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黄色素的提取工艺及色素稳定性分析
2015-01-21朱尽顺方丽丹何方
朱尽顺+方丽丹+何方
摘要:本文设计一个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以同一波长下的吸光度为标准,确定姜黄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温度60℃、姜黄浓度80g/L、pH值6。试验发现pH值对姜黄色素的稳定性影响较大;金属离子Fe3+、Ca2+、Fe2+、Cu2+四种离子加入后,萃取液的颜色发生了改变,因此在姜黄色素的加工、使用及储藏过程中应避免与铁、铜、钙制容器接触。
关键词:姜黄色素;提取工艺;染色性能
1 姜黄色素概况及研究意义
1.1 姜黄及其资源概况
姜科姜黄属植物有60 余种,分布较广,盛产于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北部,喜马拉雅海拔4000 米的高山亦有分布。我国有16 种,主要产于四川、广东、广西、云南、福建、贵州、湖南、台湾等地[1],其中温郁金、姜黄、莪术、椎莪术和川郁金5种根茎作为中药材莪术、郁金或姜黄应用于临床。入药部位郁金多为块根,莪术主要为主根茎,而姜黄主要为侧根茎和块根。均具有破瘀、行气、消积和止痛的功效;还有抗癌、抗早孕、抗凝血、抗氧化和保肝等活性[2]。
1.2 姜黄色素的理化性质
姜黄是一种天然染料,其主要成分是姜黄素。同时还有纤维质、淀粉、胶质、矿物质以及具有强烈嗅味的芳香油及棕色素,姜黄素是一种得自姜黄根茎中的色素[3],其结构式见图1。
图1 姜黄素结构图
姜黄的不同部位姜黄色素含量不同,以姜黄的根茎最高(>2%),根须较低(0.488%),块根最低(仅0.023%)。姜黄素结晶呈橙黄色粉末状,有特殊的芳香气味,熔点179℃~182℃,易溶于冰醋酸、乙酸乙酯、甲醇、乙醇、丙二醇和碱性溶液[4]。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显黄色,在pH值约大于8.0的碱性溶液中显红色。研究表明:姜黄色素对人畜几乎无毒[5],其着色力比所有合成色素、其他天然色素都强。它的着色是柠檬黄、日落黄的3~4倍。
1.3 姜黄色素的药理作用
医学研究人员发现,从姜黄中提取的姜黄色素具有极强的抗氧化性能,在人体内能有效地消除对人体有害的自由基,从而表现出阻止衰老和延年益寿等功能[6]。姜黄色素是一种天然、高效、低毒的抗氧化剂,具有提供人体基本的营养成分和满足人们的各种感官要求的功能[7]。作为典型的链断型脂溶性抗氧化剂,姜黄色素的研究已经引起国内外的普遍重视。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意义
我国姜黄资源非常丰富,是世界上姜黄的生产和出口大国。目前,我国姜黄主要用作调味品染料,功能单一,资源利用度低,与我国姜黄生产、出口的大国地位极不相称,在姜黄的深加工、产品开发、综合利用方面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由于现有的生产工艺落后,加工粗放,质量不符合国际市场准入的标准,只能以低端的初级产品以低价销售给国际市场[8]。深入开展姜黄活性成分的研究,开发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很强竞争力的有高附加值的姜黄色素,可以促进姜黄产业由资源优势向技术和经济转化,增强企业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可以提高姜黄原料产地广大农民的收入,大力促进姜黄原料产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9]。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 设计一个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以同一波长下的吸光度为标准,确定姜黄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
② 通过使用UV-2550型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分析温度、pH值、金属离子对姜黄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2 姜黄色素的提取
2.1 试验仪器与器材
试验主要仪器见表1。
表1 试验仪器
试验主要材料见表2。
表2 试验材料
2.2 姜黄色素的提取
采用水煮提取法,称取一定重量的姜黄粉末放入蒸馏水中,制成姜黄溶液,在一定的温度和pH值条件下水煮,纱布过滤后,按1:5的比例稀释染液,用移液管吸取该染液1mL至离心管中,并注入3mL蒸馏水。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该溶液在此条件下的吸光度,得出其吸收光谱曲线,找出其所对应的最大吸收波长257nm。在此条件下,测定其光密度。
2.2.1 正交试验
用三水平三因素正交试验进行姜黄色素萃取条件试验,试验结果如表3所示。姜黄浓度是指每升蒸馏水中姜黄的重量。
2.2.2 试验结果与讨论
从表3分析可知,各因素对姜黄色素提取率效果影响主次顺序为:姜黄浓度>pH值>提取温度。因此,在影响姜黄色素提取的3因素中,姜黄浓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姜黄色素提取的最佳工艺组合为A1B3C3,即提取温度60℃,姜黄浓度80g/L,pH=6。与正交试验中的试验3相对应,该组萃取液吸光度为0.679,是最高值,表明正交试验结果较为合理。
3 姜黄色素稳定性分析
3.1 主要材料与仪器设备
材料:氯化钙,氯化铝,硫酸铜,硫酸亚铁,硫酸钠,硫酸钾,亚硫酸钠,三氯化铁,盐酸,氢氧化钠等均为分析纯。
仪器设备:UV-2550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SHIIMADZU(日本岛津)];数显恒温水浴锅;pH试纸。
