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比较中让诗文互融

2015-01-20蒋智斌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5年1期
关键词:孤帆孟浩然读诗

蒋智斌

如何发掘“文包诗”的优势?真正做到文为诗服务,诗文互为交融?笔者做了一点尝试——通过《黄鹤楼送别》诗文比较,体会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感受诗歌中的浓郁情感。

一、 在比较中感受表达的顺序

[案例1](频显)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第一句诗句的意思,那么,请同学们对比读读看,发现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生:好像没有按照顺序说诗句的意思。

生:对,课文把“烟花三月”的意思先说了。

师:为什么要这样去写呢?你觉得这样调整,前后顺序合理吗?

生:我觉得把时间放在前面说合理,我们写习作的时候,一般也都先介绍时间。

生:我感觉这样更符合我们现在说话的习惯。

师:对,诗歌为了韵味和表达的需要,有时候会采用特殊的变换表达顺序的方法,这样的手法就叫——(板书:倒装)。我们表达的时候,就需要注意要符合现在的语言表达顺序,课文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生:我还发现了,比如诗句中的“西辞”,其实就是倒装,我们说的时候要说成“辞别西边的黄鹤楼”。

师:对,你立即就能活学活用了,掌握了这个方法,对我们理解诗意会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找到诗歌在文章中相对应的意思解释,这对高年级的学生并不难。但教者并没有简单停留在让文章为学生理解诗歌意思的层面上,而是通过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表达,这样的教学环节对学生是有用的,因为,不少学生在说古诗意思的时候,常常不会变换诗歌中词语的顺序,本来很有韵味的诗句被这样一说,变得支离破碎,词不达意。如果学生知道在说诗歌意思的时候,知道调整表达的顺序,学生以后说诗歌意思的时候,就会变得流畅。所以,课堂上这样让学生比较发现的过程,也是在教给学生如何准确表达诗歌意思的过程,也就出现了上则案例中,学生能够活学活用的场面。

二、 在比较中感受表达的情感

[案例2](频显)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同学们再来看看,有没有发现不一样的地方?

生:诗句中是“孤帆”,课文中是“白帆”。

师:你们觉得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孤帆”是一只小船的意思,而“白帆”也许不止一只。

师:对呀?那么,你们觉得是用“孤帆”好,还是用“白帆”好呢?

生:我觉得是“白帆”好,因为江上有许多的船,而且,我觉得“白帆”感觉也舒服些。

生:我不同意,我觉得李白的“孤帆”好,这一个“孤”字能表达李白此刻孤单的心情。

生:我从课文中“凝视”一词中,也能让我们感觉到用“孤帆”好。“凝视”就是盯着远方看,这个时候,李白的眼睛中只有载有孟浩然的小船,其他的船他是看不见的。

生:我觉得诗歌中李白用“孤帆”,也能表达他对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情感。

师:你们很会读书,也很会分析,这“孤帆”中,其实就藏着李白对孟浩然的深情呀!难怪后人这样评价此刻的李白——“千帆过尽皆不见,眼中唯有孟浩然”!

“白帆”更符合我们现在的语言习惯,但“孤帆”却能表达诗人的情感,在这样对比的过程中,不是哪个准确的问题,而是哪个在具体语境中更协调的问题。现代语言表达过程中,如果说成“孤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就会显得与整体不协调,而在诗歌中“孤帆”却是李白浓浓情深的凝聚,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很快体会了李白内心的孤独,体会了李白此刻

在比较中让诗文互融

对孟浩然的依依不舍之情。这样的情感,就是让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形成认知的冲突,从而在解决认知冲突的基础上,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就更深。

三、 在比较中感受表达的张力

[案例3]

师:同学们刚才很快就从课文中找到了能解释诗句意思的句子,如果只从帮助我们理解诗句意思的角度来讲,有第1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就够了,那么,课文其他自然段的内容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这些都是作者根据诗歌表达的意思想象出来的。

师:你其实也无意中教给了我们一种读诗的方法,那就是带着想象读诗,因为诗歌是凝练的艺术,很多内容和情感是需要我们去揣摩、去想象的,比如说第3自然段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就是本文的作者根据诗中表达的意思想象出来的,你们用心读一读,觉得作者花这样多的笔墨写两人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呢?

生:从李白的话语中,我能感受到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以及对孟浩然离去的不舍。

生:从李白的话语中,我能感受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感情很深。

生:我从孟浩然的话中,感受到了孟浩然给李白的宽慰。

生:读了课文这部分的描写,我们再理解诗歌中的“孤帆”也就容易多了,而且也就能理解为什么离别时,李白在岸边“伫立”和“凝望”了。

“带着想象去读诗”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贴标签”学生就能接受的,需要学生去体会,需要有强有力的例证。正如教学片段中教师说的,诗歌是凝练的艺术,短短的几十个字中往往描绘的画面、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很有想象的张力,其丰厚的意象空间正是诗歌的魅力之处。那么,我们读诗的时候,要能还原出诗歌的意象,就必须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身处地地从诗人所处的环境、所在的场景去想,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这样,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课文就是很好的范例,其实,如果学生都能掌握这样的方法去读诗,去还原诗,那么,每一首诗歌都能写成像《黄鹤楼送别》这样的现代文来。通过这样的比较,也就让学生学习了如何读诗的方法,甚至学会了如何将一首小诗写成一篇生动现代文的方法。

(作者单位: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

猜你喜欢

孤帆孟浩然读诗
孤帆的影
春晓
舟中晓望
动车上的端午读诗会
李白“孤帆一片日边来”当代歧释之新解
李诗“孤帆一片日边来”歧解漫说
读诗的窗口
临江仙·远望
春晓
人生若只如初见,不如读诗笑三遍