and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Zhoushan Fishermen’s Songs
TAO Fangzhi
(School of Humanities,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Zhoushan 316022,China)
Zhoushan fishermen’s songs are the importan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nd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its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in recent years.However,dilemmas consequently arise.In the recognition of the intrinsic limitations of Zhoushan fishermen’s song in a rational way,the paper is to suggest that in order to bring a new life into Zhoushan fishermen’s songs,one should analysis the current dilemmas,get rid of the old and establish the new patterns,emancipate the mind,and make a bold attempt in modernized inheritance and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Zhoushan fishermen’s song;inheritance;modernization;diversification
J642.22
A
1008-8318(2015)12-0065-05
2015-10-29
舟山市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舟山渔歌的现代化传承与多元化发展的新思路”(编号:201563)。
陶芳芝(1990-),女,江西南昌人,助教,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