3.2 试验方法
姜黄色素提取液是经2.2.1 优化条件萃取,经纱布过滤后稀释5 倍的染液。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在200mm~800nm 范围内扫描。
3.2.1 pH值对姜黄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吸取10mL姜黄色素于5 个试管中,用粗配的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调节色素溶液的pH值至2、4、6、7、8、10,平衡一个小时,观察颜色变化并测定最大吸收波长下溶液吸光度。
3.2.2 温度对姜黄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分别将色素稀释液置于30℃、40℃、50℃、60℃、70℃的温度下加热1h,并在最大吸收波长下测定其吸光度。
3.2.3 光照对姜黄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分别吸取80mL 的色素稀释液置于两个100mL的容量瓶中定容,然后分别放在光照和避光条件下,在0h、24h、48h、72h、96h 和120h 取样,在最大吸收波长下分别测其吸光度。
3.2.4 金属离子对姜黄色素稳定性分析的影响
分别配制Al3+、K+、Na+、Fe3+、Ca2+、Fe2+、Cu2+的硫酸盐或盐酸盐溶液,吸取9mL色素,加1mL金属离子,振荡30s,观察颜色变化。
3.3 姜黄色素稳定性的研究结果
3.3.1 pH值对姜黄色素稳定性影响
由图2可知,pH值对姜黄色素的稳定性影响较大,pH值为2时呈亮黄色,pH值为4、6时呈黄色,pH值为7时呈茶红色,pH值为8时呈橙红色,pH值为l0时呈红棕色。放置24h后颜色变浅。
图2 pH值对姜黄色素稳定性分析
3.3.2 温度对姜黄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由图3可知,温度对姜黄色素稳定性影响不大,因此,在食品加工中,适合高温加工。
图3 温度对姜黄色素稳定性分析
3.3.3 光照对姜黄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采取避光和光照两种方法进行对照试验,由图4可知,在避光条件下,吸光度基本不变;在光照条件下,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吸光度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光照对姜黄色素的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在保存时应避光。
图4 光照对姜黄色素稳定性影响
3.3.4 金属离子对姜黄色素稳定性分析的影响
分别测定了Al3+、K+、Na+、Fe3+、Ca2+、Fe2+、Cu2+的硫酸盐或盐酸盐溶液对姜黄色素的稳定性的影响,含有Fe3+的色素溶液变为棕红色,含有Ca2+的色素溶液由黄绿色变为浅黄色,含有Cu2+的色素溶液由黄绿色变为浅绿色,含有Fe2+的色素溶液颜色加深,而Al3+、K+、Na+色素几乎无影响,所以在使用及加工过程中应避免与铁、铜、含钙容器接触。
4 结论
通过对姜黄色素的提取,稳定性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天然染料姜黄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温度60℃、姜黄浓度80g/L、pH值6。
(2)姜黄色素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光对姜黄色素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保存时应尽量低温、避光;pH对姜黄色素的稳定性影响较大;金属离子Fe3+、Ca2+、Fe2+、Cu2+四种离子加入后,萃取液的颜色发生了改变,在姜黄色素的加工、使用及储藏过程中应避免与铁、铜、钙制容器接触。
参考文献:
[1] 肖小河,苏中武,乔传卓,等.姜黄属药用植物研究进展[J].中草药,1997,28(2):114-119.
[2] WINAWER S J, ZAUBER A G, GERDES H, eta1.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the familiesof patients with adenomatous polyps [J].National Polyp Study Workgroup, 1996, 334:82-87.
[3] 安鸿志,李杰,周丽莉.中药姜黄的抗肿瘤作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4,24(8):493-495.
[4] 鲍小龙,刘月蕊.中国民间传统手工印染的传承与发展[J].丝绸,2007,(10):50-52.
[5] 赵伯涛,钱骅.燃料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7,(5):26.
[6] 张义安,赵其明.植物染料的研究现状[J].染料与染色,2008,(6):45.
[7] 韩婷.姜黄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1,11(2):95-97.
[8] 沃兴德,洪行球,高承贤,等.姜黄长期毒性试验[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24(1):61-66.
[9] 唐传核,彭志英.姜黄素类物质的生理功能及其抗氧化机理[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0,(4):40-44.
(作者单位:湖北省黄冈市纤维检验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