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让课堂更高效
2015-01-20杨梅
杨梅
讲坛
笔者认为,探讨课堂上如何促进学生思考的发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可能比关注课堂上气氛的热烈、学习方式的繁复更具有教学价值。
一、 启发提问,挖掘文本内容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许多思维活动往往从质疑开始。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意见、观点,不要当即做出判断,要不断鼓励学生产生新的想法,大胆地向同学质疑,向老师质疑,向教材质疑,在质疑中求解,在求疑中发展思维。如教学《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时,我和学生大致理解故事内容之后,在轻松的氛围中讨论南郭先生,启发学生质疑:“你对南郭先生有什么想要提问的?对于故事情节有什么感到疑惑的?”顿时,学生们纷纷质疑:“南郭先生不会吹竽,那他是怎么混进宫去的?”“南郭先生假装吹竽,为什么旁边的乐师没有揭发他?”……这一个个问题将课文内容抖落得稀松可见。于是,我就组织小组讨论,最终在大家的研讨中,将文本的关键词句挖掘深刻,使“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思想落到实处。课堂要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人人都可以提问,人人都可当老师,互问互答,形成良好的质疑解疑的氛围,使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学生主动参与中得到解决。
二、 填补“空白”,思考文本内涵
如若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激活儿童心态,使学生会倾听、会表达,学会相互尊重,并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交往活动,则学生获益匪浅。苏教版小语教材中不少课文都留有“空白”,而文本“空白”联系着创作和接受意思,影响着阅读感知过程,是读者接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积极动力。因此,把对文本“空白”的探讨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切入点,引导学生发现和分析,势必将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相互争辩,启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开展互补式的信息交流得到灵感,求得真知。比如教材中有不少插图“空白”就可以利用,在学完课文后,返回来再让学生对照课文的有关描写,欣赏插图,由文入画,进一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所描写的景物特点,课文本身的内涵必将显露无遗。寻找文本中的“空白”,显然是一种问题式教学,我们启发学生关注文本中存在的“空白”之处,激发他们调动自己的思维,从而完成文本完整结构的补缺活动。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在不断的练习中,让学生学会独立分析思考问题、把握技巧方法后,自己去体味文章中的情感,揭示文章主题。
三、 关注语用,体验文本魅力
学一篇课文,只是从学习语文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是不够的,还要关注语言形式,领悟表达方法,因为理解内容解决的是“写什么”,而领悟表达方法解决的是“怎样写”的问题。如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聂荣臻将军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以及描写美穗子和战士们的语句,反复品读,学生体会出了聂将军至仁至义、宽容大度的伟大形象。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表现出聂将军这些精神品质的?让学生领悟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学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就能有效地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为今后学生语言的运用奠定了基础。思考是课堂教学中最真实、最具学习意义的学习活动,只有把学生的思维积极、科学地调动起来,才是生动的、有魅力的动态课堂。
(作者单位:扬州市邗江区杨庙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